發生在18世紀末的,由馬戛爾尼率領的英國使團的訪華活動,被稱為是中西兩個大國的第一次正式接觸。
之所以被稱為是第一次正式接觸,是因為在這之前通過在廣州十三行的貿易,中英雙方已經有了許多的非正式接觸。當然,按照當時天朝上國自然而然的優勢地位和自給自足的閉關修煉政策,英國人在與廣州地方衙門的交往過程中總是處於十分不愉快的下風地位的。
馬戛爾尼使團此行則正是要解決英國與清朝在雙邊貿易中所存在的不對等地位,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消英國商人在與清朝官員接觸時必須三叩九拜的禮儀要求。
當然在議會中,也有一方是主戰派,他們要求用武力迫使清朝屈服,從而放棄其高高在上的天朝姿態。但由於清廷內部都嚴格執行閉關修煉政策,致使英國人對清朝的真實實力了解並不多,雖然當時的英國已經強大到獨孤求敗的地位,但仍然在對清朝動武的問題上十分慎重。
因此,馬戛爾尼使團的任務不僅僅是要建立起英國與清朝的官方聯繫,爭取雙方籤訂相應的貿易協定,一個輔助性的任務也是要刺探一下清朝的虛實,看看清朝是不是如傳教士們所言的強大無比,或者是如商人們所說的落後不堪。
馬戛爾尼使團直接繞過了當時清朝唯一開放的港口廣州,因為在英國商人的口中,廣州衙門的官員在索賄方面的境界實在太高,馬戛爾尼並不想和這些清朝官員打交道。
因此船隊停靠的第一個港口是位於浙江的舟山,英國人在舟山下船後,立馬被眼前的農業生產景象給驚呆了。
破敗的鄉村
原本沒有什麼利用價值的海岸線,被當地用堤壩攔了起來,被改良成了農田,遍地是水稻和縱橫交錯的溝渠,正當英國人要對如此精耕細作的農業頂禮膜拜的時候,卻被突如其來的糞便臭味給燻「暈」了。好感頓時全無,立馬覺得這裡骯髒無比。
隨後英國人遇到了一個農民,這個農民頭戴草帽,腳上穿著草鞋,上身赤裸著身體,一見這些奇裝異服的外國人走來,便十分熱情的將他們帶進了村裡的家中做客。
農民家的房子是屬於木質結構,但不同於西方的方形建築,室內沒有天花板,而只是簡單的用稻草鋪就的屋頂,地面也沒有裝飾,只有夯實過的泥土,屋內被草蓆分割成了三個房間。
很顯然這個農戶家裡的情況並不像馬可波羅們描述的一樣富麗堂皇,而是顯得十分的窮困。但當英國人走出房間,在四周的村裡轉悠時發現,這家農戶已經是村裡條件尚好的一戶。
英國人在村裡面沒有多做停留,便回到了船上,因為負責舟山地方治安的定海總兵即將到他們的船上進行檢查和拜訪。
富麗堂皇的衙門
定海總兵在例行檢查完之後,便邀請這些英國人一同到總兵府做客,已經見識過臭氣燻天、窮困潦倒的鄉村景象的英國人原本是不打算赴宴的,但礙於定海總兵的盛情邀約,英國人最終還是跟著去了。
在總兵府英國人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中國。高聳的紅木大門、威嚴的紅柱長廊、把宴會廳照得通亮的各種顏色的流蘇掛燈,這些掛燈不是用及其珍貴的繡花薄紗做成,就是用工藝複雜的角質薄片製成。
定海總兵見英國人對這些掛燈如此感興趣,便十分自豪的介紹道,這種薄片需要將羊角放在滾燙的開水裡泡軟,然後展平、刮淨、拉長後才能成形。
英國副使直接驚嘆的稱呼這種罩子只在中國見過,在其他地方從未看見過。
英國人與定海總兵的這次會面,讓英國人愈發開始疑惑起來,一面是破敗不堪的鄉村,一面是富麗堂皇的衙門和巧奪天工的手工製作品,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清朝?
而這前後的林林種種究竟是清朝早就安排好的障眼法,故意讓英國人參見了兩個真實的極端現象,還是純屬巧合,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英國人在回到船上後給國內的報告這樣寫道:
「這個國家破敗不堪,但又充滿了神秘感,有時候它又是莫名其妙的富裕、、、、、、」,這種模稜兩可的報告,自然不可能讓英國議會下定決心要與清朝動武,而清朝的真實面貌估計連現在的英國人都會感到疑惑,畢竟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英國人所見到的清朝和50年前並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