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輸的人生
我對你的愛就是對人類的恨
因為愛上了人類便不能專心愛你
——拜倫《唐璜》
1838年3月31日,巴黎音樂學院的大歌劇院(也稱巴黎義大利歌劇院),高朋滿座,全巴黎的名貴都在這裡集中,一場為援助義大利革命的義演即將上演。音樂會由義大利著名的流亡貴族貝爾基約瑟公主發起。然而,這場音樂會之所以吸引了當時全巴黎,甚至整個歐洲音樂界關注的原因只有一個:
在這場音樂會上,鋼琴之王弗蘭茨·李斯特,將與迅猛崛起的新一代奧地利鋼琴天才、有著三隻手之稱的塔爾貝格將正面交鋒,這是「李塔」系列賽的第三場,也是決定名聲的終極之戰。比賽曲目是根據義大利音樂家貝裡尼的歌劇《清教徒》的音樂,各自創作並演奏一段鋼琴變奏。勝出者將成為歐洲新一代的鋼琴之王。這是一場19世紀鋼琴演奏界的世紀之戰,在陪賽的名單上,除了李、貝,還有4人,其中就有李斯特的恩師車爾尼和李斯特的摯友蕭邦。
公主的音樂會,選手分別登場,一共六位最負盛名的鋼琴大師,塔爾貝格是第五個出場,在蕭邦之後。塔爾貝格之所以名動樂壇,此君的鋼琴連奏技巧驚人,能以兩手的大拇指交替連奏出主旋律,同時其他手指彈奏琶音或者伴奏。他的演奏,行雲流水,輝煌而愧麗。一曲終了,掌聲四起。最後,輪到壓軸的李斯特登場,他面帶微笑,瀟灑地落坐於場中央早已擺放好的、他最愛的帶獅鷲裝飾的德國貝希斯坦鋼琴旁,側對觀眾,據說這樣可以讓女觀眾們更真切地欣賞他彈奏時的英姿。
這可能就是李斯特改編後的《清教徒的回憶》的鋼琴變奏中的一段,音符象瀑布一樣傾瀉。它選自後來李斯特根據比賽重編的《創世六日》。
當時一位音樂評論家在事後回憶:
那天李斯特完全陶醉在音樂之中。他不斷地向後甩他的漂亮長發,嘴角露出勝利的微笑,眼睛閃閃發光,蒼白的臉因為內心的火焰而變得紅潤。音樂大廳的空氣充滿了電光火花,大家似乎聽到了閃電時的隆隆雷鳴·······
李斯特的演奏包含著一種戲劇性的、匈牙利式的、吉卜賽人的東西,他不僅把自己多年研究的演奏藝術以輝煌的技巧,熱情的風格表現出來,而且還巧妙地借用了塔爾貝格的那些被評論界宣揚為「新的」、實際卻是老舊的鋼琴技巧,在演奏中他甚至還自然地融合了同臺演奏的其他大家們的所有優點:車爾尼的嚴謹風格,蕭邦的幻想色彩,埃爾茨和皮格西斯的自然嫻熟。最後在觀眾狂熱的掌聲和歡呼聲中結束了全曲。
沒有人能大膽地去判斷這次鬥琴的勝負。最後音樂會的主持、美麗而聰慧的貝爾基約瑟公主狡猾地宣布:
塔爾貝格是未來的王子,李斯特則當世無雙!
賽後公主邀請了參賽的鋼琴大師們合寫了一部作品,總題叫作《創世六日》,在音樂會的6首之外,又請李斯特加上了一個引子、連接和結尾,以示藝術的和諧。這部出自李斯特、蕭邦、塔爾貝格、赫爾茨、車爾尼、皮爾茲六位大師的奇葩作品,擁有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豪華陣容,但如今已經很少被演奏。我記得上世紀一位美國鋼琴家曾評論這部作品:
它並不是要表達什麼主題,而是各種鋼琴音樂風格的薈萃,是為了娛樂一群有錢的貴族,讓他們為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慷慨解囊的作品。
公主之意當然不是勝負。然而,這一事件,的確讓當時的人們重新拜倒在了李斯特的琴前,鋼琴之王再次被公主加冕。而重新登基的李斯特,也馬上展現出他的王者風範,他讓自己的女兒在音樂會上演奏了塔爾貝格的一首幻想曲,以示提攜。
其實李斯特不止一次改編過貝裡尼的音樂,學過鋼琴的朋友應該知道,號稱「世界上最難徵服的十大鋼琴名曲」中就有李斯特的《諾瑪的回憶》,這部曲子同樣改編自貝裡尼同名歌劇《諾瑪》,李斯特硬是將這部火焰上的宏偉情詩,改編成了15分鐘的鋼琴獨奏。為了讓一部鋼琴達到一支樂隊的聲響,在李斯特的鋼琴譜上,音符密密麻麻,讓人看一眼就會頭皮發麻。相比鬥琴的曲子,這首曲子更難、也更好聽。用一部鋼琴完成了一支樂隊的音響與氣勢,這正是李斯特音樂的過人之處。
在這首瘋狂的曲子裡,除了那些變態的八度、琶音、音階、大跳之外,最突出的一個技巧是左右手的配合問題。很多地方都由左右手共同完成一個聲部的演奏,有些地方右手的音,甚至要擠在左手中演奏,對鋼琴家提出了非常嚴苛的挑戰。
藝無第一,鬥琴,永遠只是看客的談資。特別是,當你時隔200年再回首當年盛事,一切勝負都成了煙雲。實際上,要不是這個故事,我還真不知道原來在那個時代有一個外號三隻手的年青人,曾經讓身陷瑞士溫柔鄉的鋼琴之王李斯特坐立難安。後來還曾奪走過蕭邦倫敦之行的掌聲。然而,在創作上的無能,他沒有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值得演奏的音樂,他的存在只能淪為突現大師光輝的背景,而且隨時可以PS掉。
當我們把這場鬥琴,還原到李斯特一生的故事中,你馬上會發現:李斯特在重新贏得了巨大名聲的同時,失去的又是什麼?
1835年,李斯特與美麗、敏感的瑪麗.古爾達伯爵夫人相愛。戀愛中的女人,不顧一切,拋家棄子與英俊瀟灑的鋼琴之王私奔到瑞士,兩人在美麗的瑞士山間湖畔隱居,生下了三個可愛的孩子。李斯特的音樂創作也迎來了人生第一次高潮。音樂巨著《旅行日記·瑞士篇》就是在這時期完成的。
1835年12月18日,瑪麗·古爾達在美麗的日內瓦為李斯特生下一個女兒。生平第一次當父親的李斯特,聆聽著在平靜的湖面上,蕩漾的鐘聲,為女兒布蘭迪的幸福而禱告。他把他最喜歡的拜倫詩句題寫在樂譜上:
我活著,但這不是我自己,
我是環繞著我的一切之中的一部分
這首作品屬於夜曲風格,選自《旅行日記》第一集第九首,安詳而寧靜,伴有類似鐘聲的音響,在樂曲中段有一個很強烈的高潮。可以體會到,李斯特對女兒出生這件事很有感觸,一種對造物主的感恩之情揚溢在優美的、歌唱性旋律之中。完全沒有華麗而多餘的炫技。
與瑪麗·古爾達的五年隱居,是李斯特繁忙的演出人生中,第一次安靜下來,享受人生的日子。他們不斷地旅行,欣賞湖光山色,啜飲著愛情甘美的酒寫詩作曲,一起暢談文學、藝術與人生。瑪麗為李斯特開啟了一條名垂青史之路,那就是:不要僅僅滿足於做一名徒有技藝的成功演奏家,去贏得當世的名聲,而是要沉下心來,寫下不朽的音樂詩篇,讓後人去演奏。
李斯特當然在乎生後的美名,他天縱英才,自然不僅僅是為了給貴族小姐們演奏和甩頭髮。作曲對他其實是小菜一碟。也許,他真的有著一顆歸隱山林的靈魂,但在他心靈的另一個角落,一個不甘寂寞、極度渴望掌聲、歡呼與巨大名聲的匈牙利少年永遠蠢蠢欲動。當他聽說巴黎一位年青人的演奏技驚四座,被人們吹捧為新一代鋼琴之王時,馬上就原形畢露,坐立難安。他絕對不容他人來染指他的王冠。
他不顧瑪麗的一再反對,執意回到巴黎,象一個鬥牛士一樣去赴一場鋼琴決鬥。當李斯特終於重新奪回鋼琴之王的美譽時,他與瑪麗的愛情故事也劃上了休止符。
這就是李斯特的人生,永遠輸不起的人生。它起於青萍之末,又席捲天地之間。對李斯特而言,不僅要贏得生後之名,更要贏得生前之名。
黑白琴鍵上的魔鬼
就算要出賣靈魂
也要找個付的起價錢的人
——歌德《浮士德》
1832年7月,義大利小提琴魔鬼——帕格尼尼來到巴黎治病,順便舉辦了數場音樂會。這也是小提琴史上最具傳奇性的大師,在人世為數不多的最後演出。當時,他的眼睛還沒有瞎。
長年的疾病與混亂生活,讓帕格尼尼變得象竹竿一樣消瘦,然而,當他站在舞臺中央,僅用下巴就完全夾起琴身,然後用鬼魅一樣扭曲的手指,策動琴弓與四根琴弦,奏出世人難以想像的旋律時。你絕對不會認為這是個病人。如果再加上那一頭披肩的長髮,隨著樂曲激昂飛舞,真的有一種魔鬼附身的即視感。
了解音樂史的人都知道,帕格尼尼是第一個背譜演出的小提琴大師。也許是一種宿命,那年在臺下的匈牙利少年,欣喜若狂,在後來的日子裡,他不僅成為了鋼琴界的魔王,也是第一個背譜演奏鋼琴的大師。甚至連甩髮的颱風也與這位義大利老魔鬼一個範兒。
出家的事,暫時擱置了。然而,人生的路又在何方?窮小子如何才能名動巴黎?如何才能讓全世界的貴婦們都自願拜倒在自己的腳下?這一切的疑問,在遇到帕格尼尼大叔之前,在小李子心中完全沒有頭緒。
就象他同時的偉大的畫家、「浪漫主義的獅子」德拉克羅瓦,在年青時第一眼看到席裡柯的曠世名畫《梅杜薩之筏》,瞬間打通了經脈,開啟了他一生輝煌而浪漫的創作。帕格尼尼的巴黎演出,同樣點燃了李斯特心中的火焰!為這位匈牙利窮小子照亮了一條成名之路。
音樂會後,李斯特便憑記憶彈奏了帕格尼尼的作品(帕格尼尼的作品都是在死後,即1840年之後,才陸續出版的),並琢磨著如何在鋼琴上實現那種種美妙的音響。幾日後,李斯特彈奏了幾個音樂片段給他的朋友聽,其中就包括大音樂家柏遼茲。朋友們驚訝的發現,他已經把帕格尼尼的花樣成功地移植到了鋼琴上,使這件樂器發出了前所未有的音響。柏遼茲回憶說:他的演奏「使人重新認識了鋼琴」。
帕格尼尼給予李斯特的,絕對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和颱風,而是一種嶄新的思路。李斯特敏銳地抓住了帕格尼尼演奏時那魔鬼一般的魅力,融會貫通,他的移植嘗試同時也大大拓展了鋼琴音響和表現力。所有這些探索,最終被李斯特匯總到《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中。通過改編帕格尼尼的作品,李斯特徹底發掘出了隱藏在鋼琴黑白琴鍵之下的魔力。
特別是《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中第三首,它是根據帕格尼尼的《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主題而作,也就是著名的《鐘聲大幻想曲》。李斯特在這個輕盈可愛的主題上作了一系列變奏,演奏技巧讓人眼花繚亂。鋼琴的意義,在李斯特的手上,徹底改變了:它不再僅僅是一件樂器,而是一支可以抗衡整隻管弦樂隊的音樂力量,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小宇宙。
這首樂曲可是李斯特的心愛之作,玲瓏剔透的音響使人聯想到帕格尼尼的琴弓在不同琴弦上魔幻般的跳躍。此外,還有同音上的輪指,單手帶旋律的顫音,長串的伴音,以及高潮段落的連續八度和左手大跳的八度……時至今日,此曲仍是李斯特諸多鋼琴作品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我知道很多人都聽過無數遍《鐘聲大幻想曲》,不過為了表達對原作者帕格尼尼的崇敬,我找了這個阿卡多演繹的《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和李斯特的鋼琴曲作一個比較。至於哪種方式更美妙,相信每個人自有主張。
魔鬼般的演奏,徹底開啟李斯特的成功之路,人們折服於李斯特行雲流水、出神入化的技巧,驚嘆於鋼琴也能發出如此氣勢轟鳴的力量,甚至他的如痴如醉的颱風、飄逸的甩髮都讓人不禁讚嘆。如果說帕格尼尼點燃了李斯特,那麼李斯特則點然了全歐洲的聽眾。
從1838年開始,他的人生迅速地從愛情的險灘中掙扎而出,從辛苦的生計中徹底解放,場場暴滿的音樂會,讓金錢、名聲與女人滾滾而來。他即將徵服的不僅僅是3位地位尊貴的伯爵夫人和數不清的一代名媛;也不僅僅是萬貫家財、弟子成群;甚至不僅僅是英傑倍出的19世紀歐洲樂壇,他真正想徵服的其實是人類的靈魂,他要讓所有人都為他的演出如痴如醉,為他高度複雜而精巧的音樂由衷佩服。
1861年李斯特寫下了四首《梅菲斯特圓舞曲》,這部作品改編自李斯特最愛的長詩《浮士德》。
這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一首的鋼琴版本。在樂譜的扉頁上,題寫著「鄉村酒館的舞曲」。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李斯特以雙音的顫音,表現了梅菲斯特迴蕩在空中那邪惡的笑聲。最後,夜鶯的歌聲唱起,強烈的欲望將人們擊垮,人們被淹沒在像大海一樣的洶湧翻騰的欲望之中。
魔王梅菲斯特,是李斯特一生鍾愛的主題,以至於他在晚年披上了僧袍,人們還是稱他為「披著僧袍的梅菲斯特」。人性與魔性,縱觀李斯特炫麗與浮躁的一生,詩情與狗血的情史,天堂與地獄間的旅行,他其實更象是與魔王籤定了靈魂契約的浮士德,在不斷地沉淪中,尋找著靈魂的歸宿。
黑色雷克斯 | 李斯特的狂亂與寧靜
梅菲斯特圓舞曲-管弦樂版
發行:西敏寺(Westminster)
指揮:赫爾曼.舍爾辛(Hermann Scherchen)
樂隊:維也納州歌劇管弦樂團
錄音:1960
在十九世紀核心作曲家中,或許很少有人可以像李斯特一樣引起那麼多爭議和討論。這個鋼琴之王一方面追求著高尚和純真的境界,一方面又常以帶點邪惡感的、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反抗古典主義的理智。 《梅菲斯特圓舞曲》(Mephisto Waltz NO.1 S.514)就是這樣一部多少帶點「邪氣」的傑作。
我們常聽到的是其本人改編的鋼琴版本,但實際上李斯特最初卻是為其管弦樂《勒瑙的浮士德的兩個場景》所作的第二樂章。1850年的李斯特,在當時也算是個文青,他的最愛就是歌德的巨作《浮士德》,他甚至將書中的場景詳細地寫在了樂譜上:
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走進了一家正在舉行婚禮的鄉村酒館。梅菲斯特決定給酒館沉悶的氣氛注入一點「刺激」,於是順勢抓過一把小提琴,拉出魔幻般的音樂。
音樂以一種強勁的快板帶出主題,之後持續而略帶嘲弄的強音代表了梅菲斯特的出場。雙音的顫音模擬了梅菲斯特迴蕩在空中邪惡的笑聲。激烈的音響持續了接近10分鐘後,音樂突然溫柔甜美起來,那是夜鶯的歌聲,美得不可方物.
相比於鋼琴的版本,我更愛管弦樂的演繹。或許是多種樂器的加入,極大地豐富了音色的表現,也或許真是這個老牌德國人赫爾曼·舍爾欣的指揮太過出色。大師玩出了多變的節奏和速度,音樂層層推進卻有著銳利的輪廓,弦樂聲部富有光彩,音色極其透明。聲音充滿了能量和質感,但邊界卻被嚴格的控制住,絕對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飈射出來。
歌德筆下的梅菲斯特,總是無情地嘲笑人類改進自身的種種努力。熱衷於創作魔鬼體裁的李斯特甚至被人比作「穿著長袍的梅菲斯特」。坐在鍵盤邊,舞臺上的那個狂妄的音樂天才,的確也常有著戲虐聽眾的癖好,他會突然彈奏出極強的重音,把下面的聽眾嚇哭。有時,他還會在右手食指和中指間夾著香菸,用鋼琴演奏出宏大的樂章。這次,他又遊戲般地將魔鬼的曲調,蠻橫地插入人們的華爾茲之中。
悲歌(選自旅遊歲月之三)
發行:MELODIYA
鋼琴:拉渣·貝爾曼(Lazar Berman)
1865年,早已名震歐洲的鋼琴之王李斯特,居然出了家,而且是接受低品神職成為一名修士。據說是因為感情問題,但其中的奧妙也許永遠沒人知道。我們知道的是,出家以後的李斯特,創作風格迅速由華麗變為質樸。他甚至寫出過幾部充滿了苦修意味的宗教作品,並將之呈獻給教皇。教皇倒是收下了這些東西,但隨即丟在一邊,或許教廷始終會懷疑這位寫出過「梅菲斯特圓舞曲」的人的信仰是否真誠。
一種新的傾向出現在他的晚期作品中,感官上浪漫主義的「美」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肅穆、恬淡和憂傷。著名的《旅遊歲月》第三季就完成在這個階段。看其中的小標題就能感知到李斯特的這種變化,如感恩、送葬、淨心和這次要推薦給大家的鋼琴獨奏作品「悲歌」(Sunt lacnymae Verum),它是李斯特《旅行歲月》第三集的第五首。標題含義為「淚水源於人類的苦難」,作於1872年,獻給他的學生和女婿封·彪羅。這位以往的女婿,此時已被李斯特的女兒科西瑪拋棄,也許這首曲子也有那麼點安慰彪羅的意思吧。
這裡沒有魔鬼的戲虐,也沒有面向那些將高超技巧視為終極目標的演奏者和聽眾的設計,而是波瀾不驚地如流水般向前。我聽不到什麼情緒的變化和起伏,一切都那麼淡,但一曲終了,為什麼空氣那麼凝固?為什麼我那麼憂傷?
在那個時代李斯特是個明星,他獲得過人們的數不清的讚美。同時,他又是孤獨的,其作品被很多人評判為:嘈雜、快速、華而不實。孤立無援的李斯特只有自己去面對這些無情的批判。但他的音樂遠不只如此,智利鋼琴大師阿勞曾說過:
李斯特最重要而不朽的作品,源自他引人入勝的想像力、完整的技巧、以及對音樂語言可能逐漸演變的方向所具有的預見性。
在悲歌中,我們能聽到他音樂中結合著浪漫主義的熱情和現代半音系統的實驗,而這一切成為了日後20世紀音樂發展的動力。預示著德彪西等法國印象主義作曲家即將走上舞臺。
喜歡自由地暢聊音樂與藝術的朋友,可以加入我們的微信群:黑膠叔叔的木屋。方法是,在微信通訊簿添加ID: blacklakers為好友,之後我們會拉您入群。注意:請不要在群裡聊家常做生意喔。
公眾號專屬的微博:weibo.com/lpmusic33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上面留言,上面還有更多音樂分享
所有文字均為原創
轉載請事先聯繫,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