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與世界同步
藝術源於生活。電視劇《誰說我結不了婚》中,陳數扮演的田蕾因其雷厲風行的做事風格和高超的演技圈粉無數。然而劇中的她也因頻繁產出金句而時常出現在話題榜上。
其中,最讓人影響深刻的、也是讓人聽著最心酸的一句當屬「我拼盡全力,也只是你的起點而已。」
劇中,一起長大的髮小徐海峰問田蕾:「至於這麼拼嗎?」
田蕾卻告訴他:「我從小看你不順眼是因為我嫉妒你,嫉妒你每個學期都有新的書包和鉛筆盒;嫉妒你上課睡覺,數學還能考滿分;嫉妒你們一家三口幾乎每年春節都能出去玩;嫉妒你拿到國外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你們家能拿出學費。這些對於你來說,都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我卻要拼了命,才能夠拿到。」
聽到這句話,不知道你有沒有同樣的感觸,有時候自己很努力得到的東西而別人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
知乎上曾經有這樣一個話題:「為什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多混的比較差?」
並不是說農村的孩子不努力、不奮鬥,只是從一個客觀的、全局的角度去思考。
知識改變命運是大多數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的教育理念,縱觀古今,很多人的確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對於現階段的社會來說,這句話好像逐漸「失靈」了。農村學子想要取得成功的機率似乎越來越難了。
就拿高考來講,這場看似公平的戰場也存在著許多無法改變的不公。
高考讓農村孩子來到大城市,和城裡的孩子坐在一個教室讀書,住一個宿舍,吃同樣的飯菜,會給你一種仿佛我們都差不多的錯覺。
其實不然,在學業上,城裡的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最新的教材知識;在生理上,城裡的孩子有更好的營養和身體狀態面對學習;在生活上,農村學生往往要面對更多的家庭煩惱和貧困帶來的自卑感,無法全身心投入學習。面對諸多差距,也許農村學子還可以靠著努力逆流而上,考取名校。
但可惜的是,想要改變命運,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從來都不是終點,而是起點。而這起點,成為了許多農村學子一生中唯一一次可以爭取到的「勝人一等」。
進入大學後,農村的孩子可能會為了學費、生活費奔波;而城市的孩子卻可以無憂無慮享受大學的生活,拓展視野豐富經歷。大學儼然成了一道分水嶺。
是的,有些人生下來就註定會有一個更高的起跑線,TA們不用為生活、為學習、為前途感到擔憂,因為這些條件,家裡已經給TA們準備好了。
除此之外,父母也是孩子的起跑線。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試圖探求一個話題:父母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
攝製組挑選了14名不同階層的孩子,從7歲到56歲,每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
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小跟著父母閱讀《金融時報》。
他們了解社會競爭機制,清楚打怪升級的規則,懂得為自己規劃人生藍圖。
成年後,他們入讀頂尖名校;畢業後,進入上流圈層。
他們的子女也延續著這樣的生活,接受良好教育,從事令人羨慕的工作。
而底層家庭的孩子,連「大學」都不曾聽說過。
男孩熱衷打架,女孩以為人生的歸宿就是結婚生子。成年後的他們,基本複製了父輩惶然度日的生活。
而他們的孩子,也不得不延續這樣的輪迴。
BBC用49年的跟拍,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如果人生是一場接力賽,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跑的越遠,孩子接棒的位置距離終點就越近。
誠如清華大學入學時老師對新生所說:「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的父母。」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為其選對方向、規劃未來,也要通過不斷的成長,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學識,培養孩子的認知深度,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
因此,每一位優秀少年的背後都是父母在奮力託舉。父母的眼界和格局也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我們無法去拼家庭,但我們可以抓住機遇,涅槃重生。
現階段,科技發展迅速,正是科技改變命運的絕好時機。
網際網路時代是一個讓所有人都可以創造奇蹟的時代,平凡如馬雲、李彥宏等,他們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但他們卻通過網際網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不僅成為如今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也在網際網路領域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科技創造無限可能。作為家長,與其時刻想著給孩子創造各種起跑線,不妨著眼於未來,從長遠出發為孩子選擇更好的發展方向。
而與網際網路接軌,必不可少的語言就是編程,不懂編程的人註定被時代淘汰,所以從小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能力是家長最明智的選擇。
善於捕捉教育契機、洞察未來的家長們,想必已經感受到了教育的新方向和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無論是教育部還是社會發展需求,都在強調編程學習的重要性,積極推廣編程教育。
緊抓時代發展的機遇,越來越多的家長讓孩子加入了編程學習的行列,學習面向未來的核心能力,成功逆襲。編程無疑是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另一重「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