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要讓孩子「贏在子宮」的港媽
香港最新電視紀錄片《沒有起跑線》描述了一個叫艾琳的孕媽。她懷上二胎已有五月,卻整天緊張得不得了,惶惶不可終日。原來他24個月大的兒子在幼兒園入園面試時,因為不會唱歌跳舞、書法英文,而被拒絕。兒子的「慘痛失敗」,讓她發誓「決不能讓女兒輸」。才懷孕五個月,她就開始四處打探好幼兒園,好不容易打探到一家「只收10名1月份出生學童」的好幼兒園,為了讓妹妹能上這所幼兒園,她和老公精準計算受孕時間,誓言要確保妹妹「贏在子宮裡」。聽了這位媽媽的故事,你們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已經起跑晚了?
案例2:一周7個興趣班的冬冬
大班的冬冬,周六一大早就要和媽媽一起去上圍棋課,上完圍棋課後是上國畫班;周日還要上英語、珠心算班。平日裡媽媽還為冬冬報了輪滑、桌球、小主持人的興趣班。算起來,冬冬,一周要上7個興趣班。冬冬在家人的陪伴下穿梭於各個興趣班中,可夠累的。冬冬媽無奈的說,孩子累,我也知道,可人家都上,咱也不能落後啊,要不小學就跟不上了。你有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嗎?是不是認為不上興趣班就拼不過別人?
我們將這種因擔心孩子在學習上落後於他人,而急於對孩子實施超前的知識技能與文化教育的焦慮心態稱為起跑線焦慮。這種焦慮往往會導致父母對孩子的不合理期待,與不理性的教育行為。
·心理學實驗的證據:雙生子爬梯實驗。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格塞爾做了一個有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實驗中選擇了一對孿生兒,其中一個從48周開始連續6周學習爬梯,每天訓練10分鐘,四個星期後,到第52周,他已經能熟練地爬上5級樓梯。另一個直到第53周才開始進行訓練,然而,兩個星期之後,他可以獨立的爬到樓梯的最頂端。前一個比後一個多花了三分之二的時間才達到同樣的水平。
這個實驗表明:對孩子提前進行技能訓練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一旦孩子身心準備成熟,其學習會事半功倍。所以,我們不能超越身心發展的規律,過於急切地去促進孩子的發展,如果操之過急可能會適得其反。
Photo by Daiga Ellaby on Unsplash
·教育研究的證據:早期智力開發成效研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德國也非常熱衷於早期智力開發。在這股熱潮的影響下。德國的絕大多數幼兒園開始由以前的遊戲型轉變為智力開發型,用讀、寫、算取代遊戲。有兩位德國教授想探究是否智力開發真正會持續有益於孩子的發展。他們設計了一項研究,即比較以遊戲為主的幼兒園和智力開發為主的幼兒園的孩子的持續發展情況。他們在兩種不同類型的幼兒園裡各選了50個班級,各1000名孩子。他們跟蹤研究這2000名孩子,直到小學四年級,約10歲左右。
他們發現以直接智力開發為主的幼兒園中的孩子各個領域的發展(如身體、社交、情感和心智的發展)普遍落後於以遊戲為主的幼兒園的孩子。他們的研究表明,早期階段玩得更好的孩子,整體發展會更好。這也是我國教育部明確反對幼兒園階段進行小學化教育的基本理由。
·來自醫生的證據:超前學習損害兒童身心健康。
臺灣有個兒科醫生許姿妙,她同時也是一個幼兒園的保健醫生,她根據自己的行醫案例及幼兒園的兒童觀察寫了一套書《病是教養出來的》(三本),在這本書中她舉了許多案例說明,不當的教養與超前的學習會損害幼兒的身心健康。
過早地對幼兒進行早期智力開發,讓孩子進行機械的知識學習,會讓幼兒未成熟的稚嫩神經去負載非常複雜的信息,神經系統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初看起來,這些幼兒能學習得不錯,但長期的後果是複雜信息耗竭了神經系統。幻想力會逐漸枯竭、消失,到了9至10歲就開始失去了學習興趣。同時,孩子的身體遭受著能量透支的痛苦,這會為孩子的身心健康埋下各種隱患。
Photo by Daiga Ellaby on Unsplash
如何辯證看待「起跑線」上的輸與贏呢?我想我們要確立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早期階段是人生發展的奠基期與關鍵期,但不是唯一的決定期。
奧地利著名的生物學家昆拉多·洛倫茲博士通過對動物的研究提出了「關鍵期」理論。這一理論指出某些行為技能習得,有它的敏感期,在某個特定的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環境影響。如果在這個時期及時施以正確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錯過這一時期,就需要花費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彌補。許多人往往將關鍵期誤讀為決定期,認為錯過了就永遠無法彌補。
但人與動物不同,人在任何時候都有重塑自我的可能,因而,不宜將早期教育的成效絕對化。有的孩子早期階段發展表現並不出色,但不意味著他永遠都不可能出色。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如愛因斯坦曾被老師判為問題兒童。
·比讀、寫、算更重要的是溝通合作、創造與學習能力。
孩子面對的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未知世界,未來生活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是我們沒有辦法完全事先預備的。
2016年發布的一項關於21世紀的全球素養調查表明,比讀寫算更重要的能力是溝通合作、創造與學習能力。隨著分工的精細化,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單獨完成一項工作,學會溝通與合作是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能力。知識與技術的快速更新,決定了人需要持續終身的學習,今天學習的知識可能明天就已經過時了,因而,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孩子的想像與創造將是他是否能跟上時代變革的關鍵素養。
·決定成功的不是分數與學校,而是態度與性格。
分數與學校只能影響和展現孩子一時的發展,真正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態度與性格。一個六歲的孩子是否能夠一次正確回答2+2=4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發現錯誤後願意重新嘗試,直到得出正確答案為止。我們應該教孩子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後能站起來繼續跑,哪怕他是最後一名。這種不怕失敗、永不放棄的精神能夠幫助孩子持續地成長,這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要素,即所謂性格決命運,態度決定人生。
·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跑,沒有絕對的「起跑線」。
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跑,沒有絕對的「起跑線」。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絕對的起點與終點,不能和比賽相提並論。人有自己內在的成長時間表,每個孩子的起點與節奏不一樣,有的孩子開始跑得慢,但是後勁十足。因此家長沒有必要因為攀比與盲從在起跑階段就加速催跑,讓孩子過早透支生命力與成長力。
Photo by Daiga Ellaby on Unsplash
人生也是一個發現自我的旅程,不同的旅程會有不同的風景。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的人生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各有不同卻各自精彩。我們要引導孩子超越人生的輸與贏,教孩子學會熱愛和充實自己的生活;家長要學會欣賞孩子的閃光點,鼓勵孩子去書寫自己的人生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