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上,關於「甜野男孩」丁真的熱鬧漸漸沉寂,跟以往一樣,無論是對丁真的追捧,還是後來關於他的爭議,都會被很快遺忘。從論壇到微博,再到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從芙蓉姐姐到丁真,「網紅」作為一個群體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從一種現象成為一種流量經濟,而我們對「網紅」的態度也從初時的俯視到後來逐「網紅」而行。
擅長發現,也擅長遺忘
毫無疑問,丁真是今年的頂級「網紅」之一。丁真在社交網絡上甫一出現,便吸引了網友的注意力。在一條短視頻中,質樸、青澀的小夥子丁真迎面向鏡頭走來,身後是茫茫的草原。視頻中的丁真「野性與純真並存」,加之其甜美的笑容,丁真被網友稱為「甜野男孩」。
身在鋼筋水泥、人情混雜的城市,心卻鍾情詩意遠方、歸園田居的諸多網友,在丁真身上投射了他們關於自然淳樸的寄託。人們對丁真的喜愛,跟對高原雪山的嚮往大概是一樣的。
當丁真身上聚集了網友的巨大注意力之後,他理所當然成為了「網紅」,一舉一動皆是話題。在今天,「網紅」已經是注意力經濟中至關重要的存在。成為「網紅」的丁真也似乎躍進了流量漩渦,他在想借其分取一杯流量的一波波宣傳中繼續吸附流量,連續登上社交網絡的熱搜榜。
成為「網紅」之後,後續的很多故事其實已經與丁真本人無關,網友在各自的解讀中延伸出了更多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爭議。比如有些網友面對丁真「走紅」時的憤怒,在他們看來,一個人似乎什麼都沒有做,只是在短視頻中出現了一下,就輕輕鬆鬆達到了某種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也有網友認為,強加在丁真身上的憤怒並無意義,更不應該因為丁真這場「意外」而否定自己的努力。
但無論是網友的喜愛還是網友的爭議,丁真的人生已經在成為「網紅」的過程中改變,而他的家鄉也在注意力的聚集中為大家所知,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這或許正是今天「網紅」最有價值的意義之一,不僅自己受益,而是帶動一方水土、一個產業的發展。
關於「網紅」丁真的熱鬧終於歸於沉寂,即便是爭議的聲音也已經消失。網友擅長發現,也擅長遺忘。丁真很快就退出了網友的話題榜單,就像他曾經驟然出現一樣。在「網紅」的名義之下,很多人都像丁真一樣,在社交網絡上來了又走,除非某一天又因為什麼新的話題重新引起了網友的注意力。當我們將丁真推至「網紅」的位置時,又有多少人還記得曾經的「網紅」芙蓉姐姐?
完成一場審美訓練
2004年,芙蓉姐姐在「水木清華」BBS中發布大量個人照片,並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做自己的暱稱。網友為了諷刺她的名不副實,就稱呼她為「芙蓉姐姐」。芙蓉姐姐通過網絡發布自己故意扮「醜」的照片,還經常以奇裝異服來博取大家對她的關注度。
那正是網絡論壇最熱鬧的時候,也是社交網絡門檻稍高的年代,移動終端尚處在萌芽階段,也不是人人都有機會隨時隨地接觸網際網路。或許網際網路還沒有下沉到今天我們所見的程度,所以「草根」這個詞才應運而生。在網友關於「草根」的定義裡,夾雜著同情、憐憫的情緒,同樣還有俯視的視角。在那個「草根」為關鍵詞的年代裡,不甘貧苦、自立自強的故事最能引發大眾的共鳴,而在那個時候的電視選秀舞臺上,選手除了精彩的表演,往往還附帶一個流淚的故事。不像今天,網際網路觸及立體社會的角角落落,「草根」已經不是需要額外關注的存在。網友已經習慣了普通人的存在,反而愈加慕強,於是如今年輕人扎堆的一些選秀綜藝裡,「富二代」成了一種刻意的人設。
每一位「網紅」在社交網絡的流行都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芙蓉姐姐的年代,丁真不會像今天這樣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同樣,在丁真的年代,網友也不會向「芙蓉姐姐」投去過多的目光。
從芙蓉姐姐到丁真,大眾網友也完成了一場審美訓練。芙蓉姐姐走紅的背後是一場獵奇式的「審醜」,而丁真火爆的背後則是對「審美」的一種共識。「清水芙蓉」名不副實,網友在一種娛樂的心態下,明明知道這非常滑稽可笑,但就是好奇,芙蓉姐姐到底能誇張到什麼程度。丁真最初被網友關注,其陽光帥氣的顏值是重要因素,但是他之所以能成為現象級網紅,卻又不僅是因為顏值。
「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還是最愛我的家鄉。」丁真的這句話,戳中了網友心中對原野的嚮往。理塘的美麗、原始、野性,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體現在了丁真身上,所以手機另一端的網友驚訝地發現,他們找到了丁真,也找到了桃花源。富有雕塑感的面龐、清澈的眼神、健康的膚色、略帶羞澀的笑容,丁真的形象既讓網友們產生新鮮感又不背離網友們的審美觀。丁真陪伴著自己的小馬「珍珠」,以及他鮮有人知的家鄉,都符合當代人對理想生活的詩意想像。無論是丁真還是他的故鄉理塘,在網友心裡,都具有一種應該被珍惜的自然美。
人人都可成「網紅」
著名傳播學學者李普曼在其著作《輿論》中寫道:「那些距離較遠的事物若要進入我們注意力的中心,就必須要轉化為有可能獲得我們認同的圖像信息,否則便只能在我們的注意力範圍內轉瞬即逝。」芙蓉姐姐的走紅是因為我們對其批評的認同,而丁真的爆火則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觀認同。
「網紅」因網際網路的興起而出現,又不斷打破著從前的固化內容。在今天,網友熱衷於擁抱「網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在他們眼裡,「網紅」代表了一種年輕向上的力量,被視為打破權威的某種代表,是網絡平臺上的意見領袖,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獵奇」的成分縱然還有,但已經不是主流,如今真正有影響力的「網紅」無不具有一種正面的價值觀。
無論是以唯美的田園生活而在短視頻平臺爆紅的李子柒、直播帶貨中的「佼佼者」薇婭和李佳琦,還是「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papi醬都傳遞了一種向上的姿態。向來以驕傲和憤怒示人的羅永浩,出入網絡直播間之時也開始講述網友聽來倍感勵志的經歷故事,即使是一些以娛樂八卦為主的公號博主,也在內容之外試圖傳遞一些在他們看來是正向的社會觀點。「網紅」正在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輸出一種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也成為其網絡人格魅力的一部分。這顯然是一種社會進步,「網紅」受益於一個時代的寬容,而他們也努力去打破一些偏見,讓這個時代更加寬容一些。如今,「網紅」已成為一個興榮產業,「網紅」及其產出是當代網絡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發揮著更多積極的正面作用。
與之同時,一些「網紅」之所以成為「網紅」,也正是因為他們身上所具有的正能量。在短視頻平臺上,那些來自普通人的勇氣和溫情故事,往往最容易引發感動和共鳴。在一個鏡頭無處不在的時代,人人都有可能因為某個偶然的正能量事件成為「網紅」,被看到,被討論,被誇贊。
網際網路普及下沉的這20年裡,「網紅」的內涵變了又變。網際網路技術依然在不斷革新發展,新的社交網絡形態定然會出現,而「網紅」這個群體定然也會具有新的意義。丁真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過去,而新的「網紅」正在趕來的路上,無論我們追逐過或者留意過哪個「網紅」,他們都是我們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的一部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