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全程都在流眼淚」,
「口罩哭溼了,乾脆把口罩當成了紙巾」,
「下半場開始眼淚就不斷」。
電影《八佰》正在熱映......
影片在8月14號開始點映第一天,
就被稱為「硬核催淚彈」。
你可知道,
這部改編自抗日戰爭史上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電影,
蘊含著不少湖北元素——
「八百壯士」一半以上都是湖北人!
現實中的他們更震撼!更催淚!
一位提前來看片的武漢人出影院後淚眼模糊:
這個片子我期待很久了,影片一出來就是武漢老鄉的聲音,我感覺有武漢人參與還是很激動的,為我們英雄的湖北人自豪。
片名《八佰》是何意?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為掩護十萬大軍西撤,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一營臨危受命,留守與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堅守到底,稱作「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次戰役以少敵多,譽滿中外,被譽為「八百壯士」。
4分56秒,「八百壯士」的名字一個個浮現......
導演管虎說,之所以用大寫的「佰」,便是為凸顯百字的「人」。
為什麼要堅守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創建於1931年,為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建築物。它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鹽業銀行)聯合倉庫,「四行」之名也源自於此。
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硝煙瀰漫中的四行倉庫。
倉庫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東面是公共租界,南面是蘇州河,對岸也是租界。倉庫與未被佔領的中國地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座「孤堡」。
選擇保衛四行倉庫其實有兩個目的:一是四行倉庫易守難攻,即使日本坦克也無法打穿其混凝土牆壁,而且此地曾被當作第八十八師師部,因此貯存了大量食物、救護用品及彈藥,在以少敵多的情況下,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河對岸就是以英美為主的公共租界,所以日本軍隊不敢用重炮或重磅炸彈轟炸四行倉庫。而且如此一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整個戰鬥過程,就相當於展現在世界面前,從而暴露日軍的侵略行徑,吸引國際社會的關注。
牆上有無數彈孔,像無數雙凝望的眼睛。
「八百壯士」與湖北的淵源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而上海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則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
淞滬會戰爆發後,日軍瘋狂逼近,企圖切斷中國軍隊後路,但在上海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氣焰囂張的日軍遭遇了一支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
為了麻痺日軍、提振士氣,負責指揮的524團副團長謝晉元故意對外宣稱有800名戰士。說是八百壯士,其實只有400多人,這些官兵多數是湖北人,而且又以湖北省的通城縣、蒲圻縣、通山縣、崇陽縣等地的兵源為最多。
當時日軍久攻不下,曾嘗試炸樓。危急之時,中國守軍戰士陳樹生(1916—1937,湖北利川人)身綁炸藥,與想要炸樓的日軍同歸於盡(電影中也會出現這催人淚下的一幕),年僅21歲。
陳樹生1934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88師,被編入補充團第一營。
臨行前,他留了一封「遺書」給家裡的老母親。
那是一封寫在白色汗衫上的血書。
八個字:「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2010年12月16日,孤軍老兵楊養正逝世,享年96歲。楊養正生於1921年,祖籍湖北隨州,原名楊得餘。2005年,90歲的楊養正重回四行倉庫。一進門,他便被歡迎的人群圍攏,人人爭相握手,老人開心極了。然而當人群散開,謝晉元銅像現身,老人笑容驟然消失。他撲過去、跪下,抱著銅像嚎啕大哭——
「團長啊,我來看你了!」
湖北鹹寧通城縣檔案館研究員馮立群還講述了一段「八百壯士」與湖北的淵源:
上世紀80年代,通城縣誌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在搜集資料時,意外發現一條史料:淞滬會戰期間,通城兩個保安中隊共200餘人跟隨湖北保安第5團到抗日前線增援,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的主力來自原通城保安大隊一、三中隊,所以『八百壯士』裡湖北人佔一半以上,其中200多人是我們通城人。」
這個重大發現震驚了全湖北,過去幾十年間,不少學者、媒體都圍繞這條線索進行史料挖掘。
200多壯士從湖北通城出發
1980年,通城縣政府組織撰寫《通城縣誌——人物卷》,編修人員搜集資料時,從縣檔案館發現了民國通城縣參議會在1947年編的《通城縣抗戰史料》,其中有《通城縣參加上海四行孤軍四十九壯士姓名一覽表》、《參加上海四行守軍通城籍四十九壯士合傳》。
湖北省檔案館《通城縣參加上海四行孤軍四十九壯士姓名一覽表》檔案。
據湖北科技學院歷史系教授丁一考證:1937年9月,通城縣保安大隊一、三中隊200餘人被整編入湖北保安五團。當年10月,湖北保安五團奉命開赴淞滬前線,整建制補充傷亡慘重的88師524團,通城的兩個中隊編入一營,成為震驚中外的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的中堅。
赤壁籍壯士田際鈿曾回憶說:「我們湖北赤壁籍的戰士不少,我知道的就有22人,臨縣的通城更多,有200多人。」成都籍壯士楊根奎也曾回憶說通城人為220人。
據此,湖北鹹寧通城縣檔案館研究員馮立群判定參加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八百壯士」中通城籍在200人以上。他說,通城一直在尋找「八百壯士」中湖北勇士的資料,並在2015年收穫最豐。「我們縣成立了『八百壯士』史料挖掘辦公室,通過調查走訪,逐步完善『八百壯士』的史料信息,後來整理出了一份300多人的壯士名單,其中大多是湖北籍。」
胡夢生1912年出生於通城縣沙堆鎮港背村,從四行倉庫撤出後,被日軍押往南京做苦力,1943年在給日軍剃頭時瞅準機會逃了出來。1947年,胡夢生回到故鄉,1963年因病去世。
馮立群遺憾地說,截至2020年,所有參與過「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通城壯士都已辭世,前幾年被媒體高度關注的最後一位健在的壯士遺孀、胡夢生的愛人尚鳳英老人,也已不幸離世。「我們再也不能聽這些當事人講述『八百壯士』的傳奇了,但好在這些年我們與各方人士一起搜尋了大量史料,編寫了書籍,還拍攝了紀錄片,讓他們的故事可以永久流傳,不會褪色。」
2016年4月3日至7日,抗日民族英雄謝晉元將軍的兒子謝繼民、兒媳吳國翠同「八百壯士」萬連卿等後人一行10人,專程從上海來到通城祭奠先烈,看望通城藉「八百壯士」遺孀。
「八百壯士」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鹹寧市檔案館館長李城外再熟悉不過了。他說,每個鹹寧人都不會忘記「四行倉庫保衛戰」,不會忘記「八百壯士」,「希望《八佰》上映後,能讓全國人民都更了解湖北人在那場著名戰役中起到的作用,讓更多人知道,有200多位壯士是從湖北鹹寧通城走到抗日戰場上的。」
湖北勇士沒來得及看一眼大上海,
就投入了戰鬥
湖北省檔案局法規宣傳處原處長鄧衍明說,當年淞滬會戰異常激烈,中國軍隊傷亡慘重,需要不斷補充兵員。史料顯示,湖北保安五團開拔那天,武漢各界在漢口中山公園舉行盛大集會,歡送保安團官兵上抗日前線。在漢口沿途商戶們的鞭炮歡送中,全團官兵步行到大智門火車站。一到上海,正趕上88師第5次兵員補充,湖北保安五團按原有營、連、排、班建制整體補充到524團,其中以通城保安中隊為骨幹的兩個連隊直接補充進了楊瑞符的第一營。這些來自湖北保安五團的將士們還沒來得及看一眼大上海是個啥模樣,就投入了堅守閘北的戰鬥。
如今,在通城雋水河畔,屹立著八百壯士紀念雕像。
《八佰》成為年度爆款已經不具備任何懸念......
不過,相信湖北影迷對它的期待已經遠遠超過「爆款」兩個字。
讓更多人了解「八百壯士」的由來,記住滲透在故事裡的淚水和鮮血,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綜合湖北日報、長江日報、鹹寧日報、鹹寧新聞網、《八佰》影片宣傳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