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虎執導,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等超強明星陣容主演的電影《八佰》已於8月15日開啟超前點映,口碑和票房雙豐收。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八佰》,故事背景是淞滬會戰時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八佰」代表的並非是一個數字,是「人」更是「壯士」,還是一種民族精神。該片1:1還原蘇州河兩岸舊貌,以手持式搖晃的拍攝切入主人公視角,實景拍攝出這樣一群氣衝霄漢的鐵血壯士,四天四夜奮力抵抗,守護家園誓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悲壯義舉。這樣的家國情懷,豐盈了他們的堅守。看完電影,讓人久久無法平復心緒,腦海和眼前都像被彈孔填充,進而祈願世界永遠和平。
天堂和地獄被一河隔開,帶來的震撼源于堅守,源於執著,更源於家國情懷。這樣的情感衝擊,讓人覺得這絕非是歷史真實事件改編的戰爭電影,更是中國軍民歷經14年抗戰取得民族獨立的精神縮影。守衛四行倉庫的壯士捨身取義,在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中,為了踐行自己莊嚴的承諾,他們迎難而上堅守心中的家園和中國軍人的使命。
在日寇飛機轟炸的兇險環境中,那些綁著炸藥飛身跳躍到樓下,與日寇同歸於盡的身影,那些組成敢死隊一個個跳下去,逐個喊出自己的名字和籍貫的身姿,他們衝向日寇的決絕果敢,與歐豪飾演的端午兩次超現實想像自己扮演趙子龍騎白馬握長槍闖陣的淡定超脫交相輝映,將現實憧憬,民族希望,後輩成長和盤託出,抒發到了極致。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一句臺詞:「所有上海人民看著我們,所有人不要苟且偷生,要抱著必死的信念……四行倉庫將是我們最後的陣地,也就是我們的墳墓! 」那種向死而生的無畏,正是奮勇抗敵的戰士們的真實寫照。四行倉庫已不僅是一個令敵人敬畏的坐標,更代表著一座傲立不倒的豐碑。片末,最後時刻,戰士們以戰止戰,用付出生命的代價,集體衝鋒過橋。他們冒著槍林彈雨,用火力掩護冒著敵軍飛機掃射奮勇上前的兄弟們,這是我國抗日戰爭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戰狼》《紅海行動》《烈火英雄》等影片中,可以見到許多英雄的身影。 《八佰》同樣如此,但這裡的英雄更讓人真切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斷壁殘垣,硝煙瀰漫,滿目瘡痍。軍人和百姓認定,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能被日寇欺負,十裡洋場的風塵女和唱戲的藝人們,都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共同構成了奮勇抗戰的群體,而他們每個人又都是有缺點的。戰士們南腔北調,各有小心思,各有小毛病,性格秉性也大相逕庭。但隨著戰程推進,無論是戰場的戰士,還是遙望的看客,都漸漸主動或被動投身戰場。只因為,身處被鐵蹄踐踏的國度,每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
在戰爭機器的裹挾下,如何抉擇是擺在百姓面前的人性拷問。在人口密集的上海表現人們的抗戰熱情和家國情懷,管虎重點選擇了兩個小人物——歐豪飾演的端午和王千源飾演的羊拐,這兩個人都有些傳奇色彩。端午原是懵懂、嚷著要回家的青年,經歷過戰爭生死的考驗後,他不但敢於直面敵人,也具有了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王千源飾演的羊拐,從一開始抗戰積極性不高,最後轉變為敢死隊先鋒。勾勒出人物的弧光,給這部電影增添了不屈不撓的民族韌性。姜武、杜淳、李晨等飾演的底層士兵,同樣全景式反映了家國危難之際民眾的選擇與覺醒,以及他們前僕後繼誓死保衛家園的崇高精神。
《八佰》堪稱國產戰爭類型片的一次飛躍,它彌補了近年來國產電影直視歷史、正面講述的不足。在《八佰》之前,我們很難看到如此硬核的戰爭片。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自信,完全能夠保持正直、正常、正面的態度面對歷史。在大IP橫行的影視作品時代,《八佰》保持著管虎導演一顆冷靜的心。從該片可窺中國電影工業水平質的飛越,讓人聯想起管虎多部作者性很強的電影,比如2019年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中眾星雲集的《前夜》單元,還有當初的《鬥牛》,以及讓人印象深刻的《老炮兒》。此次《八佰》同樣善用情感敘事,同樣以小人物見證大時代,一部包含太多歷史回憶的電影,彰顯出中華民族在最危難關頭奮起抵抗的偉岸。
值得一提的是,《八佰》採用的一部分黑白影像資料,使影片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價值。在影片中,彩色的虛構影像、黑白的虛構影像與黑白的資料影像匯聚到了一起。相對於彩色,黑白更趨於紀實。而片末衝橋前黑白影像的再次出現,達到的效果與其說是再現了一段真實的歷史,不如說是進一步強化了傳統主旋律中革命英雄捨生取義的精神。原想欣賞《八佰》會有熱淚盈眶的觀感,不料卻是為山河破碎而揪心的悲慟。電影沉甸甸地揭開壯士們那段傳奇的歷史面紗,雖然相隔遙遠的時空,觀眾還是發自內心地向他們致敬。與此同時,我們也致敬像《戰狼2》《流浪地球》一樣的華語電影新標杆。
作者簡介:編輯,影評專欄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