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2020-12-24 青島晚報電子報
《八佰》: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9.12 星期六

    由管虎執導,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等超強明星陣容主演的電影《八佰》已於8月15日開啟超前點映,口碑和票房雙豐收。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八佰》,故事背景是淞滬會戰時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八佰」代表的並非是一個數字,是「人」更是「壯士」,還是一種民族精神。該片1:1還原蘇州河兩岸舊貌,以手持式搖晃的拍攝切入主人公視角,實景拍攝出這樣一群氣衝霄漢的鐵血壯士,四天四夜奮力抵抗,守護家園誓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悲壯義舉。這樣的家國情懷,豐盈了他們的堅守。看完電影,讓人久久無法平復心緒,腦海和眼前都像被彈孔填充,進而祈願世界永遠和平。
    天堂和地獄被一河隔開,帶來的震撼源于堅守,源於執著,更源於家國情懷。這樣的情感衝擊,讓人覺得這絕非是歷史真實事件改編的戰爭電影,更是中國軍民歷經14年抗戰取得民族獨立的精神縮影。守衛四行倉庫的壯士捨身取義,在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中,為了踐行自己莊嚴的承諾,他們迎難而上堅守心中的家園和中國軍人的使命。
    在日寇飛機轟炸的兇險環境中,那些綁著炸藥飛身跳躍到樓下,與日寇同歸於盡的身影,那些組成敢死隊一個個跳下去,逐個喊出自己的名字和籍貫的身姿,他們衝向日寇的決絕果敢,與歐豪飾演的端午兩次超現實想像自己扮演趙子龍騎白馬握長槍闖陣的淡定超脫交相輝映,將現實憧憬,民族希望,後輩成長和盤託出,抒發到了極致。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一句臺詞:「所有上海人民看著我們,所有人不要苟且偷生,要抱著必死的信念……四行倉庫將是我們最後的陣地,也就是我們的墳墓! 」那種向死而生的無畏,正是奮勇抗敵的戰士們的真實寫照。四行倉庫已不僅是一個令敵人敬畏的坐標,更代表著一座傲立不倒的豐碑。片末,最後時刻,戰士們以戰止戰,用付出生命的代價,集體衝鋒過橋。他們冒著槍林彈雨,用火力掩護冒著敵軍飛機掃射奮勇上前的兄弟們,這是我國抗日戰爭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戰狼》《紅海行動》《烈火英雄》等影片中,可以見到許多英雄的身影。 《八佰》同樣如此,但這裡的英雄更讓人真切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斷壁殘垣,硝煙瀰漫,滿目瘡痍。軍人和百姓認定,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能被日寇欺負,十裡洋場的風塵女和唱戲的藝人們,都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共同構成了奮勇抗戰的群體,而他們每個人又都是有缺點的。戰士們南腔北調,各有小心思,各有小毛病,性格秉性也大相逕庭。但隨著戰程推進,無論是戰場的戰士,還是遙望的看客,都漸漸主動或被動投身戰場。只因為,身處被鐵蹄踐踏的國度,每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
    在戰爭機器的裹挾下,如何抉擇是擺在百姓面前的人性拷問。在人口密集的上海表現人們的抗戰熱情和家國情懷,管虎重點選擇了兩個小人物——歐豪飾演的端午和王千源飾演的羊拐,這兩個人都有些傳奇色彩。端午原是懵懂、嚷著要回家的青年,經歷過戰爭生死的考驗後,他不但敢於直面敵人,也具有了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王千源飾演的羊拐,從一開始抗戰積極性不高,最後轉變為敢死隊先鋒。勾勒出人物的弧光,給這部電影增添了不屈不撓的民族韌性。姜武、杜淳、李晨等飾演的底層士兵,同樣全景式反映了家國危難之際民眾的選擇與覺醒,以及他們前僕後繼誓死保衛家園的崇高精神。
    《八佰》堪稱國產戰爭類型片的一次飛躍,它彌補了近年來國產電影直視歷史、正面講述的不足。在《八佰》之前,我們很難看到如此硬核的戰爭片。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自信,完全能夠保持正直、正常、正面的態度面對歷史。在大IP橫行的影視作品時代,《八佰》保持著管虎導演一顆冷靜的心。從該片可窺中國電影工業水平質的飛越,讓人聯想起管虎多部作者性很強的電影,比如2019年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中眾星雲集的《前夜》單元,還有當初的《鬥牛》,以及讓人印象深刻的《老炮兒》。此次《八佰》同樣善用情感敘事,同樣以小人物見證大時代,一部包含太多歷史回憶的電影,彰顯出中華民族在最危難關頭奮起抵抗的偉岸。
    值得一提的是,《八佰》採用的一部分黑白影像資料,使影片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價值。在影片中,彩色的虛構影像、黑白的虛構影像與黑白的資料影像匯聚到了一起。相對於彩色,黑白更趨於紀實。而片末衝橋前黑白影像的再次出現,達到的效果與其說是再現了一段真實的歷史,不如說是進一步強化了傳統主旋律中革命英雄捨生取義的精神。原想欣賞《八佰》會有熱淚盈眶的觀感,不料卻是為山河破碎而揪心的悲慟。電影沉甸甸地揭開壯士們那段傳奇的歷史面紗,雖然相隔遙遠的時空,觀眾還是發自內心地向他們致敬。與此同時,我們也致敬像《戰狼2》《流浪地球》一樣的華語電影新標杆。
    作者簡介:編輯,影評專欄評論員。

-----------------------------------------------------------------------

相關焦點

  • 《八佰》:為了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八佰」,代表的並非是一個數字,而是「人」,是「壯士」,更是一種民族精神。 觀看《八佰》讓人熱淚盈眶,更有為山河破碎而揪心的悲慟。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彼時大軍西撤,獨留下88師524團400餘將士駐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該片還原歷史的戰場,在蘇州河兩岸實景拍攝出八佰壯士的事跡。敵眾我寡的境地下,戰士們奮力堅守四晝夜。
  • 讀懂《八佰》中的家國情懷
    作為院線重啟後的首部國產電影,《八佰》點映首日票房破千萬。電影開頭的這句話出自魯迅的《野草·墓碣文》,悲壯的話語下,潛藏著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前僕後繼、追求民族解放的家國情懷。在「八百壯士」守倉庫的第二天,日軍接連幾次突襲失敗後失去耐心,放話要在三個小時內拿下四行倉庫。那是一場在生死邊緣遊走、不留思考與猶豫空隙的激烈戰鬥。
  • 「哭溼口罩」《八佰》裡亂世浴血的家國情懷
    影院復工一個月,不少觀眾還在觀望,還在等待用哪部電影來重拾大銀幕的專屬快樂、感動,電影人也在期待,期待通過一部電影重建與觀眾的聯繫,重整旗鼓,真正找回行業的信心,於是,《八佰熟悉電影的觀眾都知道,《八佰》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大片,拍攝設備、技術的革新升級,讓宏觀戰場與真實細節在大銀幕淋漓展現,更大畫幅、加倍震撼地呈現於觀眾眼前,映照片中小人物的掙扎與情懷,更具感染力、衝擊力。《八佰》無疑奉獻了影院重啟以來最強感官的視聽盛宴,看過影片的觀眾盛讚:「這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裡程碑之作」!
  • 《八佰》: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下的紅色教育
    作為復工以來首部商業意義上的華語新片,《八佰》的上映毫無疑問為電影市場增添了一份活力。《八佰》點映票房破兩億,也創下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八佰》告訴我們,在國家危乎存亡之際,需要的是舍小家,保大家。這部電影沒有任何一個所謂的主角,但是每一個卻都是主角。
  • 《八佰》火爆:你感動於家國情懷,我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自影院復工以來,國產電影《八佰》截至9月1日,收穫了超過20億元票房,破2020年度全球單地區總票房紀錄!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日軍攻打上海時,一支號稱八佰壯士實際只有他們是無所畏懼的勇士,更是心有軟肋的普通人,但在國難當前,他們忘記了「慫」,選擇克服懦弱,捨生取義。陳樹生們的縱身一躍,老鐵們的舍小家保大家,端午們的慷慨赴死,老算盤們的關鍵之際選擇救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瞬間紛紛隕逝,八佰壯士,值得所有人銘記!
  • 《八佰》「壯士許國」
    《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死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影片場面真實震撼,情感基調悲壯厚重,展現出了抗日英雄向死而生的勇氣和至死不渝的堅守。新華網發文稱,作為復工後首部華語商業大片,《八佰》吹響了鼓舞人心的號角。
  • 《八佰》「壯士許國」
    《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死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影片場面真實震撼,情感基調悲壯厚重,展現出了抗日英雄向死而生的勇氣和至死不渝的堅守。新華網發文稱,作為復工後首部華語商業大片,《八佰》吹響了鼓舞人心的號角。
  • 《八佰》:一場喚醒民族意識與家國情懷的戰鬥
    作為院線重啟後首部國產大片,《八佰》不負眾望。該片於8月14日開啟全國部分影城超前點映,首日票房破千萬,8月17日起開始了二輪超前點映,8月21日起正式上映。上映第三天,票房已經突破6億元,今日突破7億元應該是沒有什麼懸念。
  • 《八佰》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軍人們的家國情懷
    電影《八佰》自上映以來,各種褒貶之聲縷縷不絕,好與壞向來沒有固定的標準,電影本就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想要盡善盡美、眾口調一,太難了。我還是很喜歡《八佰》的。在我看來電影《八佰》顯然是近期以來質量好、規格高的國產電影之一。
  • 《八佰》:骨子裡的愛國主義情懷
    電影《八佰》近日上映,無數觀眾觀看後被抗日英雄們的愛國情懷打動,戲裡戲外,再次喚醒大家骨子裡的愛國主義情懷。《八佰》的故事原型為1937年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為淞滬會戰最後一役,故事圍繞「八百孤軍血戰四行倉庫」展開。
  • 務必唱響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電影《八佰》正是從人性出發,既描繪了投身戰爭中英勇無畏的戰士,也刻畫了怕死畏戰的普通人,凝結著偉大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這支對外宣稱800人的留守部隊,面對日軍一次又一次的瘋狂襲擊,經過四個晝夜的殊死搏鬥,「八佰」壯士英勇對抗侵略者的進攻,以壯士許國的魄力,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看完了影片,可以讓觀眾真心感受到,「八百將士」的故事,無不喚起當年無數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同抵禦外敵的決心,甚至激勵著無數熱血青年前赴後繼地投身於抗日洪流之中。
  • 《八佰》背後:你不知道的主將謝晉元的家國情懷!
    《八佰古代軍隊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數字「佰」之所以大寫主要是因為旁邊的「人」,因此這部電影所關注的並非「八百」這個數字,而是這一切背後每一個活生生的人謝晉元,抗日名將,抗日英雄,帶著四百將士的豪氣,再一次回歸國人視野。
  • 從《戰狼》到《八佰》,電影行業能否延續大國崛起的愛國情懷?
    為壯聲勢、迷惑敵人,對外宣稱人數為800人,這才有了「八佰」之說,但真實人數是420餘人。 420餘人血戰4天4夜,以血肉之軀,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 除了向死而生的家國情懷,更多的是戳中淚點、讓人共情至深的感人時刻。
  • 抗戰75周年看《八佰》——歷史的縮影,壯士許國的讚歌
    電影 ·《八佰》熱映《八佰《八佰》作為一部戰爭戲,戰爭場面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也是片方頗為自傲的一點,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劇組甚至1:1的比例挖出了一條200多米的蘇州河,搭了200畝的實景。為了達到戰爭殘酷的目的,電影裡有大量血腥的鏡頭,歐豪飾演的小端午的內臟被炸出來的鏡頭特寫持續了好幾秒,觀眾看得揪心,還有劉愷飾演的陳樹生將手榴彈綁在身上與企圖爆破牆體的日軍同歸於盡。
  • 《八佰》「壯士許國」,8月震撼上映
    83年後,導演管虎將《八佰》「壯士許國」的故事搬到了銀幕上。 電影《八佰》選擇自下而上的底層視角,以一群臨時併入阻擊部隊的非正規軍為主視點,英勇無畏的熱血兒郎也會眷家戀母,但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怕死畏戰的散兵遊勇在迷茫怯懦中找回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 《八佰》「壯士許國」,8月震撼上映
    》「壯士許國」的故事被搬到了銀幕上。電影《八佰》選擇自下而上的底層視角,以一群臨時併入阻擊部隊的非正規軍為主視點,英勇無畏的熱血兒郎也會眷家戀母,但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怕死畏戰的散兵遊勇在迷茫怯懦中找回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 《八佰》不一樣的戰爭片視角,每個人都應該體驗一下
    《八佰》算得上剛剛復工的影院救市之作,它的質量也著實對得起這份期待,電影以真實的歷史人物作為原型基礎創造,向觀眾展現出了一幅戰爭時代的群相戲,在這裡,無論是大人物,還是小市民,都在這一百多分鐘的電影裡演繹出了無盡的悲歡離合,而電影中關於八百壯士的刻畫,則向觀眾真實的傳遞出了那份不能忘卻的紀念。
  • 《八佰》:雖敗猶榮
    而《八佰》的好就在於,它避免了主旋律電影裡慣常的臉譜和說教,而是用更潤物細無聲的群像細節和事件,來誘導觀眾的家國情懷,讓觀眾在熱淚盈眶時才反應過來:即便平素不承認,也無法擺脫身為同族人的血脈情懷。這也是《八佰》的最成功的地方:它以凌亂龐雜的群像視角,構築起多個鮮活真實的角色,並由此完成對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的渲染和推崇。
  • 《八佰》國破山河碎 壯士孤軍浴血的歷史落淚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了日軍攻打上海時,「八佰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用智慧、勇氣和鮮血,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八佰》選擇自下而上的底層視角,以一群臨時併入阻擊部隊的非正規軍為主視點,英勇無畏的熱血兒郎也會眷家戀母,但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怕死畏戰的散兵遊勇在迷茫怯懦中找回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看完電影不少觀眾都為那段國破山河碎壯士孤軍浴血的歷史落淚如果這部電影也觸動到你歡迎網友們投稿《影評或觀後感》
  • 《八佰》「壯士許國」,8月21日上映
    83年後,導演管虎將《八佰》「壯士許國」的故事被搬到了銀幕上。電影《八佰》選擇自下而上的底層視角,以一群臨時併入阻擊部隊的非正規軍為主視點,將人性的善惡與美醜投射在熒幕上,英勇無畏的熱血兒郎也會眷家戀母,但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怕死畏戰的散兵遊勇在迷茫怯懦中找回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