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一場喚醒民族意識與家國情懷的戰鬥

2020-08-30 新京報

圖片來自微博。

作為院線重啟後首部國產大片,《八佰》不負眾望。該片於8月14日開啟全國部分影城超前點映,首日票房破千萬,8月17日起開始了二輪超前點映,8月21日起正式上映。上映第三天,票房已經突破6億元,今日突破7億元應該是沒有什麼懸念。

《八佰》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1937年10月,淞滬會戰進入尾聲,國軍撤離上海,留下最後一支部隊做最後的抵抗。

「八百壯士」(實際為四百多人)奉命進入四行倉庫,以有死無生的姿態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

如果我們了解第二次淞滬會戰的歷史便會知道,其實在整個淞滬會戰過程中,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戰略意義和軍事意義都不大。

淞滬會戰中比四行倉庫保衛戰更激烈、更殘酷的戰役有不少,但影視創作者「偏愛」四行倉庫保衛戰,主要是這場戰鬥的特殊性和罕見性——它是一場被「全程直播」的戰役,戰役進行過程中都有「觀眾」。

這是由四行倉庫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國軍以四行倉庫為陣地,四行倉庫西北面被日軍佔領,一河之隔的東南面則是英美租界。

四行倉庫保衛戰進行時,蘇州河對岸的租界百姓,能清晰看到日軍與國軍的交戰。這場被「全程直播」的戰鬥,也由此具備了重大象徵意義。

昔日有哪些「觀眾」在「觀看」這場戰鬥?他們又是以怎樣的心態「觀看」?復盤這一切,也是今日觀眾通過電影觀看這一場戰鬥的價值所在。

誰在「觀看」?

租界的外國人以及國際社會,在觀看這場被「直播」的戰鬥。

他們的普遍心態是隔岸觀火。比如電影裡租界的外國人紛紛以戰鬥的結局做賭注,他們近距離地觀看火拼就像是看熱鬧。雖然也有被英勇抗敵的國軍打動的國際友人,但他們並不是多數。

蘇州河上空還飄浮著一個飛艇,飛艇內一些外國軍事觀察員俯瞰戰爭。這代表的是國際社會的視角。

當時蔣介石寄希望以戰爭作為九國公約會議上談判的籌碼,希望英美等大國制裁日本的侵略行為。但各大國出於自身利益,對於日方的侵略僅限於聊勝於無的道德譴責,沒有任何強制性的約束力。

國際社會的「冷漠」背後,可以看到一個「弱國」的悲涼。

國民黨高層,也是這場被「直播」的戰鬥的「觀眾」。

國民黨高層是戰爭的決策者,但是他們連連做出最差的選擇,無不折射出其腐朽和無能。

遠離民眾,不懂得發動愛國民眾的力量,而是將希望寄托在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援」。戰士的犧牲成了「表演賽」。

電影中,四行倉庫保衛戰是為了爭取不久後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國聯」的同情。奈何該會議延遲了。

最後,國民黨也對四行倉庫的戰士做出撤退的命令。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傳達了這一命令。特派員的說辭是:撤退是為國軍保住種子。

這一冠冕堂皇的說辭可笑可悲:如果要撤退,那麼戰士們之前浴血奮戰地保衛,意義在哪裡?

電影對衝橋撤退做了戲劇化的改編:戰士們英勇抗敵尚能守住士氣、守住生命,但撤退途中只能成為日軍的靶子。

圖片來自網絡。

這場戰鬥,喚醒了一批最重要的「觀眾」

但不能因為國際社會的「冷漠」、國民黨決策者的「無能」,就抹除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意義。

這不僅在於戰士們英勇無畏、視死如歸地保家衛國,本身就值得歷史銘記;也在於這場戰鬥,喚醒了一批最重要的「觀眾」——蘇州河對岸的中華兒女們。

他們當中很多人一開始對戰爭的態度是隔岸觀火、麻木不仁。

就像租界裡的太太們,一邊在槍炮聲中打著麻將,一邊漫不經心地說「我家有套房子在法租界,法國人肯定要保護的。」

但當他們如此近距離地觀看了這一戰鬥,他們看到戰爭的血腥、殘酷、死亡,看到中國軍人在敵我軍力懸殊、看起來必敗的戰爭中的不畏戰、不服輸、不怕死,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衝擊,原本已經沉寂的民族意識、家國情懷被充分喚醒。

他們意識到:他們是中國人,中國人在遭受侵略,而中國軍人在以血肉守護他們一隅的安寧、守護國土的完整。

這一刻,他們精神覺醒並以各種方式加入這場保衛戰。

電影的最後一幕令人感慨萬千:四行倉庫被子彈打得千瘡百孔的那一堵牆仍然存在,但這一堵牆的周邊是今日遍布高樓、繁榮昌盛的上海。

歷史的選擇、歷史的奧秘,都藏在這張對比圖裡,值得今日的觀眾細讀。

□陳子非(媒體人)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

相關焦點

  • 讀懂《八佰》中的家國情懷
    作為院線重啟後的首部國產電影,《八佰》點映首日票房破千萬。電影開頭的這句話出自魯迅的《野草·墓碣文》,悲壯的話語下,潛藏著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前僕後繼、追求民族解放的家國情懷。在「八百壯士」守倉庫的第二天,日軍接連幾次突襲失敗後失去耐心,放話要在三個小時內拿下四行倉庫。那是一場在生死邊緣遊走、不留思考與猶豫空隙的激烈戰鬥。
  • 八佰壯士向死而生,槍林彈雨喚醒民族意識
    這是2020年又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在過去24小時裡,隨著電影《八佰》火爆上映,屢屢衝上熱搜榜單。一場大風暴也隨之席捲而來。人們對這部電影的非議,稱讚,質疑和誇獎充斥在網絡當中,令人眼花繚亂。那這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看待《八佰》背後的故事?
  • 《八佰》壯士許國,熱血終不負
    各個階層的人,在「隔岸觀火」中,被八佰戰士的鮮血喚醒藏在靈魂深處的集體意識與家國情懷,開始接力為這場戰役獻出自己的力量。課本素材: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1937年8月13日上午9時15分,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我軍為自衛計,予以抗擊。
  • 《八佰》: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下的紅色教育
    作為復工以來首部商業意義上的華語新片,《八佰》的上映毫無疑問為電影市場增添了一份活力。《八佰》點映票房破兩億,也創下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八佰》告訴我們,在國家危乎存亡之際,需要的是舍小家,保大家。這部電影沒有任何一個所謂的主角,但是每一個卻都是主角。
  • 務必唱響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電影《八佰》正是從人性出發,既描繪了投身戰爭中英勇無畏的戰士,也刻畫了怕死畏戰的普通人,凝結著偉大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這支對外宣稱800人的留守部隊,面對日軍一次又一次的瘋狂襲擊,經過四個晝夜的殊死搏鬥,「八佰」壯士英勇對抗侵略者的進攻,以壯士許國的魄力,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看完了影片,可以讓觀眾真心感受到,「八百將士」的故事,無不喚起當年無數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同抵禦外敵的決心,甚至激勵著無數熱血青年前赴後繼地投身於抗日洪流之中。
  • 《八佰》: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八佰》: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9.12 星期六 「八佰」代表的並非是一個數字,是「人」更是「壯士」,還是一種民族精神。該片1:1還原蘇州河兩岸舊貌,以手持式搖晃的拍攝切入主人公視角,實景拍攝出這樣一群氣衝霄漢的鐵血壯士,四天四夜奮力抵抗,守護家園誓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悲壯義舉。這樣的家國情懷,豐盈了他們的堅守。看完電影,讓人久久無法平復心緒,腦海和眼前都像被彈孔填充,進而祈願世界永遠和平。
  • 《八佰》:為了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八佰」,代表的並非是一個數字,而是「人」,是「壯士」,更是一種民族精神。 觀看《八佰》讓人熱淚盈眶,更有為山河破碎而揪心的悲慟。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彼時大軍西撤,獨留下88師524團400餘將士駐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該片還原歷史的戰場,在蘇州河兩岸實景拍攝出八佰壯士的事跡。敵眾我寡的境地下,戰士們奮力堅守四晝夜。
  • 「哭溼口罩」《八佰》裡亂世浴血的家國情懷
    影院復工一個月,不少觀眾還在觀望,還在等待用哪部電影來重拾大銀幕的專屬快樂、感動,電影人也在期待,期待通過一部電影重建與觀眾的聯繫,重整旗鼓,真正找回行業的信心,於是,《八佰熟悉電影的觀眾都知道,《八佰》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大片,拍攝設備、技術的革新升級,讓宏觀戰場與真實細節在大銀幕淋漓展現,更大畫幅、加倍震撼地呈現於觀眾眼前,映照片中小人物的掙扎與情懷,更具感染力、衝擊力。《八佰》無疑奉獻了影院重啟以來最強感官的視聽盛宴,看過影片的觀眾盛讚:「這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裡程碑之作」!
  • 《八佰》:一個民族的誕生
    在我看來,《八佰》的本質,是民族的找回認知的史詩。他為這片土地而戰鬥,甚至可能死在這裡,但他卻不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保家衛國,家國,什麼是家國?農民們是怎麼明白家國的呢?對岸的那些人,又明不明白何為家國呢?
  • 田園聊電影:《八佰》一場民族尊嚴之戰
    8月22日南陽影視家協會組織了八月觀影活動,這次我們觀看的是由管虎執導的戰爭電影《八佰》。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由謝晉元為團長的88軍駐守蘇州河岸四行倉庫,誓死抵抗日軍侵略,為國家民族尊嚴而戰的事跡。歷史背景是淞滬會戰,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這次戰役。
  • 《八佰》:骨子裡的愛國主義情懷
    電影《八佰》近日上映,無數觀眾觀看後被抗日英雄們的愛國情懷打動,戲裡戲外,再次喚醒大家骨子裡的愛國主義情懷。《八佰》的故事原型為1937年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為淞滬會戰最後一役,故事圍繞「八百孤軍血戰四行倉庫」展開。
  • 《八佰》喚醒民族鬥志引起觀看熱潮
    電影《八佰》豆瓣評分8.3,淘票票評分9.3,貓眼評分9.4。截止8月26日,《八佰》累計票房13億,觀影人次3362萬。疫情在國內漸漸消退,八佰這部影片的上映立馬吸引住了國人們的眼球。《八佰》這部影片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抗日壯士們留守四行倉庫,英勇抗戰四晝夜的故事。
  • 《八佰》:一個民族的誕生
    我不想談《八佰》背後的那些歷史,那些腌臢事,也不想談還原歷史和虛構故事之間的邊界。電影就是電影,電影是史詩但未必是事實,但不妨礙我看電影作者用攝影機和膠片寫下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故事。在我看來,《八佰》的本質,是民族的找回認知的史詩。《八佰》是一個史詩,不是一個「八百壯士」的史詩,而是一個民族成長的史詩,是浪漫的英雄主義死去又重生的史詩。
  • 《八佰》將士許國,熱血終不負
    八佰是一場喚醒民族意識與家園情懷的戰鬥是上海戰場最撕心裂肺的真相將士許國,熱血終不負》宣布定檔8月21日,進軍暑期檔影片聚焦抗日戰爭中日首次正面交鋒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堅守上海最後的防線《八佰》是一首中華民族弱亂之際的熱血輓歌
  • 《八佰》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軍人們的家國情懷
    電影《八佰》自上映以來,各種褒貶之聲縷縷不絕,好與壞向來沒有固定的標準,電影本就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想要盡善盡美、眾口調一,太難了。我還是很喜歡《八佰》的。在我看來電影《八佰》顯然是近期以來質量好、規格高的國產電影之一。
  • 《八佰》:炮灰的尊嚴,平民的史詩,民族的血性
    但5000多萬的點映票房,向死而生的家國情懷,有戳中淚點、洇溼口罩的動人時刻,無疑都讓《八佰》成為這個夏天的流量擔當。至於3.9萬觀眾在豆瓣打出8.1的高分,則讓人感覺理所當然。為炮灰張目,為平民作傳,為小人物刻碑的擔當,更讓人動容不已。
  • 八佰觀後感
    八佰[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是誰說八佰的堅守毫無意義,又是誰規定英雄的結局就一定得是死亡呢?作為一個20世紀初才結束帝制的國家,中國人的家國意識要如何在短時間內被喚醒?是那些先驅,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作為催化劑啊。沒錯,他們的死不能一下子改變什麼,不能驅逐外敵,不能把中國從半殖民半封建中拯救出來,但正是這一個個先僕後繼的勇士讓更多中國人意識到民族國家對於每一個人的意義。
  • 《八佰》火爆:你感動於家國情懷,我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自影院復工以來,國產電影《八佰》截至9月1日,收穫了超過20億元票房,破2020年度全球單地區總票房紀錄!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日軍攻打上海時,一支號稱八佰壯士實際只有他們是無所畏懼的勇士,更是心有軟肋的普通人,但在國難當前,他們忘記了「慫」,選擇克服懦弱,捨生取義。陳樹生們的縱身一躍,老鐵們的舍小家保大家,端午們的慷慨赴死,老算盤們的關鍵之際選擇救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瞬間紛紛隕逝,八佰壯士,值得所有人銘記!
  • 電影《八佰》不止是部電影,他講述的是個喚醒的故事
    管虎導演的電影《八佰》已經上映了,影片講述的是淞滬會戰時期的事兒。此前這部電影有過撤檔。觀眾觀影后有褒有貶。兩部電影,都是通過對小人物的刻畫展現了時代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命運和家國的跌宕無疑,一個對外宣稱自己有八佰個弟兄,實際上只有452名軍人的部隊,面對這樣的任務,很明顯,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有去無回的任務。但是,日軍不一定知道,人家是按照對應八百人來組織的這場炮火。
  • 《八佰》演繹了中國人民真正的民族精神嗎?
    朋友推薦了電影《八佰》,說是今年最值得一看,據說是管虎導演的最新力作。電影《八佰》其實是真實事件,取材於1937年在上海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在這段壯烈的歷史裡,八百壯士孤軍奮戰誓死不退,面對數量遠遠超過已方的敵軍,依然堅持戰鬥四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