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下的紅色教育

2020-12-04 衛斯塔國際兒童藝術館

作為復工以來首部商業意義上的華語新片,《八佰》的上映毫無疑問為電影市場增添了一份活力。《八佰》點映票房破兩億,也創下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

《八佰》告訴我們,在國家危乎存亡之際,需要的是舍小家,保大家。這部電影沒有任何一個所謂的主角,但是每一個卻都是主角。我們看到了視死如歸跳下倉庫的陳樹生;看到了艱難過橋只為把電話線送到卻失去性命的刀子;看到了年紀最小的小湖北為了保家衛國做好了犧牲的準備;看到了帶領八百勇士堅守四天四夜的謝晉元;看到了太多太多放棄生命保家衛國的英雄們。

一條河,隔出了天堂和地獄,四行倉庫在黑暗中存在,而對面就是燈火輝煌的租界,一個又一個稚嫩的面孔用生命保護著河對岸的所有人。


可是這些稚嫩的面孔也是每個媽媽放到心尖上的寶貝啊,當這些英雄選擇綁著手榴彈跳下去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時候相信感染了許多的觀眾。

借用何香凝的一句話「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是啊,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正是因為革命先輩們選擇了保家衛國,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無數革命先烈用自己的性命換來的,我們更應該珍惜。

《八佰》之所以如此火爆,也在於這是一部歌頌民族精神,禮讚英雄的影片。這部電影毫無疑問的帶火了紀念館,從前是無人問津的紀念館,如今遊客絡繹不絕。

在人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的今天,距離那個時代似乎已經很遠了,人們似乎開始淡忘那段不可磨滅的記憶了,人們好像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適圈子裡面,忘記了戰火紛爭的那個年代,忘記了祖祖輩輩用鮮血打下的江山......

很值得慶幸的是這部電影再一次喚起了紅色愛國主義熱潮。尤其是對現在缺少感性認知,只知道應試教育的孩子們,《八佰》就好像一劑強有力的藥,治癒了這群孩子們。讓孩子們通過電影深刻感受到了當年戰爭的殘酷,也讓孩子們了解到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事實上在此之前,紅色教育的效果往往都達不到預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青少年往往只知道歷史的整體脈絡,並不能深入下去了解某個時期歷史的真實情況,甚至因為很多的神劇,給青少年造成了抗日戰爭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的錯覺。



紅色文化自始至終就是中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情懷和家國大義,紅色文化理應在教育中佔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近年來,隨著愛國主義教育的不斷加強,有很多青少年開始逐漸深入下去了解歷史,但是仍然還有很大一部分青少不能夠深入的了解那段歷史,《八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了解歷史的機會。

愛國主義教育應時刻和紅色教育相結合,理應不斷嘗試通過新方式最大限度讓青少年接受歷史信息,紅色教育是需要創新的,是需要鮮活並且具有吸引力的,是要讓青少年積極參與進來的,要讓青少年自發的帶動紅色教育的發展,要通過多種形式使青少年在紅色教育中得到提升,青少年也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素質,能夠在紅色中的得到自我升華。

讓孩子通過電影的形式重溫歷史,在歷史這條長廊上走下自己的腳步,讓孩子真正的走進革命先輩的世界,讓孩子在歷史氛圍中感到震撼,在與歷史的交錯中成長。

歷史從來不會改變,會改變的是了解歷史的人,我們沒有權利替先輩說原諒。不論在是什麼時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需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都需要有屬於自己的精神力量,而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在不斷地增添及精神力量。



在民族大義面前,只有「大家」,沒有「小家」,也只有擁有了「大家」,才有資格擁有「小家」。接受歷史,銘記歷史,是當下我們能做到的事情,也是紅色教育應該帶給我們的東西。

教育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尤其是紅色教育,這條道路是道阻且長的,在這條路上,我們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家加入進來,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有所成長,在長大以後可以為國家貢獻出屬於自己的一份力量。

少年強,則國強。靜候各位有志青年在成長的道路上所做出的貢獻了。


相關焦點

  • 務必唱響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電影《八佰》正是從人性出發,既描繪了投身戰爭中英勇無畏的戰士,也刻畫了怕死畏戰的普通人,凝結著偉大的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應該說,影片《八佰》能達到讓觀眾隨劇情湧淚的觀影效果,在於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觀眾的悲壯感情。我們也真真切切地看到,影片正是講述了一種捨我其誰的勇氣,一種大義凜然的犧牲,一種慷慨激昂的鬥志!這是一種久違的家國情懷和抗爭意識,凝聚了中國軍民齊心抵抗外辱的共同情緒,無不令現場的觀影群眾慷慨激昂。
  • 讀懂《八佰》中的家國情懷
    作為院線重啟後的首部國產電影,《八佰》點映首日票房破千萬。電影開頭的這句話出自魯迅的《野草·墓碣文》,悲壯的話語下,潛藏著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前僕後繼、追求民族解放的家國情懷。在「八百壯士」守倉庫的第二天,日軍接連幾次突襲失敗後失去耐心,放話要在三個小時內拿下四行倉庫。那是一場在生死邊緣遊走、不留思考與猶豫空隙的激烈戰鬥。
  • 《八佰》: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八佰》: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9.12 星期六 「八佰」代表的並非是一個數字,是「人」更是「壯士」,還是一種民族精神。該片1:1還原蘇州河兩岸舊貌,以手持式搖晃的拍攝切入主人公視角,實景拍攝出這樣一群氣衝霄漢的鐵血壯士,四天四夜奮力抵抗,守護家園誓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悲壯義舉。這樣的家國情懷,豐盈了他們的堅守。看完電影,讓人久久無法平復心緒,腦海和眼前都像被彈孔填充,進而祈願世界永遠和平。
  • 《八佰》戰爭片只是表象,眾生相,人性思考和民族大義才是本質
    對於《八佰》來說,共情度明顯被拉滿,電影院座位上用紙巾擦拭眼淚的觀眾比比皆是。其實也並不奇怪,生活在當今和平時代的我們,仍然需要民族與家國情懷的振奮與激蕩。他們身上有千千萬萬胸懷大義的人的影子,但關鍵時刻選擇義無反顧誓死保衛家國、孤軍奮戰的羊拐、端午等熱血男兒。
  • 《八佰》:為了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
    「八佰」,代表的並非是一個數字,而是「人」,是「壯士」,更是一種民族精神。 觀看《八佰》讓人熱淚盈眶,更有為山河破碎而揪心的悲慟。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彼時大軍西撤,獨留下88師524團400餘將士駐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該片還原歷史的戰場,在蘇州河兩岸實景拍攝出八佰壯士的事跡。敵眾我寡的境地下,戰士們奮力堅守四晝夜。
  • 《八佰》火爆:你感動於家國情懷,我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自影院復工以來,國產電影《八佰》截至9月1日,收穫了超過20億元票房,破2020年度全球單地區總票房紀錄!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日軍攻打上海時,一支號稱八佰壯士實際只有他們是無所畏懼的勇士,更是心有軟肋的普通人,但在國難當前,他們忘記了「慫」,選擇克服懦弱,捨生取義。陳樹生們的縱身一躍,老鐵們的舍小家保大家,端午們的慷慨赴死,老算盤們的關鍵之際選擇救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瞬間紛紛隕逝,八佰壯士,值得所有人銘記!
  • 「哭溼口罩」《八佰》裡亂世浴血的家國情懷
    影院復工一個月,不少觀眾還在觀望,還在等待用哪部電影來重拾大銀幕的專屬快樂、感動,電影人也在期待,期待通過一部電影重建與觀眾的聯繫,重整旗鼓,真正找回行業的信心,於是,《八佰熟悉電影的觀眾都知道,《八佰》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大片,拍攝設備、技術的革新升級,讓宏觀戰場與真實細節在大銀幕淋漓展現,更大畫幅、加倍震撼地呈現於觀眾眼前,映照片中小人物的掙扎與情懷,更具感染力、衝擊力。《八佰》無疑奉獻了影院重啟以來最強感官的視聽盛宴,看過影片的觀眾盛讚:「這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裡程碑之作」!
  • 《八佰》熱映帶火紀念館提供紅色教育思考
    電影《八佰》成了時下很火的一部國產電影,在疫情防控進行常態化階段,《八佰》的熱映不僅為復工復產中的影院賦能,在提振全民信心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視角不同,每個人的感悟也不盡相同。不過,戰爭的殘酷與慘烈、保家衛國的英勇無畏、勝利與和平的來之不易等,屬多維度中的一環,卻是宏大愛國主義教育中重要構成。某種意義講,影視的細節和故事越感人,越能深入人心,其教育和啟發的意義就會越大。
  • 《八佰》:一場喚醒民族意識與家國情懷的戰鬥
    作為院線重啟後首部國產大片,《八佰》不負眾望。該片於8月14日開啟全國部分影城超前點映,首日票房破千萬,8月17日起開始了二輪超前點映,8月21日起正式上映。上映第三天,票房已經突破6億元,今日突破7億元應該是沒有什麼懸念。
  • 《八佰》背後:你不知道的主將謝晉元的家國情懷!
    謝晉元遇害的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5月8日,國民政府通令嘉獎,追晉為陸軍少將。上海30萬民眾前往「孤軍營」弔唁,瞻仰遺容。毛澤東高度讚譽「八百壯士」為「民族革命典型」。蔣介石譽其「精忠貫日」。家書寫於1937 年10 月18 日,淞滬會戰已進行了兩個多月,大場防線面臨失守,此時距10 月26 日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只有短短8 天。1941年4月,他被日偽收買的叛兵刺殺,時年37歲。死後國民政府追贈謝晉元為陸軍少將,上海數十萬民眾前往瞻仰遺容。毛澤東高度讚譽「八百壯士」為「民族革命典型」。一封家書承載著一段歷史。
  • 《八佰》「壯士許國」,8月震撼上映
    83年後,導演管虎將《八佰》「壯士許國」的故事搬到了銀幕上。 電影《八佰》選擇自下而上的底層視角,以一群臨時併入阻擊部隊的非正規軍為主視點,英勇無畏的熱血兒郎也會眷家戀母,但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怕死畏戰的散兵遊勇在迷茫怯懦中找回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 《八佰》「壯士許國」,8月震撼上映
    》「壯士許國」的故事被搬到了銀幕上。電影《八佰》選擇自下而上的底層視角,以一群臨時併入阻擊部隊的非正規軍為主視點,英勇無畏的熱血兒郎也會眷家戀母,但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怕死畏戰的散兵遊勇在迷茫怯懦中找回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 《八佰》國破山河碎 壯士孤軍浴血的歷史落淚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了日軍攻打上海時,「八佰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用智慧、勇氣和鮮血,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八佰》選擇自下而上的底層視角,以一群臨時併入阻擊部隊的非正規軍為主視點,英勇無畏的熱血兒郎也會眷家戀母,但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怕死畏戰的散兵遊勇在迷茫怯懦中找回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看完電影不少觀眾都為那段國破山河碎壯士孤軍浴血的歷史落淚如果這部電影也觸動到你歡迎網友們投稿《影評或觀後感》
  • 電影《八佰》與愛國主義教育
    最近電影《八佰》熱映,雖然對影片本身質疑聲不斷,但片中所展現的民族精神不容抹殺!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的熱血情懷可歌可泣!《八佰》所展現的,只是抗日戰爭中的慘烈一幕:八佰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敵人人多勢眾,裝備精良,狂傲兇殘。其實,八佰壯士都明白:這是為民族尊嚴而戰!有些人對這部電影吹毛求疵,抓住一些細節不放,其實是不懂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無論戰爭結局如何,八佰壯士能在極端險惡的形勢下,堅守孤島,血戰兇頑,彰顯了民族大義和血性擔當。這部電影,確實讓人看得盪氣迴腸!
  • 《八佰》「壯士許國」,8月21日上映
    83年後,導演管虎將《八佰》「壯士許國」的故事被搬到了銀幕上。電影《八佰》選擇自下而上的底層視角,以一群臨時併入阻擊部隊的非正規軍為主視點,將人性的善惡與美醜投射在熒幕上,英勇無畏的熱血兒郎也會眷家戀母,但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怕死畏戰的散兵遊勇在迷茫怯懦中找回民族大義與家國情懷。
  • 市民族宗教局組織觀看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八佰》
    為進一步提升愛國主義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於10月12日、10月13日組織機關黨員幹部、職工分批觀看了電影《八佰》。《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了「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英勇抗戰四晝夜的故事。
  • 《八佰》「壯士許國」
    《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死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影片場面真實震撼,情感基調悲壯厚重,展現出了抗日英雄向死而生的勇氣和至死不渝的堅守。新華網發文稱,作為復工後首部華語商業大片,《八佰》吹響了鼓舞人心的號角。
  • 《八佰》「壯士許國」
    《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死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影片場面真實震撼,情感基調悲壯厚重,展現出了抗日英雄向死而生的勇氣和至死不渝的堅守。新華網發文稱,作為復工後首部華語商業大片,《八佰》吹響了鼓舞人心的號角。
  • 抗戰75周年看《八佰》——歷史的縮影,壯士許國的讚歌
    電影 ·《八佰》熱映《八佰,這樣一部充斥著民族情懷和家國大義的電影,無疑戳中了這個剛度過疫情難關的這個國度國民的情感點。那是純爺們,一幫頂天立地的漢子,(肩負著)家國情義和責任。他們到那個時候知道應該幹什麼,這是他們的偉大之處。」姜武表示了自己對飾演角色的「英雄」的一面的理解。
  • 《諜戰深海之驚蟄》書寫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
    《諜戰深海之驚蟄》在傳承和歌頌諜戰劇一以貫之的愛國精神和民族大義的同時,還創新了敘事手法和視聽表達,在藝術追求和市場表現上均可圈可點。 感官上「爽」的同時,該劇又因多方角力、全員智商在線,呈現出燒腦刺激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