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單位要拍攝老一輩革命家耿飈夫人趙蘭香的紀錄片。拍攝單位通過微博留言,因為我寫過趙蘭香的愛情故事,想要和我聊聊。我打電話和耿飈的女兒耿焱做了核實,她說確有此事。於是.重溫原文,溫馨依舊,感動依然!
大使夫人的革命愛情
——訪耿飈夫人趙蘭香
趙學儒/文 原載《人物》雜誌
趙蘭香是從寶塔山下、黃河之濱走向中國和世界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一個。趙蘭香與耿飈的愛情故事已成為今天多少人心中的傳奇。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格盈盈的彩」「一十三省的女子就數那蘭花花好」,20世紀30年代,甘肅省鳳城慶陽出了三隻「鳳凰」,領頭飛走的便是趙蘭香。
她和耿飆這一代人的革命愛情一直影響至今。
結婚禮物:一定要革命到底
1923年,趙蘭香出生在甘肅省慶陽縣城內。趙蘭香的家非常清貧,父母只有她一個獨生女兒。與一般家庭不同的是,她的父親思想雖比較保守,而母親卻比較開明,在她的一再要求下,父母不顧世俗偏見,送她到學校讀書。這在當年那個貧瘠偏遠的慶陽,並不多見。
1937年,紅軍部隊解放了慶陽城。不久,在趙蘭香就讀的慶陽女子小學來了三位從延安派來的女幹部,從事教學工作,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黨的力量和發動群眾。不少家長由於不了解和害怕軍隊,不敢讓女兒去上學。為了動員它們復學,趙蘭香主動要求和同學校的女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地做學生家長的工作。就這樣她衝破了傳統封建觀念的束縛,成為慶陽縣城第一個走出家門參加社會工作的婦女,後來她正式擔任了學校的國文和美術教師。
1937年秋,八路軍129師385旅進駐隴東防區,旅部就設在慶陽(陝甘寧邊區23縣之一)城外田家城。當時耿飈擔任385旅副旅長兼副政委、參謀長、軍法處長,並任慶陽縣城防司令。而385旅政委甘渭汗同志的愛人趙文為正好是慶陽女子小學的校長。
1940年夏季的一天,趙蘭香注意到學校來了一位扎著皮帶、打著綁腿的八路軍首長,高高的個子,濃眉大眼,有些清瘦,但全身洋溢著青春的朝氣。他的粗布軍裝已經洗得發白,風紀扣系得嚴嚴的,一副嚴肅的軍人姿態,但講起話來卻文雅和氣。趙文校長介紹說:「趙蘭香,這就是385旅副旅長耿飈。」當時耿飈和藹地和趙蘭香聊起了家常,詢問了她的家庭和工作情況。漸漸地趙蘭香感到這位首長對人誠懇、親切,沒有一點官架子,心中對她暗暗有了好感。後來她才知道,她和耿飈的相識並非偶然,那是甘政委、趙校長夫婦在有意識地為她們兩人牽線搭橋。
於是,他們就這樣開始了兩人間的交往。但當趙蘭香的父親得知耿飈要娶走他唯一的女兒時,卻堅決地說:「不行!」當然,父親希望她能在本地找一個家庭比較富裕、有一定身份的女婿,不再為貧困所累,他和母親將來也可有所依靠。可要找一個當兵的,事情就難說了,兵荒馬亂,國難當頭,軍人四海為家,不知哪天會戰死沙場。當時,趙蘭香非常理解她父親的心情。
然而,耿飈淵博的知識、平易近人的作風,尤其是他從一名鉗工成長為紅軍高級指揮員的傳奇經歷,已深深地打動了她,她暗暗地下了決心:「非耿飈不嫁。」為了說服父親,耿飈請來頗有地位和影響力的慶陽縣商會會長到趙蘭香家做工作。就這樣,會長的說服、趙蘭香的決心並加上母親的支持,父親最終同意了她們的婚事。
1941年7月5日,趙蘭香與耿飈的婚禮在慶陽女子學校的一間教師裡舉行。385旅的首長、同事及親朋好友參加了她們簡樸而熱烈的婚禮。大家紛紛向她們表示祝賀,願她們天長地久,白頭到老。趙蘭香和耿飆雖然沒有海誓山盟,也沒有甜言蜜語,但是她們的心為共同的理想在一起跳動。她們莊嚴地舉起酒杯,互相勉勵:一定要革命到底。
為了革命:豈能朝朝暮暮
婚後,她們就住在385旅旅部的一孔窯洞裡。耿飈的工作依然緊張而忙碌,她仍在學校教書。生活雖然艱苦,但它們的感情是真摯而融洽的。
耿飈因為出身貧苦,只讀過兩年私塾,在慶陽駐軍期間,他借來了全套中學課本,利用晚上時間自學。趙蘭香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兩個人互相幫助,互相學習。耿飈的文化學習不斷進步,趙蘭香的政治覺悟也日益提高。在如豆的油燈下,她們的兩顆心貼的越來越緊。
1942年,耿飈接到調令,離開385旅去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一年後,趙蘭香也騎馬來到了延安,進延安大學中學部學習。這時,為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毛主席發出「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號召,延安正開展大生產運動。延大為趙蘭香她們每個學員都分配了指標。耿飈拿出他的鉗工手藝,為趙蘭香製作了一部手搖紡車。每到周末,耿飈便來到延大接趙蘭香,他扛起趙蘭香的紡車,大步走在前邊。趙蘭香在後邊緊跟著。周六的夜晚和星期日,在中央黨校宿舍前的空地上,耿飈搖著紡車,幫她紡棉花、織襪子。耿飈比趙蘭香紡得勻、織得快。
後來,作為紅軍時期的一員驍將,耿飈不甘心長期在後方留守,他多次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表述過自己的心情,要求上前線殺敵。1944年秋,中央終於批准了他的請求,任命他為晉察冀軍區副參謀長,他興奮地立即起程,奔赴前線。
趙蘭香卻仍留在延安。
在以後的日子裡,她們是聚少離多。抗戰即將結束的時候,她也從延安來到晉察冀,和耿飈在一個部隊工作。但是由於戰事緊張,她們相聚的時間很少,只有在兩個戰役的間隙,她才能趕到前線同耿飈見面。每當一個戰役打響,她總是一面焦急地期待著戰場上傳來勝利的好消息,一面非常擔心耿飈在戰場上的情況。北平解放以後,部隊向大西北進軍,準備一舉殲滅國民黨在西北的殘部。在打寧夏的戰役中,為了能互相保持聯繫,她們用軍犬做通信員。那隻犬善解人意。她寫了信之後,拴在軍犬的脖子上,它可以憑嗅覺很快找到耿飈,把她的信帶給他。後來,蒙古族的一位王子看上了這條軍犬,耿飆為了執行民族政策,就忍痛割愛了。王爺很感動。他把國民黨逃跑時藏在地下的電臺告訴了解放軍。這隻軍犬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在炮火硝煙之中她們無法見面,但是她們的兩顆心是緊緊地連在一起的。
她們的小兒子和小女兒分別在1946年與1948年出生,他們出生的時候耿飈都不在趙蘭香身邊。可是在這樣離長聚短的戰爭生活中,她們始終互相支持互相勉勵。為了革命,她們捨棄了小家庭的溫情。趙蘭香把大女兒和大兒子送回隴東老家,從而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業。1948年,她毅然做了節育手術。她們就這樣肩並肩地走到了全國解放。
革命需要:做大使夫人
1950年初,黨中央決定調耿飆到外交部工作,成為新中國第一批10位大使之一。耿飈和趙蘭香經過簡短的準備和學習就踏上了奔赴外交崗位的漫長旅途,開始了她們長達20年的外交生涯。
解放的時候趙蘭香只有26歲,想好好地為建設新中國工作。只是沒想到要分配她們去做外交工作。
當時,她們剛剛從山溝的軍營裡到北京,還沒有適應呢。飯店裡的衛生設備、彈簧床、地毯,使得她們這些剛從軍營出來的人特別不習慣,不自在。晚上睡在彈簧床上,整個身體好像陷在「坑」裡,翻個身要花很大力氣,還上下顫動,害得人是睡也睡不著,坐也坐不穩。
為了適應轉變,周總理還給這些大使夫人請來一位老師,教她們學習外交禮儀,教這些從山溝裡、農村裡和軍竟裡來的女幹部、女軍人怎麼穿旗袍、連衣裙、還要穿著高跟鞋走路不摔跤、以及怎樣做頭髮。
耿飈擔任了首任駐瑞典王國大使,兼駐丹麥王國公使。第二年又兼駐芬蘭共和國公使。
趙蘭香是慶陽第一個獨自走出來工作的,也是第一個獨自騎馬出遠門的女子,這一次就更走得遠了——是出國了。走出國門了。
1950年的夏天,她們坐火車先到莫斯科,後來到瑞典。
當時瑞典國王接見是不能帶翻譯的,耿飈和趙蘭香兩個都不會講,那怎麼行呢?耿飈就自費找瑞典人做教師教英語。耿飈在湖南永口山礦山時,毛澤覃教過他200多個單詞,算是有一點基礎。趙蘭香是什麼都肯下力氣去學習的,學習吧。她們在休息的時候,還相互糾正發音。耿飈經常幫助趙蘭香。
趙蘭香也找使館的女翻譯和同志們來教。拼命學,拼命記。後來一般的對話也能講一點了。沒辦法,就是拼命學,除了負責管檔案,還要一直參加外事活動。她是個不太喜歡應酬的人,為了工作,沒有辦法,就是要把工作幹好。
那時趙蘭香也就30歲,後來人家都說當年的土包子,一下變成象模象樣的大使夫人,這樣的轉變有什麼訣竅嗎?她的訣竅就三個字:自信心!因為她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新中國的形象。
就這樣,耿飈和趙蘭香夫婦外交生涯20年,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圓滿完成了中央交給的各項任務。
1991年的7月,是她們結婚50周年紀念日。她們就在7月的盛夏回到了闊別50年的家鄉。50年了,50年前她們在隴東學校結婚的教室還在,她們曾住過的窯洞還在。那天,趙蘭香一夜都沒有睡覺,自從1942年離開慶陽縣城,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結婚時耿飈送她的一句話是「革命到底」,耿飈送她的這個禮物,她忘不了。
幾十年來為了革命她們恩恩愛愛,同舟共濟,她忘不了。在文革中,她們夫妻就像兩棵緊緊靠在一起的大樹共同抵禦狂風暴雨,在相互支持中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她們的革命愛情故事,永遠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