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羅生門》羅生門背後的抉擇是對人性的考驗

2021-01-07 餅子讀行

文:雙木林兮

芥川龍之介被譽為日本短篇小說的「鬼才」作家,看過了他的《羅生門》後,我便從此記住了一個詭異的故事,還有一個艱難的抉擇。《羅生門》這個短篇所寫的內容有些特別,他是作者芥川龍之介取材於日本的歷史古書《今昔物語》而寫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家丁,羅生門是故事發生的地點。故事也不複雜,說這個家丁被主人辭退後無路可走,他來到羅生門下躲雨,正為不知何時才終止的雨而犯愁。

羅生門本是日本東京的城南大門,但由於經濟蕭條,整座城市缺少生氣,這座日久破落的城門也被人遺忘,缺乏修繕的城門逐漸成為了人們扔擲垃圾和廢物,甚至堆砌死屍的地方,羅生門沒有了昔日城門應有的繁榮,漸漸生出破敗,荒涼和陰森恐怖的氣氛來。風雨之夜,這個家丁孤零零地在羅生門前飽受悽風冷雨和飢腸轆轆的折磨,在百無聊賴之時,他向通往門樓的朱漆樓梯望了一眼,結果那朱漆樓梯背後的黑暗和陰森吸引了他,他邁向了那道門樓,在堆滿死屍的廢墟裡,他發現了陰森與黑暗中的那點亮光,以及那個滿頭白髮的偷竊死人頭髮的小老太。

家丁原本想對這個婦人進行一番懲戒,出於對盜賊的憤怒,他甚至拔出了隨身攜帶的鋼刀,他對老婦人連死者都不放過的盜竊表示出一種本能的義憤之心,他呵斥老婦人停止這個營生,老婦人不答應,他們為此展開了搏鬥,但顯然老婦人不是他這個晚輩的對手,老婦人敗下陣來。面對家丁的呵斥與審問,老婦人道出了扯掉女屍全部頭髮的初衷。原來,她不是變態,不是缺德,而是被逼無奈,因為死屍的頭髮扯下來便可做成假髮去變賣,去充飢!若果生活不是如此艱難,忍飢挨餓不是那般難受,她也不至於出此下下之策,畢竟冒著悽風冷雨,一個人在陰森恐怖的堆屍場幹著這種活是一件多麼令人毛骨悚然的事!

小說寫到這,其實有很多種結局的可能。比如,家丁聽完老婦人的告白,內心的義憤一掃而光,他對老婦人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深切同情!他鬆開了手中的鋼刀,放走了可憐的老人。這樣的結局表達的便是對苦難的哭訴,對苦難下生活於社會底層的草民的深切同情,是一曲悲歌,是悲憫情懷的呼籲。但芥川龍之介沒有選擇這樣的結局。

還可以這樣結局,比如,家丁聽完了老婦人的告白,他壓抑住了自己內心的悲痛,不僅放開了老婦人,還投入到扯死屍頭髮的隊伍中去了。甚至他還靈機一動,想到了可以從死屍身上挖掘其他的財富,他和老婦人攜手並肩,把這樣一個一個人的偷偷摸摸的行為變成了兩個人志同道合的壯舉。這樣的結局將是對苦難生活的強烈諷刺,同時也表現了底層人民面對苦難時的互助和智慧。但是,芥川龍之介依然沒有如此選擇。

小說的結局是這樣的:當家丁聽完了老婦人道出的實情後,他的內心頃刻間發生了變化,一道選擇題赤裸裸地跑了出來,是要挨餓還是要做強盜?老婦人毫無疑問是在這兩者之間選擇了後者,做個強盜便能暫時度過舉步維艱的艱難歲月。家丁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他也要當個強盜,只是令人驚愕的是,這個一分鐘之前還在為死屍打抱不平的正義的化身,一分鐘之後就立刻變臉,當他決意要做個強盜時,他的轉變是如此徹底,如此充滿了機智和老練,因為他不並沒有選擇和老婦人一樣,去對死者下手,也許由頭髮到物質的變現需要耐心和等待,家丁一刻一秒也等不下去了,他要做個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實的強盜——他揪住了小老太的衣領,狠巴巴地說道「這麼說來,我扒你的衣服,你也不會怪我吧?此實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餓死」。搶走了老婦人的衣服後,家丁揚長而去,消失的無影無蹤。剩下羅生門裡一個孤獨的,赤裸的可憐的老婦人。

作者芥川這樣處理的結局,顯示了一個作家內心對人性的思考與態度。顯然這樣的結局給讀者一個意料不到的衝擊,像當頭棒喝,給人以重拳!當家丁在羅生門前因飢貧而走投無路時,他的腦海中的確冒出過做強盜的念頭,但那時的他還在糾結與猶豫。小老太詭異的行為無疑催生了他內心的邪惡,像遇見了一個人性易善揚惡的導師,家丁眼中的小老太是個卑劣生存的智者,是個惡的誘導者,是個作惡的啟蒙師。在不道德與現實的壓迫面前,家丁扔掉了最後一層人性的遮羞布,將之前的猶豫不決徹底拋棄。

他非此即彼的抉擇和乾脆利落的行動,無不體現出作者對人性的考量與反思。還有什麼比扯掉死者頭髮去變現來得更卑鄙無恥的呢?當我們和家丁一樣充滿義憤時,作者突然轉頭告訴我們,還真有。沒有最卑鄙,只有更卑鄙。家丁就是這樣的,他當起強盜來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死者被扯掉頭髮,退一萬步講,死者已已,毫無知覺,這充其量是人道上的缺德行徑。但是,家丁對眼前的活人進行剝光衣服的搶劫,卻是實實在在的鞭笞與折磨,是完全沒有人性的卑劣行徑。所以,只有更卑鄙,更無恥,而這個背後便是人性之本惡。

除此之外,荒蕪的羅生門,陰鬱的背景,暗淡的色調,風雨悽迷的夜晚,和鬼魅般閃動的燈火,構成了小說的自然環境,而日本蕭條的經濟,死寂的社會,寥落的街道則是小說的社會環境。整篇小說沉浸在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抑鬱之中,沒有一點亮色,自始至終都被暗無天日的黑色所籠罩,也難怪後來黑澤明導演的那部以芥川另一篇小說《竹林中》為題材的電影最終要以「羅生門」來命名,簡直就是太匹配了。

讀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常令人倍感壓抑與絕望,這種對人性之惡的揭示猶如一面巫婆手中的魔鏡,照出了每一個人靈魂深處的黑暗。為什麼作者會如此殘酷?後來讀他的經歷,才看出一些端倪。這個鬼才作家的個人成長之路充滿了各種異數,生母發瘋,「瘋子的兒子」成了他一生都無法擺脫的心理陰影。後來為人養子,雖然養父母待他不薄,但寄人籬下的感覺貫徹終身,養成了他壓抑的個性。正如他在給摯友的遺書中所說的那樣:「在養父家,從未說過任性的話,做過任性的事(與其說是沒說過,沒做過,不如說是沒法說,沒法做更合適)」。可見其一生內心的抑鬱如影隨形,一直背負著沉重的精神負累,讀來令人心痛。

或許獨特的經歷造就了獨特的眼光,對人性犀利的透視是芥川龍之介的強項。透過這篇簡短的小說,我們不禁拷問,羅生門背後的抉擇,到底是一個家丁的孤獨的選擇,還是會成為無數追隨者的膜拜之選?家丁成了小老太的效仿者,儼然第二代強盜,那將來呢?小說結尾說「家丁的下落,無人知曉」,這究竟是一種強盜終結者的希望?還是擁躉的暗流湧動?或許只有讀者的內省才能給出答案。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焦點

  • 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集,《羅生門》及其他
    《羅生門》中譯本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的這部短篇小說集中譯本,收錄有《羅生門》、《鼻子》、《秋》、《南京的基督》、《地獄變》、《河童》、《蜘蛛之絲》、《芋粥》、《密林中》、《某愚人的一生》共十篇。
  • 什麼是羅生門?走進文豪芥川龍之介
    羅生門,指某一事件的當事人各執一詞,使事件的真相撲朔迷離。這個詞及詞義得以傳播到如今廣為人知的地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而芥川龍之介名為《羅生門》的小說,講述的是接連天災導致民不聊生,落魄的家將在堆積著無主屍體的羅生門下避雨,撞上了從死人頭上拔髮來制假髮的老婦人。老婦人理所當然地講述自己這麼做的理由,還說這死人生前做的也是缺德勾當,大家不過是為了生存。原本對老婦人存有厭惡,不願偷雞摸狗來苟且生存的家將聞之,搶走老婦衣服逃離了羅生門。芥川筆下的羅生門是一個人間地獄。天災不斷,房屋破敗,烏鴉啄食死屍。
  • 經典老電影:《羅生門》一切的起點源於小說家芥川龍之介
    一切的起點:小說家芥川龍之介關於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藪之中〉(1922),有一個非常奇妙的分界點──黑澤明改編的電影《羅生門》(1950)。在那之前與之後,至少在華語世界中,它是以不同的方式被認識的。
  • 淺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分析短篇小說《羅生門》
    作家介紹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大文學家,以創作短篇小說聞名。他的小說取材奇特,故事多取自日本和中國的古典文學。他用自己獨特的寫作方式將人性、人生無言地鋪展在世人面前。其代表作《羅生門》、《竹林中》已成為世界性的經典之作。他的小說,悽慘中帶有嘲諷,嚴肅中不失幽默,廣受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
  • 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8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諸如《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人們讀你讀了一百年
    文|大翎我有個壞毛病,讀一本短篇小說集的時候,不管故事有多精彩,最後能記住的也就兩三篇。但是,有些作者的文風卻能牢牢地記在心裡。芥川龍之介就是「有些」裡的其中之一。很多人不明白,這個在作品中處處流露悲觀、厭世情緒,且赴死如歸家的日本男人,為何會受廣大讀者所喜愛。
  • 電影閱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改編《羅生門》
    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雲遊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閒聊,話題開始,故事的序幕拉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 茨木童子、芥川龍之介、黑澤明和 「羅生門」究竟有什麼關係?
    因為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一部經典電影《羅生門》,使得「羅生門」這個詞由一個單純的地名變成了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形容詞。在今時今日,我們經常能看到「某某事件陷入了羅生門」這樣的說法。羅生門本來是指12世紀時期,日本平安時代的都城平安京的南大門,此門又被稱為羅城門。
  • 閒來無事,推薦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給你
    《羅生門》是一本收納了芥川龍之介許多著名作品的小說集,其中包括了他的成名作,《鼻子》《羅生門》《竹林中》等作品。這個深諳人性的作者,擅長把人性的罪惡剖析得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有人說他是在人性陰暗的地方,發掘出攝人心魄的美。
  • 看《羅生門》,淺析其作品內涵以及帶給我們關於創作的思考
    這本《羅生門》命名的書籍,其中包括《竹林中》、《河童》、《杜子春》、《某傻子的一生》等等短篇小說。書籍的版本不同,所收集的作品也不相同。比如日本一部電影名字叫《羅生門》,其實它講述的是短篇《竹林中》的故事。我們以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為代表,來看看其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以及作者對於社會底層民眾和人性的深刻描寫。
  • 芥川龍之介,在人性陰暗的地方,發掘出攝人心魄的美
    文/歐陽欣看了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感慨於導演將人性剖析得如此明晰,通過對每個人物的刻畫,將人性的自私,貪婪和偽善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不禁毛骨悚然。為此,我又去看了原著作者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集《羅生門》。
  • 天天都在說「羅生門」,那麼到底什麼是「羅生門」?
    而今天我們講述的《羅生門》,就是一個關於善惡的故事。《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的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羅生門》,是後期再整理的作品,全書一共218頁,本書收錄了《羅生門》、《竹林中》、《地獄變》、《鼻子》、《山藥粥》、《河童》、《侏儒的話》7篇廣為人知的經典名篇。
  • 日本小說《羅生門》,魯迅稱讚並翻譯,對人性的探索值得深思
    《羅生門》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芥川是上世紀初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大家,尤其是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只是芥川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仿佛是日本作家的宿命,他們的一生無比悲涼,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比如三島由紀夫,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們或切腹,或飲彈,或跳江。
  • 好讀 | 櫻樹少年:芥川龍之介
    比如新思潮派的代表性作家芥川龍之介。1892年出生於東京的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的著名作家,他的創作以短篇小說取勝,語言典雅而潔淨,文風哀婉而節制,結構樸實而凝練,字裡行間充滿了一種波德萊爾式的憂鬱,又因其作品中詭異的氛圍和纖細的情感,而被稱之為「日本文學的卡夫卡」。時至今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學獎「芥川賞」,已成為日本國最重要文學獎之一。
  • 《羅生門》給人們的感觸是什麼
    二、《羅生門》感觸芥川龍之介,是一位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芥川先生的創作既含浪漫,卻又不乏現實主義色彩。 《羅生門》便是芥川龍之介以冷峻的眼光看世界的百花眾生相,是當時社會的一塊縮影。作品中,一次次將人推向死亡的境地,讓人在面對死亡時做出選擇,一次次扣人心弦,一遍遍跌宕起伏,向我們展現了「惡」的無可迴避,人要學會從艱難的處境中體味「惡」,與惡勢力拼搏,這該是我們要從《羅生門》中學到的面對生活的態度與方法。羅生門多麼吸引人的名字,乍一看讓人有一種,又或者說是讓人有一種救贖之感。似乎羅生門就是一扇門,門後面是人性的美好。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在日本就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羅生門。什麼是羅生門呢?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於《今昔物語》而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羅城門)是都城正中的個建築是時值戰爭時期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一個被主人趕出門的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偶然看見以拔死人頭髮為生的一個老嫗,覺得已經走投無路的家奴在激烈內心活動下最後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 《羅生門》的作者芥川龍之介,擁有天才的思想,卻敗在了思想上!
    芥川龍之介,這位日本近代文學中的短命「鬼才」,人們一向有點喜歡,舊友重逢,特別親切,他是一位才華洋溢,學力豐厚的作家,他的思想深刻,氣品高邁,文字眉目清秀,他還是一位在藝術琢磨上頗有功力的作家,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了解《羅生門》的讀者,或許你還應該知道作者的一些名著。
  • 處處都是「羅生門」,你還能相信什麼?
    在羅生門前,稍微一踏錯,就會從善掉入惡裡。 在這本書裡,人人自危,人性接受著種種考驗。有關善意的思想掙扎在大時代中都太過渺小,人們因無力改變現實而扭曲自身意識,行惡的醜態甚至可以得到人們的認可。
  • 三國小說排行榜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集
    他的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在於短篇小說,「羅生門」 「竹林」, 秋田龍之介最著名的經典是《鼻子》等。早期作品大多以歷史為主題,強調意境和審美趣味,表現出一定的審美傾向後來轉向現實主義。「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集(中日文)」包含了芥田龍之介的十篇短篇小說。芥田龍之介展現了自私和醜陋, 冷酷的筆觸掩蓋了人性深處的虛無和虛弱。這也使人們深入思考應該分離的人性中許多糾纏的情感, 顯然是模稜兩可的 而且複雜。
  • 百年經典《羅生門》探求人生意義與價值必讀,芥川龍之介名篇
    《羅生門》是一本短篇小說集。在日本,「芥川龍之介文學獎」是現代最有權威的文學獎,也是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獎。這個獎項,是本書作者,芥川龍之介去世7年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從中我們便可看出作者在日本文壇的霸主地位。芥川塑有短篇小說「鬼才」之稱,一生著作150餘篇,篇篇經典。他慣於在細碎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人性的利己本質,無情鞭撻著人世間的醜惡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