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雙木林兮
芥川龍之介被譽為日本短篇小說的「鬼才」作家,看過了他的《羅生門》後,我便從此記住了一個詭異的故事,還有一個艱難的抉擇。《羅生門》這個短篇所寫的內容有些特別,他是作者芥川龍之介取材於日本的歷史古書《今昔物語》而寫的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家丁,羅生門是故事發生的地點。故事也不複雜,說這個家丁被主人辭退後無路可走,他來到羅生門下躲雨,正為不知何時才終止的雨而犯愁。
羅生門本是日本東京的城南大門,但由於經濟蕭條,整座城市缺少生氣,這座日久破落的城門也被人遺忘,缺乏修繕的城門逐漸成為了人們扔擲垃圾和廢物,甚至堆砌死屍的地方,羅生門沒有了昔日城門應有的繁榮,漸漸生出破敗,荒涼和陰森恐怖的氣氛來。風雨之夜,這個家丁孤零零地在羅生門前飽受悽風冷雨和飢腸轆轆的折磨,在百無聊賴之時,他向通往門樓的朱漆樓梯望了一眼,結果那朱漆樓梯背後的黑暗和陰森吸引了他,他邁向了那道門樓,在堆滿死屍的廢墟裡,他發現了陰森與黑暗中的那點亮光,以及那個滿頭白髮的偷竊死人頭髮的小老太。
家丁原本想對這個婦人進行一番懲戒,出於對盜賊的憤怒,他甚至拔出了隨身攜帶的鋼刀,他對老婦人連死者都不放過的盜竊表示出一種本能的義憤之心,他呵斥老婦人停止這個營生,老婦人不答應,他們為此展開了搏鬥,但顯然老婦人不是他這個晚輩的對手,老婦人敗下陣來。面對家丁的呵斥與審問,老婦人道出了扯掉女屍全部頭髮的初衷。原來,她不是變態,不是缺德,而是被逼無奈,因為死屍的頭髮扯下來便可做成假髮去變賣,去充飢!若果生活不是如此艱難,忍飢挨餓不是那般難受,她也不至於出此下下之策,畢竟冒著悽風冷雨,一個人在陰森恐怖的堆屍場幹著這種活是一件多麼令人毛骨悚然的事!
小說寫到這,其實有很多種結局的可能。比如,家丁聽完老婦人的告白,內心的義憤一掃而光,他對老婦人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深切同情!他鬆開了手中的鋼刀,放走了可憐的老人。這樣的結局表達的便是對苦難的哭訴,對苦難下生活於社會底層的草民的深切同情,是一曲悲歌,是悲憫情懷的呼籲。但芥川龍之介沒有選擇這樣的結局。
還可以這樣結局,比如,家丁聽完了老婦人的告白,他壓抑住了自己內心的悲痛,不僅放開了老婦人,還投入到扯死屍頭髮的隊伍中去了。甚至他還靈機一動,想到了可以從死屍身上挖掘其他的財富,他和老婦人攜手並肩,把這樣一個一個人的偷偷摸摸的行為變成了兩個人志同道合的壯舉。這樣的結局將是對苦難生活的強烈諷刺,同時也表現了底層人民面對苦難時的互助和智慧。但是,芥川龍之介依然沒有如此選擇。
小說的結局是這樣的:當家丁聽完了老婦人道出的實情後,他的內心頃刻間發生了變化,一道選擇題赤裸裸地跑了出來,是要挨餓還是要做強盜?老婦人毫無疑問是在這兩者之間選擇了後者,做個強盜便能暫時度過舉步維艱的艱難歲月。家丁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他也要當個強盜,只是令人驚愕的是,這個一分鐘之前還在為死屍打抱不平的正義的化身,一分鐘之後就立刻變臉,當他決意要做個強盜時,他的轉變是如此徹底,如此充滿了機智和老練,因為他不並沒有選擇和老婦人一樣,去對死者下手,也許由頭髮到物質的變現需要耐心和等待,家丁一刻一秒也等不下去了,他要做個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實的強盜——他揪住了小老太的衣領,狠巴巴地說道「這麼說來,我扒你的衣服,你也不會怪我吧?此實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餓死」。搶走了老婦人的衣服後,家丁揚長而去,消失的無影無蹤。剩下羅生門裡一個孤獨的,赤裸的可憐的老婦人。
作者芥川這樣處理的結局,顯示了一個作家內心對人性的思考與態度。顯然這樣的結局給讀者一個意料不到的衝擊,像當頭棒喝,給人以重拳!當家丁在羅生門前因飢貧而走投無路時,他的腦海中的確冒出過做強盜的念頭,但那時的他還在糾結與猶豫。小老太詭異的行為無疑催生了他內心的邪惡,像遇見了一個人性易善揚惡的導師,家丁眼中的小老太是個卑劣生存的智者,是個惡的誘導者,是個作惡的啟蒙師。在不道德與現實的壓迫面前,家丁扔掉了最後一層人性的遮羞布,將之前的猶豫不決徹底拋棄。
他非此即彼的抉擇和乾脆利落的行動,無不體現出作者對人性的考量與反思。還有什麼比扯掉死者頭髮去變現來得更卑鄙無恥的呢?當我們和家丁一樣充滿義憤時,作者突然轉頭告訴我們,還真有。沒有最卑鄙,只有更卑鄙。家丁就是這樣的,他當起強盜來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死者被扯掉頭髮,退一萬步講,死者已已,毫無知覺,這充其量是人道上的缺德行徑。但是,家丁對眼前的活人進行剝光衣服的搶劫,卻是實實在在的鞭笞與折磨,是完全沒有人性的卑劣行徑。所以,只有更卑鄙,更無恥,而這個背後便是人性之本惡。
除此之外,荒蕪的羅生門,陰鬱的背景,暗淡的色調,風雨悽迷的夜晚,和鬼魅般閃動的燈火,構成了小說的自然環境,而日本蕭條的經濟,死寂的社會,寥落的街道則是小說的社會環境。整篇小說沉浸在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抑鬱之中,沒有一點亮色,自始至終都被暗無天日的黑色所籠罩,也難怪後來黑澤明導演的那部以芥川另一篇小說《竹林中》為題材的電影最終要以「羅生門」來命名,簡直就是太匹配了。
讀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常令人倍感壓抑與絕望,這種對人性之惡的揭示猶如一面巫婆手中的魔鏡,照出了每一個人靈魂深處的黑暗。為什麼作者會如此殘酷?後來讀他的經歷,才看出一些端倪。這個鬼才作家的個人成長之路充滿了各種異數,生母發瘋,「瘋子的兒子」成了他一生都無法擺脫的心理陰影。後來為人養子,雖然養父母待他不薄,但寄人籬下的感覺貫徹終身,養成了他壓抑的個性。正如他在給摯友的遺書中所說的那樣:「在養父家,從未說過任性的話,做過任性的事(與其說是沒說過,沒做過,不如說是沒法說,沒法做更合適)」。可見其一生內心的抑鬱如影隨形,一直背負著沉重的精神負累,讀來令人心痛。
或許獨特的經歷造就了獨特的眼光,對人性犀利的透視是芥川龍之介的強項。透過這篇簡短的小說,我們不禁拷問,羅生門背後的抉擇,到底是一個家丁的孤獨的選擇,還是會成為無數追隨者的膜拜之選?家丁成了小老太的效仿者,儼然第二代強盜,那將來呢?小說結尾說「家丁的下落,無人知曉」,這究竟是一種強盜終結者的希望?還是擁躉的暗流湧動?或許只有讀者的內省才能給出答案。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