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羅生門》,淺析其作品內涵以及帶給我們關於創作的思考

2021-01-09 筆尖兒愛寫作

人如果不自私,就無法活下去,哪裡有軟弱,哪裡就有謊言。——芥川龍之介

最初對芥川龍之介的了解,是從他的《羅生門》開始。

讀了這個短篇,一方面,我由衷感嘆道他思想的深邃和表達的尖銳,人竟然拔死人的頭髮做假髮換錢維持生計,人竟然為了能生存下去,不顧後果地相互傷害。

另一方面,我又感嘆道芥川龍之介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駕馭文字的能力,他用簡潔的文字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將他們的全部想法躍然紙上,讓人們看到思想的「骯髒」之處,同時又對他們有著一絲憐憫之心。

人世間的悲情莫過於透過文字可以看到一個「人吃人」的畫面。這樣的作家有幾個,比如說魯迅,比如說芥川龍之介。

我們從三個角度淺析《羅生門》這部作品,分別是:

一、《羅生門》想要表達的具體內涵

二、作者芥川龍之介和他的創作風格

三、我們從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中,學習如何創作

01 《羅生門》以短篇作品形式,向我們展現一幅生動的人性畫面

以《羅生門》命名的書籍,多由芥川龍之介的幾個短篇整理在一起。這本《羅生門》命名的書籍,其中包括《竹林中》、《河童》、《杜子春》、《某傻子的一生》等等短篇小說。

書籍的版本不同,所收集的作品也不相同。比如日本一部電影名字叫《羅生門》,其實它講述的是短篇《竹林中》的故事。

我們以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為代表,來看看其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以及作者對於社會底層民眾和人性的深刻描寫。

故事梗概

黃昏時候,有一個僕人在羅生門下躲雨,他看到一個老嫗在從女屍頭上拔頭髮,於是出於好奇,便審問老嫗的舉止,原來老嫗為了生存下去,拔屍體頭髮做假髮用來換錢。

僕人正對於是生是死猶豫不決之時,老嫗的做法仿佛給了他靈感,他想著老嫗賺死人的錢,我也可以賺活人的錢,接著他扒掉老歐的衣服,卷著衣服揚長而去。

衣服可以用來換錢,讓自己繼續活下去,僕人沒有管老嫗的死活。

作品對於人性的刻畫達到極致

一是,僕人在孤寂恐懼的羅生門下,思忖著是等著餓死還是去做以死人為生的盜賊,這是對於為善還是作惡的選擇。

為善的一面,沒有任何作為即是為善:對於生活的困苦,他已無計可施,他餓死,不會傷害到任何人;作惡的一面,為了活下去,他要偷盜死人的財物維持生活。

為善還是作惡,就在一念之間,這是人們在艱難困苦面前常有的思考。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做深層次刻畫,目的在於通過清晰地描寫表現人性中糾結的一面。

二是,一個老嫗 「好像母猴替小猴抓頭蝨般」,從屍體頭上把長發一根一根拔起來。在老嫗眼裡,羅生門下的屍體都是一筆筆的假髮生意,是可以生存下去的口糧。

看到這樣的文字,腦中的畫面讓人不寒而慄。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人們竟然要靠死人過生活,這和僕人當盜賊的想法比之,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者在此想要表達的是生存在社會低層民眾的狀態,他們靠「人吃人」苟且地活著。這又是一個刻畫人性的畫面,為了生存下去,人性是泯滅的,是盲目的,是沒有任何道德意義而言的。

三是,僕人左右為難,對於為善還是作惡下不了決心之時,老嫗的舉止給了僕人不好的誘導。他已將選擇為善拋在九霄雲外,於是他扒掉老嫗的衣服,換錢,這樣就不會餓死。

這是作者對於人性另一層次的刻畫,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大的模仿現場。老嫗靠拔死人頭髮活下去,僕人靈機一動便覺得他有更高明的辦法,這就是老嫗對僕人的影響。

當人性的背面被全部暴露出來之後,只有比不道德更惡的行為出現。因為比起聰明,誰也不願服輸。

芥川龍之介通過人性的各個層次描寫,揭露了社會底層民眾「人吃人」的生存狀態,也讓人們看到人性中極度自私的一面。

描寫人性的惡是,為了揚善;寫人性弱點,是為了引起人們對於人性的關照和救贖。

芥川龍之介

02 芥川龍之介:冷峻的筆伐,簡單的故事,富有內涵的文字

芥川龍之介,日本小說家,1892年生於東京。1916年,他在上學期間發表的短篇小說《鼻子》,受到夏目漱石的讚賞。

芥川初期作品多以宮廷、江戶時代及明治時代等歷史題材為背景;中期作品融入寫實,並有自傳的成分;晚期因受到精神和肉體的痛苦折磨,其作品風格也變得沉重、黑暗和死亡。

芥川龍之介,與森鷗外、夏目漱石被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

其創作特點多具有懷疑態度,披露自私利己的人性醜惡,通過對死亡的深刻意識描寫悲劇美。

芥川龍之介擅長短篇小說,他用冷峻的筆伐,簡單的故事,和富有內涵的文字,向我們表達作品的主題,表達他自己的思緒,表達對於人性的看透和悲憫。

比如他說「對於美我是多麼悲哀,因為我無法戰勝自己的完美。」芥川的文字總是有隱隱地痛在裡面左右徘徊,讓人讀起來從心底誘發出悲涼的感覺,不管文字多麼美,文字背後的悲觀情緒潛藏其中。

再比如他說「我們之所以喜愛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既不會憎恨我們,也不會忌妒我們。」芥川借大自然暗諷人性。憎恨,忌妒,這些都是人類的情感,也是人們由於自私自利而產生的負面情感。

他對於人性醜惡的描寫直接而了當,就像他的短篇小說集《羅生門》的輯一:人性,其中包括《羅生門》、《竹林中》、《大石內藏助的一天》

還有他說「當捲起海浪到煩惱的天空,只有在浪花中掬起剛升起的月光,才是有生存價值的生命吧!」

芥川龍之介晚期文字中充裕的死亡意識,讓我們感覺到他的無望和絕望。這樣的對於生與死的感悟,是他富有特色的寫作情懷之一。最後他為了追求文學和人生,和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對於思想和靈魂的解脫,從而選擇了真正的「死亡」。

03 好的作品,通過人物心理活動入木三分地刻畫,來表達社會,表達人性,表達自己

芥川的作品之所以時至今日仍然發人深省,給人啟迪,讓人們讀之便難以忘懷,正是他作品的主題鮮明,都是在表達著與人類相關的深刻話題,比如表達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比如描寫人性的利己主義,比如表達作者自己對於死亡的認識。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不僅讓我們看到他的寫作特點,更需要創作者去學習,思考,去寫出好作品,讓好的創作繼續傳承。

那麼,作者寫出怎樣的好作品激勵人們?方法在於,讓文字產生真實性的影響,引發人們與之共鳴,打動內心,從而激勵人們做出思考和反思。

人們覺得作者在與他們交談,似乎能夠看到他們的所思所想。

就像《羅生門》中的僕人的心理刻畫,他做的是生是死的選擇,讓人們思考人性在這樣的抉擇面前,是為善還是作惡呢?可能人們會譴責僕人以作惡的行為來獲得溫飽,但他的行為似乎也是事出有因。

作品中人物讓人們覺得那些人「就像我,或我認識的某人」。

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讓人物活生生地站在人們面前,而且這個人物感覺就是某個人自己,人們或多或少的特質在作品人物身上體現,現實與文學相互對應,文字有了真實性影響,人們覺得作者能看透他們的心思,知道他們想法,甚而用積極的文字引導人們走向正確的路途。

人們覺得作品中的故事或情節觸動他們的情感,比如愛慕、恐懼、悲痛、憤怒等,好像人們就活在作品中一樣。

當老嫗一根一根地拔掉死人頭髮時,人們做何感觸?恐懼、詫異、抑或是憤怒,等複雜的情感忽然湧上心頭,作品的情節牽動著人們的內心情愫。

這樣的故事或情節描寫,首先讓人們充滿對場景的想像,然後內心的情感跟上想像的節奏,最後對作品做出評判: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好的作品始終激勵著人們的思想,這是作品的最大威力所在。

好作品,能夠潛移默化地侵入人們的大腦,讓人們甚至是強迫人們思考生活和人生,從而達到讓人們去追求更充裕的生活,選擇理解和諒解他人,能夠樂觀地去看待生與死,最終做到人性的救贖和解放。

相關焦點

  • 天天都在說「羅生門」,那麼到底什麼是「羅生門」?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好人有好報,多行不義必自斃。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個問題仿佛成為了當今社會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好人的懦弱會不會是惡行的推波助瀾?壞人偶爾的仗義是否算是善行?當孩子們被教育要當一個好人時,又該怎麼教育去識別一個好人?而今天我們講述的《羅生門》,就是一個關於善惡的故事。
  • 張愛玲小說免費閱讀羅生門
    藝術特色5作品的影響6工作評估7關於作者編輯在戰爭時代一個僕人被主人趕走我在做強盜和餓死之間掙扎。這時 我碰巧走到一個充滿屍體的地方。叫做羅生門他鼓起勇氣,想進去找一些東西。結果是, 他發現一位衣衫agged的老太太正在從一名年輕女子的屍體上拔頭髮。他衝上去,說你不人道,即使是屍體也不放過。
  • 胡逸揚:歷史寫作,帶給我們思考和看向未來的全新視角
    1寫作歷程在接到第二屆歷史寫作活動通知後,學校歷史老師在歷史課上進行了蘭山杯活動的宣講以及歷史寫作相關知識的普及。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從未想到有這樣一項活動,能將我所喜愛的文學和歷史如此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 從《飛屋環遊記》《尋夢環遊記》看西方動畫特點及帶給我們的思考
    ,最終給我們營造了一場難忘的冒險之旅。通過這兩部作品的解讀學習,本文總結出了幾點關於影視作品的表現值得學習的點。1.題材的特定性,激發觀眾內心所向。特定的題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觀眾營造出一個空白區,在這個空白區裡,觀眾可以靠著自己的想像力自己構想一個環境。
  • 從如何閱讀文學作品角度,淺析《嫌疑人X的獻身》的創作特點
    我們也像解決著名數學難題一樣,東野圭吾創作出一部廣受好評的文學作品,我們作為讀者來判斷這部文學作品的創作特點,及其現實意義。01 「記憶」——東野圭吾的作品給我們的閱讀體驗進一步升華著名文學批評家弗萊說,「一部文學作品是從別的文學作品中成長出來的。」
  • 一場關於侵權的回應,徹底揭開了《野狼Disco》的利益羅生門
    就在寶石Gem登上 2020 央視春晚完成了名利雙收後,這樣的一條消息或許會重新影響大眾對於這位 2019 金曲創造者的看法,也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因利益而發生的羅生門。其實,在說唱領域偶爾聽到熟悉的Beat是很常見的事,因為說唱作品的創作動機往往來自於Beat,Rapper在聽到帶來靈感的旋律後,可以通過授權採樣做成Beat再進行說唱歌詞與旋律的創作,所以一首優質的旋律被幾位Rapper同時相中,也是情理之中的。所以在去年時,就有媒體認為《野狼Disco》並不存在抄襲,但它的問題出在是否拿到了授權。
  • vocs綜合治理熱回收技術相關以及其在相關應用淺析
    vocs綜合治理熱回收技術相關以及其在相關應用淺析    vocs綜合治理,認準無錫冠亞,專業生產供應vocs綜合治理,品質好,價格低。            vocs綜合治理熱回收技術相關以及其在相關應用淺析免維護低漂水節約用水我廠玻璃鋼冷卻塔集水器是我國先進的波浪式交錯式玻璃鋼集水器具有使用壽命長通風阻力小產水量高設計浮率節水和環保集水效率高
  • 《羅生門|竹林中》:軟弱何在,謊言就何在!
    01如果非要講一講電影《羅生門》和小說《竹林中》,還得分開來講。它們的結局不一樣,留給我們的思考也不一樣。不管是小說,還是改編自小說的電影,都是為數不多的好作品。好的作品,總是能反應人性。但本次的主線是《羅生門》這部影片。02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
  • 《伊藤潤二漫畫作品淺析》
    漫畫的結尾,慄子扮成了小時候的樣子,那個有著詭異笑容穿著偏小童裝頭扎雙馬尾的結尾圖片,讓我們止不住的思考她兒子將會受到怎樣的「虐待」。這裡面的壞小孩就是慄子了,或許從小到大,她心中都沒有對直哉的愧疚,與雙一一樣,慄子也算是熊孩子,但是她沒有雙一那樣的同學老師以及家長的正確引導,所以心中會有一些變態的想法,而直哉的不告而別讓她一下子暴露了內心的真實屬性。
  • 日本「鬼才」寫了一本《羅生門》,揭露了人性的醜陋,令人深思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羅生門》這部作品,還有很多媒體會引用「羅生門」這個詞來形容講不清道不明,場面混亂的事件,而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羅生門」本意是日本京都羅城的城門,後來通常被借指為人世與地獄的間隔之門,或事實與假象的間隔之門。作者芥川龍之介的悲慘人生海明威說過:「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就是有一個不愉快的童年。」
  • 班苓:希望我的作品帶給人們愉悅
    我喜歡充滿陽光、愉悅的,讓人心靈輕鬆的精神內涵,嚮往的、追求的,積極帶有理想的豐富內容,希望作品帶給大家愉悅高興,這樣我也高興。畫畫已與我的人生融為一體創作時需要孤獨,不然我沒辦法靜下心來完成作品。我需要思考,為作品注入思想性的東西,技法上要有獨到之處。當然我也喜歡熱鬧,喜歡群體的交流,來刺激你的感觀和神經,也不能整天一個人悶著,要接觸社會,了解這個時代,不然你的作品怎麼能跟上這個時代,反映這個時代,體現這個時代。我們5、60年代的人,對審美的追求跟現在完全不一樣。
  • 《羅生門》給人們的感觸是什麼
    ——芥川龍一、《羅生門》簡介《羅生門》如今已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武士金澤武弘與妻子真砂在旅行途中遇到強盜多襄丸,真砂被強暴,之後武弘被殺。對這事件具體過程的事後描述,在被控殺人和強暴的強盜多襄丸、武弘的妻子真砂、召喚武弘靈魂的靈媒、目擊證人行腳僧以及發現武弘屍體的樵夫殼那裡是完全不同的。雖然真相只有一個,但是說法卻有很多。
  • 《羅生門》這部電影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多線敘事方式為我們呈現的電影世界不再是單向和平面的,而是類似於相互平行的多維度世界,富有創意和哲學意味。後世的很多人都在技術層面使用了多線性敘事方式,比如羅伯特·奧特曼的《陸軍野戰醫院》,保羅·海斯基的《撞車》,都效仿了《羅生門》。同時,《羅生門》的開放式結局也是它的一個創新點。
  • 委託創作的作品,其著作權歸屬於誰?
    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電視劇沒有心儀的主題曲,委託他人創作;公司要編寫一個軟體或新產品設計、各類設計等。而這些事情通常都會衍生出一些問題,我們針對關於委託作品的問題進行了梳理。1957年,我國著名書畫家楊建侯就曾受委託創作《南京解放》。
  • 什麼是羅生門?走進文豪芥川龍之介
    首先,讓我們來明確一些事。羅生門,指某一事件的當事人各執一詞,使事件的真相撲朔迷離。
  • 魯剛:關於「怎麼畫」的幾點思考
    沙龍現場,魯剛結合當代中國畫畫家作品,著重強調了中國畫的師古圖今以及品格、人格和氣象精神,詳細闡釋了中國畫藝術表現手法、創作風格。魯剛認為,藝術肯定是直指人的內心,是一種對人與世界關係的發現,是觀察世界和體驗人生與表達內心世界的視角和品格,而不僅只是一般性的情感表現。
  • 攝影之眼|關於「我們」的思考
    攝影展《關於我們》原定於三月開幕,但因疫情,六月初才開始對公眾開放。雖說是公共空間,進門還是需要按門鈴的。我再三確認沒有誤按了法娜·圖切克女士的私宅門鈴後,輕輕按下基金會門牌邊的按鈕。不久,策展人熱情地出來迎我進門,感覺就像拜訪私人居所。
  • 在這個真相稀缺的時代裡 重讀《羅生門》的故事
    我最近看她神情恍惚,憂鬱自殺吧?你們都錯了,我親眼看到她死於一場交通事故。真相應該只有一個,但對真相的敘述,卻永遠有不同版本在更迭中。人們已經習慣於把這個現象稱之為「羅生門」——無法確知的真相。再說另外一件事。曾經有句俗話叫做「天下烏鴉一般黑」。
  • 從女人的房間思考女性自主:彭怡平專訪丨AMNUA藝術羅生門
    彭怡平實地走訪了五十多個不同的國度文化的探查,花了許多時間研究女性與家庭、社會、階級、種族、歷史、宗教、政經、文化之間的關聯,卻發現許多女性終其一生都無法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甚自一輩子都不曾意識到擁有自我空間的意義和重要性!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從回答的答案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同同一個問題、事情或具體的某一個名詞,在不同的認知領域就有不同的描述。同樣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或一個名詞,將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將會有不同的描述。在日本就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羅生門。什麼是羅生門呢?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於《今昔物語》而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