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人的房間思考女性自主:彭怡平專訪丨AMNUA藝術羅生門

2021-02-08 AMNUA視野


你擁有自己的房間嗎?在一段婚姻關係裡,不管是未來式還是現在進行式,你是否想過女性應該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經過二十多年的醞釀,藝術家彭怡平透過展覽【女人的房間─彭怡平個展】企圖喚起女性自覺,就從空間結構的連結與對話開始。

 

《我的房間》展間照,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一個有故事的展覽

 

「臺灣只有2%不到的婦女擁有自己的空間,卻渾然不覺,從沒有空間到沒有名字,最後沒有自我」彭怡平感嘆關於女人的自由,常常被忽略也被視為理所當然,不僅沒能擁有個人的空間可以自主,女性在婚姻關係裡的名字變成了妻子、母親,依附在父權社會裡生活到最後,也失去了思考自我的空間。

 

啟發於英國作家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書中提到的「女性若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屬於自己的房間。」彭怡平實地走訪了五十多個不同的國度文化的探查,花了許多時間研究女性與家庭、社會、階級、種族、歷史、宗教、政經、文化之間的關聯,卻發現許多女性終其一生都無法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甚自一輩子都不曾意識到擁有自我空間的意義和重要性!此展覽呈現她以藝術家、攝影家、作家、策展人、紀錄片導演等多重視角,充分地發揮跨領域的創作特性,將各地不同個「她」的故事傳達給觀者多元的想像,藉以探討21世紀當代女性的真實樣貌、所面臨的困境與未來,而2016年2月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女人的房間》展覽,也是她相關作品展中最完整、全面性的一次展覽。

 

給觀者超越10%的收穫

 

展覽三十八件作品,靈感皆源自個人遊歷世界的真實體驗與各國家庭生活的觀察,彭怡平將展場規劃為三個主題區:長廊以燈箱裝置呈現《世界女人的房間》,並探索攝影自發明之初到數位時代的轉變。其中一展間透過八部紀錄片詮釋《臺灣女人的房間》,現場模擬了「電影街」的氛圍,同時設置了觀眾與藝術家交流對話的攝影棚。另一展間則回歸到藝術家自己的房間,《我的房間》以自己的書房為楔子,探討書房如何形塑她的人格與思想,成為她著述、創作與走向世界的動能。

 


《世界女人的房間》燈箱變換呈現,顏榆欣攝

 

對彭怡平而言,展覽並不是展出時就是結束,展覽必須涵蓋知識性、藝術性、大眾性的層面,並創造值得深入探索的空間,讓觀者多花時間去思考作品到底要傳達什麼,從思考中發現樂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展覽中許多巧思,《世界女人的房間》用燈箱創造了一個魔幻的過程,以反紀實攝影的方式來呈現作品,打破攝影常見的二元空間,藝術家在拍攝時就考量到與燈箱展示搭配的呈現方式,作品實具有XYZ軸的景深視覺,加上燈影的設定變化,為作品注入了更多元的賞析空間。

 

《世界女人的房間》作品,顏榆欣攝

 

《臺灣女人的Talk》可說是延續展覽的重要作品,同時象徵著展覽的進行式與未來式,創造一個與觀者對話交流的機會與空間,不論是女性、男性、第三性都是彭怡平邀請的對象,讓觀眾與藝術家面對面對談,聊聊自己、以及對於女人房間的看法與觀點,錄像同時也提供現場直播觀賞,此舉不僅活化了場域空間,更是為展覽創造更多的作品出來,正如彭怡平所言「我的藝術就是溝通,跟社會溝通、跟當代藝術溝通」讓藝術可以產生更多互動,猶如另一種形式的文化革命,讓觀者重新思考不同的可能,激蕩更多想像的空間。

 

彭怡平: 藝術創造解放空間

 

喜歡說故事、聽故事、寫故事的彭怡平,認為過程的重要性甚過成果,始終相信「藝術可以改變社會」,而從她的作品及詮釋中總是傳遞著正向意念,也正是彭怡平的堅持與特色,強調藝術可以讓人心得到安慰,因此可發現她作品裡傳遞的真誠情感,直接卻又充滿深意,因此吸引不少觀眾再次到訪展覽,她也樂於現身展場導覽、互動,觀眾的反饋也成為她延續創作的養分。

 


《臺灣女人的房間》作品,顏榆欣攝

 

關於女性自主的議題,與其說彭怡平提供了更多元的詮釋觀點,不如說她為女性開創了一個對話的空間-與自我對話的空間,無論是被訪談的人或觀者都是,很多人在訪談過程中得到情緒或心理上的解放,有些人告訴彭怡平:「我的房間就是我的身體」,房間就跟身體一樣是最親近的人才可以接近的部分,而這些人毫不畏懼地同意展示赤裸的自己(藉由藝術家的展覽公開了自己的房間),就像給觀者拋出了新的問題,讓我們有機會有更多面向的思考,並對於身處的文化、社會現象反思,而這也是正如彭怡平所期待的,她的藝術在任何文化裡都能引起共鳴,而她的創作也會一直創新、創造更多可能與交流。

 

藝術家彭怡平,顏榆欣攝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AMNUA數字展廳;

為保證流暢體驗,建議在wifi環境中觀看;

投稿信箱:amnuamedia@163.com;

文章版權歸AMNUA視野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彭怡平,走進女人的房間 專題:她旅行
    自學生時代便對女性議題有所自醒的臺灣女攝影師彭怡平,在過去10年裡,用攝影的方式餞行著自己的諾言。十年來,她不斷在世界各地旅行,想方設法尋找有故事的女人,並拍攝她們的房間,以女性獨特的視角,打開了女人們最私密的內心世界。
  • 展訊 走進「女人的房間」:攝影家彭怡平將在映畫廊導覽影展,並與觀眾面對面交流!
    攝影家彭怡平彭怡平,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所電影電視系博士,專攻劇本、紀錄片拍攝與電影藝術的研究。英國小說家吳爾芙於《自己的房間》書中的一段文字,讓彭怡平留下深刻的印象:「女性若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屬於自己的房間。」然而,隨著世界行腳的展開和各國文化的探查,彭怡平發現了一個普遍的事實—許多女性終其一生,都無法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有不少人終其一生甚至不曾意識到,擁有自我空間的意義和重要性!
  • 熱愛電影,崇尚旅行,彭怡平:喜愛美食與音樂的「生活藝術家」
    彭怡平,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巴黎索爾本第一大學電影電視系博士候選人結業。通曉法、日、英、德、拉丁文,是個熱愛電影、欣賞藝術、崇尚旅行、喜愛美食與音樂的「生活藝術家」、專業影評人、旅遊文學作家與文化評論者。專攻劇本、紀錄片拍攝與電影藝術的研究,對日本文化與法國文化做過深入的探索,發表專書數本與專文數篇,探討日法文化。
  • 彭怡平:用攝影機思考的女遊俠
    故事到此還沒完,她專注品評的名聲也傳遍了附近的餐廳,紛紛邀請她做新菜的品嘗師。那段美好的時光後來儲存在她的美食書《隱藏的美味》中。「這是我第一本用電影的角度書寫的關於美食的書。這本書結合了美食、攝影、藝術,用非常少的光亮、非常細緻的鏡頭,把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糅合在一起,成為一本不同尋常的美食讀物。」彭怡平這樣說,她對這本書很是自豪呢!
  • 彭怡平:年少時牽手洋娃娃探險,長大後在藝術中完成「女子公寓」
    1989年,彭怡平考上臺大歷史系。新生報到的那一天,母親陪著她走到了大學校門口。「從現在開始,你就當你媽死了。」母親的這句話讓彭怡平非常驚訝,從那一刻起,她必須要學會面對自己的人生,要一個人去處理人生中的各種「疑難雜症。」 也是在那一天,彭怡平走進課室,發現裡面坐著的,全部都是留著長頭髮、穿著蕾絲邊歐式洋裝、戴著蝴蝶結的女孩子。
  • 美好生活靠的不是一味妥協,她為全球女性寫了一部史記
    她告訴彭怡平,因為不被允許,自己從沒上過學,只讀過《可蘭經》。「有生之年我想穿上校服,想知道那是怎樣一種感覺。」塔荷蕾是彭怡平主題攝影《女人的房間》的拍攝對象之一。彭怡平想借走進女性房間這一私密地帶,卸除女性被社會賦予的所有符號,探究她們的真實內心。
  • 張愛玲小說免費閱讀羅生門
    他說:「一旦這個女人,蛇肉被乾燥並作為魚乾出售,吃乾魚的人以為它很好吃,那個女人能夠使自己生計。我不認為這個女人犯了錯,她就像我一樣生存!「然後,僕人意識到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能?然後,他搶走了老婦人的衣服,然後逃走了。此後沒有人見過他。
  • "佛祖的微笑"之白南準丨AMNUA藝術怎麼看
    最起碼,這種形式迫使觀眾們去思考這個字眼在當代西方文化語境中的涵義。白南準一個激浪派的行為是創作於1963年的名為「先鋒印度教大學月報 (The Monthly Review of the University for Avant-Garde Hinduism)」的郵件藝術項目 (Fig. 3&4) 。所謂的「先鋒印度教」就是一種對佛教的看法。
  • 《一間自己的房間》:女性的自由與獨立,是深藏在房間裡的心思
    文|麥左現代女性大多獨立而自主,不少有能力的女性在婚前會置辦房產以備不時之需。二十一世紀女性的獨立與睿智大多來自於社會的現實,同時也有時代發展所致,女權主義在這個時代得到最大化實現。關於買房這件事對女性來說一直有執念,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後,獨立女性大多會考慮房子的重要性,這是一種生活質量和未來的障。
  • 羅蘭巴特《作者之死 》丨AMNUA藝術怎麼看
    在奧諾·巴爾扎克的小說《薩拉辛》中,描述了一位裝扮成女人的被閹割的男歌手,寫了這麼一段話:「那是一位女人,她經常突然露出驚怕,經常毫無理智地表現出任性
  • 小丸子什麼都知道丨AMNUA 人物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AMNUA數字展廳;為保證流暢體驗,建議在wifi環境中觀看;投稿信箱:amnuamedia@163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男人和女人,這是生物的區分。聰明人和蠢人,這是哲學的區分 。肢體健康的人和肢體殘疾的人,這是醫學區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這是倫理區分。善人和罪人,這是宗教區分。公僕和群眾,這是政治區分。好人和壞人,這是兒童的區分。人類和人工智慧機器人,這是科學區分。
  • 天天都在說「羅生門」,那麼到底什麼是「羅生門」?
    這個問題仿佛成為了當今社會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好人的懦弱會不會是惡行的推波助瀾?壞人偶爾的仗義是否算是善行?當孩子們被教育要當一個好人時,又該怎麼教育去識別一個好人?而今天我們講述的《羅生門》,就是一個關於善惡的故事。《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的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
  • 《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女性必讀,伍爾夫筆下「女性與小說」
    我希望,大家無論通過什麼方法,都能掙到足夠的錢,去旅行,去閒著,去思考世界的過去和未來,去看書做夢,去街角閒逛,讓思緒的釣線深深沉入街流之中。」——伍爾夫《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是由伍爾夫的兩篇演講改編而成,在書中,伍爾夫圍繞「女性與小說」的主題展開思緒。
  • 羅生門是什麼意思?
    砍柴人在羅生門旁發現一個哭泣的棄嬰。他決定收養下來,抱著嬰孩往夕陽深處走去。農夫不說出真相電影就完美了丁廣嘰 評論 羅生門  簡單分析一下:1、整個過程主要涉及的人物:強盜,武士,女人。2、焦點事件:強姦順從否及什麼時候順從(事件一),強姦後女人和武士的態度(事件二),武士怎麼死的(事件三)。
  • 看《羅生門》,淺析其作品內涵以及帶給我們關於創作的思考
    我們從三個角度淺析《羅生門》這部作品,分別是:一、《羅生門》想要表達的具體內涵二、作者芥川龍之介和他的創作風格三、我們從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中,學習如何創作01 《羅生門》以短篇作品形式,向我們展現一幅生動的人性畫面以《羅生門》命名的書籍,多由芥川龍之介的幾個短篇整理在一起。
  • 當下中國女性藝術的形態與女性主義藝術的發展
    中國當代女性藝術的三種形態當前中國當代女性藝術的面貌大致呈現為三種形態:第一種形態是傳統意義上女性化的藝術。大多為表達女性細微的感覺、內心情緒,感性印象大於理性思考的作品。這些作品以愛、仁慈、美、生活之趣以及傳統 民族風的題材居多,以傳統女性藝術的輕靈雋秀、柔和親切為特色。
  • 《羅生門》:一部「晦暗」的黑白片,究竟有什麼藝術魅力?
    該影片的故事背景取之於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同名小說《羅生門》,而故事情節則是由他的另一部小說《竹林中》改編而來的。《羅生門》一經上映,便引起極大的轟動。於1952年、1953年分別斬獲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榮譽外語片」和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黑白片藝術指導」成為了蜚聲國際的一部電影藝術佳作。即使是在70餘年後的今天,各種娛樂媒體高度發達的網絡時代,仍舊是長演不衰,根據有關網站調查顯示:幾乎每周都有人在線上重溫這部老電影,那麼它的藝術魅力究竟何在呢?
  • 「甲子」丨"影像行動"巡迴展映季南京站 | AMNUA放映
    正當達米安不知如何是好,一個住在水壺裡的女人試圖拯救他。  獎項 入圍芝加哥BLOW-UP電影節, 洛杉磯電影節、匈牙利Seven Hills電影節、北京國際短片聯展野草莓奇幻單元、南瓜電影節、華時代HISFF短片電影節、Neo多元影像展。獲新片場New Era電影季最佳攝影提名、杭州金荷獎特別提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