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是一片神奇而迷人的土地,這裡不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且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餛飩是韓城美食的重要代表,在韓城從一個人出生過滿月、結婚、生子、蓋房、過壽、送終,每一次人生重大事件都離不開這麵疙瘩餛飩,可以說餛飩伴隨著韓城人的一生。每到臘月,家家戶戶捏餛飩、烺臊子,一片忙碌和喜慶。特別是過春節,從初一到十五,不論到哪家,每天的早飯都是餛飩,真可謂一大奇觀!
餛飩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為:一種麵食,用薄面片包餡做成,通常煮熟後帶湯吃。查閱文獻資料可知,早在唐代的《酉陽雜俎·酒食》載有:「今衣冠家名食,有蕭家餛飩。」,宋代《歲時廣記·食餛飩》載有:「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餛飩之說。」而韓城也有冬至和過年吃餛飩的風俗,可見韓城餛飩流傳久遠,又由於餛飩寓意著「團圓吉祥」,而且食用方便敬事,特別受韓城人的青睞。
韓城餛飩的製作主要有三道大的工序,分別為捏餛飩、烺臊子、開湯入菜。捏餛飩是一個精工細作的活兒,餛飩餡是把洗淨的白籮卜擦成絲,再用開水煮到八成熟,將水瀝乾,調上鹽和佐料就好了。做餛飩皮時,面要和勻,不要太硬也不要太軟,面要擀得薄厚均勻,約為硬幣薄厚,再切成二寸見方的小面片。捏時捏一點白蘿蔔餡放在面片中下部,兩手將下邊向上摺疊兩次,再將內層同時向中間摺疊捏緊,兩個面片角就會自然翹起,端端正正,小巧別致。捏好的餛飩被整整齊齊擺放在箅子上,後上籠蒸一個小時,蒸熟後放陰涼處晾著,以備食用。在韓城秧歌中有一段關於捏餛飩的美妙唱詞:「清水水,和白面,一擀擀下多半案。左折右折刀兒切,面片變成蓮花瓣。你捏一,我捏三,捏的蝴蝶有萬千。排成行,列成隊,眼看翅膀還在扇。」由此也可見韓城人對餛飩鍾愛有加。
烺(方言)臊子,先要選上好的五花豬肉,洗淨切成二寸見方的薄片,先把豬油放在鍋中炸,將炸好豬油燒至八九成熱,放入切好的肉片,大火爆炒。待水氣汁盡時,再倒入醬油上色,中火燜。待醬浸入肉中時,添加適量開水,以恰好浸沒肉片為宜,隨即放入生薑片和大料調和包,其中必有韓城的大紅袍花椒,小火慢燉。快熟時放入少量鹽,當肉片色濃味香,即可出鍋。這種獨特的烹飪方法韓城人叫做烺,其製作的豬肉臊子不僅香且易保存。
開湯入菜,先把白豆腐切塊,海帶、油炸豆腐和白菜切絲,生薑軋碎,木耳、菠菜、韭菜、蔥切段等備用。製作時將鍋中適量的水燒開,先放入鮮豆腐塊、木耳、海帶絲,隨後放入生薑、豬肉臊子、蔥、胡椒粉和鹽等調味,最後放入白菜、油炸豆腐絲、菠菜、韭菜、黃花、蝦米,只要白菜和綠菜稍稍煮開,湯鮮味美餛飩湯就入好了。
食用時,還要準備一碗米醋和四碟小菜,小菜就是醃製的蒜、韭花、白菜心等。先把餛飩放在開水鍋中悶一下,軟硬要合適,用笊籬將其搭在碗中,約佔二分之一,再澆上鮮美的豬肉餛飩湯,菜要蓋在餛飩的頂端,韓城人舀飯講究餛飩要滿菜要尖,特別實誠。韓城餛飩吃時一般不調辣子,但要調上一勺米醋,淡淡醋香瀰漫,吃一口精巧的餛飩,就一口小菜,唇齒留香,真箇得美。
在韓城南北塬上製作的餛飩略有不同,北塬是包餡餛飩,入菜不放粉條,南塬是空心餛飩,入菜要放粉條,這就是「十裡鄉俗不同」吧。但不論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韓城人的心中都有著難以割捨的餛飩情結,餛飩已成為韓城一個地域特色的標誌性符號。
我愛韓城餛飩,因為韓城餛飩精緻而實誠,就像韓城一樣神奇而厚重。
往期精彩回顧
特別聲明
1、給本微信平臺投稿請以Word文件格式發送至郵箱:huangwei6688@126.com,也可向「《話說渭南》守護者」微信群直接投稿。來稿務必標註是否為原創專投,並寫清作者姓名、地址、聯繫電話等。
2、本微信平臺實行文責自負,原作若有侵犯他人權利者,由作者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3、本微信平臺僅作為文史愛好者相互交流創作心得、鑑賞美文的公益性平臺,暫無稿費。特別優秀的作品,將在《渭南日報·話說渭南》欄目精編刊發,並付稿酬。
4、轉載請與小編聯繫,未經授權一律投訴。當然,歡迎大家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Email:huangwei6688@126.com
此為渭南日報·話說渭南
欄目微信公眾號
長按掃碼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