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位於西安市東南部,是八百裡秦川最寬闊的地帶,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境內有著名的五嶽華山和韓城古城。渭南地區的飲食以麵食為多,獨具地方風味,尤以時辰包子、水盆羊肉、帶把肘子、水晶餅、太后餅最為出名。渭南的華陰和韓城兩地旅遊景點最多,飲食也各有特色,華山腳下的玉泉路是餐館小店最集中的地方,當地有特色麵食大刀面、麻食泡饃等。韓城的小吃以金城大街最為集中,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餅和麵食,其中,羊肉餄餎最受歡迎。
時辰包子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由渭南城一家小食攤的店主張坤創製。由於他做的包子味香饞人,生意興隆,每天上午一過便賣完了,當地人因此稱其為「時辰包子」。
水盆羊肉
是蒲城縣、大荔縣的一道傳統名菜。以鮮羊肉、羊骨頭、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味精等原料烹製而成。肉爛湯清,肥而不膩,風味別致。據說,此菜起源於明朝崇禎年間,又因這些原料多在農曆六月上市,故又稱「六月鮮」
油潑辣子
是陝西人必吃的一種名食。在陝西八大怪中,有一怪就說道:「油潑辣子一道菜」。陝西省各地的很多涼皮店都以油潑辣子為配料。有一首詩中說道:「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吃碗麵喜氣洋洋,沒得辣子嘟嘟囔囔」。
大刀面
是華山腳下的特色麵食。因用大刀切面,故名。麵條筋道,滷汁香濃,酸辣可口,深得遊客喜愛。
蒲城椽頭蒸饃
是蒲城縣的一種特色麵食,因蒸饃的形狀似房屋的椽頭而得名。蒸饃清香適口,經久耐放,攜帶方便,因而成為遊客購物的首選特產。
太后餅
是富平縣的一道歷史名吃。相傳,西漢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太后,常常由長安城去看望生活在懷德縣(今富平縣)的母親靈文侯夫人,並隨身攜帶御廚,給靈文侯夫人製作柔軟可口的烤餅。後來,漢宮烤餅落戶民間,故名「太后餅」。
水晶餅
是渭南的傳統名點,其得名源於為官清廉的宋朝,名相寇準。相傳,有一年,寇準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50大壽,寇準擺壽宴招待前來道賀的鄉親。其中,有一位老叟送來一盒點心,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還放著一張紅紙,上面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邪,清白不染塵」。後來,寇準的家廚也做出了這種點心,並取名「水晶餅」。
帶把肘子
是大荔縣的一道傳統名菜,起源於明朝,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大荔縣,逢年過節、宴請親朋,只要是設席擺菜,總不少了一道主菜,那就是帶把肘子。相傳,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同州府(今大荔縣)一帶發生了六級大地震,幾千間房屋倒塌,百姓流離失所,叫苦不迭。孝宗皇帝派來巡視的欽差大臣賈存善,本是一個遊手好閒的貪官,他來到同州後不察災情,只知道吃喝玩樂,當地百姓十分氣憤,但只敢怒不敢言。有一個叫平邑仁的廚師被同州知州招來給欽差做菜,平邑仁秉性剛正,嫉惡如仇,他便用一根豬骨頭、一塊豬皮和一些肉塊,烹飪出一道名叫「砸骨扒皮」的菜,本意憎恨這些狗官,恨不得扒他們的皮,砸他們的骨,以發洩心中的不滿。可誰知欽差賈存善吃了這道菜後,連連誇讚,並問菜名。平邑仁是個聰明人,便說到:「這菜叫帶把肘子」。過了幾天,欽差賈存善便帶著幾盒「帶把肘子」回京復命去了,「帶把肘子」的名氣也隨之傳到了京城。當地人口口相傳,「帶把肘子」得以流傳至今。
黑池羊肉糊餑
是合陽縣黑池鎮的傳統小吃。其實類似於羊肉泡饃,以油水厚、味道美、經濟實惠的特點而被譽為關中四大名吃之一。當地曾有「寧吃一盤糊餑,不吃酒席一桌」的食諺。
其他名吃
白水花饃、辣子湯、鍋盔、蕎面煎餅、同家莊水鮮餄鉻、路井扯麵、華陰包穀面、韓城羊肉臊子餄餎、大荔水磨絲(即豬耳絲)、蒲城棒棒饃澄城旋面、路井辣子豆腐、潼關滷燒雞、華陰擀饃、大荔爐齒面、棗肉沫糊、渭南石子饃、澄城三翻餅、潼關醬菜、蒲城八寶辣子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