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處錢塘江下遊.水產資源較為豐富,早先的杭州菜以河鮮為主用料精緻、口感清淡、鹹中帶點甜是傳統杭州菜的基本特色杭州菜最絕的一個特色是菜餚不但味美,而且很有文化內涵,有很多典故,比如宋嫂魚羹、蔥包檜、東坡魚、西湖醋魚等,都不知道是在吃菜,還是在「吃」文化。
宋嫂魚羹
起源於南宋時期,相傳,有一賣魚羹的婦人叫宋五嫂,在西湖邊以賣魚羹為生。一天,宋高宗趙構遊覽西湖後,品嘗了宋五嫂做的魚羹,十分讚賞,宋嫂魚羹從此馳譽杭州城。現在,杭州的很多餐館都經營此菜,但最正宗的宋嫂魚羹,還要數杭州樓外樓、山外山等餐館。
西湖醋魚
此菜相傳出自「叔嫂傳珍」的故事。古時,西子湖畔住著宋氏兩兄弟,以捕魚為生。當地惡官趙大官人見宋嫂美貌動人,便起了邪念之心,設計殺害其夫,又欲加害小叔。宋嫂強忍失夫之痛,勸小叔逃命,離別前,她做了一道糖醋燒魚為小叔餞行。後來,小叔得了功名,除掉了惡官趙大官人,並留心尋找嫂嫂的下落。偶然的一次宴會,又嘗到這一酸甜味的魚菜,終於找到隱名遁逃在此為廚的嫂嫂。於是,他辭官,重操漁業。後人傳其事,仿宋嫂之法烹製醋魚,「西湖醋魚」從此成為杭州的傳統名菜。
叫化童雞
相傳,古時杭州有個叫化子,偷來一隻雞,由於缺鍋少灶,他就用泥將雞包起來,放在火中燒烤,烤熟後再剝去泥巴,食時,香味四溢。後來,這一泥烤技法傳入當地酒家,叫化童雞遂成為杭州的傳統名餚。
龍井蝦仁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南巡微服私訪,在杭州一酒館用餐,店主在烹調蝦仁時,發現蔥末已用完了,他急中生智,抓了一把龍井茶葉放入鍋內。不料想,這道茶葉蝦仁菜滋味獨特,乾隆食後大加讚賞。後來,店主知道了乾隆的身份,這道菜也隨之聲名遠傳,成為杭州名菜。
西湖蓴菜湯
據說,清朝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杭州,每次都要以西湖蓴菜做羹食用。西湖蓴菜是一種珍貴的水生菜,鮮嫩清香,營養豐富,用蓴菜做成的湯或羹格外鮮美。在歷史上,以西湖「三潭印月」一帶產的蓴菜最為著名。
東坡肉
相傳,宋元祐年間,出任杭州刺史的蘇東坡發動民眾疏浚西湖,大功告成。為犒勞民眾,他吩咐家人將百姓饋贈的豬肉和酒裝入陶罐內,燜製成香醇可口的佳餚,回贈民眾。人們感念東坡的賢德,將這種風味獨特的塊肉,取名「東坡肉」。而後經過歷代廚師的不斷改進和發展,被公推為杭州第一名菜
蔥包檜
南宋時,抗金英雄嶽飛被奸臣秦檜害死,百姓十分痛恨秦檜夫婦。相傳,有一個賣麵食的店主,捏了兩個人形的面塊,比做秦檜夫婦,將他們撳到一塊,用擀麵杖一壓,投入油鍋裡炸,嘴裡還念叨:「油炸檜吃」。店主解了恨,噴香的「蔥包檜」也就此誕生了。
蓴羹鱸膾
很早以前,有一個成語叫做「蓴鱸之思」,說的就是西晉文學家張翰在洛陽任大司馬時,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蓴菜、蓴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為了蓴菜和鱸魚,居然連官都不做了,可見其美味無比。鱸魚因其肉質細嫩,味極鮮美,有「江南第一名魚」之譽,若以雞湯烹製成鱸魚膾,更是魚羹中的極品。而以西湖特產蓴菜做成的蓴羹更是美味鮮醇,令人難忘
炸響鈴
用優質豆腐皮裹入裡脊肉末,切成寸段,入油鍋炸制而成。若裹入筍末、香菇及馬鈴薯泥,則成為「素響鈴」,因其形如馬鈴而得名,是下酒的好菜。據說,古時,杭州有一位將軍特愛吃此菜佐酒,不巧,店裡的豆腐皮正好用完了,將軍聽說豆腐皮在富陽泗鄉出產,便上馬揚鞭取回了豆腐皮,店主深為感動,便特意做成馬鈴形狀。從此,「炸響鈴」這一小吃就流傳開來。
其他名吃
油燜春筍、荷葉粉蒸肉、乾菜燜肉、紅泥手撕雞、紅泥醬鴨、蜜汁火方、吳山酥油餅、片兒川面、蝦爆鱔面、火腿蠶豆、慄子炒子雞、砂鍋豆腐、小雞酥、木瓜酥、奶黃雪梨果、蟹黃小湯包、杏仁薄脆、蒜泥炒年糕、腊味煲仔飯、西湖蜜皇彩花、水晶翡翠餃、脆皮馬蹄糕、空心南瓜餅、香菠血糯、飯、貴妃松花餅、象山麻餈、夾沙糕、蘿蔔團、黃魚魚肚、鹹蟹糊、水晶油包、金華酥餅、湖州丁蓮芳千張包子、杭式榴槤酥、豆香麻餈、明良生煎包麻球王、南宋定勝糕等
對於(杭州)的老傳統特色美食,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歡迎一起在評論區交流哦,讓更多遊客了解更多地道傳統美食~關注我更多精彩內容絕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