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靜玉 編輯/李忻融
黃牛作為一個公開的秘密,一直以來都是票務市場的灰色地帶,但是從來沒有人來戳破這個泡泡,而二手票務平臺的出現恰是黃牛透明化的第一步。
專門做二手票務市場的牛魔王CEO崔傑夫告訴小娛,目前牛魔王票務在很多熱門演出上已佔據了10%以上的票房,不過百度搜索牛魔王和西十區,首先跳出的是「真假」、「和黃牛有什麼區別嗎」、「安全嗎」、「靠譜嗎」這類關鍵詞,可見二手票務平臺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依然還未得到消費者的信任。
崔傑夫告訴娛樂資本論,牛魔王的演出票來源多來自大型的票務公司,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大黃牛」,雖然也是黃牛,但大黃牛的批發價格低,票源充足,所以牛魔王可以保障用戶拿到票,並且給用戶比黃牛更高的服務標準,「如果賣家發生違約,我們會滿市場去找,給用戶找到替換票,保障用戶能順利的看到演出」,崔傑夫說。
然而這樣的二手票務平臺卻並不能讓眾多主辦方和承辦方們滿意,因為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演出商需要花高價才能獲得一場演出的承辦權,而黃牛的介入分走了他們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讓黃牛們盈利,主辦方們更多選擇主動與黃牛們「合謀」,獲取自己的利益。
這也就是演出票務市場的問題根源所在了,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承擔結果的是普通消費者。
另外,演出市場更是一個爆款通吃的市場,大牌明星的資源被搶食,其他演出則乏人問津,那麼在內容方更加強勢、一級票務平臺優勢明顯的情況下,演出票務的戰場還有機會嗎?
亂象:Bigbang 演唱會成本1000萬,
票面收入只有860萬
一位演出商講述了他的故事:「今年Bigbang元旦五棵松那場演唱會就是我做的,拿到承辦權的總成本是1000萬,按照票面價格把票全部賣出去是860萬的票房」,顯然票房不能cover成本,「再加上大量公安和場館贈票,實際票房按照票面不到750萬」。
為什麼Bigbang的演唱會的票面收入覆蓋不了總成本?定高一點票價就能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用低票價?
「這是一場合謀」,一個演出商毫不避諱地說,「這是YG公司的陰謀,是YG粉絲經濟運營的一整套打法,他們降低標價,就好像是對中國粉絲講,GD哥哥愛你們,580貴嗎?」
所以粉絲們買YG的帳,但是主辦方們不得不背鍋。
「他們的合同裡規定了價格,你不幹,有的是主辦方幹,所以只能咬緊牙根買下第一承包權,再承包給下面的演出商」,另一位長期和韓國藝人經紀打交道的演出商也說,「經紀公司對於演出商是有要求的,他們希望不要透支藝人的形象,那麼演出商所有開出的票價必須是透明的,但是按照票面價格我們是不能盈利的。」
而且即便賠錢,拿到主辦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有好的藝人演出項目只有固定的幾家公司能夠拿到, Big Bang的演唱會從YG發通告開始所有的舉辦權就在一家美國公司手上,這家公司只會發給國內的一家公司,這家國內公司會把賺錢的城市留給自己做,其餘的轉包給其他演出公司」,有演出商吐槽道。
Big Bang
在這場成本1000萬,票面收入只有860萬的演出中,從拿到主辦權的主辦方到下面的演出方都要從這場表面看上去已經賠錢的演出中想辦法掙到錢,而黃牛成為最好合作夥伴。
為了覆蓋成本,主辦方只能跟黃牛合作。「所以主辦方只能開票時候只放出來20%的票,然後大量票通過線下黃牛銷售,開票秒沒之後,粉絲被趕到黃牛那裡,主辦方再跟黃牛一起,按照時間節點,向上炒高票價,大牌明星都是這個運作邏輯」,這位演出商稱。
但是,這就又形成了下層承包商們吐槽的「半壟斷」。這種半壟斷的狀態導致演出市場惡性競爭、不充分競爭,演出票幾經轉手價格被抬高,消費者不僅要為偶像掏錢,還要為市場的惡性競爭買單。
主辦方股權化,
二手票務平臺能化解風險嗎?
「票務平臺最大問題是太受票源局限,沒有施展空間」,但是如果演出商自己做平臺的話,「我的拿票渠道都是直接合作,有機會就參與項目股份」 ,演出公司風格盛典董事長李小雷接著說「因為演出行業尤其是演唱會,在主辦方圈裡股份化已經很透徹了。」
對於演出商的層層分發,有一個詞叫做主辦方「股權化」。
舉個例子,一家演出商拿下張學友的演唱會承辦權,總成本1200萬,然後120萬一股賣給十家演出商,由十家來共同承擔利潤與風險。
張學友
但是,這種股權化並非法律意義上的股權化,它更像是一種民間集資。
這「是一場囚徒博弈」,有演出商不無自嘲地總結道,「因為很多票務都是線下成交,所以誰都不相信誰。」
所以,股權化這個詞在這裡其實是對於市場亂象的粉飾,而它的出現有多重原因。
「其一,因為電影行業的成功,大量VC把電影運營思維直接複製到演出,其二,演出商常年處於沒有資金沒有人才沒有創新的三無階段,突然一夜之間被關注,很多跨行業新人也來試水玩命,其三,演出合同極度不規範」,這些都導致演出票務市場這不是一個市場而是一個江湖。
「項目不好,沒有人來參股。好項目,他們都是跪舔」,這是江湖市場的殘酷。
但是,機遇與危險並存,這位演出商認為「演出行業處於轉型期」,表現有四:
1、新進入大量持幣投資者,炒高演員價格;
2、大麥永樂的貨架體制滿足不了多元化演出市場;
3、二手票務平臺沒有真正壯大;
4、大量線下交易和多層轉包市場。
那麼二手票務平臺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好辦法嗎?
按照目前的商業模式,二手票務平臺只是對傳統票務平臺的補充,比如牛魔王只從二手票務公司拿票,並不能直接從一級票務平臺截流,如何擴大市場佔有率?牛魔王CEO崔傑夫說「我們要做的是提高服務標準。」
目前牛魔王的盈利模式就是會從每張票抽取5%——10%的佣金,雖然崔傑夫表示目前平臺的毛利率遠高於他們的獲客成本,一直保持著一個良性的經濟模型,但是他們已經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了。
因此一定程度上,二手票務平臺的模式也亟待改變。
「票價浮動化,定製化,不只是基於票務和價格的平臺才是消費者需要的」,崔傑夫稱。從這個角度來講,有人說演出票務市場目前處於上半場,和較為成熟的電影票務平臺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手票務平臺轉做粉絲平臺更靠譜?
前些天,五月天長沙演唱會又發生有歌迷買了票卻沒出票的事件,大多數網友都在聲討票務平臺,然而熟悉幕後運作的演出商卻表示「這個是主辦方的問題,不在票務平臺上,是主辦方在票控方案上沒有做好。」
五月天
雖然永樂票務稱已經退票,但是歌迷計較的是「除了演唱會門票,我們其他的損失該怎麼算,比如我們提前訂好的酒店和機票。」
為了更好起到監督的作用,新近融資的「有票」就設置了新的遊戲規則:賣家每上傳一張門票,就需要交給平臺50元保證金;如果賣家最後無法出票,門票錢連同50元保證金都將退還給買家。
另外,用戶支付的票錢也會先由平臺保管,等演出或賽事結束之後,平臺再將錢款打給賣家,從而起到第三方平臺監督的作用。
有票上面目前個人售票用戶佔比60%,與基本沒有個人售票用戶的牛魔王相比,算是二手票務平臺的2.0版本了。
不過即便升級了,對於二手票務平臺的未來,也有人持懷疑態度。
「好的票賣得好,主辦方自己會去賣,不好的票很難賣出去,對誰來說都是一樣的」,有演出商談到,「所以總結一下,二手票務公司的誕生只是某些金融投資公司在市場上為了融資的一個愚蠢且短暫的行為,如果要做一個平臺持續不斷的運營下去、必須打通娛樂行業的上下遊,包括從經紀公司到演出商再到粉絲的整個鏈條。」
演出行業是處於一個內容方佔據主導的場面,票務平臺如果要掌握話語權要麼需要佔據上遊,要麼就需要和粉絲站在一起。
所以這位演出商認為做粉絲平臺比做票務平臺更合理。
「當平臺聚攏了粉絲,而並非只是一個售票渠道的時候,平臺才有和內容方談條件的砝碼。」
不過粉絲平臺戰場也已經是競爭激烈,之前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盤點過19家粉絲平臺(點擊藍字複習),微票兒、淘票票這些電影票務平臺也開始進軍演出票務市場,所以想要真正脫穎而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他們(微票兒、淘票票)對演出的理解不到位,需要一個真正理解演出和網際網路精神的人,從客戶體驗出發,在資本支持下,做一個二手票務平臺」,馬上要上線新的二手票務平臺的這位創業者說:「要做好這個平臺取決於兩點,一是對網際網路的理解,二是對票務市場和粉絲經濟的理解,新一代的演出票務產品,一定是會像貓眼、微票顛覆院線售票一樣的模式,而不是現在這種補充,尾盤。」
崔傑夫也說「整個演出市場目前還比較小,需要時間發展壯大。」
資本市場似乎也盯上了這股新興力量。據悉,C2C二手票交易平臺「有票」在今年6月完成了5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而其他二手票務平臺,比如牛魔王、西十區在這前後也都取得了融資。
根據小娛的了解,演出公司風格盛典也準備推出二手票務平臺了。「我們準備二月末(推出),因為我手裡有兩站EXO的演出,(到時候)我們準備配合爆款,一下做出聲音」李小雷說,「我們已經拿到了風投」。
點擊關鍵詞查看往期相關精彩
李宇春|王寶強離婚案引爆輿論|王寶強離婚事件之前發生了什麼|微博的復甦|專訪好妹妹樂隊|奧運「體育明星經紀戰」|TFBOYS三周年|中影IPO|《戰狼2》保底發行|「限韓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