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為什麼在中國一張演唱會門票能賣到幾千甚至上萬嗎?你知道你掏的這張門票錢包含了多少項費用嗎?你知道你花了高價看的一場演唱會很可能是一場放之國外都達不到及格水平的演出嗎?
你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歌迷團票被騙卻又有那麼多非歌迷毫不費力地就能免費看一場演出嗎?你知道為什麼中國的黃牛市場如此之大嗎?
在中國,偷票房可以整治、收視率作假可以整治,演出市場混亂了這麼多年可以整治嗎?
此刻,就讓我們來告訴你什麼是娛樂文化行業裡真正意義上的——然,並,卵。
票務市場現狀概述
多「灰色地帶」,看演唱會成奢侈消費
近期事件一:權志龍粉絲團票被黃牛騙百萬
近期事件二:「坑爹」的假票把粉絲擋在了周杰倫演唱會外
近日事件三:追星女遭遇假客服 網購演唱會門票被騙54萬
……
眾所周知,在國內,一場演唱會的票價從幾千元到幾百塊不等,一直以來都是按照場館的座位走階梯式定價。但是在國內(除港澳臺地區),無論這個歌手賣座或不賣座,是大牌或普通咖,有人氣還是沒人氣,這場演唱會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大片「灰色地帶」。這片「灰色地帶」中,票務、主辦、黃牛、合作方、歌迷甚至於普通觀眾等等,都有各自的角色扮演。
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在中國(除港澳臺地區),看一場演唱會已經變成了奢侈消費。對於在大城市裡工資在5000——10000+不等、二三線城市收入2000——4000不等的普通上班族而言,除去日常生活開銷,花個幾百至上千元看一場演唱會明顯佔用了其剩餘經費的極大一部分,甚至需要動用積蓄。因此很多人認為自己不能坐以待斃,想要花費儘量小的成本在更好位置看演唱會,想要魚與熊掌兼得,那麼他們只能走一條路——非官方渠道找票。於是,有了買家,黃牛市場也就這麼生機勃勃地不斷壯大了,這個不斷壯大的市場長久以來正面衝擊著正規票務市場,而「不正規」所帶來的矛盾和問題也層出不窮。
「道理大家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買黃牛票的觀眾在「可能需要承擔的風險」問題上,必然有過如此「掙扎」。大家覺得好不公平,在內地看演唱會,似乎總比在其它地方看Con要麻煩、要糟心。比如在日本,因有成熟的粉絲會員制度,演唱會票面定價較低且經常是統一價,按會員和普通售票兩種模式事先進行抽票,抽到哪裡看運氣,而抽內場票的機會主要集中在會員上;比如同樣是國內演唱會,香港的演唱會門票就便宜得多得多,且不只是便宜,觀賞體驗也比內地大多數場館強。不管你曾經有沒有過被黃牛跳票的經歷,有沒有過為看演唱會節衣縮食買內場票的經歷,反正內地市場的票價是從來沒有降下來過,黃牛市場更是越來越規模化了。
中國演出市場之混亂,從表象上分析,看似只是因票價過高、定價不明滋生的矛盾,只是長期疏於監管造成的積弊難治,實質上,一個演唱會背後有太多你看不到的問題,黃牛的存在,和國內演出市場混亂、票價過高這些問題息息相關。它們盤根錯節瘋長成一片荊棘之林。
然而在這裡,我們並不能成為問題決者,只是事實的搬運工。那麼現在,我們就要把這個嗆鼻的「洋蔥」一層層剝開了。
給演出市場算算帳
正式開票前,成本或已花出千萬元,需攤入票價
1.主辦方無奈——單報批、安防、場館等費用就需幾百萬
大多數主辦方對此諱莫如深。可是,這一塊恰恰是演唱會製作成本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時至今日,關於這一項所產生的相關費用都處在一個非常大的彈性限度裡,沒有具體名目和統一標準,各地有自己的尺子丈量。
我們知道,做一場演出,首先要報批。有經驗的主辦方在主要幾個大城市裡受挫較少。之後就是定級別,即安保等級,比如劉德華開演唱會,一般定為最高級。級別的設定直接決定你所需要的安防人員數量、安檢儀的數量等等,而這些全部要花錢,也就是安防費用。
接下來是租場館,以北京為例,對於有經驗的主辦方,拿下萬事達中心場地需花費40萬左右,首體50萬左右,工體館30萬左右。而對於那些初來乍到、沒有長期合作的的主辦方,數字還會上揚。那麼算上搭臺、彩排需佔用的幾天時間,一場演唱會大概需花掉場地費大概150——200萬左右,而如果你要把演唱會開在萬人以上體育場,那租金就遠不止這個數了,可以輕鬆「乘2」。曾做過演出的某業內人士透露:「鳥巢是場館裡最貴的。」在鳥巢做一場演出,場館租金、安防費用、大量志願者勞動力費用……所有設施和人工費加起來,在這場演出什麼都還沒做的基礎上,光交到鳥巢這邊的「打包價」就是500——700萬不等。其次,一些舉辦演唱會頻率不高的二三線城市,場館經常坐地起價,一個設施破舊的場館,也能要到35萬以上。
就這方面而言,主辦們除了痛心疾首地「控訴」不少「坐地起價」的二三線城市,也坦言即便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也存在諸多不合理。因為所謂的場地費,事實上還要幫忙場館分擔部分的「場館維護費」,這些原本使用率不高的大型空地,好不容易迎來一些演出活動,因此,全國不少場館提倡「面面俱到」的收費原則。
業內參與過不少演唱會製作的楊樾受訪時表示,上海相對國內其它地方而言,算是價格最為合理的一個城市,流程上也鮮少人為設立諸多關卡,較規範。因此絕大多數演唱會都會選擇上海:「比如說上海體育館,萬人場,安防費用這一項也就幾萬塊吧。」
最後大家總結陳詞:主辦方花費在這些環節上的錢最後都攤到了哪裡?必須是票價上。
2. 主辦方累愛——明星秀價高到沒朋友
演出成本中,第二項主要成本來自於明星秀價。一場商演,有土豪老闆買單,這些歌手能開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演出價卻只唱三首歌,錢賺得非常輕鬆。而一場個人演唱會,他們的秀價也都不低,很多歌手沒有在專業技能、演唱會配置上以「國際級一線流行歌手」的標準要求自己,在秀價方面,倒是分外努力地向那些真正的大牌看齊。而且歌手及其團隊不是開出演唱價就完事兒的,他們的吃、住、行,主辦方都得負責,這又是一筆開銷。何況畢竟人家是「明星」,對於吃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定標準」,有的歌手一寫就是幾頁紙,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後,這筆開銷就也絕對不是小數目。
京城某大型演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新浪娛樂:「尤以港臺歌手為例,他們在首體、五棵松體育館這類地方開個唱,要價四、五百萬算是最少的了。但如果花了五百萬請他們,我們再想要賺錢,起碼票房得賣到六百萬以上吧?但就拿五棵松館的大小來說,賣出六百萬(票房),就意味著你的票子要全賣光,但現在又有幾個歌手能賣光?在體育館辦演唱會,如果沒有冠名贊助那些,絕對回不了本。而且現在有些歌手經紀公司在票房這塊還會和我們籤票房分成的。就是我們賣出去的票(錢),要分一部分給他們。這個沒有什麼合不合理一說,就是仗著自家藝人紅一些,眾演出公司都有意向跟他們合作,他們就會提出分成需求。」
據某地方演出商透露,如今陳奕迅一場個人演唱會秀費大約是750萬(陳奕迅自己的團隊包製作),加上體育場和安防等費用,演出主要成本可能接近千萬左右,而歌神張學友總體下來則是將近1100到1200萬左右。但好在他們能賺錢,主要城市賣個1800萬沒有多大問題,高的爆到2000萬以上都常有。張學友要開唱,基本是誰搶到誰賺,因此經紀公司也十分強勢,只挑熟悉的幾家大演出商合作。但是,像陳奕迅、張學友、周杰倫這樣的歌手畢竟是少數,很多歌手都免不了讓主辦焦慮,比如如何合理控制門票,保證不賠?如何拆東牆補西牆,保證整體不賠?
在這樣的情況下,歌手們能夠趨於合理定價,似乎更能緩解成本上的燃眉之急,而且他們不應該合理定價嗎?可這是連上個綜藝節目都能賺幾千萬、幾百萬的內地市場,越來越多明星不靠本職工作吃飯,卻盼著享受最上流的待遇。主辦方們哭著表示:「他們怎麼可能降價嘛!港臺歌手在當地都還挺便宜,來到內地就上去了!」反倒外國歌手更舒心更好做,雖然他們各種設備要求、人員要求、個人出行要求蠻多,但價錢相對合理,一般做外國歌手演出輕鬆得多,像最近來國內五城巡演的林肯公園,光北京工體就三萬人場爆滿,著實就讓永樂賺翻了。
最後大家再來總結陳詞:藝人們的高額休假最後如何「賺回來」?必須還是得攤在票價上。
3. 主辦方心塞——萬人場館,只敢劃五千張票估算毛利
為什麼?
劃掉那些過於危險的高層看臺,劃掉那些被設施遮擋的區域,正常來講,一個萬人場真正的「可售票」也就幾千張,而即便這幾千張票子,主辦方也不可能全部發售。他們有些心塞地表示:「上述的那些成本裡,都還沒有包括必須『送』出去的票。這邊要1000張,那邊要500張,他們要票,還得要好的座區。」 楊樾在接受採訪中直言,國內是個邁不開的人情社會,關係網密集,這也是「贈票」給出太多的原因:「所有我做過的文化產業裡邊,最難做的就是演出,它的環節過多,做一場大型演出可能要涉及八九十個環節需要去照顧到的,這特別麻煩。」此外,一些地方演唱商由於主辦經驗不足,在控制票量上沒有足夠經驗,一場演出做下來賠錢也是常有的事。
好了,最後大家回來總結陳詞:每場演唱會要白送出去那麼多張票,主辦方如何通過手頭上的剩餘門票儘可能地賣回本兒?自然還是要提高票價。
高價票所致票務亂象
黃牛市場繁榮 ,歌迷「病急亂投醫」
1. 黃牛的票從哪裡來?
主辦、票務既無奈「贈票」,亦主動當「牛」
在國內看一場演出,人還沒入場呢就得穿過至少十個黃牛人障,他們就像被擰上發條的機器人,見人就問:「要票麼?」「有票賣麼?」
客觀來看,全世界的演出市場都有黃牛,你有了票拿去倒賣,本身就是黃牛行為。但在國內,黃牛市場與演出市場活躍度直呈正比,且因一直以來疏於管制,導致黃牛隊伍更加龐大,這也在很大程度衝擊著官方正價市場。
黃牛票來自哪裡?看完文章第一部分,想必你已經有點清楚了。除了收散票,黃牛票大部分來自於那些主辦方出於無奈給出去的贈票。試想,普通歌手演唱會上一張原價1280、1980的內場票,主辦方無奈給有些人撥出了相當的一部分,而他們拿到手後馬上將這些免費好票打個七折、折個半價賣給黃牛,那黃牛就仍有空間以低於票面價的價錢賣給普通歌迷,既如此,那還有多少人願意到官方票務網買原價票?又有另一種情況,當一個註定火爆的歌手來開唱,票務網可選票已不多(本身划過來的好票數量就「有水分」),可是黃牛手中還有任君選擇的好票,在供嚴重小於求的基礎上,黃牛翻個幾倍出票不就是很正常的事兒嗎?不管最後讓哪些人得利了,反正肯定不是歌迷。
另外,為了從門票上賺回更多,主辦和票務在做一些熱門演出時還會採取一種手段——先鎖一部分位置還不錯的票——一般是內場前排和票面價在中高價位左右的票。因此,掛在官網預售的演出票,並不是可售門票的全部。而被他們鎖掉的那一部分,多會以其它渠道售出,這個渠道就難講了,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看作是他們自己來充當這個演唱會的「黃牛」。有經驗者,能走個好價賣出去,畢竟從整體基數看,有這能力買昂貴門票的人也不少;沒經驗的,搞不好把票捂死在懷裡了,最後得不償失。
還有一種情況,售票情況不理想,主辦方在認定這場演出註定虧本的前提下,為了儘可能彌補損失,會與黃牛之中的「大頭目」(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合理的二級分銷商)取得聯繫,一手交錢一首交票,主辦以較低折扣將部分門票轉賣給「大頭目」,「大頭目們會再動用人脈將這部分票以比入手價稍高一點的價錢賣出去。(歌迷在場館外接觸到的票販子,只是小牛牛,真正的大黃牛,已經在演出市場裡擁有一席之地)。
2.「團票」盛行,為何也紕漏頻出?
粉絲「自坑」粉絲 法律觀念淡薄 明星公司「不負責」
如今,除了自顧自地買散票,粉絲們把錢給歌迷組織拿去「團票」的狀況也不少。他們圖的是:確保買得到票,確保以較優惠價格買得到較好位置的票,確保能在演唱會現場坐在一起給偶像做影響力更大的「集中應援」。可是為什麼歌迷團票被騙的事時有發生呢?權志龍貼吧價值總額達到幾百萬的團票,就這麼被騙了個措手不及,多少歌迷憤怒難平!
一般不好意思說開的事,事件當事人最喜歡的就是用情感當糖衣。不議別的,你確定負責團購的這個組織真的是去找主辦方團的票嗎?一個正常的主辦方會冒著被取締資格、身陷囹圄的風險騙粉絲幾百萬嗎? 這個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到底是通過合理渠道團票還是僅僅找了黃牛,還找了那種連實體票都沒到手卻先誇下海口的不靠譜牛牛?另外,合同呢?這麼大筆出入帳,連合同都沒籤啊?所以,你說賴誰去?
歌迷想要給自己的偶像在「更好的位置」上做「集中應援」,合情合理,但退一步想,主動放棄從正規官方渠道購入門票,寧願冒著這種風險也要買團票的,或者沒考慮過某個組織實際能力和信譽度就跟著團票,這樣的「應援方針」真的值得貫徹嗎?出了問題,就連演唱會大門都進不去了!而由於購票渠道非常規,連丟了的錢財都可能追不回!話說,歌手難道不是看到自己的歌迷在臺下為自己吶喊跟自己合唱就很幸福了麼!
據調查,通常粉絲會組織團票,會與明星的經紀公司取得聯繫,透過經紀公司與主辦方、票務方面搭橋,雙方協商,籤訂合同,交錢,取票。但是,也有一些經紀公司毫不作為,置粉絲需求於不顧,明明只是舉手之勞,也要眼睜睜看著這群人繞彎子求人。
這些年,也有越來越多的歌迷以「粉絲組織」的身份直接聯繫演出主辦,但也常常缺乏經驗,經歷過得到口頭承諾又被爽約的事。因此,在渴望以法律武器保障自身權益之時,粉絲們也要更加規範自己的處理方式,將所有必須明文化的內容明文化,將必須走流程、走合同的內容條理化、 合同化。而經紀公司,至少在引導粉絲這一方面,應該負起該有的社會責任,畢竟公司實際靠著這個明星在賺著這些粉絲的錢。
3.不走「尋常路」怪我咯?
因知市場水分大 故購票前傾於鑽空子 群體素質待提高
業內提到,即便是主要城市,也還沒有培養出普通觀眾聽音樂、看演唱會的消費意識。聽音樂,他們習慣了上網下載免費, 而看演唱會,很多人確實是這樣的,在知道有某場演唱會的時候,即使嚷著該歌手是自己的最愛,但第一時間也不會主動上票務網買票,而是先問問親朋好友,託各種關係,看看是否能拿到一張不花錢的、花少錢的(且位置好的)演唱會門票。與此相伴的還有另一個現象——一些工作人員把有條件「帶人入場」看得理所當然,甚至是可以拿來為自己開拓社交、掙點小錢的事兒。演出當天,守著場館入口或者有能力進入場館的個別工作者,開始「運輸」自己的小夥伴進場了,或者收了點錢,運輸想進去沒買票的陌生小夥伴,這種情況在二三線城市更常出現。有時演出到了後半段,坐在內場A區的你視線就被一些站在旁邊的人給遮擋了。(通常這些地方是不允許有人的,因為這樣直接遮擋了後區觀眾的視線。)
「任何一場演出都有便宜票,吃虧上當的都是想佔便宜的人,去淘寶買票的那種,你想的肯定是拿600塊錢買2000塊錢的票。每一場演出都有380的票,如果你身上只有380塊錢,並且你只想買一張380的,你也可以去大麥網買啊,有便宜的啊,那你為什麼去淘寶買?你不就是想380買一張1000的票嗎,那如果被騙了不是自找嗎?我們遇到很多這種事,被騙了,然後在現場找我們鬧,我們根本就不搭理這種人,誰讓你在淘寶上買票了。」對於那些老想著跟黃牛以低價收高價票的消費者,楊樾更是言辭犀利,認為如果被騙,那就是你活該。
結語
國內演出票務市場這層「洋蔥」剝完了,除了淚流滿面,還有什麼建設性意見嗎?
當然是——沒有。
國外的演出制度當然值得借鑑,道理大家都懂,可是那些制度真能在國內操作得開嗎?光是成本這一項,我們就很難實現降低票價或票價統一;光是成本這一項,就經常沒多少餘錢把音響、燈光、舞美調整到優質水平;光是成本這一項,就讓那些年輕缺錢但熱愛音樂的好少年看著場館大門望而卻步!
來自新浪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