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 樓 / 西 / 劇 / 場
DrumTower West Theatre
- 戲 劇 文 化 的 傳 播 者 -
提起《漢尼拔》,你會想到什麼?
鬼氣森森的殺人場面?
頭蓋骨被掀起的恐懼?
食人魔變態心理醫生?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戲?
沒錯,他就是即將上演的《奧利安娜》的幕後黑手
David Mamet
戴維·馬梅特
他被稱為「21世紀初美國最好的戲劇家和影視劇作家」
還曾多次榮膺歐美戲劇大獎
普利茲戲劇獎、奧比獎、紐約劇評界最佳劇作獎
是當代美國戲劇界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筆下的語言通俗、精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馬梅特語」風格
戴維•馬梅特,出生於芝加哥城郊的—個波蘭猶太人移民家庭。他的父親是律師,業餘愛好語義學,少年馬梅特在其薰陶下,對聲韻和節奏特別敏感,這使他日後的戲劇創作在詩化語言和變奏分段結構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馬梅特的童年受到嚴格的教育。「地圖不是領土」(map is not The territory)是父親的一句口頭禪,表達了他的基本信念,即沒有什麼東西是非黑即白的,父親教育他要懂得傾聽,並和他們玩遊戲訓練,以增強他的觀察力和記憶力。在他11歲那年,父母的離婚,給他與妹妹的幼小心靈造成了難以彌合的痛苦。更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離婚不到一年,母親在他倆和父親外出旅遊期間,嫁給了他們家的一個朋友,這讓馬梅特心理上又受到重重一擊。這些痛苦對他今後的戲劇創作不知不覺產生了重要影響,如今,我們在他的戲劇作品中似乎能看到一些過去的影子。
「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們就必須思考,小心自己要說什麼,以及對方將如何回應。」馬梅特曾說,「在我的家庭裡,沒有電視的日子裡,我家裡人都喜歡把大家都弄得很慘來消磨漫漫長夜,當然,僅僅是依靠把話講得很惡毒的這種方式——我的『能力』很可能就是在那時候磨鍊出來的。」馬梅特童年的家庭環境使得他形成了後來獨具一格的「馬梅特語」風格。
馬梅特上中學後,成為了校園劇社的積極分子,在表演和音樂上興趣濃厚。 報考大學時,儘管父親希望他選擇法學專業,他仍決心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1965年,他進入戈達德學院英文系,並獲得學士學位。在戈達德學院讀書時,馬梅特就開始嘗試劇本創作。據他自己說,後來名震劇壇的《芝加哥的性墮落》(Sexual Perversity in Chicago)、《野鴨變奏曲》(Duck Variations) 、《重逢》(Reunion)等作品的初稿框架,均產生於這段時間。
1969年,馬梅特大學畢業,像大多數成名前的美國劇作家一樣,不斷地尋找一鳴驚人的機會。他在社會上闖蕩,既為了掙錢餬口,又有意識積累創作素材,先後做過計程車司機、公司秘書、地毯推銷員、餐廳侍者,同時還輾轉於一些學校擔任短期戲劇教師,在流浪戲班子裡跑龍套。這些社會生活經歷給了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
黃金時代
70年代是馬梅特的黃金時期。1975年,他的《芝加哥的性墮落》(Sexual Perversity in Chicago)、《野鴨變奏曲》(Duck Variations)在紐約外百老匯公演,獲得劇評界熱烈的讚譽;他參與組建的聖•尼古拉斯劇院營運狀況良好,成為芝加哥劇壇推薦新人新作的重要場所;他的另一部後來被譽為代表作的《美國野牛》(American Buffalo)脫稿,由芝加哥最負盛名的好人劇團公演。馬梅特由此成為全國知名的戲劇家。
1976年,馬梅特的舊作分別榮獲奧比獎、洛克菲勒藝術獎,他開始把生活和工作重心由芝加哥轉向紐約。一向對外省劇作家傲慢並苛刻的百老匯對這位年輕人表現出少有的熱情和大度。1977年,梅米特推出表現新老演員不同藝術態度的情景劇《舞臺生涯》(A Life in the theatre),票房價值和專家評價均很高。馬梅特的創作熱情因此而高漲,接連寫出《男人們都是妓女》(All Men are Whores)、《燃水引擎》(The Water Engine)、《黑色矮種馬》(Dark Pony)、《林地》(The woods)等劇本。尤其令他興奮的是,《美國野牛》榮獲了1977年度的紐約劇評獎。70年代後期,馬梅特被譽作繼阿爾比之後的與謝潑德、威爾遜並駕齊驅的當代美國劇壇的三匹黑馬之一。
投身影視
工作中的馬梅特
「stills the need to be accepted and the need to be revenged.」
進入80年代,馬梅特在戲劇大獲成功之後,繼續向電影界進軍。1982年編寫《大審判》(The Verdict),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1987年編劇並首次導演了《賭場》(House of Games),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原著劇本獎,1982年編劇的《搖尾狗》(Wag the Dog),對美國政治醜聞加以譏諷,再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2001年編劇《沉默的羔羊》續集《沉默的殺機》(Hannibal)(即《漢尼拔》),更是飽受好評。
舞臺劇創作上他仍筆耕不輟,他貢獻了《愛德蒙》(Edmond)等十餘種作品,其中《拜金一族》(Glengrarry Glen Ross)榮獲1984年度普利茲戲劇獎,標誌著梅米特戲劇事業的輝煌。
1984年 馬梅特站在劇院門口 《拜金一族》即將上演
馬梅特語
馬梅特是當代美國才華橫溢並具有鮮明個性的劇作家。
他筆下的人物對話語言通俗,口語化,甚至有些粗俗。他們常常是結結巴巴,斷斷續續,很少能夠完整表達自己的思想。為了尋找恰當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搜腸刮肚,常常是說到一半便戛然而止。不僅如此,他們還喜歡在對方滔滔不絕地發表議論時,突然打斷對方。作品裡的對話因此而殘缺不全,令觀眾很難領會它的全部含義,使人感到生硬,更感到晦澀。作者正是利用這些生硬的停頓、苦思冥想恰當的語言,表達邊緣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展現他們同他人的不同性和不溶性。這種對話形式的設計比那種在常規意義上流暢明了的對話更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也更能揭示人物的內心感受。他的對話節奏明快,樂感強烈,這一點在本世紀的美國戲劇中是不多見的。此外,人物對話的節奏同日常對話十分相似,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明快的節奏形象地揭示了邊緣人表面上拙於表達、內心世界實則十分豐富的現象。
他的這種風格,被稱為「馬梅特語」。
在《奧利安娜》中,「馬梅特語」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翻開《奧利安娜》的劇本,你會發現許多逗號、省略號,以及許多不連貫的語句,每個讀完《奧利安娜》劇本的人都會眉頭緊皺,有些對話的確讓人感到困惑,而有些對話讓人忍不住拍案叫好。在他看來,對話就是一切,舞臺提示的精簡也體現著他不可替代的獨特風格。
馬梅特常把自己比作製作椅子的木匠。他說:「這是我能做、而且做得很好的東西。如果我在椅子的框架內不停地製作,很顯然我會做得愈來愈好。但重要的不是我成為一名製作椅子的能工巧匠、而是我精心製作的椅子必須越來越好。」
這一席話形象的體現了戴維·馬梅特的創作態度,在堅持「馬梅特語」這一風格下,顯然他現在已經不僅僅是戲劇電影界的能工巧匠了,他已然是洞悉人心玩轉語言的藝術大師了。
*參考文獻:《默默無聞的大劇作家——記當代美國劇作家馬麥特》/張群/《外國文學動態》/1999
《當代美國戲劇史1950—1995》周維培/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戴維·馬梅特最受爭議劇作《奧利安娜》
即將在鼓樓西劇場上演
《奧利安娜》
編劇:戴維·馬梅特(美)
翻譯/文學顧問:胡開奇
導演:周可
演員:周野芒 孫語涵
出品人:王婉萍 和英楠
製作人:李羊朵
執行製作:米蘭
出品/製作:北京鼓樓西文化有限公司
演出劇場:鼓樓西劇場
劇場地址:鼓樓西大街小八道灣胡同6號
演出時間:2019.4.18——5.5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票
編輯|水上
圖片來自網絡
◇
『 鼓樓西劇場 』
官方購票 | 劇目資訊 | 深度長文 | 優質講座 | 免費活動 | 優惠福利
-DRUM TOWER WEST THEATRE-
關注鼓樓西劇場訂閱號,開啟你的戲劇百寶箱
鼓樓西劇場 自製戲回顧
(點擊海報圖片即可了解劇目詳情)
鼓樓西劇場 自製劇目 演出日曆
(點擊海報圖片即可了解劇目詳情)
《早餐之前》
2019.3.20-3.23(19:30)
2019.3.24(14:30)
《奧利安娜》
2019.4.18-20 4.23-27 4.30-5.04(19:30)
2019.4.21 、4.28 、5.05(14:30)
《一句頂一萬句》
2019.4.12-13(19:30)
2019.4.14(14:30)
鼓樓西劇場 場租劇目 演出日曆
(點擊海報圖片即可了解劇目詳情)
《北緯66.5°的夜》
2019.03.27-04.13 (19:30)
2019.03.31/04.07/04.14 (14:30)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鼓樓西劇場官方購票平臺
劇場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鼓樓西大街小八道灣胡同6號
訂票熱線:010-64457019 15201614022
鼓樓西劇場路線提示
地鐵:鼓樓大街站下車,從8號線G出口出。進入馬路對面陝一邊飯店旁邊的大石橋胡同。沿大石橋胡同走到頭,在佛教協會對面的胡同左拐。
公交:635路或5路。德內甘水橋下車。沿鼓樓西大街向西走。在珠穆朗瑪賓館旁的小八道灣胡同進入,大約再步行100米。
(溫馨提示: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鼓樓西劇場無法提供車位,請大家儘量綠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