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成匾幾多情 | 老行當·手藝人

2021-03-01 熱讀滄州
興致高時,王志傑能抱著一塊木板刻個不停,他把木刻比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它像朋友,帶給我愉悅;又像是愛人,和我心意相通;可有時,我又覺得它是偶像,只能崇拜,讓人難以掌控、駕馭。」

黃驊市黃驊鎮后街村,王志傑的小院裡總是熱熱鬧鬧。

可越是熱鬧,就越襯著冷清。因為熱鬧的並非鼎沸的人聲,而是只屬於王志傑一人的刀刻斧鑿。

57歲的王志傑是一位匾額雕刻師,30多年來,一直用心守護著這門延綿近2000年的傳統手藝。

與木為伴

初中畢業那年,王志傑學起了木匠活兒。

那時,能用刨子、鋸等工具打造出精美的門窗、家具,是他最自豪的事。後來,王志傑到當時的黃驊市鐵木綜合廠工作,跟廠裡的老木匠學了不少手藝。

也正是從那時起,王志傑逐漸對匾額產生了興趣。

從此,刻刀、鑿子、木頭,便成了他形影不離的三件寶。只要有空,他就拿出來練習,為了練好一個字,他不知要刻上多少遍、用掉多少塊木料,手上磨出血泡也全然不顧。

製作一塊匾額,每個步驟都很重要,就連挑選木料這樣的事,王志傑都要親力親為:「木料材質必須要好,老料最佳,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匾額無論懸掛多久、經歷怎樣的風吹日曬,都完好如初。」

年輕那會兒,王志傑三天兩頭往舊貨市場跑,要是被他知道哪裡拆遷動土,更是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為此,他不光轉遍了周邊縣市,就連山東省也沒少跑。這些年,王志傑年齡漸長,家人不願他往來奔波,因為這,他生了好一通氣。可當得知網上也能買木料後,又立馬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似的,高興得不得了。

匾額有魂

走進王志傑的工作室,一塊掛在牆上的匾額映入眼帘,匾長4米、寬0.8米,上面刻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匾額上,就連歷代鑑賞名家蓋在上面的一部分印章,也被他雕刻了上去,總共有十多枚。這塊匾曾為他在滄州市回族古今文化藝術展中斬獲一等獎。

匾額雕刻工藝複雜繁瑣,從選材、打磨到雕刻、上漆……僅粗略計算就有十多道工序,製作一塊匾額,少則三五天,多則兩三月。而像《蘭亭集序》這樣的複雜作品,其難度更是成倍增加。

「光是打磨木板就花了三四天時間。通篇324個字,每個字都要按比例放大,再用複寫紙逐個印到木板上。」這也僅僅是諸多大步驟中的一個。在雕刻時,王志傑光刻刀就用了七八種,每當遇到木料結節處,他都要加倍小心,既要還原書法作品的本來韻味,還要儘量保留木料的天然紋理。

《蘭亭集序》這塊匾,王志傑花了3個多月才完成,花費了大量心思。在他心裡,每塊匾額都有靈魂,值得用心打磨。

刻過的匾額,王志傑總要回去看看,就像探望出嫁的女兒一樣。

黃驊市博物館、黃驊人民公園……甚至內蒙古、天津的很多地方,都有他的作品,這些匾額經多年風吹日曬,依舊曆久彌新。看著這些匾額,王志傑總有種想與之對話的衝動:「感覺它們真的活了過來。」

苦心傳承

30多年裡,王志傑搬過家、辦過廠,家裡的擺設、物件換了一茬又一茬,可匾額雕刻工作室一直都在,他把這門老手藝比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它像朋友,帶給我愉悅;又像是愛人,和我心意相通;可有時,我又覺得它是偶像,只能崇拜,讓人難以掌控、駕馭。」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王志傑這樣,對老手藝有著無可替代的感情。

不知從何時起,有了可以製作匾額的雕刻機。過去,王志傑要幹一二十天的活,機器一兩個小時就完成了。

雕刻機的出現,使得王志傑的客戶少了很多。在大部分人看來,雕刻機不光效率高,製作成本也更加低廉。

王志傑的工作室越來越冷清,許久也來不了一個客戶。有人勸他也買一臺雕刻機,或者乾脆轉行幹點兒別的。

王志傑捨不得。在他心裡,雕刻機就算再先進,也達不到藝人的水平:「機器只能雕刻現成的字體,做出來的成品只能稱之為招牌,算不得匾額。而手工藝人不但可以按照書法作品雕刻匾額,還能對書法作品進行修改或是二次創作,讓匾額更富藝術價值。」

如今,雕刻匾額已經成為王志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拿起刻刀,他就像著了魔一樣,興致高的時候,能抱著一塊木板刻個不停,連飯都忘了吃。

世事流轉,老手藝風光不再,王志傑心疼不已。但好在,他的兒子對雕刻技藝表現出很大興趣,父子倆一有空就研究創作心得。「匾額有魂,我下定了和木頭打一輩子交道的決心。」王志傑說,「當好木刻『守藝人』,更好地傳承木刻工藝,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相關焦點

  • 我為我娘刻壽匾
    我為我娘刻壽匾——題刻背後的故事之九梁厚能我一直在外地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又過著
  •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活」故事 講「好」傳統手藝人
    老紀錄片人的「新」表達  提到紀錄片導演,你的腦海裡是不是會立即閃現一個形象——一個滿腹詩書,歷經滄桑的油膩男。當然這樣的認知絲毫沒有差錯,不論是「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還是《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亦或者拍攝《尋找手藝》野路子出名的張景,他們好像都是這個形象。
  • 《鄉村地理》|手藝人與守藝人——硯之江湖 以刻問心
    釀酒、榨油、曬醋、炒茶、種米、做面、制香、做陶、制傘、刻硯。你有多久沒有見過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手藝了?因時代的發展,凝聚著手藝人心血的器具、產品漸漸退出普通人的生活。而在貴州大山中還有那麼一批人,秉承手藝人的初心,默默堅守祖輩的技藝,不舍氣力,傳承發展。
  • 南昌「最美手藝人」:尋找街頭巷尾堅守的老行當
    說到街頭手藝人,在年輕人的腦海裡浮現的或許是童年裡期待了很久才流動到自家門口的炸爆米花;或許是號子聲穿巷悠揚的「磨剪子嘞鏘菜刀」,亦是廣場裡吹糖捏面的慈祥老爺爺
  • 相全法:被歷史遺忘的手藝人
    看了鄧育秦女士《釘盤釘碗的記憶》一文後,不由得想起小時候走街竄巷的手藝人,雖然有的早已失傳,但那情、那景、那人,還是那麼熟悉,那麼真切,恍如昨日,歷歷在目。一、釘盤釘碗釘大缸過去人們家裡精細磁器較少,一般用的都是粗磁。所以對家中僅有的磁碗磁碟十分珍惜。
  • 聊城「非遺」手藝人的工匠精神
    編者按《核舟記》中記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寥寥數筆,就為讀者勾勒出一位技藝超群的民間手藝人形象。而今,臨清肘捶、東昌雕刻葫蘆、木版年畫……這些幾百年傳承下來的工藝正迎來新的生機,這些曾蘊含豐富歷史信息、反映時代特色、填滿人們兒時記憶的傳統手藝在這樣一群手藝人手中悄然傳承。他們,堅守著故去的傳統,讓民間藝術之花綻放出時代的光彩。來自民間,紮根生活;蘊藉本土氣息,傳遞百姓情感。
  • 【劇評】川劇《醫·生》:幾多新意 幾多欣喜
    川劇《醫·生》幾多新意 幾多欣喜新年新劇,出人出戲,滿臺青春、川劇朝氣。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新創抗疫題材小劇場川劇《醫·生》,2020年1月9日晚在成都新聲劇場首演。由95後、00後年輕川劇演員擔綱的青春演出陣容,與觀眾席中諸多的年輕面孔一道,組成了一個年輕的川劇觀演群體,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觀感,也帶來幾多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欣喜。
  • 宮苑雜談︱神武門上的三塊「故宮博物院」匾
    在今天的故宮博物院北門——神武門上,懸掛著一塊石質「故宮博物院」匾。這塊匾見證了故宮博物院的發展,也是今日故宮的一個標誌。但很少有人知道,神武門上的這塊「故宮博物院」匾,無論是在質地、懸掛方式,還是在匾文字體、書寫人方面都曾經歷過數次更迭。本文即對神武門上「故宮博物院」匾的更迭進行一番梳理。
  • ✪ 中國正在消失的二十七個老行當!
    在這「斤斤計較」之間,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年復一年,青絲變白髮,不變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桿子上,也在人心上。 2.捏麵人 麵粉,刮子,竹簍,梳子,剪刀是捏麵人的基本行當,靈巧的手捏出了一輛五彩瘋癲的世界,這個神奇的記憶著我們帶回了美好的童年。。。 3.吹糖技術
  • 老旦並非重要行當
    然而,當筆者閱到文內第二段「┅┅老旦――京劇舞臺上一個重要行當,┅┅」不禁錯愕萬分,而這句文字亦見於藝術節《節目及訂票指南》的宣傳資料內。老旦真的是京劇的一個重要行當?除非大家認定每一個行當都同屬重要,否則稍為認識京劇的觀眾都不禁要問∶老旦明明不定一個重要的行當,為什麼硬要把它說成重要呢?難道為求招徠,期望多些觀眾進場看老旦戲,就可以把京劇的一些基本概念與知識顛倒嗎?
  • 老茶館(酉林記錄於四川雙流彭鎮) 留住記憶 · 老行當攝影賽
    ▲▲▲▲▲▲點擊上張圖片,即可查看比賽徵稿規則收稿郵箱:chinaxhm@vip.163.com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傳承上百年甚至千年的行當正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縱使我們千方百計的挽留,已經被歷史車輪淘汰的它們,最終總會走出我們的視野.留住記憶,讓好攝的你我他(她)用手中鏡頭來定格一些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影像,影像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個攝影人應盡的責任。
  • 真正的中國手藝人在哪裡
    竹匠可是當年吃香的行當,搶手程度不亞於如今考公務員。而在李師傅出生並待了一輩子的江西新餘分宜縣洞村鄉,竹編手藝更是有著400多年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初年。用這項手藝做出的竹製品堅固耐用——李師傅家裡還保留著他的太爺留下來的竹籃,距今已有100多年,但依然保持完好,還能使用。李師傅9歲就跟著伯父學習這門手藝,當時是為了「吃上一口飽飯」。
  • 銅器手藝人賈晨龍:方寸之間 鏨刻美好未來
    而要鏨刻出好的作品,就需要根據描繪圖形的線條選擇合適的鏨子。賈晨龍「一種是直線鏨,直接走直線的,習慣了之後也可以走一些弧度。和手藝人接觸多了,賈晨龍萌發了學習的想法,於是便拜了永康的一位銅器手藝人為師,開始學做銅罐、銅鍋。漸漸的,他了解到,其實銅器的製作技藝很多,製作銅罐、銅鍋是最基礎的。為了進一步摸索銅器製作工藝,他專門前往河北拜訪當地匠人。
  • 紫金鄉村裡的竹篾手藝人,靜靜守護著逐漸凋零的行當
    文 | 溫心虹圖 | 葉   霆在偏遠的鄉村裡還有這麼一群手藝人靜靜守護著逐漸凋零的一行手藝他們所製作的東西大多都是實用品在以前手作輔助生活的日月裡手藝與生活一直是分不開的一把篾刀,一雙巧手在竹篾上穿梭游離,行雲流水用這些取源於大自然的竹材編織成精美而又實用的生活用品
  • 民間絕活:(十)製作中堂條匾
    表哥為了補貼家用,教書之餘開始製作中堂,條匾,代劃玻璃,生意越來越好。表嫂在村裡做「赤腳醫生」多年,因為醫術精湛,肯幫忙,在村裡的人緣和口碑特好。表哥聰明能幹,表嫂行醫又種了幾畝田。表哥又把院前空地挖池塘養殖甲魚,黃鱔,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後來村診所改制,表嫂直接在家開起了診所,房間做藥房和輸液室。
  • 什麼是行當?京劇的行當是怎樣劃分的?
    行當是戲曲表演的分工方式。不同的行當,分別承擔著扮演男、女、老、少不同生理特徵人物的分工任務,也分別承擔著扮演急性子、直脾氣等個性特徵以及心地狹隘或卑鄙齷齪等品行特徵人物的分工任務。行當的設立,為演員演技的學習和發揮劃定了明確範圍。
  • 為什麼在日本手藝人被視作國寶?
    轉自:有木文化ID:ymwhwx轉載請註明出處尊重原作者的版權從明治維新以來,
  • 木版年畫丨桃花庵裡桃花仙
    作品《福字圖》我們見到的只是一張帶有圖案的宣紙,但木版年畫的製作卻需要歷經畫稿、刻版、印刷三個難度極高的步驟,練好任何一步都非一日之功。工作室主理人喬麥老師從事這行已有二十年之久,從前畫、刻、印應當為三位匠人分工合作,但隨著傳承者越來越少,迫於形勢必須要掌握全部技能。
  • 濟寧古槐: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木有情卻長青
    但是,同樣是在濟寧,這株古楷樹的名氣和古槐路的那株老槐樹如何能比? 佛門有一句話:「天雨雖廣,不潤無根之苗;佛法無邊,難渡無緣之人。」人與人的相遇需要緣分,一株古樹與城市關係的深淺也需要緣分。近在咫尺的古楷樹,在老槐樹面前都默默無聞,又何談深山老林、異地他鄉的那些古樹呢?
  • 致敬手藝人,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者
    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藝為業的人 通常被稱為「手藝人」 從廣義上講,絕大多數人都是手藝人 只是手藝的形式不同 有的人動手,有的人動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