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最美手藝人」:尋找街頭巷尾堅守的老行當

2021-03-01 在南昌
說到街頭手藝人,在年輕人的腦海裡浮現的或許是童年裡期待了很久才流動到自家門口的炸爆米花;
或許是號子聲穿巷悠揚的「磨剪子嘞鏘菜刀」,亦是廣場裡吹糖捏面的慈祥老爺爺。

那些生於街頭,以街頭為生的老行當,曾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快樂,現在卻逐漸消失於智能化的時代漩渦中。

我們在這個炎炎夏日,走過南昌老街舊巷,尋找這些堅守在城市角落的街頭手藝人,用鏡頭記錄下了老南昌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印記。

在幾十年前,有一塊機械錶的孩子總是會引來身邊所有戴電子表孩子的羨慕。當時機械錶的價格並沒有今天這麼普通,表壞了也不會像現在一樣直接換新。於是當時的商場門口總會坐著一位修表師傅。

大多時候都會羨慕他為什麼上班總是那麼清閒,但偶爾也會碰見師傅認真工作的樣子,一塊小小的表在他手中精工細作,熟練維穩的動作仿佛是雕花的架勢。

看起來非常年輕的曾師傅被問到幹這行多少年時,他笑笑對我們說:「怕是比你們年紀都大。」

曾師傅修的大多是名貴表,送到這裡的表也大多都是跟隨了主人很多年的老物件,或是多少有點特殊意義。

顧客拿表時聽見恍如重生的滴答走表聲,臉上浮現欣慰的笑容也讓每個修表師傅心中充滿成就感。

修鎖配鎖的字樣在十年前的街上還是每走幾步就能碰見一個的吃香行業。後來有了開鎖公司,一個電話就能上門服務。

和大多實體衣服店一樣,鎖鋪在現在的境地處於一個不會被取代但是已經被時代冷卻的角色。

這次恰好我們需要配一把鑰匙,於是走著走著遇到了鄧師傅。

從把鑰匙遞過去問完價,到拿到一把一模一樣的鑰匙,鄧師傅中途一言不發,隔著老花鏡片專注著手上的活,正所謂是「人狠話不多」。

老人家耳朵不好,但當有人發出「這能開吧」的疑問,他還是能精準捕捉到字眼,並酷酷地告訴我們「開不了你來找我老鄧,就放心吧!」

曾經的喜事「三大件」之一,在今天大多數人家中已變成了永久沉睡於倉庫的「破銅爛鐵」。

街邊手作裁縫店越來越少,更多的是作業化的電動縫紉機。家裡的老人總對著機補的衣服皺眉,反覆叨叨著靠電動的縫補沒有縫紉機補的一半細緻。

我們在下水巷碰見這位坐在店門口踩著老式縫紉機的姐姐,也許是因為古文渲染的作用:「敢將十指誇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姐姐安靜地專注於手上的活,她一身都樸素的很,氣質卻出塵溫柔,遠遠望著就有種歲月靜好。她笑著說自己在這都做了幾十年了,街坊鄰居的衣服都送到這來。
眼花繚亂的布料和針線,在她手中三兩下變出一朵嬌豔欲滴的小花,是手藝也是民間藝術。

以前街邊的理髮店還沒有「TONY無長度概念」、「世間套路皆為辦卡」的理髮魔幻經歷。也沒有現在顧客要求的各種複雜樣式。

當時的理髮師還被叫做「剃頭匠」。剃頭匠不僅洗剪吹一條龍,連剃鬚採耳按摩都一步到位,老師傅精湛的手藝比現在輕奢spa還舒服。如今遇上的老式理髮店,有的隨大流翻修煥然一新,有的依然守著一方狹小的斑駁空間,給鄰裡間去不慣新式理髮店的老人服務著。

好像也就幾年間的功夫,在城市建設的規劃中,街道變得越來越乾淨空曠,以前道上頻繁可見的擦鞋攤、水果販、傳統小吃...也不知道是何時開始不見的。

小時候在萬壽宮、八一廣場到處都有吆喝的冰糖糕「糾嘰」,後來基本看不到了。沒想到許多年未見終於又在半步街遇上。

爺爺推著厚棉布蓋著的小推車,每到下午三四點就去八一橋下面溜一圈。

和近年變成南昌「網紅」的白糖糕不一樣,糾嘰的外形和雞蛋仔很像,一個個小圓糕拼在一起為一板。彈牙爽口,微甜不齁的冰糖味在口中四溢。

學生時代每天放學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報刊亭,校門口的報刊亭就是學生們的萬能雜貨鋪。記憶裡報刊亭好像沒什麼是不賣的。

瞅瞅喜歡的雜誌有沒有新刊上架,倚著報亭旁的冷飲櫃蹭涼,吃著便宜的鹽水冰棍翻看雜誌是空調還沒盛行時夏天的標配。隨著人們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需要,報刊亭賣的東西一年一年跟隨潮流都在變動增加或減少,唯獨報紙是這麼多年來每一天都會準時上新的物件。

有人不會因為信息化社會改變自己看報的習慣,而為不習慣現代技術的人提供便利,也許就是報刊亭堅持到現在的原因。

我們的城市在變得愈發安靜,那些街道上的舊聲音有的被新聲音蓋過,有些已經啞然無聲,有些還在角落裡吶喊著屬於自己的宣言。

後浪拍打著沙灘,舊浪退回海域。在我們順著時代往前奔跑,也別忘記回首,對這些為老南昌帶來繁榮的街頭手藝人致以尊敬。

相關焦點

  • 那些街頭巷尾漸漸消失的南昌方言!你知道嗎?
    很多南昌人的記憶裡,都要一段南昌話的影子,字裡行間還流露這「南昌普通話」的口音,隨著時代的變遷,街頭巷尾說南昌話的人卻越來越少。有些中小學校,孩子們的普通話說得十分標準,南昌話卻幾乎一句都不會說。真正正統的南昌方言,正在慢慢淡出我們的生活。
  • 泰州88歲箍桶匠堅守老行當七十載
    木盆、木桶、木浴盆……這些傳統老物件在現代生活中已不太常見。
  • 欽州南路上堅守老手藝的修鎖匠這麼說
    伴隨著日新月異的變遷,一些五花八門的老行當逐漸淡出視野。修鎖、配鑰匙、磨刀……代表的不僅是一項謀生手藝,更是這座城市的記憶。 如今買鎖是件簡單的事,但鎖壞了想找個地方修可就不容易了。在欽州南路附近有一家無名無號的修鎖鋪,已有近30年歷史。
  • 她堅守傳統手藝60載修復「時間」 能夠堅持下來的徒弟不多
    老城老鋪老手藝人,總讓人想起那些舊舊的時光。這家店鋪的主人叫曹秋霞,今年78歲,從事修表這個行當到今年已經整整60年了。她一生與鐘錶結緣,將方寸修表桌變成了人生大舞臺,在毫釐之間堅守工匠之心。「曹奶奶,謝謝您了!」昨天上午,一個小夥子急匆匆走進曹秋霞的店鋪,取走了自己前幾天放在這裡修理的一塊老手錶。
  • 陽江老行當 叮叮噹噹「打鐵佬」,難捨父輩手藝堅守40年
    然而,陽東區那龍鎮舊圩的鄧元興三兄弟仍在堅守父輩傳承下來的打鐵手藝,數十年守著炎熱的火爐、沉重的鐵錘,承擔著打鐵這份「苦差」。  鄧元興父親曾是當地有名的打鐵匠「打鐵新」,手藝精湛廣受歡迎。  打鐵這門手藝,在外人看來,不過是加熱、鍛造……一次次重複直到成型。而在經驗豐富的老鐵匠看來,材料的可鍛性、鍛造的火候、鍛打位置等都是有講究的。打鐵人不僅需要身強力壯、手腳勤快,還必須心靈手巧。
  • 紀錄片《尋找手藝》,一趟真誠的溫暖之旅
    一個晚上看完五集《尋找手藝》,喜歡這部真實不做作、土萌土萌的紀錄片,沒有擺拍卻帶著真誠和溫暖。 看著看著,就笑著哭了。中年危機的導演張景過著「如拖鞋一般松松垮垮」的無趣生活,懷著「拍一部偉大紀錄片」的夢想,賣掉北京一套房籌資,踏上尋找手藝之路,卻在半路開始自問「夢想」的意義。
  • 《尋找手藝》:曾被電視臺拒播,拍攝都用二手機器
    目前看過的人還不多,魚叔趕緊來安利一下——《尋找手藝3》這個系列第二部與第三部,相隔不到一年。不了解的觀眾肯定覺得:前兩部作品那麼成功,第三部這麼順利無可厚非。殊不知,這三部作品的背後,每一步走得是多麼艱難。
  • 新市八旬老人堅守了68年的這門手藝,見證婚姻無數!如今卻面臨失傳……
    每天清晨7點不到,老人就會準時來到小屋,看看柜子上一排排已經落有薄塵的蠟花,點上暖爐。這已經成了他幾十年來的習慣。模具必須泡在水裡否則會幹掉不能使用老人介紹說,自己打小就喜歡做手工,加上父親也一直從事這個行當,耳濡目染下他對做花燭也產生了興趣。從他還沒桌子高的時候就給父親打下手,做一些簡單的蠟花。
  • 張家兄弟:傳統木工手藝的堅守者
    而張家兄弟手工複製的雲錦織機則更是一絕,今天就讓我們來走近這兩位傳統木工手藝的堅守者。【記者出像:我現在所在的就是宋埠村張家兄弟的作坊了,在我身後呢擺滿了手工復原出來的雲錦織機,像我身邊的這一臺做工精巧、結構流暢,讓人不得不感嘆咱們中國古代傳統手工藝的偉大。】
  • 黃驊白鐵匠人「叮噹」聲中的堅守
    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白鐵匠是「響噹噹」的手藝人。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打鐵行業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曾經在街頭巷口隨處可尋的白鐵匠也隨著歲月流逝,成為了遠去的記憶。但黃驊市黃驊鎮卞孫村村民高延明依然堅守著這個傳統的老手藝。在摸索中學會傳統技藝在卞孫村的一個農家小院裡,院子和偏房裡堆放著各種白鐵及白鐵製品。
  • 鶴慶銀匠高手張家松:堅守傳統銀匠手藝
    張家松從12歲就開始學習銀飾鍛造,2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小銀匠,已經變成了「老銀匠」,並且成為了「銀匠村」的一匹黑馬,在銀飾製作技藝圈裡嶄露頭角。張家松12歲就到新華村拜李六九為師,學習銀飾製作技藝,僅3年時間便出師。
  •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
    今日分享——紀錄片《尋找手藝》&《尋找手藝2》 行走於旅途 而忘記行走
  • 尋找手藝之許昌杜家豆腐坊
    在豆腐的王國裡,許昌豆腐一直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存在。本地黃豆、當地水,以酸漿點滷,製成的豆腐色澤微黃,豆香四溢,口感筋道,很是鮮美,與豆腐打交道多年,杜松深知許昌豆腐的獨特滋味。眼前的這位師傅掌握著做豆腐坊的技術核心,這是祖傳的磨豆腐手藝,做豆腐看似簡單,其實是一件累人的技術活,尤其點漿過程更有訣竅,全在於師傅的經驗積累。
  • 【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這兩篇報導提到的「打鐵」和「漏粉」技術都屬於老手藝,歷史悠久。儘管龍家店鎮的粉絲產業實現了工廠化生產,但其基本技術還是從傳統的漏粉技術演變而來,是老手藝的升級版。在昌黎縣及鄰縣的農村,還有很多農戶開設家庭作坊,用手工漏粉,漏出的粉條少部分自用,大部分拿到市場上出售,增加收入。現在城鄉市場上出售的粉條大部分是純手工製作。
  • 給範冰冰做旗袍的百年老店,手藝或失傳!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旗袍以嫻雅曼妙的氣質,風靡全國,不論是在舞會,還是在街頭巷尾,女性都穿著展現形體曲線美的旗袍,而旗袍也成為中國女性服飾的代表。在濟南的芙蓉街深處,有一家旗袍店,這家旗袍店從清代同治年間開店,已有百年多的歷史,店鋪也從未變換過位置,這就是遠近聞名的「玉謙旗袍店」。提起芙蓉街80號,許多人即便在這條老街上吃喝遊走過多年。
  • 傅建良:堅守「河上傅氏」老底子味道
    河上鎮的個體工商戶傅建良的家庭作坊設在河上西山邊的偉民村裡,他做這個糕點已有數十年歷史,他說他的糕點時間放不長,因為是按照老底子的做法,不添加防腐劑,做出來的味道,就是他奶奶老早時候說的老味道。
  • 「彈棉花」,一種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唐師傅說,他17歲開始彈棉花,這門手藝是師父傳授給他的,師父曾交代他,做棉被一要有良心,二要有耐心,三不能作假。做到這三點,生意就能越來越好。三十幾年來,唐師傅一直牢記這幾個原則,顧客也越來越多。「彈棉被灰塵大,也掙不了多少錢,而且春夏季都屬於淡季,所以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行。」唐師傅說,他只會這一項技能,只要身體好,都會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
  • 老照片:美國人攝影鏡頭下1983年的江西南昌,老南昌人的城市記憶
    南昌,古稱豫章、洪都,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南昌地處江西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遊,鄱陽湖西南岸。南昌自古就有「粵戶閩庭,吳頭楚尾」、「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是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本組老照片是一位美國攝影者拍下的1983年的南昌。圖為1983年的南昌,擴建前的南昌火車站。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在農村老話中也有這麼一句,「天幹餓不死手藝人」,其實呢原來老話更狠,說的是「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說明啥?有手藝到哪兒餓不住,不像只會種地的農民。俗話說得好呀「藝多不壓身」,農村人學一門手藝,總比只會種地強,不說別的,我們鄰村以前有個剃頭匠,除了會種地還會剃頭,承包了四鄰八鄉的幾個村子,專門給人家剃頭,記得小時候還給我剃過頭,我嫌棄他剃的頭不好看以後就不找他了,人家幹了一輩子剃頭匠,不管啥年代人都要剃頭對吧?這就是手藝,能幹一輩子。
  • 【尋找老手藝】高安漸遠漸行的街頭傳統手藝~插犁頭
    因近年來我對高安身邊民間傳統手藝特別感興趣,他說要早點去,去晚了就會收攤回家,於是,心裡一直盤算著,找個時間去看看。3月31日,正值春季,大地花紅嫩綠,天氣咋暖還寒,時有暴雨來襲。早晨5點40分起床,同老謝一起,兩人匆匆趕路,早早來到太陽鎮,此時,鄉村的墟市上已人來人往,特別熱鬧。由於來得比較早,插犁頭補鍋的師傅還沒到,我們便到太陽鎮過去老街裡轉了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