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範冰冰做旗袍的百年老店,手藝或失傳!

2021-01-18 旗袍公館

門前聖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百年。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旗袍以嫻雅曼妙的氣質,風靡全國,不論是在舞會,還是在街頭巷尾,女性都穿著展現形體曲線美的旗袍,而旗袍也成為中國女性服飾的代表。

在濟南的芙蓉街深處,有一家旗袍店,這家旗袍店從清代同治年間開店,已有百年多的歷史,店鋪也從未變換過位置,這就是遠近聞名的「玉謙旗袍店」。

提起芙蓉街80號,許多人即便在這條老街上吃喝遊走過多年。喧囂與古樸往往只有一牆之隔,「門前聖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百年」,玉謙旗袍店經四代祖傳手藝的繼承和創新,至於仁謙已是玉謙旗袍第五代傳承。

於仁謙1958年生於芙蓉街80號,從小受父親在服裝方面深厚造詣的薰陶,開始學習裁剪手藝;青年時代就職於濟南服裝三廠,並通過中國服裝文化函授中心學習的機會,系統地研究了日本服裝文化及其與中國服裝文化的淵源。

他講求苛刻,堅持精進,傳統的服飾文化啟發著當代旗袍製作的思考和創意。這裡沒有國際大牌的奢華,有的只是芙蓉街老字號的匠心獨運,散發著獨特的東方韻味。

有人說,工業時代流行營銷策略,廣而告之才為真諦。「包裝」頂多不過是告知別人,以為以此方式舒展方能不負蒼生。

面對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改良旗袍,老於還是一如既往地靜靜地守在自己的小「作坊」裡,本著慢工出細活的原則,用手工縫製堅守著傳統旗袍。

量體、剪裁、縫製、車褶子、合肩線、縫暗扣、開叉止點,一絲不苟、天衣無縫,四十四道工序量得「千人千衣」,秉承了旗袍八大製作工藝,鑲邊、滾邊、嵌邊、沿條、盤扣、貼花、繡花、手繪,這是玉謙旗袍的規矩。

袖的設計弱化了女性肩部造型的稜角,強化了臉部輪廓和腰身的曲線;沿邊與盤扣是傳統旗袍的點睛之筆。

「用心做便是好,旗袍製作難在認真二字,不認真便沒有心,匠人無心,則無堅持。玉謙有心,旗袍就是一道精緻的人文景觀。」

一天,店裡突然來了一位老太太,交談過後才知道,這是芙蓉街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兒,建國前嫁到臺灣,出嫁時的衣服還是於仁謙的父親親手做的。

這次探親,老太太帶著臺灣旗袍師傅不能做的面料特地來到玉謙旗袍。於仁謙熬了兩個晚上,終於完成了這件旗袍。

他沒有想到,老太太走後,這件旗袍竟然成了活廣告,臺灣、香港的很多人都慕名到這裡來做旗袍。

「英國、美國很多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參贊,也喜歡來我店裡做衣服。我會結合他們的要求設計合適的款式,比如偏西方的晚禮服樣式。現在當紅的明星範冰冰、蔣勤勤、陳魯豫,也都來過,是我親自量的尺寸。」

從2007年開始,老於就一直在為自己的手藝尋找傳人。他曾經收了大約20名學生,管他們吃住,還發著工資,但是時間最長的也只堅持了兩三個月。

如今近六十歲的於仁謙最擔心的是,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繼承人,自己的女兒還小,要上學,沒有時間學習製作旗袍,另外自己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學員。

「一定會繼續做下去,還要把旗袍這門傳統的手藝傳承下去,找到傳承人後,將手藝毫無保留地全盤教給他,為祖國,以及人類的傳統文化做點奉獻。」

相關焦點

  • 與時代共舞,《百年老店的朋友圈》聚焦「老手藝」,致敬工匠精神
    試想如果「老態龍鍾」的百年老店也有「朋友圈」的話,該是什麼樣子呢?近日紀錄片《百年老店的朋友圈》就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該片較常規紀錄片在形式上有所創新,它以當下流行的朋友圈為結構元素,用六家百年老店的「群聊」作為整部紀錄片的架構,再輔以動畫小故事,具有很強的形式感。除此之外,《百年老店的朋友圈》還展現出厚重的主題——宣揚工匠精神和傳承老手藝。
  • 探訪失傳百年的手藝---茶洋窯劉益元
    來源標題:探訪失傳百年的手藝 一口磚石砌成的土窯,一堆枯木壘成的柴薪,一簇熊熊燃燒的烈焰,茶洋窯從宋朝開始燒制到元末陸陸續續停止。然而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為恢復茶洋窯燒制工藝,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傳統柴燒法燒制瓷器。
  • 百年老店
    按照我們這種血緣至上,家當只能留給兒子的辦法,老店最多只有百年,簡直就是不可避免的規律。」文 梁文道回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剛剛開始背著包在大陸到處跑的時候,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拜訪各地所謂的「百年老店」,嘗嘗它們那聞名遐邇的拿手好菜。
  • 清朝皇妃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一位老人會做,百年手藝面臨失傳
    做花的工匠不多。人們漸漸不注意這門手藝了。在近代,傳花的工匠很少,但一個叫錢洪才的工匠卻一直堅持傳花。1953年,錢洪才通過自己的潛心研究,創造了薑黃菊花盆景。從那時起,各種各樣的鬱金香盆景被發明出來,不僅出口到國外,而且深受許多中國人的喜愛。錢洪才一直擔心,這種祖傳技藝已經失傳。幸好姐夫戴富春對這門手藝很感興趣,於是開始學著和他一起做藥草花。
  • 用影像拯救中國失傳手藝丨桂城展映
    用影像拯救中國失傳手藝丨桂城展映 2020-10-29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開封有哪些百年老店?
    作為開封土著,小付為沒來過古都開封的朋友們介紹一下開封的幾家享譽國內外的百年老店。首先:當數開封美食,最知名的老字號,開封第一樓!該店所經營的灌湯小籠包,是傳統名吃,源於北宋東京名吃「王樓山洞梅花包子」。第一樓小籠包子造型優美,其形有詩云「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該店位於開封鼓樓路北,很好找。
  • 東莞這些傳統手藝即將失傳?和呆狸一起了解東莞傳統手藝吧!
    狸爸:因為時代在發展,科技取代人工,很多傳統手藝都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地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成了一代人的記憶啊。在東莞,就有很多傳統手藝正被漸漸遺忘,大家和呆狸一起來了解這些手藝吧。1.打鐵。相信很多東莞的小夥伴對於這個職業相當陌生,呆狸也只在電視劇上見識過這項手藝。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由此可見打鐵這個行業十分艱苦。
  • 上海旗袍大師褚宏生:86年做了5000多件旗袍,曾用旗袍扮靚鞏俐
    就像上海手工旗袍大師褚宏生,從17歲入行起至今,整整86年的時間都在做旗袍。現在機器這麼方便、快捷,為什麼不放棄耗時耗力耗心血的手工製作呢?褚大師說:「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邦邦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 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我想這就是大師共有的「執念」。旗袍大師褚宏生的故事。
  • 做演員職業裡的「百年老店」
    在獲獎感言中,黃曉明表示,「感謝曾經懦弱的我,害怕過的我,不自信的我,幼稚的我,不聰明的我,但是現在我學會享受這一切了,導演們,請用我吧,做演員這個職業,我希望我是百年老店。」更相信「天道酬勤」提及演戲,黃曉明在以前就數次表示過自己不是天才型演員,他更相信的是「天道酬勤」「付出就會有收穫」。
  • 從範冰冰、劉亦菲旗袍裝看出百年旗袍變化史
    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是需要考究的,那讓我們從旗袍談起,嘮嘮一些中國近百年的服飾變化。
  • 半個娛樂圈打卡的百年老店,在荊州憋了個大招
    安利理由之二:譚鴨血不是營銷成果,是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店!多年前的四川,有姓譚的一家人,世代都擅長烹飪。到了小譚這兒,情況略微發生了變化。年幼的小譚偶然間吃到了一塊豆腐鴨血,入口即化的嫩滑口感讓他念念不忘,從此一心只研究如何烹製鴨血。
  • 百年老店,做鴨疲倦
    上市後,2008年,全聚德大量的加盟合作協議即將到期,有了充足的資金做後盾,收購顯然要比開新店更為容易。02 開始跌跤的鴨子從地方名品到中國美食代表再到到享譽全球,不可謂不風光。疫情下旅遊業幾乎全面停擺,靠旅遊養活著的百年老店」全聚德在虧損泥潭中越陷越深:公司實現營收1.8億元,同比下降55.03%;淨利潤虧損8850萬元,同比下降931.66%;扣非淨利潤虧損9161萬元,同比下降1449.4%。
  • 做了82年旗袍,鞏俐,張曼玉,胡蝶,是他的忠粉,如今已成絕唱
    旗袍是我國女性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它既吸取了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精髓,又不吝結合西洋的潮流改良自身。一百年來各類風尚雖來來去去,但旗袍所代表的東方蘊藉之美卻始終獨具風騷。
  • 臺灣百年老店月餅活動
    (月餅臺灣順豐直發,好手藝系列紅豆水薏仁水南京現貨)進店點入活動商品,有註冊咩幫的朋友,可直接看到咩幫特價。下面是強大的月餅介紹,紅豆水之後有空在介紹。陳允寶泉-臺灣百年餅鋪好吃當然重要但百年驗證無添加更重要保質期一個月,臺灣直發約三到五天送達
  • 上海最後的「手工裁縫」,堅持86年只做旗袍,如今技藝卻面臨失傳
    褚宏生正是這麼一位專門做旗袍的裁縫,甚至被譽為上海最後的手工裁縫。真正精美的旗袍有多難做? 褚宏生做手工裁縫至今已經86年了,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拉鏈開始出現,盤扣開始成為裝飾;之後大家都開始用縫紉機,甚至用大型的機器,製作旗袍速度快了很多,傳統的手工旗袍最簡單的一件也要做一周
  • 百年老店郭元益搶灘上海
    此外,隨著大陸經濟起飛,烘焙市場處於高度成長期,早已吸引臺灣烘焙業搶攻,包括百年老店的寶珍香、臺北犁記、微熱山丘、禮坊、小林煎餅等都已前往展店。他說,早在2、3年前就著手計劃到大陸,也已針對禮盒設計、包裝型式、產品組合等等做調整,一開始就定調用伴手禮的產品線拓展海外市場,且堅持都在臺灣生產。郭建偉說,今年適逢誠品將在上海中心開幕,這是上海第1高樓,頗具指標性意義,郭元益也跟著前進開店,這也是郭元益首次前往大陸自行展店。
  • 新市八旬老人堅守了68年的這門手藝,見證婚姻無數!如今卻面臨失傳……
    一門手藝見證了姻緣無數,風雨百年如今卻鮮為人知……寂靜的古鎮,穿過幾條小路,拐進一個小巷子,走進一個牌子上寫著謝家園的小屋
  • 【分享】度小月:臺灣百年老店火爆帝都的秘訣
  • 卷在稻草裡的百年納豆老店
    卷在稻草裡的百年納豆老店食的文化正是代表一個地方的風土與人情,我國有許多千年以來傳承的食材與鄉土料理,許多食物的材料、乾貨等都是從古至今用手作才保留下來的味道。歷經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個時代的波瀾浮沉,難免也會遇到逆境和危機,但仍調和創新與傳統之間的衝突,解決各種難題挑戰,延續創業時的初心與價值觀。他們的故事,不只是充滿熱情、感動、能量的老鋪真情記錄,更帶給所有工作者「作夢的力量」。
  • 用兩百年前的顏料做美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其實很多美甲師自己的指甲是不拿來做的,她們都在養指甲。 因為化學合成成分美甲太傷甲,不少仙女開始「文藝復興」,也學著古人用鳳仙花染甲。 2010年,為了應對時代的創新,這個兩百年的老店開創性地開發出了水溶性的「胡粉」指甲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