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聖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百年。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旗袍以嫻雅曼妙的氣質,風靡全國,不論是在舞會,還是在街頭巷尾,女性都穿著展現形體曲線美的旗袍,而旗袍也成為中國女性服飾的代表。
在濟南的芙蓉街深處,有一家旗袍店,這家旗袍店從清代同治年間開店,已有百年多的歷史,店鋪也從未變換過位置,這就是遠近聞名的「玉謙旗袍店」。
提起芙蓉街80號,許多人即便在這條老街上吃喝遊走過多年。喧囂與古樸往往只有一牆之隔,「門前聖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百年」,玉謙旗袍店經四代祖傳手藝的繼承和創新,至於仁謙已是玉謙旗袍第五代傳承。
於仁謙1958年生於芙蓉街80號,從小受父親在服裝方面深厚造詣的薰陶,開始學習裁剪手藝;青年時代就職於濟南服裝三廠,並通過中國服裝文化函授中心學習的機會,系統地研究了日本服裝文化及其與中國服裝文化的淵源。
他講求苛刻,堅持精進,傳統的服飾文化啟發著當代旗袍製作的思考和創意。這裡沒有國際大牌的奢華,有的只是芙蓉街老字號的匠心獨運,散發著獨特的東方韻味。
有人說,工業時代流行營銷策略,廣而告之才為真諦。「包裝」頂多不過是告知別人,以為以此方式舒展方能不負蒼生。
面對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改良旗袍,老於還是一如既往地靜靜地守在自己的小「作坊」裡,本著慢工出細活的原則,用手工縫製堅守著傳統旗袍。
量體、剪裁、縫製、車褶子、合肩線、縫暗扣、開叉止點,一絲不苟、天衣無縫,四十四道工序量得「千人千衣」,秉承了旗袍八大製作工藝,鑲邊、滾邊、嵌邊、沿條、盤扣、貼花、繡花、手繪,這是玉謙旗袍的規矩。
袖的設計弱化了女性肩部造型的稜角,強化了臉部輪廓和腰身的曲線;沿邊與盤扣是傳統旗袍的點睛之筆。
「用心做便是好,旗袍製作難在認真二字,不認真便沒有心,匠人無心,則無堅持。玉謙有心,旗袍就是一道精緻的人文景觀。」
一天,店裡突然來了一位老太太,交談過後才知道,這是芙蓉街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兒,建國前嫁到臺灣,出嫁時的衣服還是於仁謙的父親親手做的。
這次探親,老太太帶著臺灣旗袍師傅不能做的面料特地來到玉謙旗袍。於仁謙熬了兩個晚上,終於完成了這件旗袍。
他沒有想到,老太太走後,這件旗袍竟然成了活廣告,臺灣、香港的很多人都慕名到這裡來做旗袍。
「英國、美國很多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參贊,也喜歡來我店裡做衣服。我會結合他們的要求設計合適的款式,比如偏西方的晚禮服樣式。現在當紅的明星範冰冰、蔣勤勤、陳魯豫,也都來過,是我親自量的尺寸。」
從2007年開始,老於就一直在為自己的手藝尋找傳人。他曾經收了大約20名學生,管他們吃住,還發著工資,但是時間最長的也只堅持了兩三個月。
如今近六十歲的於仁謙最擔心的是,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繼承人,自己的女兒還小,要上學,沒有時間學習製作旗袍,另外自己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學員。
「一定會繼續做下去,還要把旗袍這門傳統的手藝傳承下去,找到傳承人後,將手藝毫無保留地全盤教給他,為祖國,以及人類的傳統文化做點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