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誤殺》講述了學歷不高但酷愛懸疑類電影並且看過上千部的父親,為了替女兒遮蓋「誤殺」罪行,以電影橋段為靈感,設計了一場完美無缺的「瞞天過海」大計,成功守護家人的故事。李維傑與妻子阿玉來泰打拼17年,膝下育有兩個女兒,年近四十的他靠開設網絡公司為生,為人也頗得鄰居們的好感,而這一切美好卻被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打破。這個充斥走私,販毒活動的邊陲小鎮,各種權力交織碾壓公平正義。
李維傑的大女兒被督察長的兒子強暴,因反抗誤殺對方。李維傑曾親眼目睹督察長濫用私刑,深知法律無用,為了維護女兒,捍衛家人,李維傑埋屍掩蓋一切證據,在時間與空間的交錯縫隙中,與警方在身心層面,展開了殊死一搏的較量。經過一遍遍的拷問,一次次的偽裝,一次次的堅持,最後成功瞞過了所有人,維護了自己的女兒和家人,也使濫用死刑的督察長身敗名裂,落得一無所有的地步。最後的最後,為使自己良心過得去,也或許是為了讓以後不會有人再來徹查這個案子而牽連到女兒,他去自首了,為了保全女兒和家人。
這部電影極具讓人思考的情節點,非常的讓人緊張,一環扣一環,有很多地方值得讓人思考。比如這位父親為了讓女兒能夠更好的生活,而去偽造假證據,雖然在這部電影裡面讓人感覺是正確的,可是如果放在生活中,這樣的做法是不倡導的,是犯罪的,而最後的結局也是一個正確的做法。從小的方面來看,小女兒安安學會了作弊撒謊,把70分的試卷改成了100分(仔細看100分的1很像是字母i,兩個0開始和結束的筆畫也不一樣,有明顯的修改痕跡)。也許李維傑覺得這樣的結果是拜他所賜,小女兒肯定覺得即便欺瞞別人做錯了事,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付出任何代價,就像他自己欺瞞警方逃過法律制裁一樣。
如此肯定對女兒的成長不利,所以李維傑要用切身行動去自首來教會女兒什麼叫擔當!再說自首以後,家人內心也不用再惶恐不安,餘生也會心懷坦蕩的活著。之後妻女也去自首,這就說明李維傑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一家人非常和諧有愛。父親李維傑替妻女頂罪,用自首教會女兒什麼叫擔當!妻女看到李偉傑頂罪自首,於心不忍,站出來承擔罪責,也去自首。(不過妻女的自首沒有被警方採納)。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勝過千言萬語苦口婆心的說教!所以我覺得自首絕非是敗筆,反而提升了影片的高度。
來自烏合之眾的「誤殺」,這也是《誤殺》的高級之處。當李維傑一家被指控殺害素察後,影片除了表現李維傑一家和警察之間的較量,還著墨於李維傑周圍的朋友是如何為他辯護的。這同樣不啻為一場在身心層面展開殊死一搏的「戰爭」。在這個自媒體時代,話語權回歸個人。本片的真正意義在於讓觀眾思考究竟誰在被誤殺,作為觀眾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又誤殺了誰。影片片名的英文翻譯是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直譯的意思是「沒有牧人的羊群」,取自《聖經》中對「烏合之眾」的描述。在影片的結尾,一切真相大白,記者在街頭採訪民眾對於這個案件的感受。媒體報導呈現了媒體和現實的同一性。弱者的情感反應撼人心魂。很多民眾在鏡頭前為李維傑加油,當鏡頭推向頌恩叔時,鏡頭從黑白轉彩色。作為當初李維傑最堅定的支持者,頌恩叔沉默不語,露出一抹苦笑。
到此處,電影戛然而止。實際上,當人們被一種力量裹挾時,往往在集體無意識中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卻不自知。在這股力量強化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扛著正義的旗幟,最終導致暴力。大眾的情緒有時只是基於表象,事實的真相無從得知。從這個意義而言,「誤殺」的不僅僅是素察,他的父母拉韞和都彭在一定意義上也在被「誤殺」。不過,人性本是複雜、多面的,善和惡之間的邊界未必十分分明。在情與法、墮落與救贖、善良與邪惡的灰色地帶中,頌恩叔的一抹笑容如留白的人性,給予的不僅是社會性思考,還有為愛守護、奮起的靈魂的呼喊和未來視角的觀照。這也是中國版結尾不同於印度版的原因所在。
作為一名平凡的父親,面對女兒的遭遇即便不能為她撐起一世的晴天,也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擋一時的傷害。簡單樸素的幾句話卻將舐犢情深表達得淋漓盡致,直擊觀眾淚腺。當家人受到侵害的時候,李維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八個字:犯我家人,絕不饒恕。主人公李維傑原本是一個最普通的小市民,可是他因為愛看電影,而被電影薰陶為了一個智慧、善良、勇敢、有責任與擔當的父親和丈夫。看來,電影跟書籍一樣,都是人進步的階梯呵。讓我們像李維傑一樣,多看電影吧,電影會讓我們成為一個好人,一個聰明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在現實面前,這句臺詞直擊了很多人的心臟,一時之間在網上掀起了熱議。「未成年人犯罪」是《誤殺》的核心故事,這一話題也一直都是社會最關注但也最無力的話題。《誤殺》卻敢於將其大膽地搬上銀屏,通過犯罪的方式一步步將事實抽絲剝繭地展開,非常值得欽佩。當自己的女兒受到侵犯時,譚卓飾演的母親說出的話直戳人心,這是一個母親發自內心的絕望與掙扎,也是對社會現實血淋淋的揭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