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是一匹黑馬,誠如所言,甫一上映票價非常白菜,但是口碑上去了之後票價也水漲船高,我有點後悔自己是在票價上漲的時候去觀看的這部電影。
先講所給它的6.5分在什麼地方。也就是它的優點。以下內容涉及劇透,沒看過的小夥伴請自行屏蔽。
首先是它的視角,這個視角是一大亮點。我們看過的警匪片、犯罪片也有一定數量了,從古早一點的《警察故事》,到各式各樣的港片大潮,什麼《毒戰》、《寒戰》一大堆,犯罪片也不少,《嫌疑人X的獻身》、《心理罪》、《法醫秦明》種類繁多,手段百出。我們習慣的視角都是從警察出發,看待一個犯人的犯罪過程。
這是順時針的思考模式。而《誤殺》,講述了一個「罪犯」的「完美犯罪過程」,採用的視角卻是「罪犯」的視角,這就變成了逆時針的思考模式,使得整部電影的對抗性非常之明顯,對「罪犯」心理的剖析也變得清晰明了了起來。至於為什麼「罪犯」二字要打上引號,因為他並不能完全的算作一個罪犯。
這也就是本片的第二大亮點,法與情。我們知道在刑偵案件中,不是所有的情況都能用法律一刀切來概括的,像在這部影片中,男主的女兒因為奮起反抗失手打死(其實當時還沒死但是女兒與媽媽都認為他死了)了欺凌她的男生,而陷入了一場風波當中。
男主選擇用完美犯罪的方式來保護他的家人,討回一場遲來的正義。這是一場法與情的較量,有的時候在道德面前法律會變得無比雞肋。舉個例子,在陳衝飾演的女警官發現兒子不見了的時候,她面前所有的事情都要為情所讓步,即便她的丈夫正在參加總統大選,她一樣不計後果的選擇了「情」的那一面,這就是法與情的較量。
在其他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這種維度的思考,而大多具有思想性的電影、引發人去思考的電影,其口碑也都是不差的。比如《我不是藥神》,比如《無名之輩》,比如《流浪地球》。
再來說說它所扣掉的3.5分,首先是它的結構性。這裡所說的結構性,只是指結尾的那一部分,我不能說最後那一段女警官及她落選的丈夫同男主的對話一定是狗尾續貂,但我覺得電影在他與喇嘛對話完聽見寺廟鐘聲那裡就結束的話,意境是完全到了的,不必要再生生加上一段直白的對話,去告訴彼此:「你是兇手對吧,你知道真相是的吧」,「是的,我是兇手」。
真相已經在大家的心中,有的時候,別人說過的話我自不必再說,別人沒說過的話我也不想說出口。保持那樣一種留白反而是與觀眾進行著無言的交流,適當的分寸感會讓整部電影沒有那麼滿滿當當,當然,它生硬地加上這樣一段去「升華」也有不可抗性,什麼是不可抗性,還是留給各位自行思考吧。
其次是他的邏輯性。邏輯性在結尾處全盤崩潰。就是男主的自首,令人扼腕的同時也會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果說「報復的人體會不到報復的快樂」去解釋男主的自首,也解釋不通,因為這本身不是一場「報復」,只是一場遲來的正義反抗,與電影最開始設定的主基調是不符合的。當然,這種劇情還是出於不可抗性的需要,按下不表。
總體而言,《誤殺》是電影重圍中殺出的一匹黑馬,一定具有其特殊性和優異亮點。所以分數上來講,6.5分是比較高的分數,它也為犯罪心理片打開了一種新的角度,我們也可以以此為媒介,去認識更多的好電影,引發更多的思考。究竟誰是雞肋,法與情難以兩全的問題,也留給以後的電影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