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月剛剛結束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電影《綠皮書》榮獲了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以及最佳影片三項大獎。
從這部電影的「賣相」上看,它其實算是一部稍偏向文藝片一類的電影,對於種族問題頗具話題性的歐美國家來說,《綠皮書》的主題和故事都是年年說,年年有,並沒有太多新意。
關於影片的爭議還在繼續,然而這並沒有影響我國觀眾對這部影片的喜愛。
自打《綠皮書》引進我國,電影強力吸金 3 億人民幣,豆瓣評分也是 8.9 分的超高好評,高票房、高口碑使之成為了繼《鐵達尼號》之後國內最叫座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成績高到有點讓人意想不到,更讓人吃驚的還在後頭——中國觀眾的關注點竟然沒有放在黑人鋼琴家和白人司機的逐漸升溫的友誼之上,反倒是放在了炸雞上頭!?
因為「炸雞」的確值得更多關注。
在電影之外,「炸雞」梗遭到了 Donald Shirley 原型人物在現實中的家人的注意。他們公開指責「這部電影充斥了謊言,Don 在此之前肯定吃過炸雞,絕對不會需要一個白人去慫恿他吃。」
而在電影中,「炸雞」是黑人鋼琴家 Don 和白人司機 Tony 卸下心防的第一步。
黑人鋼琴家 Don 南下巡演途徑肯德基州。Tony 買了一桶肯德基炸雞盛情邀請 Don 一起享用,卻遭到 Don 的拒絕。高傲的 Don 表示:「我這輩子從來沒吃過炸雞。」
Tony Lip 這個 「lip」不是白叫的,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愣是塞給 Don 一塊黃金脆爽的原味大雞腿外加一塊香嫩多汁的大雞胸,弄得 Don 立刻王境澤附體,上演「真香警告」。
我們暫且拋開電影以外的爭議,還是先來聊聊貫穿整部電影食物線的炸雞的歷史吧。
「種族歧視」的代名詞
電影當中,除了兩人在車上開心吃炸雞的情景,炸雞還出現在一場頗為正式的晚宴上。宴會主人盛情邀請 Don 為他們演出並且非常驕傲的表示他十分尊敬 Don。為了讓 Don 感受這種無以言表的「愛慕」,宴會主人命人端出了一大盤炸雞供眾人享用。
可以看出 Don 的表情十分不自然,但還是非常有禮貌地接受了下來。
吃炸雞,對於黑人來說,是一種不動聲色的歧視。
1997 年,競技高爾夫冠軍付茲·佐勒爾(Fuzzy Zoeller)在奧古斯塔全國賽中對老虎伍茲做出了一則這樣的評論:
小夥子駕馭的不錯,打得很好,他盡全力取得了勝利。所以,你們知道接下來你們要怎麼做嗎?你們要拍拍他的背,說祝賀他,請他慶祝一下,告訴他明年他可以不用賣炸雞了。不用賣炸雞,也不用賣甘藍菜,啥也不用賣了。一個簡單的詞,放在黑人身上卻折射出了一段恥辱的歷史。
炸雞和黑人的歷史始於 17 世紀。美國南方種植園經濟盛行,帶動了黑奴貿易的大肆發展。作為美國南方種植園的廉價勞動力,黑人奴隸的生活沒有絲毫人性可言。
電影《為奴十二載》截圖
為了展示出自己尊重「人權」的階級優勢,白人莊主會十分「慷慨」的允許黑人奴隸種植來自他們自己國家(非洲)的蔬果,比如說羽衣甘藍、西瓜等等十分具有「黑人特色」的蔬菜,以及養殖黑人唯一的肉質來源——雞。
這種廉價的肉類成為黑人贖身的重要經濟來源。他們可以用雞去交換其他物資,或者將它做成炸雞來賣錢用以贖身,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時刻他們才捨得吃上一頓自己做的炸雞。
電影《the help》截圖
隨著黑奴解放運動的興起,炸雞開始走向黑人日常生活的餐桌。也正因如此,「黑人吃炸雞」成為了白人揶揄黑人的梗。
更加神奇的是,白人也愛吃炸雞,但是他們吃炸雞的時候絕不會有人說他們野蠻粗魯,典型的雙標!
電影《the help》截圖
這些帶有明顯「黑色人種」標誌的食物就這樣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哪怕到現在,這種刻板印象仍舊存在。
在美食紀錄片《不中看的美食》當中,一位履歷十分優秀的美國南方黑人廚師,在自己的餐廳中始終不希望出現「炸雞」這道菜。他實在不想客人一進來,看到他,就認定這裡有賣炸雞。
也有人,為了逃避這種刻板印象,遠離故土來到了日本,專門開始了一家 「soul food」。在這裡,沒有傻瓜認為「soul food」就是給「黑人吃的」,他們會認為這是真正的靈魂食物,真正美味,沒有絲毫雜念。
的確,美味的食物是不會包含太多雜質的,憑藉著美味,炸雞走向全世界,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相信大多數人在吃炸雞的時候,心裡會被純粹的快樂佔滿,而別無他想。
日本:想到肯德基就會想到聖誕節
聖誕節是日本一個盛大的節日。儘管他們的基督徒還不到總人口的 2%,1904 年,聖誕節傳入迅速西化的日本,但它並沒有成為傳統的宗教節日,反倒成為了消費節日的重要一環。
1974 年聖誕,東京的一所基督教會學校買不到火雞,便預訂了 KFC 的炸雞代替,一位員工建議藉此機會進行宣傳,於是,日本就有了「聖誕節等於KFC」的奇特慣例。
自此,肯德基每年在日本都會推出聖誕主題套餐,炸雞和草莓奶油酥餅也就成為了日本聖誕節必不可少的環節。
韓國:炸雞共和國的誕生
《來自星星的你》裡的一句臺詞,讓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知道了韓國的炸雞和啤酒文化。
現在在我國遍地開花的韓國炸雞生意仍舊火爆,但誰也想不到韓國炸雞文化起源也不過 60 年而已。
韓國炸雞是深受美國南方炸雞影響的食物。上世紀 50 年代美軍開始進駐韓國,隨之而來的炸雞文化也悄悄感染韓國民眾。
電影《雞不可失》截圖
韓國靠近美軍軍事基地的原住民發現美國大兵喜歡吃炸雞,便開始在基地周邊開始製作炸雞售賣,結合著新奇的韓式口味,炸雞備受美軍歡迎。
隨著韓國經濟不斷發展,韓國國民的經濟水平有所提高,生活質量得到提升,速食快消產業得到巨大發展。簡單、快速、美味的炸雞開始登上普通國民家庭的餐桌。
據韓國媒體統計,2015 年韓國炸雞所用的雞肉原料消費總量是 9 億 6 千萬隻,平均每人每年消費 26 只,每人每月就消費掉 2 只雞,這一數據足以說明韓國人對雞肉的追捧。
電影《雞不可失》截圖
韓式炸雞的味道現在也已經逐漸偏離以前的美式炸雞口味,具體口味還希望大家打開點餐 app 一一了解……
中國:一萬種料理雞的菜譜,炸雞還是最得寵
《不中看的美食》中有提到,中國大概有上千種料理雞的食譜,其中煎炸是最常見的。
的確是,以前生活條件不高,稍稍「過油」的菜或者肉對於國人來說簡直就是人間美味。作為國民生活最為常見的家禽,雞肉扮演了菜譜上的重要角色。傳統宮保雞丁中的雞肉,過一遍油,肉質軟嫩多汁,沒有絲毫乾柴;更不用說炸的酥脆爽辣的辣子雞等等等.
然而,在 1987 年肯德基登陸中國開始,家常版的「過油雞料理」開始變得繁瑣,簡單易得的外賣炸雞成了「過油菜系」的主力軍。
根據 DT 財經的調查顯示,北京是名副其實的「炸雞之都」。
從人均擁有的炸雞門店數據來說,東莞是全國第一,但從城市的炸雞店總數來看,當之無愧的「炸雞之都」還是北京。而且,在吃炸雞這事兒上,北京還特講究傳統,是個有故事的「炸雞之都」。
在北京,從數據上看韓式炸雞、臺式炸雞坐擁整個炸雞市場,但按著懷舊情結來說,「老北京美式炸雞」才是我們心中炸雞的代名詞。
製作的方法及外形和傳統的美式炸雞看似無異,但老北京美式炸雞裡的那一小袋孜然粉和辣椒麵將這份炸雞升華到了一定境界,至今都是北京小孩難以忘懷的童年回憶。
寫到這裡,突然明白好像炸雞和某種情結密不可分。
在電影中,Don 和 Tony 的矛盾從那塊炸雞開始瓦解,兩個人相互理解、支持,儘管種族不一,工作不同,但在那一桶炸雞面前,兩個人是一樣的;電視劇中,初雪夜的炸雞和啤酒;聖誕節商家營銷出來的過節「儀式感」以及長大成人後的你想要懷念的過去,其實都在這一口炸雞裡。
在這一桶炸雞面前,我們原來都一樣。
@鐵坑先生/微博
信息來源
1. 《不中看的美食》豆瓣
2. 《綠皮書》豆瓣
3. WHY AUDIENCES IN CHINA ARE LOVING GREEN BOOK Quarizy
4. 聖誕節日本人吃肯德基的傳統 竟然來自40年前的一次成功促銷
5. 「雞王」爭霸賽:數據描繪的中國炸雞地圖 DT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