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影評都是由影迷自發投稿,
專業人士錄音製作。
讓影都帶領大家開啟用耳朵「聽」電影模式,
傾聽影迷自己發出的聲音.
願這些來自心靈的話語,
使電影文化傳播的更遠、發展的更好!
以下是文章實錄
由彼得·法雷裡編導的《綠皮書》是一部堪稱絕妙的電影。在電影的敘事層次及主客易位的轉換間設計得十分高妙。彼得·法雷裡亦不改過去執導喜劇的本色,適時的加入些許笑料,將種族議題電影常有的嚴肅性衝淡不少,再加上主要演員的精湛演技,讓電影富含了多層次的趣味,精彩又動人。
影片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這裡所說的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
白人對自身的自負是造就美國種族歧視的主要原因,因此就認知而言,白人地位要比黑人崇高,尤其是《綠皮書》60年代的故事背景。但有趣的是唐·雪利博士居住在音樂廳的樓上,且坐擁託尼無法企及的豪宅。當唐·雪利博士出場時,他坐上華麗宛如王座的椅子,託尼則坐在較低的座位,主客地位一目了然。而片中設定高高在上的是黑人而非白人,整部電影都是白人替黑人開車、替黑人服務,翻轉了觀眾對於美國歷史的種族階級地位的刻板印象,這也是片中最有趣的設計。
其次是文化衝突。託尼並非美國白人,而是義大利移民。他放浪隨興,不顧形象,但是能勇悍的將鬧事者趕出俱樂部,甚至毫不畏懼的與黑道周旋;而身為音樂家的博士,除了是託尼的金主外,溫文儒雅是觀眾對博士的第一印象。而兩名角色社會階層的不同,也造就這趟南下巡演路上彼此對音樂品味、生活方式等等的碰撞與激蕩,這層差異衝突正是本片精彩之處。
頗有意思的是,在衝突過後,化解彼此歧異的橋梁竟然是一桶炸雞。初嘗炸雞滋味的博士接受了炸雞的美味,便是接受了託尼與自己與眾不同的飲食習慣。但是博士畢竟是有素養的人,它可以認同將雞骨頭拋出窗外,但依舊無法接受隨意將垃圾拋出窗外。東尼倒車撿拾垃圾,則是接受博士道德觀的實踐。甚至是隨手撿拾綠玉石的劇情設計,更是價值觀從衝突對立到磨合的有趣巧思。
不管東尼再怎樣隨興、文化水平不高,仍是溫柔深情的男人。在工作之餘,他念念不忘與妻子的約定,即使文筆如何慘不忍睹、錯字連篇,那一封封的家書依舊傳達了他對妻子最純真無瑕的情感。相較於片頭的勇悍形象,家書便是對託尼鐵漢柔情一面的書寫了。
博士在物質上的富裕在他甫出場的戲中一覽無遺,他的文化富庶也在他的談吐與生活習慣得以窺見,但託尼所擁有的,卻是博士所缺乏的感情面。在博士幫助託尼代筆的同時,這份有幸參與的幸福,也填補了博士情感方面的窮困。因此這場妙趣橫生的家書戲,又是兩者彼此互信互助,甚至接受彼此文化差異的關鍵戲碼。
也正因為有了這場家書戲,以及最後主客易位,由博士坐上駕駛座,載託尼回家,甚至博士在豪宅重新坐上「王座」,面對滿屋的財富,意識到他真正缺乏的是溫暖的情感關懷等等的劇情安排,讓結尾博士被託尼家人接納,及與託尼妻子相擁的一幕,有了充滿溫柔又動人的情感力道。
《綠皮書》乍看之下像極了《為黛西小姐開車》和《無法觸及》的綜合版,但是在彼得·法雷裡和故事中託尼本人之子尼克·維勒歐嘉的劇本設計之下,讓這趟南下巡演的公路之旅,有了豐富的層次與角色對比。而且彼得導演也未有過度激起觀眾仇視白人的情緒。片中有種族歧視的警察,也有善意提醒託尼行車安全的員警,徹底擊破非黑即白的道德觀念。在見證過去美國種族歧視的景況外,又給了觀眾一些正向的希望,能夠成為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確實至名歸。
作者:資深影迷「劉文翼づ」
配音:萌萌噠「帥三少」
電影人人想看,看完人人想說,如果您想在大家面前說說
請聯繫「郭經理」 13986668893(業務合作也請聯繫他喲!)
本欄目所有版權由江漢銀興影都持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影評內所用配樂全部來自介紹影片的原版音樂,旨在分享電影文化,非商業使用。
預告片
更多活動,更多驚喜
就在江漢影都影迷團
掃一掃右邊團長二維碼
加入影迷團吧~~~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