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綠皮書》:美國黑人和炸雞的那些事

2021-02-16 drunkgeek

電影《綠皮書》作為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原創劇本等重要獎項和提名。上映首周末,我在北京某個滿座放映廳裡第一次觀摩這部久聞大名的電影。

 

懷著對美國文化的粗淺理解,觀影后忍不住思考電影中這個多次出現,難以忽視的「炸雞梗」。本篇編譯一條2014年的舊新聞「連結依舊在原文」,簡單講講美國黑人與炸雞的那些事:

2014年2月,一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女子學校試圖把「黑人歷史月」融入午餐,於是在午餐供應炸雞,西瓜,和玉米面包。「美國和加拿大的每年二月是黑人歷史月,紀念北美黑人為北美文化和政治生活所做的貢獻」。神奇的是,僅憑這個食堂菜單的變動,學校被懷疑有種族歧視傾向。之後學校校長馬上寫信對家長和公眾道歉,聲稱學校並沒有惡意加深種族歧視的刻板印象。

至於為什麼一個學校的炸雞西瓜的午餐菜單,就能在全美引起巨大波瀾,我們慢慢鋝。

炸雞本身當然不算種族歧視。吃炸雞也不是種族歧視。很多人愛吃炸雞,其中很多恰巧是黑人。2010年,N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食堂的一個黑人廚師就在黑人歷史月做炸雞。QuestLove「美國黑人音樂人,記者」不高興於此,感覺自己被冒犯了,發推附圖在推特上引起一波浪潮。那個廚師也在媒體上發聲,和QuestLove嗆聲。誰也不服誰,總之不歡而散。「畢竟雙方都是黑人,換一個白人試試?」

這問題的關鍵是炸雞是怎麼跟黑人聯繫起來的,以及其中的歷史由來。像提起河南人就說偷井蓋似的「無意冒犯啊」,「黑人愛吃炸雞」總讓人想起一種對黑人的負面印象。據密蘇裡大學的Claire Schmidt稱,最初的由來是從1915年的一部3K黨「Ku Klux Klan (KKK),白人至上主義組織。前兩年的美國某人當選後的遊行暴亂也有他們的影子。總之所有極端種族宗教主義都可以原地爆炸,不接受反駁。」電影「Birth of a Nation」中的一幕「這部電影意義深重,直接引發了美國多地的黑人抗議活動」:

「一群扮演黑人政府官員的演員在政府辦公廳裡胡來「這一幕是為了影射讓黑人執政很危險。講真,到底哪個更危險?」。其中有些黑人在喝酒,有些在踢桌子,其中一個在瘋狂地大啃炸雞。」

 

「這一幕加固了白人眼中的黑人和炸雞負面聯想。」

 

類似的事情發生比如高爾夫球員加西亞「Sergio Garcia」,在問道是否會跟泰格伍茲共進晚餐時,說道:「我就給他吃炸雞就行。」 泰格伍茲憤怒回應。最後加西亞道歉。「加西亞一個西班牙人瞎參合什麼美國種族主義梗.」

編後感:

就像我很喜歡的美國喜劇作家演員Tina Fay在David Letterman的Netflix的脫口秀系列採訪《My Next Guest Needs No Introduction》裡面說的「歐巴馬本人也上過,如果有資源推薦看」。這個時代,在外面說任何東西都要謹小慎微,因為不知道會惹到哪一派哪一群。這句話只能說,懂的人自然懂。如果不懂,其實是一種幸福。

 

美國是多樣化的,也是深度分裂的。同樣大雪紛飛的紐約,吃炸雞油膩食物的Bronx區義大利白人後裔,和住在卡內基音樂廳的天才黑人鋼琴演奏家。若不是平行世界的人產生交集,如何定義誰更「黑」誰更「白」。

大到種族問題,小至生活中的貼標籤,地圖炮,鄙視鏈。歸根結底是內心無處安放的優越感,造就對他人的不理解和難以寬容。會議期間,敏感詞略多,只希望大家從小事做起,願世界和平。

相關焦點

  • 「綠皮書」黑人和炸雞那些事兒
    但是《綠皮書》上映後,Donald Shirley原型人物在現實中的家人公開指責這部電影「充斥著謊言」。「Donald Shirley此前一定吃過炸雞。」他們說,「他不需要一個白人去慫恿他吃炸雞。」下面就是我們今天的重點,歷史上真實的黑人與炸雞那些事兒。」
  • 在美國,別學《綠皮書》請黑人吃炸雞!你可能會被打…
    歡迎來到茂名國旅 大家都還記得,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講述美國種族問題的《綠皮書》(毫無懸念地)獲得了最佳影片的獎項(圖源:《綠皮書》)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後,也獲得了廣泛好評。中國觀眾的注意點竟然是炸雞?《綠皮書》大型真香現場「吃炸雞」片段 堪稱教科書式表演尤其是白人主演(維果蒙坦森)!把電影裡的吃貨角色演的入木三分!
  • 在美國千萬不要請黑人吃炸雞!
    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講述美國種族問題的《綠皮書》獲得了最佳影片的獎項。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後,也獲得了廣泛好評。不過,電影之所以選擇炸雞作為貫穿整部電影的食物,是因為這個食物曾經是美國種族歧視的象徵。炸雞是美國南方非常常見的食物。而由於美國南方長期的蓄奴傳統,那裡也是黑人人口最多的地方。那個時候的白人認為,炸雞是黑人最喜歡的食物。
  • 電影:綠皮書,世界是冷酷的,炸雞卻是溫情的
    所以看完《綠皮書》,我又哭著出來了。第一個聯想,將這樣兩個截然不同,原本可能一生也不會有交集的人,塞進一輛車那麼小的空間裡,相處2個月,這真是命運的奇妙。昨天剛巧有人問我:即使在廈門這樣一個小地方,島內和島外對人的吸引力差別還是這麼大,你說那些窮鄉僻壤,更是能用什麼來留住人呢?
  • 黑人活命指南——綠皮書
    ·什麼是綠皮書· 在美國的種族抗爭歷史中,曾經出現過一本非常重要的黑人專用書。作者是個黑人郵遞員,叫維克多雨果,他在書中整理了美國當時可以供黑人入住和就餐的旅館和餐廳,免得他們誤闖了不該去的地方而被打死。說白了就是一本黑人旅行手冊,是為了黑人專門定製的救命書。你應該也猜到了,這本書就是「綠皮書」。
  • 《綠皮書》:故事縱然感人,種族歧視不得解決,也難得到黑人認同
    在目前這樣的黑人運動下,讓我想起了一部主題是反種族歧視的電影——《綠皮書》。託尼、雪利二人摒棄種族隔閡,互為知己片中有兩個強烈的象徵符號,一個是綠皮書,而另一個是當時美國黑人很喜歡吃的炸雞。另一個象徵符號則是炸雞,當時炸雞是美國底層黑人很喜歡的食物,便宜又頂飽。但是經常身處上層社會的雪利,卻沒有過多的接觸過炸雞,他甚至不知道炸雞怎麼吃。但相反的是,白人託尼作為一個底層工作者,卻十分喜愛炸雞。也就有了片中,白人教黑人吃炸雞的滑稽一幕。
  • 在美國為什麼不能請黑人吃炸雞?真實原因讓人憤怒!心疼黑人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去年獲得奧斯卡獎的深度電影《綠皮書》,這是一部講述種族問題的電影。黑人愛吃炸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當時美國的種族主義相當盛行,南部的許多州都明確規定:黑人不得擅自飼養大型牲口,包括馬、羊、牛、豬等等。而制定這一法律的初衷則是防止黑人依靠牲口買賣攢夠自己的贖身錢,說白了就是要永久地控制黑人。
  • 8分鐘影評 ‖《綠皮書》:幸福的炸雞滋味!
    以下是文章實錄 由彼得·法雷裡編導的《綠皮書》是一部堪稱絕妙的電影。在電影的敘事層次及主客易位的轉換間設計得十分高妙。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見……這裡所說的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
  • 看「綠皮書」可拍不好黑人電影
    喬丹·皮爾來自biracial家庭,父親是黑人,母親是白人,從小他就面臨著種族身份認同的障礙。他在《逃出絕命鎮》裡用恐怖片的方式巧妙處理了黑人和白人身份對調的問題,而他的新片《我們》單看預告片恐怕是更黑暗的。 所以對《綠皮書》這種happy ending大和解的電影,他自然也是看不上的,估計他和斯派克·李一樣,對《為黛西小姐開車》也沒什麼好感。
  • 2019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告訴我們的那些事
    每年的奧斯卡得獎影片都備受關注,但也一直會有一種藝術電影不太接地氣的感覺。這麼多年來,沒有任何一部片子,能夠像今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這樣,得到上下一致幾乎所有人的好評。目前這部片豆瓣評分高達8.9分,幾乎零差評。在國內上映三天後,連續佔據上座率榜首,首周末票房就已破億。
  • 撕掉綠皮書,讓白色世界和黑色世界成為一個世界——電影《綠皮書...
    文/謝慧敏201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綠皮書》據說是近十年來獲奧斯卡獎影片中最好的片子,我相信。我還相信,它在美國國內的得分率要遠高於國外,畢竟置身在同一個語境下,更能感同身受。品片子如同品茶,你越了解其文化,就越能夠體會其意境,就像中國人更能欣賞《末代皇帝》。
  • 《綠皮書》:是不是只要講黑人,電影拍成屎都能拿獎?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國內上映時收穫了一波讚美。
  • 電影裡的威士忌和炸雞,陪伴我度過這個假期
    這部電影改編自1962年的真實歷史事件。意籍美國人Tony Lip(維果·莫騰森飾演)是一位文化程度不高,但非常有「江湖」名聲的專業保鏢。影名《綠皮書》啟發於當時白人與黑人仍有隔離。在黑人群體中,有一本名為《綠皮書》的小冊子,提供了有色人種可去的旅館、餐廳等信息,可謂黑人生活指南。那麼,這部電影好看在哪呢?
  • 美國近日黑人的遭遇,讓我想到了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
    相較於我們,大多數美國人沒有儲蓄的習慣,這就讓許多人連生存都難以為繼了。而前幾天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導致一名黑人的不幸喪生,成為了掀起黑人們反抗浪潮的導火索。美國如今一切的現實,我也曾在一部電影裡感受過。也許正是因為聚焦於現實問題,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青睞,它就是《綠皮書》。
  • 《綠皮書》:從反轉藝術的顛覆與重構看待黑人與白人的友情世界
    電影《綠皮書》改編自一段由美國鋼琴家唐•謝利和其僱傭的司機兼保鏢託尼•立普的真實故事。但在電影《綠皮書》中,黑人謝利和白人託尼的身份設定卻打破了這種常規設定,在電影開始之初便對二人角色的塑造進行了詳細描述
  • 《綠皮書》與美國黑人文化進階之路
    《綠皮書》在國內上映已將近一月,票房達到了4.6億,作為一部偏小眾的文藝片來說,可以稱得上成績斐然了。 很多影評已經從專業的角度對電影做出了分析。總體來說,這部電影各方面的素質都很均衡,劇本精巧,表演到位,立意也比較符合近幾年的好萊塢主流價值觀,獲得奧斯卡獎也是情理之中。 而這部影片背後,體現的是美國黑人近百年的文化進階之路。
  • 《綠皮書》影評:你看起來像是個愛吃炸雞的人
    電影名《綠皮書》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運動在美國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郵政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編寫了這麼一本小冊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冊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採用了綠色象徵通暢的含義。電影的兩位男主角拿著這本綠皮書開車趕往美國各地巡演。
  • 19世紀美國黑人出遠門神器:《綠皮書》
    2019年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綠皮書》這部電影成為最大贏家,它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這三個重要獎項。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上流社會的黑人鋼琴家謝利博士(Don Shirley),僱了一名底層文化很低的白人司機託尼(Tony Lip),從紐約出發,踏上了南方巡演的故事。
  • 看完《綠皮書》,想跟你聊聊歷史上真實的美式炸雞
    《綠皮書》上映後,他們公開指責這部電影「充斥著謊言」。「Donald Shirley此前一定吃過炸雞。」他們說,「他不需要一個白人去慫恿他吃炸雞。」 為什麼炸雞被視作「黑人的食物」? 為什麼他們對炸雞如此「玻璃心」? 我們今天不評價《綠皮書》這部電影,只想從不一樣的角度,聊聊歷史上真實的黑人與炸雞。
  • 影評——綠皮書,致那些無聲的鏡頭
    《綠皮書》是一部於今年初在中國上映的比較小眾的文藝片,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南部,還存在著很嚴重的種族隔離,綠皮書是美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本小冊子,全名叫做「The Negro MotoristGreen Book」,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出行指南,書中彙編了當時能接待黑人的餐館、酒店等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