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綠皮書》作為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原創劇本等重要獎項和提名。上映首周末,我在北京某個滿座放映廳裡第一次觀摩這部久聞大名的電影。
懷著對美國文化的粗淺理解,觀影后忍不住思考電影中這個多次出現,難以忽視的「炸雞梗」。本篇編譯一條2014年的舊新聞「連結依舊在原文」,簡單講講美國黑人與炸雞的那些事:
2014年2月,一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女子學校試圖把「黑人歷史月」融入午餐,於是在午餐供應炸雞,西瓜,和玉米面包。「美國和加拿大的每年二月是黑人歷史月,紀念北美黑人為北美文化和政治生活所做的貢獻」。神奇的是,僅憑這個食堂菜單的變動,學校被懷疑有種族歧視傾向。之後學校校長馬上寫信對家長和公眾道歉,聲稱學校並沒有惡意加深種族歧視的刻板印象。
至於為什麼一個學校的炸雞西瓜的午餐菜單,就能在全美引起巨大波瀾,我們慢慢鋝。
炸雞本身當然不算種族歧視。吃炸雞也不是種族歧視。很多人愛吃炸雞,其中很多恰巧是黑人。2010年,N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食堂的一個黑人廚師就在黑人歷史月做炸雞。QuestLove「美國黑人音樂人,記者」不高興於此,感覺自己被冒犯了,發推附圖在推特上引起一波浪潮。那個廚師也在媒體上發聲,和QuestLove嗆聲。誰也不服誰,總之不歡而散。「畢竟雙方都是黑人,換一個白人試試?」
這問題的關鍵是炸雞是怎麼跟黑人聯繫起來的,以及其中的歷史由來。像提起河南人就說偷井蓋似的「無意冒犯啊」,「黑人愛吃炸雞」總讓人想起一種對黑人的負面印象。據密蘇裡大學的Claire Schmidt稱,最初的由來是從1915年的一部3K黨「Ku Klux Klan (KKK),白人至上主義組織。前兩年的美國某人當選後的遊行暴亂也有他們的影子。總之所有極端種族宗教主義都可以原地爆炸,不接受反駁。」電影「Birth of a Nation」中的一幕「這部電影意義深重,直接引發了美國多地的黑人抗議活動」:
「一群扮演黑人政府官員的演員在政府辦公廳裡胡來「這一幕是為了影射讓黑人執政很危險。講真,到底哪個更危險?」。其中有些黑人在喝酒,有些在踢桌子,其中一個在瘋狂地大啃炸雞。」
「這一幕加固了白人眼中的黑人和炸雞負面聯想。」
類似的事情發生比如高爾夫球員加西亞「Sergio Garcia」,在問道是否會跟泰格伍茲共進晚餐時,說道:「我就給他吃炸雞就行。」 泰格伍茲憤怒回應。最後加西亞道歉。「加西亞一個西班牙人瞎參合什麼美國種族主義梗.」
編後感:
就像我很喜歡的美國喜劇作家演員Tina Fay在David Letterman的Netflix的脫口秀系列採訪《My Next Guest Needs No Introduction》裡面說的「歐巴馬本人也上過,如果有資源推薦看」。這個時代,在外面說任何東西都要謹小慎微,因為不知道會惹到哪一派哪一群。這句話只能說,懂的人自然懂。如果不懂,其實是一種幸福。
美國是多樣化的,也是深度分裂的。同樣大雪紛飛的紐約,吃炸雞油膩食物的Bronx區義大利白人後裔,和住在卡內基音樂廳的天才黑人鋼琴演奏家。若不是平行世界的人產生交集,如何定義誰更「黑」誰更「白」。
大到種族問題,小至生活中的貼標籤,地圖炮,鄙視鏈。歸根結底是內心無處安放的優越感,造就對他人的不理解和難以寬容。會議期間,敏感詞略多,只希望大家從小事做起,願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