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綠皮書,讓白色世界和黑色世界成為一個世界——電影《綠皮書...

2021-01-09 騰訊網

文/謝慧敏

201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綠皮書》據說是近十年來獲奧斯卡獎影片中最好的片子,我相信。

我還相信,它在美國國內的得分率要遠高於國外,畢竟置身在同一個語境下,更能感同身受。品片子如同品茶,你越了解其文化,就越能夠體會其意境,就像中國人更能欣賞《末代皇帝》。

影片中的綠皮書是一本小冊子,是白人旅館和黑人旅館的分布圖,白人司機託尼根據小冊子為他和黑人老闆唐分別安排旅館,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問題可見一斑。

種族歧視問題深植於美國歷史中,它是這個自由國度的一大汙點。黑人在二百多年前,還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他們是白人的私有財產,是會「開口說話的牲口」,尤其在南方各大蓄奴州裡,衡量大農場主們財產多寡的指標有兩項:一是土地數量,二是黑奴數量。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國內戰爭「南北戰爭」就是為解放黑奴而展開的,北方獲得了勝利,黑人得到解放。

然而這僅是「解放」,離「平等」還有遙遠的距離。人身自由是人權的起步,並不表示黑人能和白人平起平坐。黑人和白人生活在兩個社會裡,黑人不能進白人的教堂,不能和白人在同一個餐廳吃飯,不能住白人的旅館(《綠皮書》的內容),黑人的孩子不能進白人孩子的學校,在公共汽車上,假如白人上車,黑人必須讓座,黑人在政治上沒有普選權……,凡此種種,生活上、教育上、政治上、經濟上的不平等隨處可見,歧視黑人是普遍現象,在美國的南方更為根深蒂固。

影片《綠皮書》真實反映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種族狀況,這時距南北戰爭已整整過去了一個世紀。

觀念上文化上的轉變遠比制度上的轉變艱難得多,也要漫長得多。制度上的進化可以用一場戰爭解決,也可以用一紙文字來解決,但是轉變民眾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白人和黑人的共同努力。

影片中的唐是黑人精英分子,他決定到南方開展一場不流血的鬥爭。唐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黑人,高大挺拔,風度翩翩,舉止不凡,與託尼這個只會動拳頭的老粗白人形成鮮明的對比。唐有著博士的頭銜和超凡的鋼琴造詣,出入北方社會名流的各種宴會,他的高收入讓他的居所像宮殿一般豪華,託尼回家對他老婆說:「今天我看到了一個非洲酋長。」

唐希望以自己的個人魅力和音樂才能來改變南方社會對黑人的偏見,他高價聘請白人託尼當他的司機。

在南方,歧視無處不在。唐除了黑皮膚,什麼都不是,人們看到的也是他的黑皮膚。唐是上流白人們的座上賓,他精湛的表演贏得了白人們的鮮花和掌聲,但僅僅在舞臺上,僅僅在他演奏的時刻,一下舞臺,他馬上恢復了「黑鬼」身份,被要求在儲藏室裡用飯;內急時被擋在衛生間門外,說那是白人用的,黑人到露天的草叢裡解決;在商店裡,唐要試穿衣服,店老闆馬上收回去。唐還被隨意拘禁,被人扯著衣領辱罵。

在一個種族歧視的社會裡,一切優勢和努力都不能填補因膚色造成的階級鴻溝。唐有心理準備,然而真正身臨其境,卻是兩回事。

反觀託尼,託尼的存在是唐的強烈反襯,他只是唐的一個僱傭工,之前的身份是夜總會的保安兼打手,僅僅因為膚色的不同,便享受到不一樣的待遇。唐被安放在垃圾一般的汽車旅館裡,託尼的旅館又潔淨又舒適。唐被趕出了餐廳,託尼可以大搖大擺地攫取食物。

唐的勇氣可嘉,他的對手是整個高高在上的種族,他既不能明火執仗,也不能惡語相向,甚至不能發脾氣,還要忍受無處不在的蔑視。

然而在唐身上,我們也看到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幽微而深刻,唐有著良好的教育,他的脾氣也非常克制,在遭遇不公平對待時,理智而又文明。但對於一個文明人來說,他的細胞更為敏感,他的觸角更為廣泛,時時刻刻感覺周遭環境。影片在塑造唐這一形象時,立體而又真實,唐實際上自尊又自卑,自尊和教養讓他衣冠楚楚、舉止文明,同時又暴露了他自卑的心理,他的身板永遠挺直,舉動永遠中規中矩,過分端正整齊的服裝、優雅內斂的舉止都透露出刻意而做作的氣味。他的反應又常常過激,託尼遞給他炸雞,他拒絕了,表示不會用手抓著吃,託尼很奇怪:「你們黑人都不是喜歡吃炸雞嗎?」唐生氣地說:「你所說的黑人並不代表一切黑人。」連託尼都勸他不必那麼敏感。他僱傭託尼,給出高於常人的價格,都是過度的自尊心在作祟。

社會加諸於個人的傷害,個人不自知且無力抵禦。

託尼的存在又是唐的反襯,這個來自社會底層的白人,除了經濟方面的壓力外,活得自在又灑脫,他的動作舒展,心態端正,社會文化的寬容讓他樂觀地生活。

《綠皮書》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種族狀況。挑選這個時代具有特殊意義,它不是那麼好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民權運動風起雲湧,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髮起了非暴力抵抗運動,他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家喻戶曉,這是繼南北戰爭之後的種族平權運動的又一高峰,它影響深遠,提高了黑人地位,改變了黑人處境。

影片中的唐是馬丁•路德•金的縮影,開展的是非暴力不抵抗運動。唐的南方行不能說沒有勝利。唐改變了託尼,也改變了自己。託尼拋掉了種族成見,這個北方白種人也是有種族偏見的,在影片一開始,他把兩個茶杯丟進了垃圾桶,因為兩個黑人鐘點工曾經用過。而託尼也是唐的一面鏡子,從中唐也看到了自身不足。在聖誕節那天晚上,孤單的唐敲開了託尼熱鬧的家門,託尼一家熱情地擁抱了他,這不僅僅是朋友之間的友誼擁抱。

如今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今非昔比,「綠皮書」已經消失,種族問題上升到政治正確的高度,誰都不敢堂而皇之地歧視黑人。但是不能就此論斷美國的種族問題已然解決,觀念和思想是滯後的,民眾心中的「綠皮書」並沒有完全消失,它依舊深層次地影響各個領域,美國人不避諱這個問題,我想這是今天拍攝《綠皮書》這部影片的意義。

左岸記:生活中,不要帶任何的偏見去看一個人,也不要被別人的偏見所左右,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裡,要努力做個真實的自己,並用浪漫的態度去滋養美麗的生命。

相關焦點

  • 電影:綠皮書,世界是冷酷的,炸雞卻是溫情的
    所以看完《綠皮書》,我又哭著出來了。第一個聯想,將這樣兩個截然不同,原本可能一生也不會有交集的人,塞進一輛車那麼小的空間裡,相處2個月,這真是命運的奇妙。昨天剛巧有人問我:即使在廈門這樣一個小地方,島內和島外對人的吸引力差別還是這麼大,你說那些窮鄉僻壤,更是能用什麼來留住人呢?
  • 《綠皮書》:決定我們成為某一類人的,不是皮囊,而是內心世界
    《綠皮書》是一部探討有關於美國種族問題的電影,改編自真實的故事。《綠皮書》這一部電影剛一上映,就獲得了很高的口碑,還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很多人說這部電影的政治思維是非常正確的,不僅如此,電影劇情讓不少觀眾都覺得非常的溫暖,背景音樂採用了舒服的爵士樂,暖化了白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現象。
  • 《綠皮書》:從反轉藝術的顛覆與重構看待黑人與白人的友情世界
    電影《綠皮書》改編自一段由美國鋼琴家唐•謝利和其僱傭的司機兼保鏢託尼•立普的真實故事。但在電影《綠皮書》中,黑人謝利和白人託尼的身份設定卻打破了這種常規設定,在電影開始之初便對二人角色的塑造進行了詳細描述
  • 《綠皮書》
    首先,作為一個公路片,謝利博士和託尼開啟了南下的旅程,表面上是因為謝利博士的南部巡迴音樂會,實際是博士想用自己身體力行的行動,向人們發出拒絕種族歧視的抗議訊息。謝利博士是一個不被接受,不知道歸屬的人,他生著黑色的皮膚,卻長著一顆白色的心。
  • 《綠皮書》真正的孤獨是被這個世界惡意的拒絕,不得不選擇沉默
    這些形成法律的種族隔離制度規定繁多,其中包括社會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而隔離使用,即供白人使用的設施和場所不允許黑人使用,比如餐廳、比如賓館、比如購物場、比如廁所...這就是為什麼在《綠皮書》電影中,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即便已經是國家級的藝術大師,並受到包括總統在內的美國民眾的尊重,卻依然會在南方城市,遭遇到區別對待和侮辱的原因!
  • 讀懂電影口碑爭議:《綠皮書》戰勝《黑色黨徒》為何被貶最差佳片
    《黑色黨徒》和《綠皮書》兩部電影同時角逐奧斯卡最佳影片。最終《黑色黨徒》敗給了《綠皮書》,好在獲得了「最佳改編劇本」這一獎項,《綠皮書》也獲得了「最佳原創劇本獎」。獲獎結果足以證明,兩部電影的故事都很優秀,《黑色黨徒》的臥底故事本應該比《綠皮書》的駕車旅行故事更吸引人。
  • 電影《綠皮書》曝「什麼是綠皮書」特輯
    今日,片方發布了一支「什麼是綠皮書」特輯,科普了影片的背景,也解釋了「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這本書標註了各個城市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電影《綠皮書》由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白人司機和黑人鋼琴家因一次長途巡演的旅途,結下真摯友情的故事。電影在海外上映後,除了橫掃好萊塢頒獎季,在多倫多電影節、三大工會獎等重磅獎項上拿獎到手軟,海外觀眾也對該片評價不俗。
  • 我們欠生命一個擁抱——奧斯卡獲獎電影《綠皮書》
    雖然,電影的結束也沒有表達這趟旅程對種族問題產生多大的影響,但託尼對謝利博士態度的改觀,其實就是這趟和解之旅收穫的第一個果子。謝利用自己的堅持與犧牲,換得託尼對他的友誼,它勝過了金錢的價值。《綠皮書》原本的意思是《黑人旅行者綠皮書》,上面標註了各座城市裡允許黑人進入的餐館和旅店。不過,在電影裡,託尼才是謝利的綠皮書,成為他和解旅程的幫助者。
  • 綠皮書:中國通信設備技術能力2025年將進入世界強國行列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最新完成的《中國製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技術路線圖(2019)》披露,預計到2025年,中國在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技術與裝備、家用電器五個優先發展方向上,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技術創新的引導者。
  • 看電影學英語-《綠皮書》
    91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綠皮書《綠皮書》是由彼得·法雷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於2018年9
  • 《黑豹》《黑色黨徒》《綠皮書》:黑人電影大火,遠不止「政治正確」這麼 簡單
    在今年的奧斯卡提名名單中,均獲多項提名的《黑色黨徒》《綠皮書》和《黑豹》三部影片都涉及種族問題,表徵著這屆奧斯卡愈發明顯的價值取向,《黑豹》也因此打破了超級英雄電影的
  • 【世界知識】解讀《綠皮書》:黑人民權運動的現實意涵
    美國影片《綠皮書》(Green Book)獲得今年(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五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影片片名《綠皮書》源自一本黑人旅行指南。由於早年美國實行種族隔離政策,黑人只能去特定的旅店、商店和餐館,《綠皮書》成為黑人旅行的必備書。它最早出版於1936年,由一位名叫維克多·格林的黑人撰寫。
  • 《黑色黨徒》:從不一樣的角度解析與《綠皮書》一樣級別的電影
    這不是斯派克第一次落敗,30年前使他名震好萊塢的《為所應為》在最佳改編劇本的角逐上輸給了黑人為白人開車的《為黛西小姐開車》,後者九提四中(包括最佳影片)成為當年奧斯卡最大贏家;而30年後的今天,斯派克野心勃勃的新片《黑色黨徒》在最佳影片的決鬥中又輸給了白人為黑人開車的《綠皮書》。因此也難怪他如此憤懣不平了。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來了,約麼?
    電影《綠皮書》裡,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片中兩位主角Tony和Doc兩人的車,在美國肯德基州一條公路上爆缸了,駕駛員Tony提著水壺下車給汽缸灌水,而乘客Doc穿著西裝,優雅地從車裡走了下來,他掏出手帕試圖揮去那難聞的汽油味。公路的另一邊就是一個農場,正在忙著農活的人們把手上的鋤頭、鎬子放下,他們用多少帶著點訝異的眼神望著這兩個異鄉人。
  • 《綠皮書》這部電影能讓你懂得什麼道理?
    導讀:《綠皮書》這部電影能讓你懂得什麼道理?綠皮書是一個感傷的公路旅行夥伴圖片關於種族歧視和階級歧視和勢利在20世紀中葉,託尼(維果·莫特森飾)是一個懶散的人,在一家夜總會當服務員。俱樂部將關閉幾個月,但託尼的房租和生活費不會被取消。
  • 奧斯卡大贏家《綠皮書》:做一個時代的異類,到底有多孤獨?
    整個頒獎季,包括奧斯卡3項大獎在內,《綠皮書》共獲得了56項提名,24次大獎。並獲得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音樂/喜劇類)、最佳男配、最佳劇本。影片之所以能打動觀眾,是因為有強烈的情感共鳴。隨著成長和圈子的改變,每個人心裡都有了一本「擇友綠皮書」。它是我們的擇友標準,也是我們的擇友「偏見」,使我們變得愈加孤獨。
  • 綠皮書背後的世界,不再是天才孤獨對抗這世界的一切不公
    本該是更新遊記的一周,但我卻決定提前為大家隆重得介紹一下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不得不說這真是一部令我感到驚豔的電影,儘管它沒有一個吸引人的名字,但是卻有一個有趣的靈魂。也許他沒有想過會和黑人成為朋友,但是他在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得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像最後一頓。」
  • 馬小鹽:《綠皮書》PK《黑色黨徒》——雙重差異與互相救贖的勝利
    斯派克·李執導的影片《黑色黨徒》,亦進入最佳影片獎提名,與《綠皮書》同臺角逐。但這是一部純然以黑人視角切入的政治正確的影片。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這部影片極為失敗,它看上更像故事片與紀錄片混合剪輯而成的怪胎。為了打造一部黑人遭受歧視的種族血淚史,導演在電影的開頭與結尾,皆引入和種族歧視有關的紀錄片與新聞畫面,使得整部電影呈現出一種影像政治論文的僵硬風格。
  • 電影《綠皮書》與美國60年代的風尚
    被太太的弟弟拉去餐館和胖子打賭吃熱狗,一口氣吃下26個熱狗後贏得50美金,妻子感恩下個月房租有了著落。在結束唐·舍利博士的面試以後,又去典當了自己心愛的手錶作為家庭生活開支,一個中年男人的窘迫,在電影的前十分鐘內,被維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演繹的十分真實而貼切,也為接下來的敘事埋下伏筆。
  • 小木說電影,深入解讀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背後的故事
    電影內容就不多作介紹了,主要還是說說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吧。《綠皮書》的誕生影片中託尼作為白人司機,載著黑人鋼琴師唐去美國南部巡演。在出發的時候,一本綠皮書成為了該影片的線索。那麼什麼是《綠皮書》呢?看起來《黑人旅行者綠皮書》出版的背景,充滿了壓迫和苦難,但電影《綠皮書》卻沒有散發太大的怨氣。美國的種族問題根源電影中,託尼載著唐一路走來,遇到各種針對黑人的不公正待遇,不能使用白人洗手間、餐廳、化妝室,被警察無理由拘押等等一系列事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