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背後的世界,不再是天才孤獨對抗這世界的一切不公

2020-08-28 二月霜滿Yuan

本該是更新遊記的一周,但我卻決定提前為大家隆重得介紹一下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不得不說這真是一部令我感到驚豔的電影,儘管它沒有一個吸引人的名字,但是卻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綠皮書可不是一本精緻的筆記本或是一本昂貴的雜誌這麼簡單,這本書的存在是專門告訴黑人究竟哪裡可以吃飽喝足,究竟哪裡可以休息,別奢望這些地方會有什麼好的環境,高的品質,在當時種族歧視嚴重的美國,對於黑人而言,只要能保障基本生存需求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施捨與恩德了。

這部電影採取的是雙男主的形式,白人託尼與黑人唐,託尼出生貧寒,語言粗鄙,貪圖小便宜,能用暴力解決的事情絕對不多費半句話,隨心所欲,不懂得掩飾,幹著數不清的零工,住在窮人區的布朗克斯,擁有一個和睦美好的家庭大約是他唯一的財富。

唐是來自幾內亞的黑人著名鋼琴家,精通多國語言,談吐舉止優雅講究,身份高貴,對自己有著嚴格的約束,情緒內斂不外露,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孤獨得住在卡內基音樂廳的頂樓,與親人關係疏遠寡淡,只能與一堆冷冰冰的死物相依相伴。

就是這樣兩個膚色不同,性格迥異,身份懸殊的人開啟了一段讓人又哭又笑的巡迴演奏之旅。

「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唐邁出了第一步,託尼也邁出了第一步。誠然,人與人之間當然是不同的,長久以來存在的種族歧視讓白人與黑人勢成水火,到了今天也依舊存在。白人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而黑人又因為各種原因而無人站出來大聲維護自己的尊嚴。

但唐放棄高出三倍的價格留在紐約的上流宴會,選擇去巡迴演奏,努力改變白人對黑人的偏見就是踏出的第一步,他是一個孤獨的天才,但他願意踏出第一步的勇氣才是真正令人欽佩的。

託尼討厭黑人,從電影的開頭,他將水池裡黑人喝過的水杯扔進垃圾桶裡可見一斑。迫使他為一個黑人工作唯一的理由大約只是為了養活家庭,否則真的很難想像一個討厭黑人的白人怎麼可能還為黑人工作。託尼也在這一刻踏出了他的第一步,願意改變自己長久以來對黑人的偏見,這份勇氣與唐一樣值得欽佩。也許他沒有想過會和黑人成為朋友,但是他在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得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像最後一頓。」

託尼是個灑脫慣了的人,在車裡抽菸,聽狂野的爵士樂,開車的時候啃三明治和用手直接抓烤雞,還「誠邀」唐和他做一樣的嘗試,跪在路邊與混混賭博,在唐要求他表現得像個上層人時候拒絕壓抑天性,在宴會上直接吐出難吃的甜椒三明治等一系列不文雅的行為直白得告訴我們他的性格是如此放蕩不羈,充滿市井氣息,但看到這些,我並未覺得託尼的行為有哪裡不和諧,更談不上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

這世上有多少人能像託尼一樣有工作的時候就認真的工作,想說什麼就大膽說什麼,想大笑的時候就肆意大笑,對待吃飯這件事又如此認真?他的長輩或許沒有帶給他金山銀山,卻實實在在得讓他擁有了一顆簡單樸實的心。

也許你會認為託尼是個灑脫過了頭的人,但他實際上是很有自己原則的。對待家庭,他恪盡職守,遵守承諾,一路走來都在給妻子寫信,哪怕信中有許多拼寫錯誤,爆流水帳,毫無美感可言,但卻是實實在在得愛著他的妻子,在唐教導他如何寫出優美的字句時,他也完全不拒絕。一個懂得疼愛妻子的男人即使不夠成功,也絕對是難得的好人。

相比之下,唐就有些拘束過了頭,在託尼順走幸運石的時候,他義正言辭要求他歸還,甚至提出如果託尼喜歡,可以買下來送給他,但他卻忽略了託尼像孩童一樣天真的內心,讓事情本身喪失了應有的樂趣;在西裝店裡受到羞辱之後,他選擇默默忍耐,微笑著離開;被要求在儲物間裡更換衣服也默默容忍了。

唐忍受這一切不公平的待遇並非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而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個月,每一年,一年四季,日積月累,默默忍受已經變成了他的一種習慣。因此唐對生活細節有著絕對的苛刻,時刻保持優雅高貴來掩飾自己孤寂又自卑的內心。他並不是不想肆意灑脫,而是他不能,也沒有這個資格肆意灑脫。

「這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恰巧我們成為了朋友,這不是緣分,只僅僅是我們本就應該是朋友。」

看似完全做不了朋友的兩個人在這段旅程中越來越合拍,如同電影中所說,他們之間能夠成為朋友絕不是因為什麼緣分,而是兩個膚色不同的人找到了生活中能夠讓他們彼此都看見更寬廣的世界的人。

敞開心扉是他們這一路上做的最多的事情,唐要求託尼按照他的方式改名字,但託尼拒絕了,他喜歡自己的名字,堅持自我,雖然有些拗口,但堅決不改,唐沒有一意孤行得強迫他,而是尊重他的選擇。

當唐看見託尼要去酒吧赴約的時候,他以為託尼要拋下他另謀高就,於是開出了更誘人的報酬來挽留他,這個時候不難看出,唐需要託尼,並且不想失去他的陪伴。託尼樸實的微笑,拒絕了唐開出的條件,但他保證是去拒絕同鄉,信守與唐之間的約定,兩人的情誼在這一刻升華到了更高的階層。

在最後一場巡演的時候,唐受到了大堂經理嚴重的歧視,並且他還試圖賄賂託尼說服唐,但託尼毅然決然得帶他離去,唐跟隨他的步伐堅定得離開,無懼違約,這一幕真是酷到沒朋友!託尼對待唐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僱傭關係,而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朋友的尊嚴比金錢更重要。

託尼希望唐能夠隨心所欲做一次自己,不是在白人面前委曲求全。

「暴力永遠不能取勝,保持尊嚴,才會贏得真正的勝利。」

唐要求只用施坦威鋼琴演奏三重奏,在某一次演出前,託尼發現三角鋼琴裡全是垃圾,而且也不是名貴的施坦威鋼琴時,他義正言辭得與負責人理論了起來。負責人看不起唐是有色人種而拒絕滿足他的要求。

託尼按耐不住暴躁的性格,當場給了他一拳。在託尼看來,拳頭比理論有用,用理論解決不了的事情,誰的拳頭更硬誰就說了算。

但是暴力並不能永遠取勝,當弱勢群體遇到強勢群體,用拳頭解決問題只會讓事情更糟糕。日落陣禁止黑人在日落後進入,這本身對黑人就是一種極大的羞辱,當地的警察甚至對唐進行了當面的羞辱,這讓託尼感到不忿,因此他動手打了警察,兩人被一同關進了監獄。

如果不是其中一名小警察還殘存了一點心靈上的良知,使得警察長給了唐一個機會讓他打電話,那麼我相信唐與託尼恐怕要在這個小監獄裡受一陣子牢獄之災。

比起託尼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唐更喜歡優雅又有尊嚴得把問題解決,多年來積攢的人脈與社會身份使得唐在有難的時候只需要一個電話就可以讓國家級領導人發話救他們離開囫圇。

這一幕鏡頭很重要,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個黑人救白人離開困境,還是一個黑人受到少有的尊敬的重要時刻。

「改變大眾的想法,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離開牢獄之後,唐在託尼的指責下終於爆發了,他衝進雨中控訴自己的委屈,「我不夠黑,也不夠白,甚至不夠男人,那我到底是什麼?」是啊,他究竟是什麼呢?他是被排除在外的第三世界人嗎?

唐孤獨,優雅,高貴,但那是他自己想要如此孤獨,優雅,高貴的嗎?

改變大眾的想法很難,這並非是有著驚人的天賦就可以做到的,更需要孤獨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就像馬丁·路德·金一樣,他有一個夢,他的夢還未來得及實現就已經遭遇槍殺身亡,但這是一個開始,有一個人願為世界的不公而呼喊,邁出勇敢的第一步,這就是成功。

很多人都可以演奏出蕭邦,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像唐一樣用自己的方式演奏出驚豔四座的蕭邦,而託尼永遠是那個最懂他的觀眾。

其他人有沒有被改變,唐不知道,但他唯一知道的是,託尼因為他而改變。

僅僅是天才無法改變大眾的想法,還需要勇氣去面對世間一切不公,願偏見的陰霾終有消散的一天,早日露出陰霾後溫暖的陽光。

相關焦點

  • 不公和孤獨,《綠皮書》這部電影教會我們要勇敢面對生活
    導語:不公和孤獨,《綠皮書》這部電影教會我們要勇敢面對生活最近刷屏的一部電影《綠皮書》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先說說這部電影現在取得的榮譽,在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綠皮書》這部電影得到了了最佳創作劇,最佳剪輯以及最佳影片的提名,當然非常成功的拿到了最佳影片這個獎項,這部電影不僅僅在國外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
  • 《綠皮書》真正的孤獨是被這個世界惡意的拒絕,不得不選擇沉默
    這就是為什麼在《綠皮書》電影中,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即便已經是國家級的藝術大師,並受到包括總統在內的美國民眾的尊重,卻依然會在南方城市,遭遇到區別對待和侮辱的原因!《綠皮書》故事發生的1962年,正值「美國民權運動」方興未艾之際。
  • 奧斯卡大贏家《綠皮書》:做一個時代的異類,到底有多孤獨?
    《綠皮書》裡面有一句臺詞:世界上那麼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有些孤獨是個人選擇,但《綠皮書》裡,黑人鋼琴家唐·謝利的孤獨,是時代選擇。這是綠皮書含義的由來。而故事的開始,就是黑人鋼琴家唐·謝利要去南方巡演。這是一件有人身危險的事。
  • 《綠皮書》平淡的公路劇,以溫暖打造相遇,榮獲奧斯卡
    而這部電影《綠皮書》就是在講這兩個男人所經歷的事情,以及在歧視種族嚴重的美國背景下,男一對社會偏見的不滿和孤獨,抱有種族偏見的男二是如何一點點接納男一的故事。我們先來看看豆瓣評分。豆瓣電影排名佔No.77,豆瓣評分為8.9。
  • 《綠皮書》:決定我們成為某一類人的,不是皮囊,而是內心世界
    《綠皮書》是一部探討有關於美國種族問題的電影,改編自真實的故事。《綠皮書》這一部電影剛一上映,就獲得了很高的口碑,還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很多人說這部電影的政治思維是非常正確的,不僅如此,電影劇情讓不少觀眾都覺得非常的溫暖,背景音樂採用了舒服的爵士樂,暖化了白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現象。
  • 《綠皮書》最打動人的是什麼?
    《綠皮書》展開於1962年的美國,一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故事講述了一個粗俗暴力的白人——託尼,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黑人鋼琴家唐要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開始了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相對老套的故事背景,展現了無數次的種族問題,讓不少人心中生疑,這部電影為何斬獲奧斯卡三項大獎。
  • 池子|負債3000萬,也要對抗這個少年眼裡不公的世界
    95年的池子受到大家的追捧,也是因為在節目中觀點毒辣,表現誇張,拒絕成人世界的虛偽。用少年的眼光去吐槽著世界。他向公司提出異議後,卻被暫停了一切工作。在提出和平解約未得允許後,池子申請仲裁。我和很多笑果的演員,編劇,導演,都是好朋友,這一路走來我知道大家都太不容易,我看別人過得好,我真心高興,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看別人沒有得到尊重,我也特別理解他們的痛苦,都經歷過。之前很多人離開笑果也是因為被傷得太厲害了,這一次,我更多的也是難過和無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綠皮書》火了,海報文案100分!
    繼《流浪地球》之後,最近大熱的當屬《綠皮書》。無論是刷豆瓣,還是微博朋友圈,到處可見電影的信息和一致的好評。《綠皮書》上映不到三天,票房破億,堪稱是近十年最好的奧斯卡電影。世界上那麼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電影文案
  • 《瑪蒂爾達》:一個成長故事,一場天才少女與成人世界的對抗
    瑪蒂爾達是一個有特異功能的天才少女,她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寫自己的名字,兩歲的時候就會照顧自己,四歲的時候讀完了家裡所有的雜誌,自己跑去圖書館讀書。五歲的時候發現自己有特異功能,可以靠意念移動物體。如果哪個家庭擁有這樣的孩子,恐怕開心的不得了,但是瑪蒂爾達的父母卻把她當作一個額外的負擔,不僅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還送她去一所過分嚴格的學校。
  • 電影:綠皮書,世界是冷酷的,炸雞卻是溫情的
    如果沒有選擇……其實這世界就是這麼冷酷的,託尼說:我總不能天天吃26個漢堡。要不是失業,他怎麼會走進雪利的世界。有些相遇,是源於好奇。有些相遇,是迫於無奈。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哪怕迫於無奈,他們最終也在對方的世界裡,得到了新生。最大的感悟,藝術真好。換一個角色,譬如他不是一個音樂家,不是以音樂作為媒介來實現他的尊嚴,可能完全沒有辦法,接近他想要的目標。
  • 獲獎佳片《盲琴師》入選上影節 盲人鋼琴家對抗不公命運
    由導演馬切伊·佩普日察執導,大衛·奧格尼克領銜主演,波蘭殿堂級爵士鋼琴家與音樂製作人萊謝克·莫斯德擔任編曲,講述天才鋼琴家對抗不公命運的傳記類獲獎佳片《盲琴師》(暫譯),繼接連斬獲波蘭各大電影節多項大獎後,再度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青睞,入選「金爵獎劇情片官方入選影片」片單,此次參加上影節也是電影繼波蘭本土公映後第一次在國際亮相
  • 黑人活命指南——綠皮書
    你應該也猜到了,這本書就是「綠皮書」。在前言中,格林寫道:在不久的將來,這套書將不會再出版。到這本書停止發行的那天,我們的好日子就到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被尷尬歧視之苦。
  • 《綠皮書》:從反轉藝術的顛覆與重構看待黑人與白人的友情世界
    二、從劇情反轉到內心情感變化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通過一種反轉變化的方式演繹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相互改變,從而折射出暴力與文明轉變的戲劇性藝術效果,人們對黑人態度的變化將這一主題進行了升華,最終電影主人公孤獨感的消失也從側面印證電影中種族界限的消失。
  • 書評:從天才到罪犯,複雜人性的背後,孤獨是原罪
    天才的頭腦與窘迫的生活註定了他的孤獨對於石神,湯川的介紹是:「我不想隨便用『天才』這種字眼,但這個字眼確實適合他。甚至有教授表示,他是五十年甚至百年難得一見的人才。」除了數學,他什麼都不關心,這也就造就了他的社交「肌無力」。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從曼哈頓到美國南部的這一路,越往南,他們遭受的盤問和不公待遇就越多。「有時候你會和博士雪利住在一起,有的時候你要去另一個地方住」,樂隊的另一位演奏者奧列格在出發前告訴託尼。這裡隱含的意思是,有時候雪利會和你一起住,而有的時候,他只能住在環境更差的黑人生活區。
  • 奧斯卡電影《綠皮書》,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綠皮書》講述一個白人(託尼)為黑人(唐.雪梨)鋼琴演奏家工作的事,幫雪梨開車,準時完成巡演。一路上碰到不少因為雪梨是黑人而受歧視,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雖然是名人,但因為膚色關係,買西服不讓試,演奏休息期間不能使用室內廁所,不能在演奏酒店餐廳吃飯等等,雪梨都沒有用暴力解決,雪梨應該從小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太多太多,又因為是同性戀,他是孤獨的
  • 《綠皮書》:勇氣改變人心,友情治癒孤獨
    不久,託尼接到雪利夥伴的來電,當他抵達某間酒館時,幾位白人正抓著雪利毆打,只因為他進入黑人不該出現的場所,就在劍拔弩張的時候,老闆拿出長槍,要求「放了黑鬼」,才結束這場紛爭。一路上,雪利同託尼不斷遭遇類似的「下等人」待遇。其實在過去14個月內曾二度應邀到白宮演奏的雪利大可留在北方,在高級派對上被奉承、賺進大把的鈔票,可他為何要求經紀公司安排自己前來對黑人不友善的南方?
  • 撕掉綠皮書,讓白色世界和黑色世界成為一個世界——電影《綠皮書...
    然而這僅是「解放」,離「平等」還有遙遠的距離。人身自由是人權的起步,並不表示黑人能和白人平起平坐。影片在塑造唐這一形象時,立體而又真實,唐實際上自尊又自卑,自尊和教養讓他衣冠楚楚、舉止文明,同時又暴露了他自卑的心理,他的身板永遠挺直,舉動永遠中規中矩,過分端正整齊的服裝、優雅內斂的舉止都透露出刻意而做作的氣味。他的反應又常常過激,託尼遞給他炸雞,他拒絕了,表示不會用手抓著吃,託尼很奇怪:「你們黑人都不是喜歡吃炸雞嗎?」唐生氣地說:「你所說的黑人並不代表一切黑人。」連託尼都勸他不必那麼敏感。
  • 《綠皮書》: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游離在人群中,我應該去哪?
    這是電影《綠皮書》中,謝利博士對於自己身份的一段描述,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孤獨、偏見、歧視、茫然、痛苦」等情緒,這是一個找不到歸屬的人對自己靈魂的拷問。深入其中,我們不禁也對自己產生疑問,「我是誰?」
  • 《綠皮書》殘酷社會現實下的溫暖真情
    一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在《綠皮書》中我們看到了種族歧視和階級分化是美國的嚴重社會現實問題。這個世界很複雜,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卻依舊有人開山引流,唐是黑人,為改變現世中對黑人的一些不公,毅然放棄三倍片酬南下開啟演唱會,試圖用音樂來改變人們對黑人的認識,馬路邊,唐和種植園黑人奴隸在欄杆裡、外對視的那一幕讓人震撼,奴隸在高強度工作疲勞下,面對同族的他的震撼,陽光斜射在唐的臉龐上,唐面向他們,正襟站立,宛如在宣告平等之日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