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電影才能算的上是好電影?
我想《綠皮書》應該符合這個評價,影片並沒有特意讓人驚豔的劇情和場景,娓娓道來的平鋪敘事手法把你帶入劇情,隨著故事展開,你的胸口開始有些東西慢慢鬆動、慢慢變暖、慢慢讓你眼角潮溼...
故事發生在1962年的美國,當時的年代距離美國著名的「南北戰爭·黑奴解放運動」剛好過去了100年。
在那場著名的戰爭中,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的亞伯拉罕·林肯,帶領著北方的聯邦政府,一舉擊敗了由南方叛亂諸州組成的美利堅聯盟國,平息了內亂,同時徹底廢除了存在已久的黑奴制度。
這些,就是這部電影《綠皮書》的時代大背景!
那場對美國及全球都影響深遠的著名戰爭,雖然廢除了奴隸制度,但卻並沒有真正實現人種之間的完全平等,黑人只是從奴隸階層被解脫出來,但他們在生活、教育、仕途等各方面依然被不平等對待。
尤其在種族文化傳統悠久的南方地區,通過了一系列以種族隔離為目的的法案,被統稱為「吉姆·克勞法 (Jim Crow laws) 」。
這些形成法律的種族隔離制度規定繁多,其中包括社會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而隔離使用,即供白人使用的設施和場所不允許黑人使用,比如餐廳、比如賓館、比如購物場、比如廁所...
這就是為什麼在《綠皮書》電影中,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即便已經是國家級的藝術大師,並受到包括總統在內的美國民眾的尊重,卻依然會在南方城市,遭遇到區別對待和侮辱的原因!
《綠皮書》故事發生的1962年,正值「美國民權運動」方興未艾之際。
當時諸多的北方志願者,為了打破南方頑固的種族主義風氣,他們結伴去南方諸州,用故意違規的方式去衝擊和抵制那些種族歧視政策,呼喚打破隔離,實現真正的人權平等!
而《綠皮書》電影的主角之一,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就是這些志願者中的一員!對他來說,放棄北方安逸、多金且受人尊敬的優越條件去南方巡演,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勇氣!
就像電影中那句臺詞:天才是不夠的,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那些志願者常常遭到南方種族主義者的瘋狂抵抗,他們用砸玻璃、破壞輪胎甚至扔土炸彈等方式攻擊志願者,有些州甚至會動用警察抓捕他們。
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取名為《綠皮書》,影片中託尼·利普閱讀的那本綠色封面冊子,其實就是一本黑人在南方各城鎮的行為指南,裡面詳細的標註了在這些對黑人不友好的地區,哪些賓館可以入住,那些餐廳可以吃飯,那些地方可以通行...
這本綠皮書,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人權平等的諷刺和侮辱!
故事從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放棄了三倍收入而選擇去南方各城市巡演拉開了帷幕,為了保證行程安全順利,他聘請了生活在社會底層、靠在酒吧看場子為生的託尼·利普為司機兼管家。
這是一個發生在汽車上的故事,這也是一場溫暖的心靈治癒之旅!
影片中的託尼·利普一直生活在市井底層中,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從小養成了自由散漫、兇狠粗魯又帶著點狡黠的小市民習氣。
但他的另一面,又具有善良、同情弱者和信守承諾的特點,尤其是當他接受了唐·謝利博士的聘請,要離開家兩個月時間。他表現出對妻子和孩子們那種依依不捨的感情,讓這個不修邊幅的邋遢大叔展現出內心柔軟可愛的一面。
而他的黑人僱主-鋼琴家唐·謝利博士,則是個從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具備較高文化修養的鋼琴天才。
他年紀輕輕就享譽全國,成為備受總統欣賞而經常出入白宮演出的鋼琴大師。他的舉手投足之間都表現出高貴而優雅的氣質,為當時的美國社會名流們爭相結交、尊崇備至之人。
對唐·謝利來說,他的人生就像那架頂級施坦威Steinway & Sons鋼琴一樣,精準、精緻、精美絕倫!
當這樣兩個風格迥異的人相遇,註定是一場不同尋常的旅行,巡演的路上,充滿了令人忍俊不住的黑色幽默!
白人司機鄙視黑人鋼琴家的有色人種身份!
黑人鋼琴家鄙視白人司機的粗俗野蠻品性!
他們既不懂對方的生活方式、也不認可對方的生活態度,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互相瞧不上對方卻又無法迴避...
一路上,鋼琴家唐·謝利對滿嘴跑火車的託尼·利普有些反感,不喜歡他的喧囂和無法安靜、拿黑人街頭音樂來攀談、隨時隨地粗魯地往嘴裡塞食物、一根接一根的不停抽菸...
轉變從那塊肯德基炸雞塊開始發生了,託尼·利普在服務區買了一份全家桶,邊開車邊手抓炸雞大快朵頤,並邀請唐·謝利一同享用。
唐·謝利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用手直接抓食物的吃法,這和他的紳士派頭完全不符。
最後,當他被託尼·利普半誘惑半逼迫著放棄了他的紳士風度,手捏蘭花指把炸雞送到嘴裡,嘗試著咬下一小口時,他的世界就被打開了一個缺口,那些一直堅守的生活方式,那些從來不曾逾越的規矩,那些階層間的文化隔閡...都悄悄地開始消融了。
從那一刻,這兩個原本在不同文化維度的個體,在衝突和互動中漸漸走向相互接納和認可。
這種感覺就像列維-史特勞斯在《憂鬱的熱帶》寫的那樣:有些屬於過去的小細節,現在卻突聳如山峰,而我自己生命裡整層整層的過去卻消逝無跡。一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事件,發生於不同的地方,來源於不同的時期,都互相接觸交錯,突然結晶成某種紀念物。
這些結晶而成的紀念物,就是他們內心開始為對方的打開,彼此欣賞!
是的,這個結晶就是兩個男人之間的友情!
在隨後的劇情中,轉變了觀念的託尼·利普真正開始像對待朋友一樣為唐·謝利的巡迴演出保駕護航。
用拳頭教訓劇院的鋼琴管理人員,為唐·謝利爭取來他喜歡的施坦威鋼琴...
大半夜從酒吧把被白人混混狂揍的滿臉傷疤的唐·謝利拯救出來,並送回酒店...
用行賄的方式擺平警察,把因同性戀而被抓捕並遭受侮辱的唐·謝利從警局裡撈出來...
這時候,面對著被剝光衣服而羞愧難堪的唐·謝利,他輕描淡寫的想安慰他:「我在紐約酒吧裡工作見的多了...」
這一刻的託尼·利普,顯露出他藏在粗俗外表下那顆真誠、寬容的心!
兩個人之間,從此開始有了很多彼此默契和溫暖的照顧。
唐·謝利開始教託尼·利普用正確的發音,教他用優雅的文字給老婆寫信,教他擺脫那些渾渾噩噩混日子的生活態度,教他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託尼·利普則教會唐·謝利去打開自己塵封的內心,去直面孤獨,教會他如何去愛家人,如何享受快樂!
故事的高潮在一個叫做日落鎮的地方突然爆發了!
當他們在大雨磅礴的公路上被警察攔下,並被告知黑人不允許在晚上出入日落鎮。
那兩個傲慢的警察蠻橫的要求唐·謝利在大雨中下車接受檢查,並用言語和動作侮辱他時,託尼·利普控制不住滿腔怒火,動手襲擊了警察,結果兩個人都被抓進警局關押起來。
陷入困境的唐·謝利,不得已只好動用那些他不願意為了私事而動用的關係,打電話給總統求助。
當他們在幾名警察驚愕的表情中被釋放時,唐·謝利生氣的對託尼·利普說:「都是你的壞情緒讓我們失敗了...暴力永遠無法取勝,堅守尊嚴才會贏,因為自尊總能讓你佔理。」
離開警局在磅礴的大雨中,遭受羞辱和委屈的唐·謝利終於在這一刻爆發了。
他衝進大雨裡,用歇斯底裡的吼叫對託尼·利普宣洩心中的憤怒:「富人付錢讓我演奏,是因為這讓他們感覺自己有文化。一旦從舞臺上走下來,我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普通的黑鬼...
如果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也不夠男人,那告訴我,我是誰?」
這一刻的唐·謝利,像一頭受傷的獸,在雨水中把內心崩潰的情緒宣洩出來,那撕心裂肺的聲音,是在質問託尼·利普?還是在質問自己?又或許是在質問上帝...?
也許,他自己也不清楚!
但從那肺腑中傾瀉而出的孤獨,卻讓人深深的震撼了。
這個外表優雅而驕傲的男人,這個被無數人崇拜敬仰的藝術家,這一刻,他的內心卻是如此的孤獨和無助,軟弱到一塌糊塗!
這讓我們看到,一個被卡在自我同一性混亂狀態的唐·謝利,他無法自我認同,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對於他的黑人同類來說,他仿佛高高在上,與他們所處的那個底層社會的世界已經完全割裂了...
對於這個白人世界來說,他卻只是一個鋼琴彈得不錯的黑鬼,只要從舞臺上下來,他就會被驅逐出境...
那麼,他能去哪裡?哪裡都容不下他了!
這種被兩個世界拒絕的感覺,像極了金庸的《天龍八部》裡,仰天長嘆孤絕而亡的喬峰,「既不容於大宋,也不容於大遼,天地之大,卻無一個可以安身的地方...
這種不被接納的痛苦,只能一個人在無盡的孤獨中自我沉淪、自我湮滅...
什麼是孤獨?
孤獨就是身處人群之中卻無話可說、或是說了也無人能懂、或是懂了也沒有人會在乎!
所以,那個在舞臺上光彩奪目的唐·謝利,每天晚上卻需要用一瓶威士忌才能幫助入睡...
所以,他明明有至親的骨肉,卻從來沒有勇氣冒險去相認...
這時候,託尼·利普才真正的理解了唐·謝利,看到了他內心最深處的那些恐懼,體會到他那不為人知的孤獨!
在淅淅瀝瀝的雨幕中,兩個坦誠的生命終於在彼此的諒解中,綻放出了最美的人性光芒。
也許託尼·利普是第一個走進唐·謝利內心世界的人吧,讓他第一次願意嘗試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出來...
所以,他才會在託尼·利普遇到兩個朋友,晚上要去赴約時緊張的攔住他,提出給他更高的報酬和職位...
他擔心託尼·利普會被朋友用更高的薪水吸引離他而去...
因為他那顆孤獨的心向託尼·利普打開了,他珍惜那顆藏在粗俗外表下善良而溫暖的心,他渴望朋友、渴望情誼,渴望自己能被真正的理解和接納!
這時候,想起了《芳華》中的那句臺詞: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
故事的結局很暖心,最後一場演出由於老闆的固執歧視,不肯讓唐·謝利在白人餐廳裡和他的團隊一起用餐,為了尊嚴的唐·謝利在託尼·利普的支持下,毅然撕毀了演出協議,他們在老闆氣急敗壞的詛咒中優雅的轉身離開。
而這就是唐·謝利這次甘願冒著巨大的風險來南方城市巡演的目的——捍衛人權尊嚴,對歧視說「不」!
就像電影裡那句經典臺詞:「天才是不夠的,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
離開後的兩個人,在橘鳥酒吧裡盡興狂歡,唐·謝利即興演奏了一曲蕭邦最經典和複雜的《冬風練習曲》,引起了滿堂的喝彩!
在聖誕夜來臨之際,他們終於一路風雪趕回紐約。
唐·謝利拒絕了託尼·利普的熱情邀請,孤獨的回到他那豪華而冷清的「城堡」中,一個人對著空氣發呆,看到那顆託尼·利普偷撿來的幸運之石,他的腦子裡回想起託尼·利普的話:
「世界上那麼多孤單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
在聖誕節熱鬧的氣氛中,託尼·利普聽到有人敲門,以為又有街坊鄰居來串門了。
打開門的一瞬,他看到唐·謝利拿著一瓶紅酒站優雅地站在門口...微笑著說:聖誕快樂!
他終於邁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跨越孤獨、跨越種族,跨越自我!
這是一部關於自我救贖的心靈治癒系電影!
唐·謝利和託尼·利普的人生際遇,和另一部經典電影《觸不可及》裡的菲利普和德瑞斯有異曲同工之妙。
活在完全不可交集的兩個世界鐘的人,在一段奇妙的人生陪伴中,彼此成為打開對方心門的鑰匙,成為照射進對方內心孤獨世界裡的那一束奇妙亮光!
而這道奇妙的亮光,就是我們走向自我救贖之路的指領者,讓我們在混沌裡,去找到生命賦予我們的價值和意義。
就像影片中唐·謝利和託尼·利普,他們都做成了彼此生命裡的那道亮光,引領著對方去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當他們最終完成自我救贖的那一刻,人性中「結晶成某種紀念物」就出現了。
那些像寶石一樣的結晶如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一顆一顆鑲嵌成愛的品格,在人性中熠熠生輝!
這部獲得奧斯卡五項提名大獎的精彩電影,是以1962年間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影片中的唐·謝利和託尼·利普的角色原型,在他們相識後的幾十年時間裡,一直都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直到相繼去世。
而就在《綠皮書》故事發生的第二年,即1963年8月,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浸禮會教堂牧師、非暴力主義者」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二十萬人的集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
《我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
致敬,那些為了人類和平而奮不顧身勇敢的人!
致敬,那些為了實現理想而無懼死亡勇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