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真正的孤獨是被這個世界惡意的拒絕,不得不選擇沉默

2020-11-06 老唐說心理

什麼樣的電影才能算的上是好電影?

我想《綠皮書》應該符合這個評價,影片並沒有特意讓人驚豔的劇情和場景,娓娓道來的平鋪敘事手法把你帶入劇情,隨著故事展開,你的胸口開始有些東西慢慢鬆動、慢慢變暖、慢慢讓你眼角潮溼...

故事發生在1962年的美國,當時的年代距離美國著名的「南北戰爭·黑奴解放運動」剛好過去了100年。

在那場著名的戰爭中,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的亞伯拉罕·林肯,帶領著北方的聯邦政府,一舉擊敗了由南方叛亂諸州組成的美利堅聯盟國,平息了內亂,同時徹底廢除了存在已久的黑奴制度。

這些,就是這部電影《綠皮書》的時代大背景!

那場對美國及全球都影響深遠的著名戰爭,雖然廢除了奴隸制度,但卻並沒有真正實現人種之間的完全平等,黑人只是從奴隸階層被解脫出來,但他們在生活、教育、仕途等各方面依然被不平等對待。

尤其在種族文化傳統悠久的南方地區,通過了一系列以種族隔離為目的的法案,被統稱為「吉姆·克勞法 (Jim Crow laws) 」。

這些形成法律的種族隔離制度規定繁多,其中包括社會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而隔離使用,即供白人使用的設施和場所不允許黑人使用,比如餐廳、比如賓館、比如購物場、比如廁所...

這就是為什麼在《綠皮書》電影中,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即便已經是國家級的藝術大師,並受到包括總統在內的美國民眾的尊重,卻依然會在南方城市,遭遇到區別對待和侮辱的原因!

《綠皮書》故事發生的1962年,正值「美國民權運動」方興未艾之際。

當時諸多的北方志願者,為了打破南方頑固的種族主義風氣,他們結伴去南方諸州,用故意違規的方式去衝擊和抵制那些種族歧視政策,呼喚打破隔離,實現真正的人權平等!

而《綠皮書》電影的主角之一,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就是這些志願者中的一員!對他來說,放棄北方安逸、多金且受人尊敬的優越條件去南方巡演,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勇氣!

就像電影中那句臺詞:天才是不夠的,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那些志願者常常遭到南方種族主義者的瘋狂抵抗,他們用砸玻璃、破壞輪胎甚至扔土炸彈等方式攻擊志願者,有些州甚至會動用警察抓捕他們。

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取名為《綠皮書》,影片中託尼·利普閱讀的那本綠色封面冊子,其實就是一本黑人在南方各城鎮的行為指南,裡面詳細的標註了在這些對黑人不友好的地區,哪些賓館可以入住,那些餐廳可以吃飯,那些地方可以通行...

這本綠皮書,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人權平等的諷刺和侮辱!

故事從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放棄了三倍收入而選擇去南方各城市巡演拉開了帷幕,為了保證行程安全順利,他聘請了生活在社會底層、靠在酒吧看場子為生的託尼·利普為司機兼管家。

這是一個發生在汽車上的故事,這也是一場溫暖的心靈治癒之旅!

影片中的託尼·利普一直生活在市井底層中,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從小養成了自由散漫、兇狠粗魯又帶著點狡黠的小市民習氣。

但他的另一面,又具有善良、同情弱者和信守承諾的特點,尤其是當他接受了唐·謝利博士的聘請,要離開家兩個月時間。他表現出對妻子和孩子們那種依依不捨的感情,讓這個不修邊幅的邋遢大叔展現出內心柔軟可愛的一面。

而他的黑人僱主-鋼琴家唐·謝利博士,則是個從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具備較高文化修養的鋼琴天才。

他年紀輕輕就享譽全國,成為備受總統欣賞而經常出入白宮演出的鋼琴大師。他的舉手投足之間都表現出高貴而優雅的氣質,為當時的美國社會名流們爭相結交、尊崇備至之人。

對唐·謝利來說,他的人生就像那架頂級施坦威Steinway & Sons鋼琴一樣,精準、精緻、精美絕倫!

當這樣兩個風格迥異的人相遇,註定是一場不同尋常的旅行,巡演的路上,充滿了令人忍俊不住的黑色幽默!

白人司機鄙視黑人鋼琴家的有色人種身份!

黑人鋼琴家鄙視白人司機的粗俗野蠻品性!

他們既不懂對方的生活方式、也不認可對方的生活態度,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互相瞧不上對方卻又無法迴避...

一路上,鋼琴家唐·謝利對滿嘴跑火車的託尼·利普有些反感,不喜歡他的喧囂和無法安靜、拿黑人街頭音樂來攀談、隨時隨地粗魯地往嘴裡塞食物、一根接一根的不停抽菸...

轉變從那塊肯德基炸雞塊開始發生了,託尼·利普在服務區買了一份全家桶,邊開車邊手抓炸雞大快朵頤,並邀請唐·謝利一同享用。

唐·謝利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用手直接抓食物的吃法,這和他的紳士派頭完全不符。

最後,當他被託尼·利普半誘惑半逼迫著放棄了他的紳士風度,手捏蘭花指把炸雞送到嘴裡,嘗試著咬下一小口時,他的世界就被打開了一個缺口,那些一直堅守的生活方式,那些從來不曾逾越的規矩,那些階層間的文化隔閡...都悄悄地開始消融了。

從那一刻,這兩個原本在不同文化維度的個體,在衝突和互動中漸漸走向相互接納和認可。

這種感覺就像列維-史特勞斯在《憂鬱的熱帶》寫的那樣:有些屬於過去的小細節,現在卻突聳如山峰,而我自己生命裡整層整層的過去卻消逝無跡。一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事件,發生於不同的地方,來源於不同的時期,都互相接觸交錯,突然結晶成某種紀念物。

這些結晶而成的紀念物,就是他們內心開始為對方的打開,彼此欣賞!

是的,這個結晶就是兩個男人之間的友情!

在隨後的劇情中,轉變了觀念的託尼·利普真正開始像對待朋友一樣為唐·謝利的巡迴演出保駕護航。

用拳頭教訓劇院的鋼琴管理人員,為唐·謝利爭取來他喜歡的施坦威鋼琴...

大半夜從酒吧把被白人混混狂揍的滿臉傷疤的唐·謝利拯救出來,並送回酒店...

用行賄的方式擺平警察,把因同性戀而被抓捕並遭受侮辱的唐·謝利從警局裡撈出來...

這時候,面對著被剝光衣服而羞愧難堪的唐·謝利,他輕描淡寫的想安慰他:「我在紐約酒吧裡工作見的多了...」

這一刻的託尼·利普,顯露出他藏在粗俗外表下那顆真誠、寬容的心!

兩個人之間,從此開始有了很多彼此默契和溫暖的照顧。

唐·謝利開始教託尼·利普用正確的發音,教他用優雅的文字給老婆寫信,教他擺脫那些渾渾噩噩混日子的生活態度,教他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託尼·利普則教會唐·謝利去打開自己塵封的內心,去直面孤獨,教會他如何去愛家人,如何享受快樂!

故事的高潮在一個叫做日落鎮的地方突然爆發了!

當他們在大雨磅礴的公路上被警察攔下,並被告知黑人不允許在晚上出入日落鎮。

那兩個傲慢的警察蠻橫的要求唐·謝利在大雨中下車接受檢查,並用言語和動作侮辱他時,託尼·利普控制不住滿腔怒火,動手襲擊了警察,結果兩個人都被抓進警局關押起來。

陷入困境的唐·謝利,不得已只好動用那些他不願意為了私事而動用的關係,打電話給總統求助。

當他們在幾名警察驚愕的表情中被釋放時,唐·謝利生氣的對託尼·利普說:「都是你的壞情緒讓我們失敗了...暴力永遠無法取勝,堅守尊嚴才會贏,因為自尊總能讓你佔理。」

離開警局在磅礴的大雨中,遭受羞辱和委屈的唐·謝利終於在這一刻爆發了。

他衝進大雨裡,用歇斯底裡的吼叫對託尼·利普宣洩心中的憤怒:「富人付錢讓我演奏,是因為這讓他們感覺自己有文化。一旦從舞臺上走下來,我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普通的黑鬼...

如果我既不夠白,也不夠黑,也不夠男人,那告訴我,我是誰?」

這一刻的唐·謝利,像一頭受傷的獸,在雨水中把內心崩潰的情緒宣洩出來,那撕心裂肺的聲音,是在質問託尼·利普?還是在質問自己?又或許是在質問上帝...?

也許,他自己也不清楚!

但從那肺腑中傾瀉而出的孤獨,卻讓人深深的震撼了。

這個外表優雅而驕傲的男人,這個被無數人崇拜敬仰的藝術家,這一刻,他的內心卻是如此的孤獨和無助,軟弱到一塌糊塗!

這讓我們看到,一個被卡在自我同一性混亂狀態的唐·謝利,他無法自我認同,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對於他的黑人同類來說,他仿佛高高在上,與他們所處的那個底層社會的世界已經完全割裂了...

對於這個白人世界來說,他卻只是一個鋼琴彈得不錯的黑鬼,只要從舞臺上下來,他就會被驅逐出境...

那麼,他能去哪裡?哪裡都容不下他了!

這種被兩個世界拒絕的感覺,像極了金庸的《天龍八部》裡,仰天長嘆孤絕而亡的喬峰,「既不容於大宋,也不容於大遼,天地之大,卻無一個可以安身的地方...

這種不被接納的痛苦,只能一個人在無盡的孤獨中自我沉淪、自我湮滅...

什麼是孤獨?

孤獨就是身處人群之中卻無話可說、或是說了也無人能懂、或是懂了也沒有人會在乎!

所以,那個在舞臺上光彩奪目的唐·謝利,每天晚上卻需要用一瓶威士忌才能幫助入睡...

所以,他明明有至親的骨肉,卻從來沒有勇氣冒險去相認...

這時候,託尼·利普才真正的理解了唐·謝利,看到了他內心最深處的那些恐懼,體會到他那不為人知的孤獨!

在淅淅瀝瀝的雨幕中,兩個坦誠的生命終於在彼此的諒解中,綻放出了最美的人性光芒。

也許託尼·利普是第一個走進唐·謝利內心世界的人吧,讓他第一次願意嘗試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出來...

所以,他才會在託尼·利普遇到兩個朋友,晚上要去赴約時緊張的攔住他,提出給他更高的報酬和職位...

他擔心託尼·利普會被朋友用更高的薪水吸引離他而去...

因為他那顆孤獨的心向託尼·利普打開了,他珍惜那顆藏在粗俗外表下善良而溫暖的心,他渴望朋友、渴望情誼,渴望自己能被真正的理解和接納!

這時候,想起了《芳華》中的那句臺詞: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

故事的結局很暖心,最後一場演出由於老闆的固執歧視,不肯讓唐·謝利在白人餐廳裡和他的團隊一起用餐,為了尊嚴的唐·謝利在託尼·利普的支持下,毅然撕毀了演出協議,他們在老闆氣急敗壞的詛咒中優雅的轉身離開。

而這就是唐·謝利這次甘願冒著巨大的風險來南方城市巡演的目的——捍衛人權尊嚴,對歧視說「不」!

就像電影裡那句經典臺詞:「天才是不夠的,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

離開後的兩個人,在橘鳥酒吧裡盡興狂歡,唐·謝利即興演奏了一曲蕭邦最經典和複雜的《冬風練習曲》,引起了滿堂的喝彩!

在聖誕夜來臨之際,他們終於一路風雪趕回紐約。

唐·謝利拒絕了託尼·利普的熱情邀請,孤獨的回到他那豪華而冷清的「城堡」中,一個人對著空氣發呆,看到那顆託尼·利普偷撿來的幸運之石,他的腦子裡回想起託尼·利普的話:

「世界上那麼多孤單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

在聖誕節熱鬧的氣氛中,託尼·利普聽到有人敲門,以為又有街坊鄰居來串門了。

打開門的一瞬,他看到唐·謝利拿著一瓶紅酒站優雅地站在門口...微笑著說:聖誕快樂!

他終於邁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跨越孤獨、跨越種族,跨越自我!

這是一部關於自我救贖的心靈治癒系電影!

唐·謝利和託尼·利普的人生際遇,和另一部經典電影《觸不可及》裡的菲利普和德瑞斯有異曲同工之妙。

活在完全不可交集的兩個世界鐘的人,在一段奇妙的人生陪伴中,彼此成為打開對方心門的鑰匙,成為照射進對方內心孤獨世界裡的那一束奇妙亮光!

而這道奇妙的亮光,就是我們走向自我救贖之路的指領者,讓我們在混沌裡,去找到生命賦予我們的價值和意義。

就像影片中唐·謝利和託尼·利普,他們都做成了彼此生命裡的那道亮光,引領著對方去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當他們最終完成自我救贖的那一刻,人性中「結晶成某種紀念物」就出現了。

那些像寶石一樣的結晶如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一顆一顆鑲嵌成愛的品格,在人性中熠熠生輝!

這部獲得奧斯卡五項提名大獎的精彩電影,是以1962年間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影片中的唐·謝利和託尼·利普的角色原型,在他們相識後的幾十年時間裡,一直都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直到相繼去世。

而就在《綠皮書》故事發生的第二年,即1963年8月,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浸禮會教堂牧師、非暴力主義者」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二十萬人的集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

《我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

致敬,那些為了人類和平而奮不顧身勇敢的人!

致敬,那些為了實現理想而無懼死亡勇敢的心!

相關焦點

  • 綠皮書背後的世界,不再是天才孤獨對抗這世界的一切不公
    但唐放棄高出三倍的價格留在紐約的上流宴會,選擇去巡迴演奏,努力改變白人對黑人的偏見就是踏出的第一步,他是一個孤獨的天才,但他願意踏出第一步的勇氣才是真正令人欽佩的。託尼討厭黑人,從電影的開頭,他將水池裡黑人喝過的水杯扔進垃圾桶裡可見一斑。迫使他為一個黑人工作唯一的理由大約只是為了養活家庭,否則真的很難想像一個討厭黑人的白人怎麼可能還為黑人工作。
  • 《綠皮書》火了,海報文案100分!
    世界上那麼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電影文案世界上那麼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我在紐約的夜店幹了一輩子我明白這個世界很複雜而電影名也有典故,綠皮書其實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這種大主題,大背景下的影片總能感覺到世界文化的魅力。城市裡的風很大,孤獨的人總是晚回家,這部溫暖的片子真的很暖心。而同時,其實想說,天才是不夠的,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
  • 《綠皮書》
    雖然為此俱樂部不得不休業整頓而託尼也面臨著失去工作。同時,粗中有細的託尼也會耍一些小手段來結識「道上」的大哥。沒有工作的託尼當掉了喜歡的手錶,為了50美元和別人打賭吃掉26個大號的熱狗,但他不會昧著良心賺錢。當某位道上的大哥找他麻煩想讓他做點「事情」的時候,察覺出風向不對的託尼斷然拒絕。正義與契約,是體現在混混託尼身上明顯的特徵。
  • 《綠皮書》:他,一個黑人鋼琴家,為何如此孤獨
    唐,大概算得上是電影界裡最為孤獨的鋼琴家,可能沒有之一。唐孤獨地坐在房子裡臺上的他光鮮亮麗,受人尊敬;臺下的他沉默孤獨,只能用酒精去打發內心的孤寂。孤身一人隨著他的弟弟和妻子先後離他而去,他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只能一人獨守城堡,對月獨酌。
  • 奧斯卡大贏家《綠皮書》:做一個時代的異類,到底有多孤獨?
    整個頒獎季,包括奧斯卡3項大獎在內,《綠皮書》共獲得了56項提名,24次大獎。並獲得了金球獎最佳電影(音樂/喜劇類)、最佳男配、最佳劇本。影片之所以能打動觀眾,是因為有強烈的情感共鳴。隨著成長和圈子的改變,每個人心裡都有了一本「擇友綠皮書」。它是我們的擇友標準,也是我們的擇友「偏見」,使我們變得愈加孤獨。
  • 馬雲和柳傳志參加《綠皮書》北京首映,真正亮眼的卻是大景甜
    在剛剛結束的第91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由阿里影業參與出品的《綠皮書》獲得了最佳影片。這部影片將於3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創下「最快在內地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記錄。2月25日,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京舉辦了觀影禮。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世人皆孤獨,而友情最治癒
    而當時的《綠皮書》每年更新一次,詳細記錄了全美對黑人友善的地方,可以安全出入的餐廳,酒店,加油站,理髮店、美容店等場所。這本小小的《綠皮書》被認為「黑人定製旅行保命手冊」。電影《綠皮書》改編自這樣歷史背景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顯然繞不開當時所留下的黑暗歲月。基於這樣一個沉重的歷史背景,通常會顯得過於深沉和悲劇。
  • 《綠皮書》:從反轉藝術的顛覆與重構看待黑人與白人的友情世界
    而電影《綠皮書》卻一反常態,選擇通過喜劇的方式對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情感表達及反轉關係進行細微刻畫,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淡化因種族隔閡而帶來的傷害與痛苦。一舉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令人深思。在電影剛開始時,託尼對待謝利的態度同大部分白人對待黑人的態度一致,但由於生活所迫,而不得不選擇為黑人雪莉工作。但卻由於路途中種種經歷與陪伴,託尼對謝利的情感發生了變化,從厭惡轉變為認同,從不耐煩到邀請謝利前往自己家中做客,託尼被謝利的精神世界及人格魅力所徵服,託尼認可了謝利的存在。
  • 奧斯卡最大敗筆《綠皮書》?到底值不值得看?
    雖被調侃政治正確,但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無論是在呈現形式、情節編排,還是場景質感、演員演技方面都稱得上是非常有誠意。本文可造成部分劇透,同學可選擇性閱讀。在謝利家中面試時,當被問到是否願意為黑人工作,要不是因為三個字——為了錢,他必然是會堅定拒絕的。安居一隅的託尼在這次旅途中,見識到了這個社會對於黑人究竟有多麼不平等。自己的老闆謝利貴為演出嘉賓卻只能住髒亂差的有色人種旅館,出門喝酒也會莫名被圍毆、或是拷進警察局。
  • 《綠皮書》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託尼手拿綠皮書跟妻子道別他們開始踏上行程當然,兩個人的旅程一開始並不和諧,雪利不允許託尼在車裡抽菸,託尼生氣的把妻子給雪利做的熱狗自己吃掉;雪利讓託尼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可託尼不屑一顧,兩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防禦著彼此。
  • 《綠皮書》奧斯卡最佳電影——幸福來自於真正的相知相惜
    人們一般的選擇都會是哪種評分很高的,我也不例外。讓我選擇看這部電影的另一個決心就是,名字並不是那麼吸引人,卻備受好評。《綠皮書》在我看來是一本帶有歧視性的黑人出行手冊,只能住在規定的地方,黑人主人公即使是一位鋼琴家卻也會因為膚色住在破舊的旅館裡,不能與白人坐在一起吃飯。以下我想聊聊比較觸動我的幾個畫面。
  • 傲慢與偏見終會消散——《綠皮書》
    託尼因為打工的地方整修歇業,不得不另找一份工作去貼補家用。而唐要進行為期八周的南方巡演,需要一個可以擺平突發狀況的白人司機。在唐遍尋無果時,有人向唐引薦了託尼。在聽到唐的提出的:私人助手、安排車程、洗衣、刷鞋、熨襯衫等「無理」要求後,託尼堅定地拒絕了。其實託尼的心底,一直埋著對黑人不屑一顧,甚至是討厭的種子。
  • 《綠皮書》:多種社會歧視問題的交織下,唐謝利如何能不孤獨?
    2018年,由美國導演彼得·法雷裡導演的電影《綠皮書》一經上映,便在國內外贏得了無數粉絲的追捧,隨後,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反映種族歧視問題的傳記式喜劇片也不負眾望地斬獲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國內豆瓣評分也高達8.9分。對於這個爆米花電影盛行的時代來說,能夠拍出這樣一部值得深入考究的電影屬實難得。
  • 不公和孤獨,《綠皮書》這部電影教會我們要勇敢面對生活
    導語:不公和孤獨,《綠皮書》這部電影教會我們要勇敢面對生活最近刷屏的一部電影《綠皮書》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先說說這部電影現在取得的榮譽,在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綠皮書》這部電影得到了了最佳創作劇,最佳剪輯以及最佳影片的提名,當然非常成功的拿到了最佳影片這個獎項,這部電影不僅僅在國外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
  • 《綠皮書》:「我只是想活下去,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電影《綠皮書》,在那個時期,種族主義盛行,這兩個背景迥異的男人在旅途中相互了解,真正意義上成為了朋友,彼此的忠誠、愛和互相信任使得這部影片大放光彩。這是一部轟動人心的電影,它迫使觀眾必須面對種族歧視這個中心主題,為我們展示出來了種族主義的陰險與邪惡
  • 《綠皮書》:這是一場富含人生哲理的靈魂拯救、人生求真之旅
    角色的選擇和塑造沒有承襲固有的膚色的刻板印象, 膚色和角色的交換, 時間與空間的交錯, 打破了我們以往的成見, 繼而引領我們突破思維定式與時空局限, 對自由和人性進行深思和深挖。一路上, 託尼和《綠皮書》為世界上優秀的黑人爵士鋼琴家雪利博士保駕護航, 也是在這條通往自由的路上, 白人司機託尼和黑人鋼琴家經歷並上演了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 電影《綠皮書》:放不下偏見,就在偏見中孤獨
    綠皮書全稱為&34;,於1936年第一次出版,它標註了每個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或餐廳,如果不想遇到危險,出行的黑人必須帶上它。,然而這個充滿溫情與幽默的故事,依然展示了使人刻骨銘心的偏見。 戰勝偏見、擺脫孤獨,還需向前一步電影《綠皮書》的宣傳海報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世界上那麼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
  • 電影《綠皮書》:什麼才是真實的自己
    《綠皮書》的獲獎,顯然也不僅因為該影片「政治正確」就能在一眾影片中脫穎而出。作為知名鋼琴家的他本來並不需要博士這個學歷為自己錦上添花,但實際上他又不得不這麼做,因為他的膚色。在那個年代,黑人這兩個字代表著顯然不是精英、高修養,所以,為了贏得相應的尊重,謝利不得不披著一層外衣。
  • 奧斯卡電影《綠皮書》,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綠皮書》講述一個白人(託尼)為黑人(唐.雪梨)鋼琴演奏家工作的事,幫雪梨開車,準時完成巡演。一路上碰到不少因為雪梨是黑人而受歧視,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雖然是名人,但因為膚色關係,買西服不讓試,演奏休息期間不能使用室內廁所,不能在演奏酒店餐廳吃飯等等,雪梨都沒有用暴力解決,雪梨應該從小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太多太多,又因為是同性戀,他是孤獨的
  • 《綠皮書》真實事件改編,故作清高的孤獨值豆瓣9.3分?
    「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這是這部電影從開始貫穿到最後的情緒,而當它升華到最後主人公唐勇敢地推開託尼的房門時,代表著敢於邁出第一步的人,將不再孤獨。本文將從電影主人公唐.雪莉三個時期的三個不同人生態度來分別闡述世界上所有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而當你真正邁出去的時候,就會贏得真正的勝利。01、 我父親曾經說過,無論你做什麼,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像最後一頓。第一階段:彷徨與強裝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