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多種社會歧視問題的交織下,唐謝利如何能不孤獨?

2020-08-29 尤曦子


2018年,由美國導演彼得·法雷裡導演的電影《綠皮書》一經上映,便在國內外贏得了無數粉絲的追捧,隨後,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反映種族歧視問題的傳記式喜劇片也不負眾望地斬獲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國內豆瓣評分也高達8.9分。對於這個爆米花電影盛行的時代來說,能夠拍出這樣一部值得深入考究的電影屬實難得。

個人認為,《綠皮書》對於故事節奏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矛盾衝突的製造都把控得非常精準,整部電影看下來不但能適時帶動起觀眾的情緒,並能在笑點與痛點並存的故事中,引發人們對於現實生存環境的思考。今天,我就從電影情節發展的角度出發,與大家一同探討電影中所凸顯的幾組核心矛盾,並結合電影所反映出的多重「歧視」問題,談一談我對於「如何克服歧視」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黑種人vs白種人:深入骨血的種族矛盾

很顯然,種族歧視是整部電影所要表現的主要矛盾,它貫穿了電影的始終。從電影開頭,白人男主託尼將兩個黑人水管工用過的水杯扔進垃圾桶開始,這種赤裸裸的歧視情節就已經發生了。

白種人對黑種人的種族歧視現象,即使在民族思想更為開化的21世紀依然屢見不鮮,更何況,這部電影發生的年代,是正值「白人至上運動」在美國又一次掀起高潮的1962年。

因此在電影中,儘管黑人男主唐謝利出身不凡——他曾兩次被邀請進白宮表演,是總統的座上賓,但再有錢有勢如他,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仍無法得到白人社會的絲毫認可。從始至終,他都只是白人眼中一個徹頭徹尾的「黑佬」:他想用洗手間卻被豪宅主人拒絕、想買套西裝被服裝店老闆拒絕、想入餐廳用餐又被餐廳主管拒絕……

白種人與黑種人之間的隔閡是世代沿襲、深入骨血的,兩個種族之間的「維權之戰」也從未停息。儘管當時的美國政府已經宣布廢除奴隸制,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館也發表了那段載入史冊的著名演講,顯示出了黑種人在爭取自由上的決心,但本質上依舊無法根除歧視現象。否則,在後來的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類似「自由乘客運動」、小石城事件等一系列黑人們反抗事件。


二、上位者vs下位者:優越感驅使下的有色眼睛

即便影片中的唐謝利是被歧視的黑種人,但卻不能抹去唐謝利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他一名是傑出的音樂家,他所接受到的教育不是普通人能夠比擬的,這也是電影角色在設置時很有趣的一個地方。

因為身為血脈似乎更「高貴」一些的白人主角託尼,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每天為了生計而奔波。此時我們撇去種族問題不談,唐謝利在這樣一個「底層混混」的襯託下顯得高貴得多。當託尼到卡耐基音樂廳應聘,唐謝利高高地坐在寶座上審視著託尼時,上位者與下位者給觀眾帶來的視覺衝擊感油然而生。

唐謝利這個人物在這部劇中大都表現得特別的高貴而不可侵犯,他不聽其他黑人同胞的音樂、不使用除斯坦威以外的鋼琴、不能接受用手吃炸雞、不願意加入其他黑人的比賽……

我想,這也是唐謝利為什麼「孤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一方面,他被白人歧視,而另一方面,他出身優渥,不屑與比他身份低的人們為伍,對託尼是,對黑人奴隸們亦是。這是一個身處上位者的優越感,而在優越感驅使下的人,總是不自覺地帶著有色的眼睛去變相歧視活得不如自己的人。正如唐謝利那樣:他雖然痛惡白人對於他的種族歧視,而他自己卻也厭惡著其他黑人們的「粗鄙」。我們通常所說的「鄙視鏈」,也就是這樣誕生的。


三、多數人vs少數人:「異類」並非都是弱者

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即當某個人成為一群人中的「異類」時,大多數情況下,也意味著這個人將成為被歧視的對象,而這個被歧視的對象,並不一定是弱者。

電影中的唐謝利便是黑人中的「異類」。當汽車在公路上突然出現故障,唐謝利不得不下車時,不遠處正在地裡幹活的黑奴們紛紛停下手裡的活計,看著衣冠楚楚的唐謝利正被一個白人服務,在他們眼裡,他是「異類」;當唐謝利拒絕參加黑人的比賽時,黑人們立即對他冷嘲熱諷,這時他同樣被視為「異類」。

當人們對富貴階層表現出懷疑、遷怒、嫉妒等複雜的心理時,我們把這種心理狀態稱之為「仇富心理」。在這個社會上,不那麼富裕的普通人佔據著絕大多數,而當你的生活比絕大多數人都優越時,你也很有可能會成為「眾矢之的」。電影中的唐謝利遭到了底層黑人們的嫉妒和譏諷,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這種「異類」的鄙視與報復同樣比比皆是,例如,當某災區需要捐款時,人們總會去討伐捐款少的明星們;當人們在新聞上看到某豪車撞人時,會發出一些極端辱罵的言論等等。

因此,「異類」並非都是弱者,強勢且更「有理」一方的往往是佔據著大多數的那群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敢有個性,不敢更突出的原因——我們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四、基於《綠皮書》中所反映出的多重「歧視」問題,談一談我對「如何克服歧視」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種族歧視、階級歧視、大多數人對「異類」的歧視,錯綜複雜的衝突與矛盾交織在電影情節中,集中發生在黑人男主唐謝利的身上,這時,我們反觀唐謝利在雨中的發洩:

如果我不夠黑,我不夠白,不夠男人,那麼告訴我,託尼,我到底是誰?

或許我們對唐謝利的「孤獨」便有了更深一層次的理解。

其實在當今的社會,不同類型的歧視事件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得多。且不提性別歧視、地域歧視、校園暴力等等,就在當下,當新冠肺炎席捲湖北時,全國各地的湖北人被各大酒店、旅館驅逐,寸步難行;而當病毒開始在全球蔓延時,諸如國與國之間的歧視、戴口罩與不戴口罩的人之間的歧視問題比比皆是,人性的醜陋面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暴露無遺,而那個正在被歧視的人,無一不是孤獨的存在。

那麼,社會歧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地域歧視等實際上都屬於社會歧視的一種。而社會歧視的產生又是由社會偏見演變而來的。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

一旦社會對某個人或群體持有某種主觀傾向的看法,並按照這種看法設置一些制度和規範,那麼通常情況下,這一個體或群體還真會變成社會所認為的那樣。

簡而言之,就是「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當社會上出現針對某一部分人貼上「負面標籤」的情況時,這一部分人好像就真的如「標籤」所表述的那樣,人們人云亦云,開始對這些人差別對待,而這一部分人又因為受到了歧視產生了更多的負面屬性,使原本的偏見持有者好像就找到了維持、甚至加重偏見的藉口,刻板印象和歧視行為也就應運而生了。


我們當然知道「歧視」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就成為那個歧視者或是受害者。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又應該如何克服歧視問題呢?


1.從歧視者的角度出發,建立與被歧視群體的溝通和交往,消除刻板印象


許多偏見的產生大都是人們的第一印象或人云亦云而來,沒有經過深入了解而產生的既定看法,都是存在認知偏差的。而當歧視者與被歧視者有了頻繁且密切的接觸後,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1945年,姆扎費爾·謝裡夫進行的「如何讓群體彼此和睦」的研究表明:使先前相互隔離的群體成員進行頻繁地接觸、合作後,會使群體間的偏見明顯減少。對彼此有了更多了解之後,人們會變得喜歡或至少開始包容對方。這證明了,加強兩個群體的溝通確實是一種減少偏見、消除刻板印象的良方。

正如影片中的託尼和唐謝利那樣,原本各持偏見的兩人,在旅途中逐漸成為了朋友,唐謝利開始用手吃炸雞,託尼開始理解唐謝利的孤獨,最後唐謝利融入了託尼的家庭,雙方互相放下成見,度過了一個美好的聖誕,這不正是我們喜聞樂見的結局嗎?


2.從被歧視者的角度出發,學會自立自強,打破外界的偏見

費希本和艾贊提出的合理行動理論可以引申出這樣的結論:人們之所以會由社會偏見逐步演變為行為歧視,是因為歧視者們認為這一行為是合理化的,不但合理,且這種歧視行為並不會產生太高的代價。從本質上說,還是因為被歧視者過於弱小,無論哪個方面都無法與歧視者抗衡。

因此,想要打破這種局勢,被歧視者本身更應該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團結起來,學會自強自立,使「不好的標籤」不攻自破。

我認為,電影中的唐謝利是黑人中一個很好的典範,他至少向我們證明了,黑人也可以成為音樂家,黑人同樣可以成為總統的座上賓。而在現實生活中,那個年代的黑人也確實發起了自由反抗,「餐廳佔座」事件、「小石城事件」等等。當黑人們真正團結起來,抵制歧視的時候,也是為瓦解歧視跨出的第一步。至少在當今的社會,白種人對於黑種人的歧視已經緩和了許多,黑人們也在這樣的抗爭中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權力。


結語

《綠皮書》的兩位主角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時候我們都太過高估自己的第一眼判斷,先入為主的思維總能蒙蔽我們看清真相的雙眼。世界上哪有這麼多的敵我之分,放下彼此的成見,試著擁抱一些自以為是的「不可能」,也許我們將能走入一個更好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綠皮書》殘酷社會現實下的溫暖真情
    一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在《綠皮書》中我們看到了種族歧視和階級分化是美國的嚴重社會現實問題。一系列不公平的待遇凸現了種族歧視的社會實狀。二是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導演彼得·法拉利藉助《綠皮書》,通過唐和託尼道出了種族歧視和階級分化的嚴重社會現實,也描繪了一份跨越種族的友誼,表達了對和平的嚮往和追求。
  • 《綠皮書》:種族歧視背景下經歷磨合成長起來的友情
    「高貴」的白種人託尼是個混混,受教育程度不高,有點小聰明,愛佔小便宜,被僱傭前在夜總會當打手,是一個不太高貴的「高貴人種」。而雪利博士是一個有著黑皮膚的上流社會人士,是世界上最好的鋼琴家,擁有三個博士學位,舉止文明有準則,談吐優雅而又禮貌,和白人固有印象裡粗魯愚蠢的黑人形象完全不同。
  • 當我看《綠皮書》時,我在看些什麼?
    電影上映後,唐謝利家人也十分不滿,認為描述失實,聲稱唐謝利並不古板,與仨兄弟保持著正常往來,並非同性戀,電影根本就是「謊言的交響曲」。 美國有影評家認為電影對「種族歧視」批判力度不夠,弱化了黑暗面,宣揚「白人救世」,粉飾太平。
  • 《綠皮書》|或許唐謝利博士自己也是劊子手
    種族歧視、底層和上層社會的矛盾似乎成為了整部電影的主調,但是今天我想說的是我們在斥責和討厭某種觀念的同時,或許我們自己也是劊子手,無形之中也在根植著這種歧視的觀念。4.作為音樂家,對黑人的音樂一無所知 在最後的一段雨中的情境中,其實唐博士總結的非常對,自己不夠黑、不夠白甚至不夠man,無奈、孤獨和無措在這個時候充分的反映在唐博士的臉上,一個高雅、貴氣甚至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臉上。
  • 《綠皮書》:歧視之中的歧視
    黑人不遵守就是違法,並且會被逮捕並接受處罰。而「綠皮書」裡的內容,是羅列出來了黑人可以去的地方。歧視被種族歧視的鋼琴家唐·謝利,受過高等教育且談吐不凡,吃穿不愁很富有,而白人託尼,正相反,曾是紐約一家夜總會的保鏢,夜總會關閉停業後失業在家,性格粗魯暴力還很社會。
  • 電影《綠皮書》:放不下偏見,就在偏見中孤獨
    這一路上,儘管託尼按照綠皮書的規則安排唐的住宿,唐依然受到了種種偏見,狹小的休息室,不按照合同準備演奏鋼琴,不允許使用衛生間,飽含意味地提供「黑人最愛」的炸雞,在酒吧被人尋釁毆打,甚至連警察都滿含偏見地送他兩進宮。好在託尼雖然歧視黑人,但是對自己的工作有責任心,憑藉強社交能力和以暴制暴之道護著唐的周全。
  • 《綠皮書》:故事縱然感人,種族歧視不得解決,也難得到黑人認同
    在目前這樣的黑人運動下,讓我想起了一部主題是反種族歧視的電影——《綠皮書》。真實故事背景下的種族歧視《綠皮書》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除了片中講述的反歧視的政治意圖,還力圖描述出一個偉大卻也溫馨的故事。《綠皮書》的故事是有真實歷史人物原型的,影片的時代背景就在上世紀黑人運動前夕,那是美國的種族歧視浪潮翻湧的最嚴重的時期。
  • 《綠皮書》的內核讓人毛骨悚然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吸食毒品、缺乏教育、高犯罪率」,這些所謂的「黑人符號」使得黑人移民在社會裡寸步難行。他們集中地居住在貧民區裡,房子擁擠逼仄,衛生間甚至容不下一個成年人蹲坐。年輕人們也因為刻板印象而找不到穩定的工作,全靠小偷小摸維持生活。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穿過歧視去擁抱你
    美國時間2月24日晚,第9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洛杉磯舉行,《綠皮書》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獎,馬赫沙拉·阿里也憑藉該片拿下了最佳男配角獎。電影中,鋼琴家和司機憑藉著綠皮書的指引,開車前往美國南部巡演,在旅途中產生了跨越種族和階級的真摯友情。影片時間線是1962年的美國南部,非洲裔黑人的民權運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再加上歷史遺留問題,隨著旅途一路向南,Dr.Donald受到的歧視就越嚴重。而影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體現種族問題在美國的嚴重性,這樣的歧視,是根植於美國南部的。
  • 美國種族歧視現象曾經有多嚴重?看完《綠皮書》你就全明白了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在今天,種族歧視問題依然這麼嚴重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的美國,種族問題是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你我想像。2018年,一部講述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綠皮書》上映,引起了巨大的社會討論,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今天,吐老師就來聊聊這部影片。
  • 《綠皮書》:他,一個黑人鋼琴家,為何如此孤獨
    因為他在堅持自己的藝術夢想的時候與家人漸漸疏遠了,不光是物理上的疏遠,還有心理和社會屬性上的疏遠,換句話說,就是漸漸地失去了共同語言,再也不能在一起愉快地玩耍。1960s的美國依舊是一個種族歧視盛行的年代,越是靠南的州歧視的程度就越厲害,因為那些州過去就是蓄奴州。
  • 《綠皮書》:如果只看到種族歧視,那你這120分鐘的時間毫無意義
    如果說2019年電影界最大的贏家是誰,那麼無疑《綠皮書》這部電影便是了。《綠皮書》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本「黑人出行指南」,他是由黑人郵遞員維克多雨果格林在當時充滿歧視的現實社會中,為同為黑人同胞們編寫的一本小冊子,書中清晰的指出了各個地區專屬黑人的旅館和餐廳路線。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世人皆孤獨,而友情最治癒
    而當時的《綠皮書》每年更新一次,詳細記錄了全美對黑人友善的地方,可以安全出入的餐廳,酒店,加油站,理髮店、美容店等場所。這本小小的《綠皮書》被認為「黑人定製旅行保命手冊」。電影《綠皮書》改編自這樣歷史背景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顯然繞不開當時所留下的黑暗歲月。基於這樣一個沉重的歷史背景,通常會顯得過於深沉和悲劇。
  • 《綠皮書》最打動人的是什麼?
    《綠皮書》展開於1962年的美國,一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故事講述了一個粗俗暴力的白人——託尼,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黑人鋼琴家唐要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開始了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相對老套的故事背景,展現了無數次的種族問題,讓不少人心中生疑,這部電影為何斬獲奧斯卡三項大獎。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中的人物場景,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真實的「綠皮書」和被弱化的歧視資料顯示,電影《綠皮書》的靈感,源自於1950年代出版的一本專為黑人而編寫的旅行指南。也就是說,這本「黑人出行指南」(即「綠皮書」)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綠皮書」的全名叫《黑人汽車旅行綠皮書》,最早是由紐約哈萊姆黑人社區的郵局職工維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於1936年編寫出版。
  • 《綠皮書》豆瓣8.9:歧視黑人之外,還有兩個男人之間的溫暖
    影片的主題是抨擊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Tony由起初對唐很不屑,但走進Don的生活才發現像Don的孤獨,寂寞與無奈。從此Tony開始改變。比如給自己的妻子寫信。讓妻子重新體會到愛情的甜蜜。而Don也真正接受了自己是黑人的現象,變得樂觀。
  • 傲慢與偏見終會消散——《綠皮書》
    舞臺上,他是赫赫有名的藝術家,卻在走下舞臺的那一刻,因為自己的膚色,又變回遭人唾棄、不配和白人共用一個衛生間的「黑鬼」,他的內心一直渴望著被人尊重。從小接受的精英教育,讓他「高雅」的內心無法容忍底層黑人的「粗俗」。身為同性戀的唐,害怕受到社會的歧視,而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他努力用精英的標準來裝扮自己,想要融入同階層的白人中。
  • 豆瓣高分電影《綠皮書》,不敢邁出第1步的人,永遠都是孤獨之人
    種族歧視幾乎隨處可見,或許在國內並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但是在國外,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鬥爭,幾乎成為了社會上最尖銳的問題。不可否認,這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個汙點,同時也是一個令人寒心的錯誤。18年的時候,就曾經上映過一部關於種族歧視的作品,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綠皮書》。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上映之後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9分。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白人保鏢託尼和一個黑人鋼琴家唐.雪利,兩個人在美國種族歧視情況最嚴重的時期,進行了一次全國巡迴演出,而在期間所遭遇了種種問題。
  • 豆瓣高分電影《綠皮書》,不敢邁出第1步的人,永遠都是孤獨之人
    種族歧視幾乎隨處可見,或許在國內並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但是在國外,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鬥爭,幾乎成為了社會上最尖銳的問題。不可否認,這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個汙點,同時也是一個令人寒心的錯誤。在不少影視劇作品當中,都曾經將這種社會尖銳問題生動地刻畫出來。18年的時候,就曾經上映過一部關於種族歧視的作品,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綠皮書》。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上映之後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9分。
  • 《綠皮書》真正的孤獨是被這個世界惡意的拒絕,不得不選擇沉默
    這些形成法律的種族隔離制度規定繁多,其中包括社會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而隔離使用,即供白人使用的設施和場所不允許黑人使用,比如餐廳、比如賓館、比如購物場、比如廁所...這就是為什麼在《綠皮書》電影中,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即便已經是國家級的藝術大師,並受到包括總統在內的美國民眾的尊重,卻依然會在南方城市,遭遇到區別對待和侮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