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的內核讓人毛骨悚然

2021-03-03 幕味兒

初看《綠皮書》的觀眾,不免會聯想到另一部題材相似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它們擁有相似的人物關係、相同的階級矛盾,而且同樣都是真實故事改編電影。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兩部電影仿佛都有些殊途同歸。

縱向來看,《綠皮書》到《觸不可及》就像黑人運動的開端與發展。從60年代的平權運動開始,一直到90年代末期,黑人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地位好像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種族歧視仍然隱藏於西方社會的各個角落。

《觸不可及》

《觸不可及》對非裔移民在法國的生活狀態進行了相對客觀地展現。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吸食毒品、缺乏教育、高犯罪率」,這些所謂的「黑人符號」使得黑人移民在社會裡寸步難行。他們集中地居住在貧民區裡,房子擁擠逼仄,衛生間甚至容不下一個成年人蹲坐。年輕人們也因為刻板印象而找不到穩定的工作,全靠小偷小摸維持生活。

 

作為黑人移民的一員,主角德希斯常穿著一件連帽黑的夾克,佝僂著身子在樓道間穿梭,和鄰居們交換毒品,仿佛穿行於人間的幽靈,與穿著優雅得體的法國本土居民有著鮮明的對比。

 

《觸不可及》的上映,引起了法國社會的巨大轟動,主創團隊不但憑藉此片取得了一系列的獎項和票房的成功,甚至還得到了法國總統的接見。可見,不同階層、不同種族之間的人們如何生存,如何共處的問題,仍然是西方國家的痛點

 

有人提到,《綠皮書》看起來就像是《觸不可及》的倒置版。從《觸不可及》中的白人富豪配黑人護工到《綠皮書》的黑人音樂家配白人司機,兩部電影的角色配置大同小異。同處於上流階層的兩名角色——富豪菲利普與謝利博士,都因為某種原因無法融入社會,從而需要一個社會地位較低並且諳熟社會規則的「小人物」來保護他們。

 

儘管它們的題材、結構如此相似,但我仍要指出,《綠皮書》絕不僅僅是一部黑白倒置版的《觸不可及》。如果說講述跨越種族與階級之友誼的《觸不可及》是對西方社會的一句警醒,那《綠皮書》則是突破了種族問題的局限,從整個社會的角度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那堵透明的牆,讓「種族歧視」這一主題有了更深的解讀空間

 

《綠皮書》的故事發生在1962年,當時正值美國黑人運動的巔峰時期。一年之前,美國北部剛剛爆發「靜坐運動」,迫使兩百個城市的餐館取消白人與黑人隔離進食的制度;而一年之後,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館的臺階上發表了那段載入史冊的著名演講——「I have a dream」。

馬丁·路德·金

這段歷史所留下的痕跡,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同屬於音樂家,身為黑人的謝利博士始終無法融入他的白人樂團圈子。在主角託尼的視角下,白人琴師們圍坐在旅館院子裡喝酒聊天,而謝利博士則坐在二樓的陽臺上靜靜地看著他們。

這一幕中,黑人孤獨地坐在白人的上方,象徵著60年代的黑人,即使學識再淵博,社會地位再高,也無法得到白人社會的認可。作為音樂家的謝利博士尚且如此,更別說那些在未解放的美國南部土地上艱苦勞作的黑奴了。

 

有趣的是,這些歧視不僅僅存在於黑人與白人之間。電影裡有一個鏡頭令我感到震驚:當託尼和謝利博士駕駛的轎車到達美國南部一個農莊時,汽車突然故障,他們不得不下車稍作修理。此時,在農莊的田地裡工作的黑人奴隸們看到一個衣著得體的「同類」從車上走出來,旁邊還有一個白人充當司機。他們停下了勞作,靜靜地看著他們,眼裡充滿了困惑與不解。


同為黑人,謝利博士乾淨地坐在車裡,而黑奴們卻要在骯髒的泥土裡打滾。此時,謝利博士羞愧地別過頭,坐回到轎車上。也許,此刻他才意識到,自己雖然在為黑人平權四處奔走,但出身優渥的他,從未真正接觸過底層的黑奴們,也從來沒有試著融入到黑人群體中。

同樣,黑人群體也無法理解他這個異類。就像在南部的「有色人種」旅館裡,謝利博士坐在房門外喝酒,黑人工人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正挽著袖子在空地上打球。工人們看到了西裝革履的謝利博士,向他發出了比賽邀請,這讓謝利博士無所適從。黑人們覺得他自視甚高,認不清自己黑人的身份,從而對他冷嘲熱諷。在黑人工人的眼中,謝利博士是一個不夠「黑」的人,而在白人眼裡,他又的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黑鬼。

 

《被解救的姜戈》

這令我想起《被解放的姜戈》中為奴隸主管理者農莊事務的黑人管家史蒂芬。作為農莊裡的黑人管家,他有著超然的地位,手裡的鞭子掌管著其他黑人奴隸的生死。在他眼中,最討厭的不是白人奴隸主,而是那些「不聽話」的黑奴。因為奴隸主給他權利,給他體面的生活,而那些以下犯上者卻會令他遭受懲罰。

 

可以看出,我們平常所看到的「種族歧視」也許只是一種結果,而它的背後交織著的,卻是一個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內核,即——存在於不同種族、階級與身份之間的,由強者對弱者、上位者對下位者、多數人對少數人所進行的排斥與迫害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去探討,《綠皮書》可挖掘的空間便更多了。

 

我們可以在謝利博士遭受的侮辱以及託尼一家對待黑人的方式中,看到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可以在拒絕彈奏爵士樂的謝利博士身上,看到富有的黑人對貧窮黑奴的(微不可察的)歧視;可以在黑人工人們對待謝利博士的不屑裡,看到大多數黑人對待「異類」的歧視;可以在美國警察嫌棄男主的義大利身份這一段情節中,看到本土美國人對外籍移民的歧視……

 

這些歧視發展至今,仍然生生不滅。儘管在如今的西方世界中,黑人的地位已經不再如以前一般低微,但仍然會受到社會的區別對待。曾經人們鮮明的種族歧視逐漸被文化上的隱性歧視所代替。他們一邊大行歧視之道,用有色眼鏡看人,一邊又擔心被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


就像我們在《觸不可及》中看到的,雖然明面上,白人與黑人的機會是均等的,但實際上黑人的生存環境仍然艱苦,他們找工作時還是偶爾會因為膚色而碰壁,這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中,還不足以消解掉種族主義在西方文化裡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所以,《綠皮書》的最後,謝利博士放下了心裡的包袱,在黑人酒館裡彈奏起爵士樂,而託尼的一家人也願意接納謝利博士,邀請他一起歡度聖誕。

在這一刻,影片的意義就不僅僅是簡單的人物成長、角色和解,而更多地代表著:儘管社會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歧視,但人並非不可改變,氛圍也並非不可戰勝。就算平權之路還是「道阻且長」,未來也並非遙不可期。

投稿及其他事務請至「幕味兒」工作郵箱

movie1958@126.com

相關焦點

  • 《綠皮書》的「種族平權」,奧斯卡的「白人救贖」
    實際上,《綠皮書》的編劇是Tony Vallelonga之子Nick Vallelonga。這篇報導指出,電影只選擇了一個人的敘述,而沒有尊重另一個的人的敘述。Don Shirley的弟弟Maurice Shirley形容這部電影是 「一部謊言交響曲」。
  • 綠皮書有感
    在電影中,託尼是一個生活在紐約底層社區的義大利裔美國人。和當時絕大多數白人一樣,託尼和他的親戚們也歧視黑人,只是託尼更甚:他甚至會把兩隻被黑人喝過水的杯子扔進垃圾桶,哪怕那兩個黑人剛剛把他家的水管修好。但託尼實際上是一個熱情奔放、敢愛敢恨的男人。
  • 電影《綠皮書》曝「什麼是綠皮書」特輯
    繼拿下金球獎最佳影片(音樂/喜劇類),又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五項大獎後,電影《綠皮書》終於定檔於3月1日在國內上映。今日,片方發布了一支「什麼是綠皮書」特輯,科普了影片的背景,也解釋了「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這本書標註了各個城市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電影《綠皮書》由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白人司機和黑人鋼琴家因一次長途巡演的旅途,結下真摯友情的故事。電影在海外上映後,除了橫掃好萊塢頒獎季,在多倫多電影節、三大工會獎等重磅獎項上拿獎到手軟,海外觀眾也對該片評價不俗。
  • 《綠皮書》曝光「什麼是綠皮書」特輯
    繼拿下金球獎最佳影片(音樂/喜劇類),又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五項大獎後,電影《綠皮書》終於定檔於3月1日在國內上映。1月25日,片方發布了一支「什麼是綠皮書」特輯,科普了影片的背景,也解釋了「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這本書標註了各個城市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為什麼會被人罵?
    一位黑人編劇發推吐槽:「《綠皮書》?我看更像是白皮書。」還有一種說法是《綠皮書》取代《撞車》成為最差的奧斯卡贏家。指導婦女在某些地區應該蓋著傳統的遮羞布去遵守這些對人極度不尊重的「規矩」。無獨有偶,這塊石頭也是綠色的,吻合了《綠皮書》。
  • 《綠皮書》最打動人的是什麼?
    《綠皮書》展開於1962年的美國,一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故事講述了一個粗俗暴力的白人——託尼,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黑人鋼琴家唐要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開始了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相對老套的故事背景,展現了無數次的種族問題,讓不少人心中生疑,這部電影為何斬獲奧斯卡三項大獎。
  • 馬小鹽:《綠皮書》PK《黑色黨徒》——雙重差異與互相救贖的勝利
    恰恰是這一段平行蒙太奇,呈現了種族對抗的不可化約性:對抗來自於創傷性內核,來自於南北戰爭,來自於原初的主人—奴隸身份。一少部分罪惡的白人(三K黨)仍舊認為黑人是奴隸,是非人,是第三項——一種間於人與動物的愚蠢生物,而黑人則認為自身是與白人同樣的人類,與白人具有同樣的聰穎與智慧。影片裡,發音純正,僅僅依靠打電話就混進3K黨的黑人警察,便是黑人智慧的最佳代言人。
  • 《綠皮書》影評:區分人的可能不只是膚色
    >不分對錯,也就是環境不同但歧視就在無形之中形成了倉廩足而知禮節因此,禮節屬於更高一層的社會要求,知禮節而有禮節的自然會看不起只能吃飽飯的在美國,這個現象同樣存在《綠皮書》將這一問題複雜化處於上流社會的黑人博士和在溫飽線掙扎的白人,兩種人都會被歧視,兩種都有身份困惑,也都有生活煩惱。
  • 對話張蔚:《綠皮書》的奧斯卡加冕與阿里影業國際化的「加法」
    常駐海外的阿里影業總裁張蔚在回顧《綠皮書》投資時表示,《綠皮書》完全符合阿里影業內部總結的「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 選片標準的作品,而這樣的好故事正是後續發揮阿里資源優勢做加法的基礎。如今,「載譽歸來」的《綠皮書》將於3月1日登陸國內院線,也創下了本次頒獎季最快與國內觀眾見面的奧斯卡獲獎電影紀錄。
  • 《幸福綠皮書》不同文化素質人之間的碰撞
    《幸福綠皮書》不同文化素質人之間的碰撞《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是一部2018年美國喜劇劇情片,由彼得·法拉利執導。電影講述美國1962年,牙買加裔美國鋼琴家唐納·謝爾利(馬赫夏拉·阿里飾)前往美國南部保守地區巡迴演出,因為種族歧視的可能,於是他僱用一名紐約保鑣東尼·立普(維果·莫天森飾)作為司機,黑人司機拿到當時社會給黑人旅行用的住宿綠皮書,是在種族隔離時期的旅行指南,記載對黑人友善的場所,幫助有色人種應對種族歧視的旅行之用。
  • 綠皮書中鋼琴曲有哪些 電影綠皮書BGM背景音樂曲譜分享
    在91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綠皮書》成了最大贏家,斬獲三項大獎,該影片的鋼琴曲非常經典,來看看綠皮書中鋼琴曲有哪些 ? 綠皮書鋼琴曲名曲譜分享。  《綠皮書》最近被大眾觀眾,因為這部影片的主角人物是有原型的,很多人都很喜歡該影片裡面的鋼琴曲,來看看綠皮書中鋼琴曲有哪些 ?
  • 《綠皮書》
    影片講述了在一場旅途中,鄙視黑人的義大利裔美國人託尼在給黑人老闆謝利博士當司機的過程中,兩個價值觀完全相反的人互相磨合,都找到了自己歸屬於認同。其他,同類型題材的相似電影有很多,公路片、黑人種族歧視、我們都已經司空見過,多多少少也都會獲得一些獎項。那麼,為什麼《綠皮書》可以摘得本屆的最佳影片,定有它的獨特之處。
  • 《綠皮書》式的「政治正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後殖民主義理論家格萊翰·胡根和海倫·提芬在《後殖民生態批評》一書中用一句有力的話語概括了人類的二分法邏輯的運作機制:「通過分裂身心,西方人發明了物種主義、種族主義、性別偏見。」 事實上,除了這幾種二分法,還有基督徒與非基督徒、西方與東方、異性戀與同性戀、城市與鄉村等多種對立結構《綠皮書》劇照。
  • 綠皮書觀後感
    《綠皮書》:心中有信念的人,努力優秀是為了打破魔咒,一個眼神也能成為動力,不被理解的孤獨也將伴隨終生。司機很逗,很喜歡他的性格;當鋼琴家的才遇到司機的耿直彪悍,本來充滿鬥爭情懷的故事竟然喜劇起來。印象很深的是鋼琴家在臺上每一次奏響命運之音,用鍵盤抗擊現實;印象更深的是,在酒吧為黑人現場演奏,仿佛在拯救靈魂。
  • 《綠皮書》靠什麼走紅
    3月1日,拿下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3個獎項的《綠皮書》在中國公映。獲獎之前,《綠皮書》在影迷那裡就呼聲甚高,獲獎之後,公映信息與海報等短時間內刷了屏。作為近10年來在中國評分最高的奧斯卡獲獎電影,《綠皮書》的票房狀況,能反映出中國電影市場對奧斯卡電影的接受程度。
  • 穿身運動服就說自己復古的,怕是沒看過《綠皮書》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似乎是個開放、包容的移民國家,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帶著他們民族印記組成了豐富多彩的美國文化。但事實上,美國的種族歧視歷史悠久,除了白人以外,印第安人、墨西哥人、黑人、亞洲人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差別待遇。
  • 總的來說,綠皮書還是太美滋滋了
    當然是《綠皮書》。從賣相上,《綠皮書》就很奧斯卡。溫情,黑白種人大和解,同性元素,還是黑人白人開車玩的公路片,奧斯卡評委看了肯定得高潮。電影中,博士和託尼到了南方的肯塔基州,才打開綠皮書 。這讓人覺著,黑人歧視只在那幫保守的南方紅脖子州才存在。
  • 總的來說,《綠皮書》還是太美滋滋了
    當然是《綠皮書》。從賣相上,《綠皮書》就很奧斯卡。溫情,黑白種人大和解,同性元素,還是黑人白人開車玩的公路片,奧斯卡評委看了肯定得高潮。電影中,博士和託尼到了南方的肯塔基州,才打開綠皮書 。這讓人覺著,黑人歧視只在那幫保守的南方紅脖子州才存在。
  • 佳片有約 | 「綠皮書」是什麼……?
    1962年,他去美國南方進行巡演,而影片《綠皮書》正是截取了在這樣一個巡演過程中發生的種種事件,電影中所展現出來的核心公路旅行其實長達一年零三個月,而範圍也比片中廣泛得多,《綠皮書》可以說是一場濃縮版的旅程。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惑,既然是講述一個關於底層白人和精英黑人的故事,那影片片名又為什麼會叫做「綠皮書」呢?
  • 誰是《綠皮書》的最大贏家?
    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電影《綠皮書》擊敗《羅馬》成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