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種族歧視背景下經歷磨合成長起來的友情

2020-08-29 啵言啵語



綠皮書》全稱叫做《黑人司機綠皮書》,是美國種族隔離時期用來給旅途中的黑人指示接待他們的餐館和旅館的指南,因為當時不是任何一家參觀和旅館都會接受他們進入,這本旅行指南為黑人旅行者規避了風險。


影片正是在這一時期發生的故事,講述了在1962年,美國白人混混託尼被黑人鋼琴家雪利博士僱用為司機、助手兼保鏢,護送雪利博士從紐約到南方腹地進行巡迴演奏,靠著綠皮書一路前行,期間發生了種種事件,是一個有淚有笑的溫情故事。

在影片裡,託尼從一開始歧視黑人卻因手頭拮据不得不接下這份工作,到後來與黑人鋼琴家互相了解,親眼目睹種族歧視給雪利帶來的羞辱,雪利內心的痛苦被揭開,託尼逐漸放下偏見,而雪利也勇敢做出反抗,想要衝破種族偏見,二人逐漸建立起友情。拋開種族歧視,在中國的文化背景裡,這樣充滿勇氣和包容的友情也是可貴的。

膚色和階層,有趣的人物身份設置下暗藏矛盾

影片開始的背景下,美國的黑人運動雖然已經早就開始,但是種族歧視的觀念還根植於絕大部分美國人的心裡。著名的馬丁·路德·金·的演講也還沒有開始,而故事發生的這一年似乎是黎明前的黑暗。

在這個種族歧視猶如家常便飯的時代裡,白人自詡高等膚色,而有色人種則是低賤的。影片的故事雖然來自於現實,我們也難免覺得人物的身份對比實在巧妙又有趣。

「高貴」的白種人託尼是個混混,受教育程度不高,有點小聰明,愛佔小便宜,被僱傭前在夜總會當打手,是一個不太高貴的「高貴人種」。而雪利博士是一個有著黑皮膚的上流社會人士,是世界上最好的鋼琴家,擁有三個博士學位,舉止文明有準則,談吐優雅而又禮貌,和白人固有印象裡粗魯愚蠢的黑人形象完全不同。

不管是膚色的不同還是階層的差距,二人身份上的天差地別使他們彼此在剛接觸的時候都對對方產生了偏見,矛盾隱藏在身份差異下的生活習慣與觀念的格格不入裡。

託尼歧視黑人,雖然不會喊打喊殺,當面惡語相向,但他會因為妻子找黑人修理工修理水管而感到不滿,黑人修理工用過的水杯也被他偷偷扔進了垃圾桶。

由於拮据的經濟情況,託尼為了高薪而接受了黑人老闆的僱傭,但是膚色上的歧視使得託尼對老闆並不十分聽從,同時階層上的差距讓託尼覺得雪利高高在上,而雪利覺得託尼這樣一個混混粗魯而又不文明。


「人心中的成見猶如一座大山」

當人在初見時便對彼此產生了偏見,那麼這樣的想法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在以後的相處當中,這些矛盾便會像沉睡的火山,只等待一個時機爆發,然後不破不立。


現實殘酷的歧視,不為人知的孤獨與尷尬


當他們還在北方時,託尼看到的種族歧視尚沒有那麼嚴重。但隨著巡迴演出的地點逐漸深入南方,他所能看到的,他們所遭遇的種族歧視越來越嚴重。

雪利博士只能入住簡陋的專為有色人種提供的汽車旅館,這僅僅只是開始。雖然雪利是被邀請演奏的著名鋼琴家,是那些白人聽眾的貴賓,但是他遭受的種族歧視並沒有減少。雪利博士想要使用主人家的衛生間卻被拒絕,主人只提供黑人傭人使用的樹底的簡陋木板廁所。

他去酒吧會被白人毆打,不允許在西裝店試衣服,甚至會在路上被警察無故攔下,因為落日城」的夜晚禁止黑人出門而他們在「落日城」的範圍內夜晚趕路。這一切看起來都很離譜,託尼也隱約感到不舒服,特別在那個警察表示了對義大利裔的託尼的歧視之後,託尼不再忍受打了他一拳。


因為襲警,兩人被關到了監獄,之後雖然雪利找到司法部長,得到了釋放,但是他們所經歷的並不到此為止。

在最後一站聖誕演奏會,雪利被安排了雜物間當作更衣室,這尚且可以忍受,但是他即將演出的餐廳卻不允許他這個黑人鋼琴家用餐。因為這是「傳統」,是「規定」。


於是託尼和我們終於看到和懂得了這一切。無論雪利擁有多好的出生,聲名如何顯赫,生活在上流社會如魚得水,來往交際的都是有教養的「上等人」。他始終因為膚色遭受著他人的嚴重歧視,和其他黑人沒有區別。

而他又和普通的黑人因為社會階層的不同而格格不入,不被他們接受,同時是白人和黑人圈子的異類,孤獨游離又尷尬。

影片當中有一幕是身著西裝的雪利和一群穿著破舊的正在勞作的黑人相對而立,無聲的畫面傳遞著他們之間猶如天塹的隔閡。而託尼和雪利之間由於觀念的差異爆發的爭吵正揭露了雪利內心的孤獨、痛苦和無所適從。

「有錢的白人花錢請我去演奏,因為這讓他們覺得自己有文化,但我一走下舞臺就立馬變成了他們眼中的另一個黑鬼,這就是他們真實的文化。」

偏見消除,不斷經歷磨合帶來互相理解

託尼陪伴了雪利南下巡演的整個過程,因此他看到了雪利遭受到的歧視,同時他自己也因義大利裔的身份被歧視,這是他從未經歷過的。雖然託尼原本對黑人有所偏見,但是他並不讓偏見控制自己,蒙蔽自己的眼睛,有偏見的同時認為雪利也是個天才。

而且在旅途中,他們互相了解,互相幫助。於是託尼逐漸了解到雪利內心的孤獨與不快樂,理解同情他被歧視的遭遇,幫助雪利爭取應有的待遇,保護他的安全,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雪利身份認同上的尷尬。

雪利則是逐漸接受了託尼粗魯的行為,嘗試新鮮事物,還幫助託尼寫寄給妻子的情書。於是在不斷磨合中雙方的偏見漸漸消除。

他們互相理解也互相影響,同甘共苦的兩個月使他們不斷磨合。從一開始雪利主動選擇進取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演出,到旅途中嘗試突破自己,到在最後一場演出當中,雪利不再默默忍受他人過分的歧視,而是像託尼一樣當場表達出自己,可能不夠禮貌但是足夠堅定地放棄了演奏會。

再到他們之後一起去了黑人酒吧,在那裡雪利喝酒,在臺上用破舊的鋼琴演奏,第一次露出了大笑,雪利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勇氣。

託尼逐漸把對黑人的偏見轉為尊重,在種族歧視的社會裡和雪利成為朋友,這也需要勇氣。兩個月的旅程讓託尼和雪利逐漸深入了解了對方,兩個人的生活習慣和觀念都受到了對方的影響,不知不覺當中建立起了友誼。

於是僱傭結束後,在歸程的那個聖誕夜裡,託尼的家迎來了雪利的拜訪,託尼的妻子給了雪利一個擁抱感謝他,整部電影有了一個溫情的結尾。

通過影片,我們看到了原本對彼此都有偏見的兩個人在共同經歷中互相了解,共同磨合與接受,最終消除偏見,建立起一段可貴的友情。他們包容了彼此的生活習慣和觀念,同時也在不斷改變自己。

在種族歧視的大環境裡,他們勇敢抵抗「傳統」,直視內心,踏出充滿勇氣的第一步。無論何時,包容和勇氣在任何情境下的關係中都是寶貴的存在。

「這世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踏出第一步。」

相關焦點

  • 〝綠皮書〞電影中要說的絕不只種族歧視而已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紐約黑人區哈雷姆的一名叫維克託‧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的黑人郵差,想到了一門生意。一個活在美國社會底層名叫託尼的白人,因為義大利裔的出身,所以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中也是受到種族歧視的,但情況還是比非裔的好很多,至少皮膚是白的,出身底層的他,同樣打從骨子裡歧視黑人,從去他家修理東西的兩位黑人喝過的水杯,被他直接丟入垃圾桶的行為中可以輕易判斷出。
  • 《綠皮書》:故事縱然感人,種族歧視不得解決,也難得到黑人認同
    在目前這樣的黑人運動下,讓我想起了一部主題是反種族歧視的電影——《綠皮書》。真實故事背景下的種族歧視《綠皮書》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除了片中講述的反歧視的政治意圖,還力圖描述出一個偉大卻也溫馨的故事。《綠皮書》的故事是有真實歷史人物原型的,影片的時代背景就在上世紀黑人運動前夕,那是美國的種族歧視浪潮翻湧的最嚴重的時期。
  • 《綠皮書》:歧視之中的歧視
    《綠皮書》是一部美國拍攝的傳記類喜劇電影。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1962年,紐約一家夜總會的保鏢託尼,被世界上優秀的古典樂鋼琴家唐·謝利聘用為專職司機後,一路陪伴鋼琴家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會,倆人之間發生了一系列跨越種族、跨越階級的離奇故事。
  • 美國種族歧視現象曾經有多嚴重?看完《綠皮書》你就全明白了
    一場以反種族歧視的遊行逐漸在全球展開,並演變成暴行。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的美國,種族問題是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你我想像。2018年,一部講述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綠皮書》上映,引起了巨大的社會討論,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今天,吐老師就來聊聊這部影片。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好在哪兒?
    電影《綠皮書》的名字,正是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生存指南。「綠皮書」表面上行友善之名,實則充滿了歧視意味,黑人一旦偏離書中限定的「範圍」,就有遭受攻擊的危險。「綠皮書」究竟是貼心提醒還是刻意警告,不同群體有不同的理解。電影《綠皮書》以此背景出發,改編自真人真事,描繪鋼琴師唐(馬赫沙拉·阿里 飾)與司機託尼(維果·莫騰森 飾)的南方巡演之旅。
  • 回看《綠皮書》
    影片簡介:故事發生時間是在南北戰爭剛結束時,種族歧視隨處可見,黑人鋼琴家謝利博士僱傭了有種族主義的義大利移民託尼做司機,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做巡演。兩個原本是相互看不上眼的人,在階層,生活習慣,看法,行為上不斷碰撞磨合互助的過程中,漸漸相互了解和理解,直至最後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 豆瓣8.9分電影《綠皮書》:比種族歧視更嚴重的是認為它理所當然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南下受到的種族歧視不斷加深,彼此在解決矛盾中加深了友誼,並互相成長。 電影設定在1962年的紐約,這是一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年代,美國南部把黑人用作奴隸。這部電影揭露了當時美國種族歧視的社會現象,呼籲了人人生而平等。
  • 《幸福綠皮書》觀後感:跨越性別歧視的情誼 洗滌心靈的匠心大作
    故事背景設定在1962年的美國紐約,義大利裔司機兼貼身助理保鏢與知名黑人鋼琴家展開為期二個月的公路巡演,這趟驚險之旅在平安夜劃下句號,兩人從互不相識到相互扶持,友誼的滋長竟意外成為彼此最好的聖誕禮物。精彩劇照兩位主角全然跨越種族、性取向的隔閡,打破個別城建,徹底領略到原來完全不同頻道的兩個人,是可以惺惺相惜互相欣賞與激勵成長的,同事也賦予了觀眾生存力量,學會捍衛自己的勇氣和尊嚴,並不失禮儀是能夠戰勝一切的。
  • 《綠皮書》:從反轉藝術的顛覆與重構看待黑人與白人的友情世界
    同時,由於二十世紀美國種族歧視造成的黑人文化缺失十分嚴重,但是在電影《綠皮書》中,黑人謝利卻受過高等教育,而白人託尼卻無法正常的寫完一封書信但卻由於路途中種種經歷與陪伴,託尼對謝利的情感發生了變化,從厭惡轉變為認同,從不耐煩到邀請謝利前往自己家中做客,託尼被謝利的精神世界及人格魅力所徵服,託尼認可了謝利的存在。
  • 從電影了解國外種族歧視問題
    這樣的對立角度回歸到種族問題上,有些人認為將黑人自身的文化價值發揚光大,地位提升的同時就會消弭歧見,然而也有人認為,歧見是不會因為自我價值的提升而消滅,唯有直接將歧見的消滅或是以眼還眼才能解決問題,反映了非裔美國人在西方文化下的窘境。
  • 影評:《綠皮書》-種族矛盾的延續
    綠皮書給我第一個直觀的印象就是這部電影很舒緩,沒有什麼起伏點,可是並沒有給人睏倦的感覺 看《綠皮書》最逃避不開的就是種族這個問題,《綠皮書》發生的社會背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剛好白人主義盛行
  • I Can't Breathe,這些反種族歧視電影值得一看!
    《綠皮書》中的黑人男主角馬赫沙拉·阿里,在這部片中擔任男配角。影片聚焦了「黑人」和「同性戀」兩個關鍵詞,因此也被一部分聲音詬病為拿了「政治正確」的入場券。影片講述了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選取黑人小男孩Chiron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的三段故事,每一段獨立成章,分別講述,最終Chiron從一個瘦小的黑人小孩成長為口戴金牙,肌肉線條壯實的黑人毒販。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世人皆孤獨,而友情最治癒
    文:丹尼爾 | ID:MRDANIEL777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綠皮書》到底是什麼?用一句話表達就是:黑人定製旅行保命手冊。這樣一本冊子,是在時代背景下出現的特殊產物。整個故事需要了解當時的歷史大背景:美國歷史上發生的唯一一次內戰 —— 南北戰爭。
  • 《綠皮書》:一場跨越種族和階層的友誼
    《綠皮書》:一場跨越種族和階層的友誼 《綠皮書》是由彼得·法雷裡執導,馬赫沙拉·阿里、維果·莫騰森主演的,以美國種族、階層歧視為主題的劇情電影。講述的是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演繹出一場跨越種族和階層的友誼。電影中,身為黑人的雪利博士,功成名就,兩次進白宮演奏,多次出入上流社會,甚至居住於音樂廳的樓上,處處顯示著他身份高貴、受人擁戴的表象。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穿過歧視去擁抱你
    美國時間2月24日晚,第9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洛杉磯舉行,《綠皮書》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獎,馬赫沙拉·阿里也憑藉該片拿下了最佳男配角獎。電影中,鋼琴家和司機憑藉著綠皮書的指引,開車前往美國南部巡演,在旅途中產生了跨越種族和階級的真摯友情。影片時間線是1962年的美國南部,非洲裔黑人的民權運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再加上歷史遺留問題,隨著旅途一路向南,Dr.Donald受到的歧視就越嚴重。而影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體現種族問題在美國的嚴重性,這樣的歧視,是根植於美國南部的。
  • 電影推薦|黑人就該受到歧視嗎?一部喜劇外衣下的種族類型電影
    本片講了一個黑人鋼琴家唐雪莉博士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託尼,一路上二人矛盾不斷,卻又一起共渡難關的故事。對黑人還充滿了歧視的託尼兩人心裡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尤其越往南,對黑人的歧視越嚴重,而唐這次的巡演正是從北向南。
  • 《綠皮書》:勇氣改變人心,友情治癒孤獨
    顯然,《綠皮書》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兩位「一黑一白」的男主角,從紐約一路開往南方各州演出兩個月,原本互看不順眼的兩人,隨著朝夕相處、經驗分享與共度難關,最後漸漸放下對彼此的偏見,發展出一段超越種族和階級的感人友誼。片名由來唐·雪利是一位古典樂鋼琴家,受過高等教育,談吐不凡。他受上層白人歡迎,卻從沒真正地被平等對待過,同時也與自己的族群有著很大差距。
  • 從《撞車》到《綠皮書》,看奧斯卡最佳影片裡的種族文化
    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評選上,那些具有社會深度能夠給人帶來反思的電影往往更具備競爭優勢,所以我們在很多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裡都看到了人性的思考、政治的醜聞、社會的缺陷,當然還有種族的歧視。特別是在進入21世紀後,黑人題材的電影成為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獲獎最大熱門,在最近15年裡已經誕生了4部關於黑人的奧斯卡最佳影片:2006年《撞車》、2014年《為奴十二載》、2017年《月光男孩》和2019年《綠皮書》。
  • 《綠皮書》:多種社會歧視問題的交織下,唐謝利如何能不孤獨?
    2018年,由美國導演彼得·法雷裡導演的電影《綠皮書》一經上映,便在國內外贏得了無數粉絲的追捧,隨後,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反映種族歧視問題的傳記式喜劇片也不負眾望地斬獲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國內豆瓣評分也高達8.9分。對於這個爆米花電影盛行的時代來說,能夠拍出這樣一部值得深入考究的電影屬實難得。
  • 綠皮書 種族隔離之痛
    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口碑傳記電影《綠色書》 講述正值美國境內施行「種族隔離」的上世紀六十年代,黑人鋼琴演奏家唐.雪利,僱用常年混跡夜總會幹事的白人「老炮兒」託尼·利普,擔任個人巡演之旅的司機兼保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