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種族歧視現象曾經有多嚴重?看完《綠皮書》你就全明白了

2020-11-08 吐老師

就在不久前,美國黑人佛洛依德受到警察壓迫意外身亡的事件轟動全球。一場以反種族歧視的遊行逐漸在全球展開,並演變成暴行。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在今天,種族歧視問題依然這麼嚴重?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的美國,種族問題是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你我想像。

2018年,一部講述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綠皮書》上映,引起了巨大的社會討論,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今天,吐老師就來聊聊這部影片。



我必須要吐槽一件事情:如果不是親眼看到演職員名單,叫我如何相信《綠皮書》裡的中年油膩大叔託尼,就是當年《指環王》中帥到慘絕人寰的人皇阿拉貢呢?歲月是把殺豬刀,逮誰砍誰,人皇又如何?當年你手裡持著寶劍,今天你嘴裡啃著雞腿,毫無違和感(看過電影的你一定懂)。


人們調侃小李子是唯一一個「活著」就開始讓觀眾懷念的人,我覺得咱們的阿拉貢大叔也差不多

言歸正傳。《綠皮書》拿下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成為自2003年指環王系列第三部以來口碑最棒的影片,並不是因為它的政治正確,而是它的確帶給觀眾一種溫暖的觀影體驗。這種溫暖,恰恰是從20世紀6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的狂風驟雨背景下傳遞出來的。影片的著重點不在殘酷的黑人歧視現象,相反,在舒緩的爵士樂中,力求講述一個偉大溫馨的故事。


歷史上的Dr. Shirley


歷史上的Tony和妻子


《綠皮書》能夠引起轟動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真實性,影片從故事到人名都是實打實的存在,包括黑人音樂家雪利和司機託尼。我們都知道在馬丁·路德·金那番驚世宣言之前,美國的種族歧視浪潮宛如病毒一般蔓延,黑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被區別對待,本片也是如此。



雪利是一名黑人鋼琴家,他技藝絕倫、人際關係也異常廣泛,甚至受到過時任總統的邀請。就是這樣一個人物,選擇乘車南下,受邀前往一些白人富翁的音樂沙龍。影片在這裡設置了一個歷史背景:美國本土對待黑人存在差異性,越是向南,黑人越不受尊重,有被偷被搶的風險不說,甚至有生命危險。更諷刺的是,警局也不會幫你,因此才需要託尼這樣一個身兼司機與保鏢的角色。


雪利在北方拿著高出場費,也排除了危險的可能,可他卻執意要冒險南下,影片的立意就在於此。電影中託尼有一句經典臺詞可以解釋這個現象: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雪利成為了第一人,他試圖憑藉一己之力,挽救黑人在南方的形象。



按理說,受邀嘉賓應該受到高規格的接待,特別是對雪利這樣的音樂家更是如此。可實際上,雪利在表演中一如既往收穫了掌聲,一旦表演結束,人們從音樂世界回歸生活,雪利仍舊是「特殊」的那一位:用餐時,他不被允許上桌和白人們一同吃飯,只能龜縮到一個角落裡;想上廁所呢,只有專供白人使用的衛生間,就算你是音樂家,就算你認識總統,但你是個黑人,對不起你不能進去。



影片中有兩樣極具黑人象徵意味的東西:綠皮書與炸雞。


Green Book


綠皮書在影片裡是雪利用來記錄行程的小本,在歷史上,早在1962年,由於白人運動的猖獗,導致黑人地位愈發低下,很多餐廳和旅店根本不接待黑人。於是,黑人郵遞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編寫了一個小冊子,上面記錄了可以接待黑人的餐廳與旅店,方便同胞生活,以他名字命名的「Green Book」也被翻譯為綠皮書。


代表黑人身份的另一個象徵就是炸雞,因為在美國白人看來,黑人最愛的食物就是炸雞,因此當雪利南下時,給他準備的食物也是炸雞。

電影中最大的笑點和矛盾衝突也發生在炸雞身上。雪利自知是一個混跡於上流社會的黑人,為了不被人區別對待,他對炸雞顯得極為敏感。雪利從來沒吃過炸雞,甚至不知道怎麼吃,巧的是,炸雞卻是託尼這個白人最喜歡的食物,這種穿插在不同種族間的小生活習慣,實際上是劇組別有用心的安排,暗諷了那個年代愚蠢的種族歧視思維。電影中最讓人捧腹的一段就是託尼教雪利吃炸雞。



託尼是電影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是電影的「軸」。他本是美籍義大利人,就職在一家歌舞廳。由於歌舞廳需要裝修整改,託尼將有幾個月的時間無所事事,沒了經濟來源,恰好這個時候,雪利派人找到了他。


這臺水綠色的凱迪拉克更像一臺載夢之車


託尼對待黑人的態度起初是不友好的,影片安插了這樣一個細節:有兩個黑人水電工在託尼家喝水,託尼偷偷的把他們用過的玻璃杯扔掉了。可是託尼這個人物非常複雜,當他知道僱傭自己的老闆是一個黑人音樂家時,似乎每一位觀眾都預感將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然而並沒有。託尼永遠是克制的、灑脫的,甚至有一些可愛,對他而言只要價格合適,他就會漂亮的完成任務。



起初,雪利與託尼是完完全全的僱傭關係,沒有過多的交流,但細心的觀眾馬上會發現二人的特徵:一個有學識有品位不碰炸雞的黑人、一個沒學問又粗魯最愛炸雞的白人,當這樣有趣的性格搭配在一起,勢必要發生很多故事。

果不其然,在不斷南下的過程中,雪利遇到了很多因歧視導致的麻煩,託尼靠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性格一件件的解決,也一次次印證著雪利的看人眼光。與此同時,對於託尼散漫、粗魯的生活態度,雪利也一次次毫不留情的指出,他甚至幫助託尼給妻子寫信,這是兩人愈發信任彼此的標誌。路途中,託尼被雪利的人格精神慢慢感染,他不再糾結於膚色,而是學著改變。


雪利的質問


雪利是孤獨的,他是一個看似有錢的「窮鬼」。膚色差異讓他處處謹小慎微,可是他的舉止行為卻和自己的黑人同胞漸行漸遠,在一些白人看來他永遠只是一臺供人享樂的鋼琴,在黑人看來他纖細的神經不過是為了討好白人的戲碼而已,總之,雪利兩頭不討好。被誤解、被疏遠,越是孤僻,越是難以踏出那一步,雪利在替黑人正名的路途中是先驅者,卻將自己囚禁在牢籠裡,相比之下,反倒是一無所有的託尼才是精神上真正富有的人。


正是託尼讓雪利懂得了自我解放,影片的最後,兩個人在平安夜趕回了家,這個時候雪利的內心是極其矛盾的,他捨不得託尼,可是礙於面子,強撐著回到了城堡(囚牢)裡,還大度的打發走管家,讓他和家人一起度過平安夜,自己卻獨自品嘗孤獨。

鏡頭在這時一轉,回到家的託尼沒有開始平安夜的狂歡,他顯得心不在焉,因為他知道雪利拒絕自己的邀請是怕打擾家人——何況他還是一個黑人。男人之間的友情總是寡言少語卻彌足珍貴的,影片沒有把遺憾繼續下去,隨著託尼家的門鈴響起,雪利出現了,他邁出了那一步。

Damn!你早就應該這麼做了!



我會把《綠皮書》歸到人生必看的電影系列中,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存在生活的盲區,即使我們知道現在的日子並不適合自己,卻仍舊難以踏出那一步。前途未知,恐懼大於希冀,我們怕一旦跨出這一步,會失去唯一,變得一無所有了。但是有時候想想,都是心魔作祟,想就想了,做便做了,又能如何呢?無論如何,生活還要繼續。



我是吐老師,一個專注影視與紀錄片的90後,請關注我啦。

相關焦點

  • 豆瓣8.9分電影《綠皮書》:比種族歧視更嚴重的是認為它理所當然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南下受到的種族歧視不斷加深,彼此在解決矛盾中加深了友誼,並互相成長。 電影設定在1962年的紐約,這是一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年代,美國南部把黑人用作奴隸。這部電影揭露了當時美國種族歧視的社會現象,呼籲了人人生而平等。
  • 《綠皮書》:歧視之中的歧視
    《綠皮書》是一部美國拍攝的傳記類喜劇電影。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1962年,紐約一家夜總會的保鏢託尼,被世界上優秀的古典樂鋼琴家唐·謝利聘用為專職司機後,一路陪伴鋼琴家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會,倆人之間發生了一系列跨越種族、跨越階級的離奇故事。
  • 《綠皮書》:故事縱然感人,種族歧視不得解決,也難得到黑人認同
    在目前這樣的黑人運動下,讓我想起了一部主題是反種族歧視的電影——《綠皮書》。真實故事背景下的種族歧視《綠皮書》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除了片中講述的反歧視的政治意圖,還力圖描述出一個偉大卻也溫馨的故事。《綠皮書》的故事是有真實歷史人物原型的,影片的時代背景就在上世紀黑人運動前夕,那是美國的種族歧視浪潮翻湧的最嚴重的時期。
  •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穿過歧視去擁抱你
    美國時間2月24日晚,第9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洛杉磯舉行,《綠皮書》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獎,馬赫沙拉·阿里也憑藉該片拿下了最佳男配角獎。故事改編自牙買加裔美國鋼琴家唐·謝利和其僱傭的司機兼保鏢託尼立普的真實事件。
  • 《綠皮書》:種族歧視背景下經歷磨合成長起來的友情
    》全稱叫做《黑人司機綠皮書》,是美國種族隔離時期用來給旅途中的黑人指示接待他們的餐館和旅館的指南,因為當時不是任何一家參觀和旅館都會接受他們進入,這本旅行指南為黑人旅行者規避了風險。膚色和階層,有趣的人物身份設置下暗藏矛盾 影片開始的背景下,美國的黑人運動雖然已經早就開始,但是種族歧視的觀念還根植於絕大部分美國人的心裡。著名的馬丁·路德·金·的演講也還沒有開始,而故事發生的這一年似乎是黎明前的黑暗。在這個種族歧視猶如家常便飯的時代裡,白人自詡高等膚色,而有色人種則是低賤的。
  • 美國種族歧視有多嚴重,這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告訴你答案
    這不禁讓人想起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有一位叫維克多·雨果的黑人郵遞員,他所編寫的一本手冊,裡面詳細地羅列出黑人可以進出的場所,堪稱當時的黑人生存指南。這本手冊就叫《綠皮書》,而在2018年上映的同名電影,靈感就來源於它。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在2019年榮獲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 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升級,幾部電影為你見證歷史
    《綠皮書》原名《黑人駕駛者綠皮書》,是上世紀美國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從1936年一直發行到1966年。它是幫助黑人們的實用手冊,恰恰也是種族歧視的歷史見證。導演給種族歧視套了層溫情的外膜。
  • 〝綠皮書〞電影中要說的絕不只種族歧視而已
    因為他的名字就叫格林(Green),所以取名叫〝綠皮書〞,既有綠燈通行的意味,也巧妙地以自己名字命名,所以綠皮書也可稱為〝格林書〞。這本書出版於1936年,直到1967年才停止印刷。最開始只有10頁(訊息涵蓋範圍只有紐約),說是書其實只是一本小冊子,可到了50年代,這本書已經擴增至80頁了(訊息覆蓋面擴大至全美國),還加了廣告在裡頭。
  • 《綠皮書》豆瓣8.9:歧視黑人之外,還有兩個男人之間的溫暖
    看完之​後,給我第一個感受:歧視源於偏見!Tony是個小混混,在酒吧做服務生,有點本事,也有一些小聰明。當Tony看完Don第一場演出後,Tony對Don的態度有了改變。Tony緊緊地抱住Don,並說「歡迎你」。影片的主題是抨擊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Tony由起初對唐很不屑,但走進Don的生活才發現像Don的孤獨,寂寞與無奈。從此Tony開始改變。比如給自己的妻子寫信。讓妻子重新體會到愛情的甜蜜。而Don也真正接受了自己是黑人的現象,變得樂觀。
  • 《綠皮書》的「種族平權」,奧斯卡的「白人救贖」
    >《綠皮書》是一部以「階級調和」和「種族調和」為母題的電影,鋼琴家Don Shirley雖然德高望重,卻因黑人身份屢遭歧視;司機Tony Vallelonga是一個義大利裔美國人,為生計奔命。在在種族歧視嚴重的二十世紀60年代,發生在二人身上的誤解和歧視最終通過相處和溝通化解。這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拿下了第91屆奧斯卡的兩個重要獎項「最佳電影」和「最佳原創劇本」。 《綠皮書》:種族和解背後的虛假平權
  • 《綠皮書》:一場跨越種族和階層的友誼
    《綠皮書》:一場跨越種族和階層的友誼 《綠皮書》是由彼得·法雷裡執導,馬赫沙拉·阿里、維果·莫騰森主演的,以美國種族講述的是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演繹出一場跨越種族和階層的友誼。電影中,身為黑人的雪利博士,功成名就,兩次進白宮演奏,多次出入上流社會,甚至居住於音樂廳的樓上,處處顯示著他身份高貴、受人擁戴的表象。
  • 《綠皮書》:如果只看到種族歧視,那你這120分鐘的時間毫無意義
    自電影上映至今,閒暇之餘,我都會情不自禁的去翻找片源,一次又一次跟隨兩位主角一起踏上美國南部的旅行。影片雖處處演繹著白人對黑人歧視問題。但如果你認為這只是一部講述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
  • 澳洲種族歧視到底有多嚴重?華人:最歧視我們的並不是local,而是他們...!(組圖)
    一位網友在中國問答平臺知乎提問「澳大利亞的種族歧視到底有多嚴重?」
  • 《綠皮書》六十年,挖挖美國種族歧視的黑歷史
    時間比馬丁路德金髮表了那個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早一年。 今天在美國,種族歧視可是個大事,如果在公司工作的人有種族歧視言論,很可能會被開除的。涉及到歧視言論的敏感度大概和在國內能引起刪帖的那些話類似。
  • 美國種族歧視啟示:黑白只是表象,相通的人性才是本質!
    最近美國因為警察暴力執法,弄得全國紛紛罷工抗議。黑人喬治·弗洛伊德雖然犯錯,但卻罪不至死。而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現在越演越烈了。不過通過電影《綠皮書》我們看到的也許會更多。電影《綠皮書》上映後,很多觀眾對此影片深有感觸。不僅因為它獲得了美國奧斯卡獎,更因為它講的是一個曲折人性的故事。
  • 透過奧斯卡影片《綠皮書》,分析19世紀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你有一個黑人男(女)朋友和一個白人男(女)朋友。你覺得當你向家人介紹他們時,哪一個會讓你更有面子,更有底氣,相信你心中早有選擇。 或許,正如影片所說 「成為一個天才還不夠,要改變人們的觀念是需要勇氣的」。
  • 你如何看待一個跨越種族歧視成為朋友的奧斯卡影片—《綠皮書》
    今天為大家帶來影片《綠皮書》由真實故事改編,曾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由彼得.法拉利導演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總票房4.79億,他十分明白並遵守社會底層規矩,為了多掙一點錢,他放長線釣大魚的計謀買通了衣帽間的女郎藏客人的帽子,但他對家庭是一個十分靠譜的人,對妻子盡職盡責,不久,夜總會因裝修將停業長達幾個月,可託尼要生活下去的費用不會因此取消,他不得不重新找工作,為了50美元,他吃了26個乾癟的漢堡
  • 電影推薦|黑人就該受到歧視嗎?一部喜劇外衣下的種族類型電影
    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片名《綠皮書》也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一本&34;,上個世紀中期在美國尤其是黑人族群中十分流行。它標註了美國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本片講了一個黑人鋼琴家唐雪莉博士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託尼,一路上二人矛盾不斷,卻又一起共渡難關的故事。
  • 8.9分《綠皮書》:種族歧視,美國最悠久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就像電影片名的由來——《黑人出行計劃綠皮書》,最初是由一名在郵局工作,叫做維克多•H•格林的人在1936年自行編寫的,在那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尤其是在美國南方各州,酒店、商店、餐廳、旅館、加油站、公園、洗手間等公共場所都是兩種顏色,黑人的出行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哪家酒吧可以喝酒,哪家旅館可以下榻,哪家餐廳可以吃飯……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相當於一本出行指南
  • 影評:《綠皮書》-種族矛盾的延續
    ,你會忍不住的往下看,有很多不經意的笑點,這部電影是一個典型的公路片,描述白人託尼利普護送註明黑人鋼琴家唐前往南方巡迴演出的故事,很難想像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是怎麼相識相處的,託尼灑脫而又能說會道但是處於社會下層,唐優雅而又少言寡語,並且是社會的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