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友在中國問答平臺知乎提問「澳大利亞的種族歧視到底有多嚴重?」他寫道「不少出國的朋友都告訴我,澳大利亞的種族歧視有時候還蠻嚴重的,那不少了解澳大利亞的人或者是留學親能告訴我,澳大利亞的種族歧視到底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共有173名網友回答了他的問題,我們看看點讚最多的網友答覆:
肘子好吃!:華人之間互相歧視比本地人歧視嚴重得多得多得多。
尤其最最嚴重的,是臺灣人和香港人歧視大陸人。臺灣也就算了,畢竟兩個政府呈對立狀態這麼多年,歷史遺留問題。可是香港人真的好奇怪啊。永遠在一切場合狂罵「f**king Chinese"。
別人問他們是不是Chinese他們百分百一副受冒犯的樣子回答「I'm not Chinese I'm from HK",留下對方目瞪口呆心裡想「那不就是from China嗎」。這件事真的蠻有趣的,我因為研究需要讀的一些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獻裡面凡是用到香港人做研究樣本,都會叫他們Chinese,雖然香港97年才換政府。現在和外國人談論中國,他們也是會說「I visited China before, I've been to Hong Kong"。所以說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只有香港人自己覺得自己不是中國人呀。這件事情蠻有趣。我想最不幸的感覺,就是自己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就是自己最看不起的人的樣子吧。一種恐同必深櫃的道理。
鍾大仙兒:澳洲的種族歧視基本就是不影響正常生活,不刻意感受,基本感受不出來的程度。日常生活,帶老婆出去玩,吃著火鍋唱著歌,上哪兒遇到那麼多種族歧視去?如果去消費,顧客就是上帝,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遇到種族歧視。路邊的homeless或者teenager倒是經常有可能口出狂言,但那種基本是無差別攻擊,跟你是不是亞裔,沒太大關係。他們想罵的東西多了。再說了,別說在國外,就是在國內,你遇到街頭小混混或者神經兮兮的人,你難道不是繞道走的麼?
工作上的話,負責任的說,有!在白人大公司,天花板還是很明顯的,這個天花板其實就是一種種族歧視。所以中層管理再往上,一般來說華裔就很難了。
但白人大公司的中層管理,基本上年薪也10萬出頭了。對於一個文化不通,語言是第二語言的一代移民來說,其實也差不多夠花了。異國他鄉的,要什麼自行車?主要的問題還是ABC,種族歧視對於二代移民的影響才是巨大的。這也是為什麼其他答案裡提到,經常ABC對一代移民會有莫名優越感,因為他們對中西社會文化的衝突更感同身受,所以也更容易自發的去尋找發洩渠道。
歧視一代移民甚至是自己父母(但其實來自同種族人的歧視並不能叫做種族歧視),就是其中一種方法。。比如前一段時間火過的那個美國二代討伐父母的文章。總的來說,ABC的問題,更多的是文化衝突和教育的問題。如何兼顧雙文化優勢,又不被相互碰撞的文化摧毀,是一門大學問。扯遠了,說回來。就我個人而言,剛來澳洲,在阿德萊德開咖啡店的時候,算是遇到過唯一的一次來自正常白人的種族歧視(非流浪漢和teenager)。
彼時剛剛出國,英語還不是很好,被一個客人罵,讓我滾回中國。但當時幫我解圍的,卻也是當場的另一個白人,他訓斥了那個人,並且在那個人走後,替那個人向我道了歉。國家這麼大,人口素質說到底還是參差不齊的。至於隱性歧視,那就隨他去吧,眼不見心不煩。自問中國人做了什麼拯救宇宙的事情,能夠讓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都打從心裡的喜歡我們呢?再說了,惡的東西,還是要論跡不論心,畢竟論心天下無好人不是麼?
葉知秋:在澳洲,如果你在公開場合被種族歧視了,第一個站出來的一定是白人而不是你的同胞。具體可以參考網上那個視頻,在ade的麥當勞亞裔被侮辱。工作上傳統的白人主導的職業留學生基本上沾不上。因為籤證,雅思等等卡著你的喉嚨。而年齡大點兒的新移民因為文化背景觀念等等也很難融入,很多時候不是人家歧視而是因為沒共同話題乾脆就保持距離做個點頭之交。如果是9年級以下或者更小的時候來的那大部分基本就跟abc沒有區別了。正常找工作正常談朋友生活。但是圈子還是存在。
佑佑IN澳洲:如果在澳洲本地討論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但這裡是知乎,他們不會看到,可以暢所欲言下。在澳洲,絕對不會有任何一個人(包括白人,中東人,亞裔,除非他腦子有病)告訴你他們有種族歧視。大家表面上都是樂呵呵的會說我們都是Australian,我們都是平等的。但其實,根據我的自身經驗,對華人來說,最歧視我們的是ABC和一些小時候就來澳洲的華裔而非白人,也就是所謂的香蕉人。
這些人中文說不溜, 英文說的比白人還要好,思想比白人還要西化。他們的種族其實不光是針對外來的一些人(留學生或者工作籤證)。他們甚至可以歧視他們幹苦力或者做小生意辛苦養育他們但是英文講不清楚的父母。他們對自己有種蜜汁自信加莫名的優越感,覺得自己是澳洲人,和白人是一樣的。因為他們講同樣的語言,並且接受一樣的教育。這些人很多都不會中文,因為他們覺得中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經濟還停留在他們父母「逃出來」的時候又或者他們父母本來就是來自國內比較落後的地方,各種崇洋媚外),所以他們不屑於學習中文或中國文化。
而他們也並不能完全融入西方主流社會,因為他們的家庭背景是華人,而且相貌也是亞洲人。除了英語說得很溜更了解一些當地文化之外,其他和別的中國人並沒有很多區別。而不會說中文的他們也只能跟同樣背景的ABC一起玩。同樣的問題 除了存在於華裔中,也存在於別的移民人種,比如印度人,一個印度朋友曾經跟我吐槽過 她四歲的兒子讓她不要在公共場合跟別人說印度話要說英語,並且平時被媽媽責備的時候,會還嘴diss他媽是印度人,而自己是澳洲人。這是多麼的可笑又可悲。
以上是一部分ABC亞裔,但也不乏有很多ABC喜歡中國文化 想要學好中文的,有沒有民族自尊心其實跟家長的教育密不可分。然後我們說下白人, 白人如果不是極端腦殘,稍微有點素養, 是絕對不會表現出種族歧視的(他們心裡想什麼你也不會知道)。但至少表面上 人家都是一視同仁的。無論如何,從整體上來說,澳洲的種族其實並沒有很嚴重(跟美國相去甚遠)。其實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有歧視,富人歧視窮人,漂亮的歧視醜的,一線城市戶口歧視農村人,並不僅僅是種族上的。最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 那樣無論你來自哪裡,都能昂首挺胸地做人。
匿名:明面上的種族歧視言論幾乎沒有,但是潛規則的歧視到處都是。留學生感受不到太多歧視,因為他們並沒有大規模的佔用澳洲本土人的資源。但是當你畢業了走出校園,開始試圖佔用當地的資源的時候,歧視或者說他們的防禦機制就開始激活了。我曾經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治安怎麼樣?對華人留學生的歧視嚴不嚴重?」 天真的答過還在留學環境裡我所見的澳洲,然而如今的所見所聞可謂是給自己打臉了。
治安也好,歧視也罷,回答那個問題的那時的我,後備箱還沒有常備撬棍和棒球棒。那時候我還天真的看不起華人抱團的行為,那時候我打工的地方還是穆斯林區,ISIS的事件影響力還沒有擴大到人心惶惶。總之呢,那時候的我覺得一切安好。窮山惡水出刁民,墨爾本和雪梨對留學生的歧視幾乎是沒有,就算有也是少部分腦殘的行為。
因為留學生是來花錢的,是來貢獻GDP的,雖然有部分腦殘本地人認為留學生來搶了他們的教育資源,但是沒有留學生那高昂的學費,澳大利亞這幾所大學早倒閉了。再加上墨爾本曾經有華裔市長,所以華人的社會地位還算可以。
但是對於華人僱員呢?舉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墨爾本紮根時間比較長的華人裡能夠在Local公司裡幹活兒的,少得可憐。大部分人都選擇進華人公司或者自己做生意,就因為當地僱主的防禦機制導致他們優先僱傭當地人,或者即使僱了華人,有好的項目也是有限給本地下屬。大學生實習裡的PR or Citizen要求也算是讓人作嘔的條例之一了。
再比如,我公司販賣的汽車配件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因為我們在eBay上銷售,包攬了整個澳洲地區的貨源,所以我們在打包的時候偶爾會用到中文報紙來填充。直到有一次我們接到投訴電話,說中文報紙汙染了他的視線,Made in China的質量怎麼怎麼爛,要求退貨云云。由於那位顧客在墨爾本,所以當他當面回公司退貨了。
在交談過程中噴糞不斷,直到我終於忍不住了進倉庫抽出一根撬棍:"Ya better shut your pussy and fuck off, or let me put this crowbar into your asshole."剩下的,比如移民局一直在控制華人移民數量,雅思故意卡分手段等我就懶得多說了。
下面是另一則新聞:
【墨爾本淘好貨來啦!】
打折信息、好貨推薦、美食評測
我的任務就是每天給大家淘些好貨
嚶~ 嚶~
(實力折扣,一條不漏)
關注我的寶寶永遠18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