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李清照那首膾炙人口的《聲聲慢》嗎?
曾經多少次一遍又一遍朗誦的語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賦曲也絕無僅有。
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我們都知道,翻譯講究一個「信」、「達」、「雅」。如何將中國古詩詞裡的意境準確而又不失優美地轉化成另外一種語言,不僅是我們普通外語學習者的難題,就連語言、翻譯學家們窮盡一生也在不斷探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賞析下中國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和林語堂的兩個經典翻譯版本吧!
李清照《聲聲慢》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原詞這幾句,將詩人在「尋」、「覓」中心神不定,若有所失的神態;「冷」、「清」中隻身飄零的寂寞;「悽」、「慘」、「戚」中愁苦不堪的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全文難盡的愁思由此延展,雙聲疊韻的音美也傾瀉而出,被認為是千古絕唱。
兩位大師的翻譯版本一直被奉為經典,各有亮點。
首先是林語堂版本:
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林語堂先生將原文七個疊詞譯成七個雙聲詞,so重複了七遍;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ank, dead押頭韻,傳達了原文的音美和形美。
雖沒有直接譯出「尋覓」,甚至一反英文常規,連主語也省去了,將中文詩歌形式簡練,意象密集的特點植入英譯,但絲毫沒有影響讀者對原詩的理解。
相反,dim和dark 暗指天色已晚。
dense和dull仿佛使讀者看到詩人尋覓不得,空洞失落的眼神。
damp和dank直達詩人內心深處,引起讀者深深的同情。
最後一個dead是詩人絕望無助抑鬱於胸的哀怨。
譯者由景到人,由外至內的緩緩鋪開,將原詩的意境再現給讀者,意美傳遞的巧妙而含蓄。這或許就是林語堂先生所指的「神美」吧!
再來是許淵衝版本:
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許淵衝先生筆法流暢自然,從look到know再到feel,讓讀者的目光隨詩人一起尋覓,心靈隨詩人一同感受,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他用完整的句子傳達了作者的悲涼心緒,用雙行押韻的方式補償原詞的疊字疊韻,達到了比較自然的對等效果。
特別是第一行的miss和原詞第一行的「覓」字,譯文第四行的cheer和原詞第三行的「戚」字,不但元音相近,連前面的輔音也相同,實現了「音似」,傳達了原詞的音美。
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
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
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這兩個版本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歡迎來評論區跟妮娜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