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日本推理熱劇《輪到你了》(已結局)引起熱議,尤其是番外篇中提到了幕後boss為反社會人格更是引得觀眾們對這一群體的關注。
很多人對反社會人格有些誤會,比如反社會都是殺人狂魔,就像我們對很多心理障礙的錯誤解讀一樣:自閉症都是與眾不同的天才等。
他們的大腦與我們一樣嗎?
精神病學定義上的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在影視作品或者生活中俗稱心理變態(片中boss)。以下我們會主要使用心理變態這個詞來介紹反社會人格的特徵,劇中出現過這樣一個鏡頭,表示他們的大腦和一般人不同。
在暴力犯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是所謂的心理變態(psychopath) 。這個比例遠遠高於正常人中1%的心理變態流行率。也就是說,心理變態的人比起一般人確實更容易犯下暴力罪行。大腦研究告訴我們,心理變態犯人的大腦和正常人的大腦相比,似乎不太一樣。變態罪犯往往被電視和小說描繪成冷血的捕食者,研究發現確實也是如此:心理變態的人對其他人疼痛的感知,跟一般人是不同的。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身體受傷或者感到疼痛的時候,我們也會在心理上感到一定程度的疼痛,這是一般人都有的共情。心理變態的犯人對於自己的疼痛感覺是正常的,但是對於其他人的疼痛卻沒有太多的共情。換句話說,他們沒有辦法很好的感知到別人的疼痛。
每當出現一些暴力性質比較高的刑事案件,「反社會」、「反社會人格」這些個詞在新聞下面的評論裡就八成是跑不了了。
這個詞的確很多吃瓜群眾都喜歡用,也正是因為這樣,反社會人格障礙似乎變成了一個形容詞,屬於大眾認知裡誤解度很高的一種人格障礙。
因為這種人格障礙具有極強的致罪性,且行為特點殘暴、具有可以發展暴力度的潛力,所以經常出現在我探案所裡的很多案件分析中,於是我打算把和這種人格障礙相關的點進行全方面的歸納,統一放在這篇文章裡,以便大家查閱。
1806年的法國發生了一起命案,一名叫做萊斯曼的村夫把一位女士直接推進了井裡,調查後他的犯罪動機是「憤怒的情緒表達結果」。
精神病學專家皮內爾(P·Pinel)對此十分不理解,他認為憤怒的情緒表達不應該如此極端,於是他在分析意見上把萊斯曼的精神問題定義為〝無妄想出現的躁狂症發作〞。
從此開始,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很多犯罪者都具有這種危險的情緒表達模式和冷酷無情的性格,於是這個案例成為很多精神病學者的經典研究案例。
1835年,英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家普裡查德嫌這個稱呼太冗長,於是進行了修訂,把〝無妄想出現的躁狂症發作〞修改為了〝悖德狂〞(Moral Insanity).
他還給出了悖德狂的特點描述:
一種心理錯亂的形式,其中智力功能似乎很少或沒有形成傷害,而.內心的道德或行為準則很奇怪的變得不正常或墮落了。
到了十九世紀晚期,精神病學家們引入了「心理病態」這個詞來形容這種心理疾病,而真正的「反社會人格障礙」這個說法是在1968年才首次亮相的。
1968年,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首次提出反社會人格障礙(ASPD)這個說法,正式的把它列入人格障礙群中。
心理學上所說的「人格」是指一個人固定的行為模式以及日常活動中的習慣方式。
所以,人格障礙有兩個判斷的核心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行為明顯偏離正常
行為已經根深蒂固
對於反社會人格障礙也是如此。
一般來說DSM習慣於把人格障礙分為ABC三個群:
——A群(古怪的、反常的人格障礙)
包括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等。
——B群(戲劇性的、情緒性的或不穩定的人格障礙)
包括反社會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等
——C群(焦慮的、恐懼的人格障礙)
包括迴避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等
介紹ASPD的特點之前,要了解另外一個基本概念:
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CD)
這是一種反覆持久侵犯他人基本權利、違反和年齡匹配的主要社會規範的行為模式。(APA,2013)
DSM5的鑑定標準:
在過去12個月內,表現為以下15項標準中的至少三項,並在過去6個月中至少存在一項:
經常欺負、威脅或恐嚇他人。
經常挑起鬥毆。
曾使用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嚴重人身傷害的武器(例如,棍棒、磚塊、碎玻璃瓶、刀、槍)。
曾殘忍傷害過他人。
曾殘忍傷害過動物。
曾當著受害人的面偷竊(例如,搶劫、搶包、詐勒索或持械搶劫)。
曾強迫他人發生性行為。
曾故意縱火試圖造成嚴重損壞。
曾蓄意欺詐或盜竊。
經常無視父母管教的夜不歸宿(在13歲之前開始)。
經常逃學(在13歲之前)。
導致有臨床意義的社交、學業等方面的功能損害。
說完了品行障礙,就可以步入主題了。
屬於B群人格障礙的ASPD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在青春期以前多次出現品性障礙的行為,而且伴隨年齡增長,這些行為的危害性也會呈現出增加的態勢。(因此我們可以把青春期的品行障礙行為視為ASPD早期的發展土壤)
(2)行為衝動、思維異常、喜歡撒謊。
(3)完全沒有責任感、道德意識和同理心,自私自利、冷酷無情。
(4)認知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正常。
(5)具有極端的反社會意識,對於主流的社會文化規範體系抱有一種天然的逆反情緒。
(6)哪怕是因為越軌行為受到了某些懲罰,也還是會繼續犯錯,犯罪成癮。
這個特點讓ASPD的矯正變得很困難,按照心理學家巴拉特的觀點,ASPD個體或許在信息加工能力上有問題,因此把注意力從獎勵線索轉換到懲罰線索對他們來說很難做到。
從特徵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人格障礙的最大核心就是:
——從青春期前就對違反規則已經成癖,犯罪出現成癮式的特點。
由於這種人格障礙的滿足方式是不斷的去通過各種方式違反社會規則,所以致罪機率在人格障礙中幾乎沒有第二種人格障礙可以與之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