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水母網 劉煙生
YMG全媒體記者 唐克 攝
位於芝罘區朝陽街的新中國電影院曾是膠東開業最早、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放映影片最前衛時尚的電影院之一。現今50歲以上的煙臺人恐怕都在這兒看過電影。那時,或許是父母帶你去的,或許是學校統一組織去的,再或是你和初戀女友相約牽手而去,就連農村青年男女處對象,也要揣著家長賣雞蛋攢的幾角錢,翻山越嶺趕幾十裡山路,到市裡新中國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否則那就枉談了一場戀愛。到如今,也許你看過的電影名字已記不清了,故事情節也模糊了,但是我敢說,你初次踏入影院的激動心情,今生今世都不會忘懷。
新中國電影院的前身是英國商人開辦的仁德洋行於煙臺山東側領事路建造的月宮電影院,1932年開始營業。
1935年1月,影院以「金城電影院」命名正式開業,更新放映有聲電影,時為境內最有聲望的電影院,票價昂貴。
1938年,日軍侵佔煙臺後,金城電影院更名為「中華電影院」,由王雲生與日本人聯合經營,影片由日本人供應。
1948年10月,煙臺第二次解放, 膠東軍區將中華電影院更名為「新煙臺電影院」,於1949年元旦開業。
「新中國電影院」於1951年開業,首次放映國泰影業公司拍攝的故事片《裙帶風》。1952年,影院改屬國營單位。
起始:月宮電影院
境內電影起源於1910年(清宣統二年),當時東山基督教堂外籍牧師帶來一部法國「百代」牌9.50毫米手搖電影放映機及系列無聲影片,在東山、勝利路兩處基督教堂映出,放映時間在1分鐘左右(該機現存煙臺博物館),此為煙臺電影放映之始。上世紀20年代,以經營為目的的電影院相繼建起。新中國電影院的前身是英國商人開辦的仁德洋行於煙臺山東側領事路(煙臺郵政局北)建造的月宮電影院,1932年開始營業。影院專為外國僑民服務,放映無聲電影。放映的大多是美國好萊塢公司影片,如《最後一幕》等。特等座位票價大洋四角,普通座位二角,兒童一角。後因影院房舍狹窄,不利於經營,又與德國商行道孚洋行聯合開辦,新址設在歷新路(現煙臺山公園大門西側處),仍然放映無聲電影。放映過的國產無聲片有《火燒紅蓮寺》《荒江女俠》《千裡送京娘》《關東大俠》《紅蝴蝶》《飛將軍》 《女勇士》《晨曦》《查瑞龍》等。
合營:金城電影院
1934年,德順興鍾廠李東山與其四弟出資,在繁華的商業區北大街東端、朝陽街南首購得地產,又以四萬大洋建成一座有西方建築風格的新影院,取名「完美之影院」(即新中國電影院現址)。該建築坐東面西,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627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前門及放映室為三層,放映廳為二層,正面豎向感很強,細長的窗戶,凹式入口,鐵皮屋頂。此時,月宮電影院由舊址遷來,與完美之影院合併為一家。這時主要放映國產無聲影片 ,間或也放映從歐美各國進口的影片。之後,李東山與英國商人馬茂蘭雙方合營,購置設備,聘請俄國人婁立卡洛夫擔任經理。1935年1月,影院以「金城電影院」命名正式開業,更新放映有聲電影,時為境內最有聲望的電影院,其他無力改建有聲影片的影院先後倒閉。
金城電影院的建築規模、配套設施,均為當時境內上乘。室內裝有暖氣、風扇,樓梯鋪設地毯。樓上樓下共設800座位,皆為單木座椅,並備有三排沙發軟座椅。舞臺口上沿及兩側飾以木雕,廁所設坐便器。主要放映美國好萊塢公司影片,每日放映兩場,星期天三場,每星期更換三次影片。間或上映國產有聲片《松花江上》 《春風》《兄弟血》《美人魂》《春曲麗影》《紅羊豪俠傳》等,影片來源於上海、北京、青島、大連等地,均由影片供應商按合同供片。票價昂貴,最高等的票價,每座為一元大洋,一般普通票也比當時其他影院高出二三倍,除洋人、買辦、海關公務人員、外國水兵、闊佬富賈,當地百姓極少問津。雖然影院上座寥寥無幾,但票價始終不變,以顯示其不同凡俗的高雅。
更名:中華電影院
1938年,日軍侵佔煙臺後,金城電影院更名為「中華電影院」,由王雲生與日本人聯合經營,影片由日本人供應(日本人在廣仁路設有華北映畫株式會社,壟斷控制影片發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影院也放映國產影片,如《馬路天使》等。同時,改造設施,將沙發座椅改為普通座椅,座位增至929個,採取循環放映方式,不分場次座號,購一張票可看一天,此種形式一直延續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煙臺第一次解放後,電影院曾是煙臺市文協唯物劇團(五四劇團)排練、演出場所,排演的第一個戲是歌劇《血淚仇》。之後,曾演出過話劇《原野》《俄羅斯問題》等。1947年,國民黨軍佔領煙臺,影院由國民黨煙臺市黨部接管,名稱仍為中華電影院。1948年10月,煙臺第二次解放, 膠東軍區將中華電影院更名為「新煙臺電影院」,並調入軍籍人員、聘用地方人員管理經營,於1949年元旦開業,首映蘇聯故事影片《虹》,影院負責人為膠東軍區電影隊隊長於珉。後因無影片放映,於當年8月停業,軍籍人員撤回,地方人員解聘。
改名:新中國電影院
1950年年初,煙臺市政府尚未予以接管,影院職工迫於生計,自發組織營業,改名為「新光電影院」,由汪有義、欒雲生負責經營管理,片源來自青島市電影公司。此時,福祿壽電影院也難維持經營,經協商併入新光電影院,年底新光電影院改稱為「新中國電影院」,於1951年開業,首次放映國泰影業公司拍攝的故事片《裙帶風》。1952年,影院改屬國營單位。上世紀50年代,放映較多的是反映新中國成立後的新人新事和反特影片,如《五朵金花》《兩家人》《雲霧山中》《鐵道衛士》《國慶十點鐘》等。1960年,影院投資改建觀眾廳內通風設施,安裝雙機自動化交接放映程序,片源來自煙臺專區電影公司。上世紀60年代,那是個英雄人物在銀幕上栩栩如生的時代,至1965年,主要上映國產故事片《南徵北戰》《小兵張嘎》《英雄兒女》《董存瑞》《上甘嶺》《柳堡的故事》《南徵北戰》《紅日》《打擊侵略者》《地雷戰》《地道戰》《平原遊擊隊》《渡江偵察記》等黑白戰鬥故事片等,另外還放映《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早春二月》《女籃5號》《舞臺姐妹》《年青的一代》等喜劇、愛情生活片等。
1966年,觀眾廳內全部換成鐵腿木椅,座位為919個。1973年9月,影院實現35毫米電影放映機供、收、倒片軸的「三軸統一」。「文化大革命」期間,國產故事片除了放映《南徵北戰》《地雷戰》《地道戰》等影片,其他故事片一律禁演。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主要上映國產新聞紀錄片,蘇聯、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等社會主義國家故事片,影片中許多臺詞成了社會通用語言,如「大家不要擠,讓列寧同志先走。」「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特別是《列寧在1918》中,有芭蕾舞《天鵝湖》的片段,四個靚女穿著超短裙扮演小天鵝,在柴可夫斯基的優美旋律中翩翩起舞,深深徵服了煙臺觀眾。這些鏡頭當時屬於「封資修」性質,卻沒有被刪掉,屬於奇蹟。儘管這段戲只有一分鐘,可許多人多次看這部電影,都是衝著這個片段去的。阿爾巴尼亞影片應該說還是有水平的,如《寧死不屈》《腳印》《戰鬥的道路》等,情節不落俗套,出人意料,懸念跌宕,動人心魄。但是因為導演運用歐洲國家蒙太奇手法切換鏡頭多,敘事採用多線條方式,令當時的煙臺人不適應,也不能全看明白。如電影《第八個是銅像》,在電影裡講了只七個人的故事,作者本意是銅像代表千千萬萬沒在電影裡出現的遊擊隊勇士,可是觀眾對這種費勁的琢磨和推演,有莫名其妙之感。相比而言,由於中朝兩國文化和現實差異不大,朝鮮電影備受推崇。如《摘蘋果的時候》《鮮花盛開的村莊》《永生的戰士》《金姬和銀姬的故事》《一個護士的故事》《看不見的戰線》等,特別是《賣花姑娘》在新中國影院公演時,24小時循環放映,歇人不歇片,跑片員車輪飛轉,觀眾被故事情節感染的哭聲在影院此起彼伏。市民當時還編出電影演出順口溜:「中國的新聞簡報,越南的機槍大炮,朝鮮的哭哭笑笑,阿爾巴尼亞的莫名其妙。」「文化大革命」後期,上映《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龍江頌》《海港》等現代京劇革命樣板戲;現代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和《決裂》《春苗》《豔陽天》《第二個春天》等新攝製故事片。
實施改革開放後,「文化大革命」被禁錮的影片解禁,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廣泛的武打、偵破、情感、生活及港臺影片、外國影片放映量大幅度增長。1986年,電影院投資7萬元對原有舞臺進行拓寬改造,由原來的5.6米擴為14米。實現放映新光源化(高效放映氙燈),放映過程實行自動化或半自動化,銀幕更換為金屬幕;配備偏光鏡,具備放映寬銀幕、立體影片的條件,將座位改成853個。影院票價為甲等座位每票2角,乙等座位每票1.6角,兒童票5分;寬銀幕2角,學生、兒童1角。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新中國影院上映新攝製故事片《廬山戀》《裂痕》《牧馬人》《天雲山傳奇》;放映日本影片《望鄉》《生死戀》《追捕》等,記得當時放映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著實讓煙臺街的大人小孩看了熱血沸騰。滿大街的青年小孩都在吟誦影片中遊擊隊員的聯絡暗號「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是啊,暴風雨要來了!」
1990年,投資15萬元,對觀眾廳、頂棚、地面、前廳等進行改造,引進安裝英國新技術——「道爾貝」4聲道立體聲設備,將硬板座椅更換為高靠背航空軟椅,座位由853個改為813個。之後,上映京劇藝術影片《紅娘》《借東風》《群英會》 《穆桂英大戰洪洲》,故事片《林則徐》《甲午風雲》《小刀會》《大清炮隊》 《焦裕祿》《開天闢地》《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周恩來》《大決戰》等。記得上映德國、美國、法國等歐美國家的影片時,常常觀眾雲集,票價高漲,如《鐵達尼號》票價1張20元。後來,隨著電視機、影碟機的普及,影院觀眾逐漸稀少。
1995年7月,電影院與煙臺開發區澳華實業公司合作開發,投資400餘萬元,將電影院改造成一座具有綜合性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更名為「新中國的士高廣場」。設有鐳射投影燈、立體聲音箱、迷你型霓虹燈,可供男女青年卡拉ok演唱、霹靂舞表演等。之後,因為客源日趨減少,1998年8月關閉,新中國電影院壽終正寢。
像許多事物一樣,鼎盛過後就是衰落。如今,曾經時尚、浪漫、倜儻的新中國電影院,經歷88年歲月滄桑遺址猶存,與百年老街朝陽街一起轉化成特有的孤本,風光不再。但是,老煙臺人每每走過這裡,會用戀戀不捨的目光凝望它,心中湧現出別樣的情感,一切都顯得那麼遙遠,又好似在昨天。「新中國」——這座當年煙臺人引以自豪的影院,曾經帶給我們的幸福快樂和甜蜜記憶,一幕幕都清晰的浮現眼前,定格成永恆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