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遇到過明明站在你面前,可是你卻覺得你離他很遠很遠的人嗎?
最近,Souler月亮和我說,她和談了一年男朋友因為性格原因分手了,兩個人當初信誓旦旦的要在上海打拼,提出分手之後,男朋友決定收拾行李回老家安居樂業。
在上海的浦東機場,過安檢之前,她男朋友手上拿著機票盯著她說:「月亮,我再給你一次機會,只要你讓我留下來,我現在把機票撕了。」
月亮說當時心裡一直在想:他這次走了你們之間真的就結束了,去抱住他別讓他走吧。
但是她沒有,笑著揮手和他說一路順風。她說當初他男朋友是因為她想來上海打拼,於是放棄了自己想要小城市的安逸,陪她來了上海,月亮說,生活中她一直很害怕別人給她過多的親密,儘管這個人是她男朋友。
「我喜歡他,但我卻一直在推開他。」
我問她:「你知道迴避式依戀人格嗎?你就是。」
在Sharon Dekel的研究中認為,「迴避型的人並不是在抵抗親密,他們對依賴的反抗是一種防禦機制。」他們的獨立是一種「偽獨立」:只是表現出冷漠和不在意,以此來抵抗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壓力感。他們明明很渴望依戀對方,可也總在關鍵時刻做出相反的舉措。
對於他們來說,他們不是反感那個人,只是某個時刻,有些話,有些行為,觸動了他們的迴避心理。產生一種「我好討厭這種感覺,想要逃離」的心理。
所以擁有這種人格特徵的人往往給別人若即若離、忽冷忽熱的感覺。
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有以下的表現,不過大家不要強行硬套哦,一般他們只有在面對快要接觸親密關係或者處於親密關係中才會表現出「迴避」心理。
01
「我就知道你考試過不了」
「你做的這個菜和我媽做的沒法比。」
他們總是很「毒舌」,喜歡關注別人的缺點,但這並不是「嫌棄」的意思,而是他們本能用這種打壓對方的方式來證明「我喜歡你」,這種感覺是因為他們很缺乏安全感,容易情緒多變,不相信會有人真的懂自己、愛自己。所以,他們是不愛自己的,也無法接受自己的缺點和不完美,同樣也會將對方的缺點放大。
可當你剛開始認識他們的時候,會給你意氣風發活力滿滿的感覺,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迴避的內心是極度自卑的。
這裡讓我想到在大學的時候,室友和我們哭訴他的男朋友,在體測的時候,有一個女生在她之前稱體重,八十多斤,當她上去稱的時候,男朋友說;「你怎麼這麼胖,和人家差了幾十斤。」室友很難過:「在他的眼裡我就那麼差勁嗎?」
這種情感表達和自己的情感需求相反,所以自然也就很難形成依戀。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這種毛病很普遍,所以遇到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著急「勸分」,在「中國式打壓教育」下,由於我們小時候很少聽到讚揚的話,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形成一個特彆扭曲的意識:親近的人之間天然就應該是相互抬槓和挑刺的交流模式,他們不會正確地表達情感與交流。
每個人都渴望有一個依戀對象,但總是「想法」和「行動」是兩碼事,所以希望這種迴避式人格在這裡可以想一想,畢竟沒有人的愛是禁得住無止盡的消耗,可千萬不要把你愛的人弄丟了哦。
02
朋友面前他們像個「鴿子大王」,但他們只是本能地想拒絕親密關係,和他們相處會一直給人「我還沒有準備好」的感覺。
Souler小七就是這樣的人,在一群剛認識的朋友中,她玩得也很開心,可過了幾天朋友想再約她出來玩的時候,她開始想千萬個理由去拒絕加入他們。
當我問她為什麼的時候,她說「我也不知道,明明被人約出去玩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並且當我去參加了聚餐也會玩的很開心,可就是在「答應還是不答應」和等待出去玩的時間總是覺得坐立不安。」
而這種對親密關係的排斥在曖昧期則表現得更為明顯。
在沒有確定關係之前,可以接受別人對自己好,也可以對別人好,可以很甜蜜的相處。可是一旦對方鄭重表達喜歡、表達在一起的訴求時,他會感覺到壓迫感,這種壓迫感會讓他想:
「是不是只是一時興起,根本沒有做好在一起的準備,無法想像和她從朋友變成情侶會是什麼樣子。」
「也許是我在他心中的形象太完美了,等在一起看到我的缺點,他一定就不會喜歡我了,我這麼糟糕,他不會喜歡上我的。」
於是他們開始從千絲萬縷地去驗證其實自己根本不喜歡對方,對對方的態度也發生180度大轉變,會讓人感覺到他們會突然變得冷漠,不像往前一樣熱情了。而對方就會感覺到措手不及「他怎麼說不愛就不愛了呢?」
之前看到過一個說法,迴避依戀人格只是需要把自己的熱情投進無盡的荒野,不需要回音板,不想要對方的反饋。對方越神秘,這段感情持續的時間越長久,全部攤開反而不是理想的結果。
這讓我想起電影《綠皮書》裡,託尼對唐說:「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我想說的是當你開始建立一段可能是脆弱又易碎的關係時,就已經是很好的一步了。
或許,可以嘗試著把你的心打開,大方地接受愛與被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