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臺,惠到哪去了?」其實不用到選舉結果出來後,這幾年輿論對於「大陸出臺惠臺政策」大多頗有怨言──幹嘛對這些白眼狼好?
選舉結果公布的那天晚上,大陸媒體以「蔡英文成功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推出新聞,但底下的留言區塊中,不少微博網民跳出來「補充內容」──何止連任,800多萬臺灣民意,破天荒的歷史紀錄。至於大陸對臺單位的微博留言,果然罵聲不斷,認為「梧桐臺灣」者許多。
臺灣網民大喊「臺灣贏了,護主權成功」,大陸網民則大怒「臺灣人民是白眼狼」。這局面對我而言挺尷尬,該說些什麼呢?
昔日臺灣人那些含糊的說詞,想必此刻大家都聽膩了吧?
在1949年以後兩岸完全斷開,自此產生不同意識形態,大陸從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到經濟起飛,臺灣從白色恐怖、解除戒嚴到政黨輪替,兩岸近代沒有相同的歷史記憶自然難以產生共鳴。
七八零年代,臺灣鄧麗君等「靡靡之音」傳入大陸,影響對岸一整代人,那時的臺灣社會深受國民黨教育影響,認為兩岸同是一家人、「反攻大陸」,而後九零年代解除戒嚴、李登輝執政,政黨輪替後臺灣教育改課綱,「天然獨」一代崛起。太陽花學運加速了兩岸民意的對立。
然而,近年大陸軟實力影響至臺灣,步步驚心與甄嬛、TFBOYS與肖戰,兩岸在政治越發隔離的今天,卻越來越有相似的文化記憶。我們這一代人,終究會共同創造兩岸溝通平臺。
行吧,以上這段話大家不陌生。不過,先告訴各位大陸朋友,其實此次最激動的,並不是各位微博網民,而是那五百多萬臺灣人──比如,我的家鄉新北市永和區,就聚集著不少因為蔡英文八百多萬票,而震驚、不敢置信、仰天大叫的居民。
直到寫這篇文章的今天(1月16日),走在公園裡都還會聽到幾個老太婆在說,「韓國瑜以後該怎麼辦喲~~」
身為在大陸的臺灣居民,自然對未來兩岸關係有些預期與期待。但在此之前,得先跟大家實誠地剖析一下臺灣現況──藍營,在藍什麼;而這800多萬民意,又是否代表「臺灣離中國越來越遠」?
榮譽地跟大家介紹我的家鄉,新北市永和區,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臺後,大量軍民遷入這裡,而後這裡聚集了大量的軍、公、教人員,沒有工廠、沒有工業區,純粹是商業和住宅,學校密集,從國小到高中,因此我們永和居民自許文教區,以人文立市。
也因此,國民黨在過去屢戰屢敗,唯獨能在我們大永和尋找一絲慰藉。日前臺灣知名網紅政治人物柯文哲赴永和某知名夜市造勢,喊了老半天「可以跟柯市長合照」,但是人潮大多奔著雞排攤而去。我爸回家跟我講到這件事情,露出欣慰的笑容,「柯文哲到我們永和,吃鱉了吧。」當然,在一些「覺醒青年」眼中,永和的深藍們簡直不可理喻,2014年臺灣地方大選,還有人在論壇上嘲笑永和居民
「沒有通過智力測驗」(還是投給國民黨)。是以,此次臺灣大選結束之後的早晨,我出門看到了甫當選的永和區國民黨立委林德福先生,坐在競選車上笑吟吟地對著每個路過行人揮手謝票──沒錯,韓國瑜和國民黨在各區遭受滑鐵盧,但熱情的永和鄉親仍然是國民黨和韓國瑜的堅強後盾。
你們永和怎麼這麼藍?外人會問。永和藍,藍到可以當作指標──若蔡英文來永和,結果人潮滿滿、搶著握手,則可判斷國民黨危矣。此次大選,對於永和住民來說,也是一項數學題──有人投藍不投韓,有人投韓不投藍,有人認為藍的影響力大於韓,有人認為韓的影響遠大於藍,但多數人都認為韓不等於藍。當然,大永和的年輕人表面上不好頂嘴,在臉書上或許也在抱怨「我爸媽太韓粉了,真可怕。」
我們大永和啊,有足夠的捷運站、免費公交車、圖書館,颱風來不淹水,一幫退休中老年人沒事就去公園聚會聊八卦,離臺北市近房租合理咖啡店夠多,天,十多年來永和人太滿足了。所以在永和住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家(如我父母)成天唸叨,看林德福那張臉簡直看到想吐,但每回走進投票亭時還是「身體很誠實」。如果你直接走過去質問「你們為何沒有通過智力測驗」,老永和人會一腳把你踹上天,沒通過智力測驗?你考得上警官學校、考得上公務員嗎?咱永和可是文教區,乳臭未乾又自以為是的死小鬼!
就如同許多老永和人支持了一輩子國民黨,理由各有千秋,有歷史因素,但亦有國民黨政治人物在永和的服務貢獻。你若是粗魯斷定「一幫被洗腦的」,那你永遠活在自己的想像中。若是願意喝茶一敘,許多老人家會告訴你他們的故事。投國民黨者各有理由,投韓國瑜者也分為太多種類:我身邊的以反對蔡英文政策、及害怕《反滲透法》居多,亦有人看好國民黨過去在經濟兩岸的貢獻,當然,也有受韓國瑜個人魅力吸引者。韓粉,其實是許多種類的集合──退休軍公教、失意基層、外省族群、強烈期望兩岸友好者、加上部分非國民黨不投的深藍。他們將自己的不滿與無奈投射到韓國瑜身上。「韓粉」之所以難過,或許不是因為韓國瑜的失敗,而是他們沒想過,自己與臺灣「主流民意」的距離,原來這樣遠。
投韓國瑜者各有理由,那麼投蔡英文的呢?根據我深入敵營基層的明查暗訪,投蔡英文與投民進黨之間,又是一道難解的數學題。
投蔡英文不等於投民進黨,投民進黨基本等於投蔡英文,蔡英文對中間選民的影響遠大於民進黨。此次大選結果出來後,我也一度下出一個結論──經濟議題、兩岸關係,在大選中沒用了啦!誰跟你談兩岸經濟啊?大家只談「守護主權」!當我興致衝衝說出這個結論之後,我老闆挑起一邊眉毛,真的?你確定?這只是一次選舉,放在未來的時間長河中,你認為這一次選舉就足夠代表未來?好吧,身為公司優良模範員工,我只能再找兩位沒去過大陸的臺灣朋友做深入訪談。一位是科技業,因為中美貿易戰公司受到影響,現在成天哀嘆經濟不景氣。一位,是一個混不出名堂的可憐小說作者,我們仨人基本同年。「你自己的公司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經濟不好,你幹嘛還投蔡英文啊?她搞經濟很爛耶?」我問問題毫無技術,非常具有引導性。「韓國瑜更可怕吧!我不覺得韓國瑜上能解決經濟問題啊,蔡英文感覺還比他專業。」「所以你投蔡英文,是因為不認為韓國瑜能解決問題?」「因為之前政府給了文化業一些補助啊,有惠及到我們。」她回答,我聳聳肩。行吧,「大撒幣」策略成功,這個無話可說。
「你投票時有考慮過未來兩岸關係嗎?就是萬一蔡英文上任,大陸切斷與臺灣的經貿,傷己五百、損我們三千,你就可能失業了?」我問科技業朋友。「大陸會這樣做喔?你怎麼知道?」文化業朋友也湊近問我。我無語地看著兩人。「所以你們投票時,沒想過兩岸、外交這類因素?」然後兩人同時搖頭。「所以如果今天,大陸宣布選後兩岸切八斷,你們還是同樣選擇?」「不知道,應該吧。反正我沒差。」小作者一臉隨意(臺北女孩在一旁怒吼,最好是跟你沒關係!)後來陸續在微信和計程車上逼問朋友和司機大哥,得到的回答其實也都類似,我才不要投韓國瑜、反正誰上也沒差。什麼,兩岸關係?現在不夠爛了啊,還會更爛?
親愛的大陸朋友,別把臺灣選舉和人民選擇,想得太深沉、嚴肅、高深了。選前所有媒體都酷愛分析什麼中美貿易戰、國際政治、兩岸關係、鞏固邦交,然而許多民眾──投票時壓根不會想這些複雜深沉的議題,謝謝:)我周圍朋友的意識形態大致為:
「種花民國臺灣」(或種花民國,或隨便啦)佔主流,「臺灣國」是小眾;「討厭韓國瑜」是主流,「就想要兩岸開打」是極小眾。投票時思考「臺灣內部政治因素」(如討厭國民黨、對韓國瑜不信任)是主流,投票時會思考「兩岸和國際局勢」者絕對是小眾。什麼,「萬一今天大陸要打臺灣」或「兩岸貿易完全切斷」,大陸會這樣嗎?哎喲,到時再說再說。反正四年後又換人了不是?
統獨選擇、中國大陸還是美國的選擇,臺灣社會,還無法有一條「我們就該走哪條路線/我們就該靠向哪方」的明確路線。各有掣肘,也只能在「事情應該不會到那一步吧」的相信中做出選擇。那些太過深沉嚴肅的、太過血淋淋的殘酷現實,再說吧。這幾年臺北女孩在大陸,看見越來越多臺灣小年輕在北京,我所居住的大郊區,在酒吧、咖啡店碰到臺灣人,都不怎麼稀奇。這些小年輕,這次基本沒怎麼回去投票。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天然獨」,但基本默默隱身於一線城市,跟大陸同事一起工作喝酒,身上也沒有任何優越感、或自以為是的標籤。現在赴陸的九零後小朋友,這些天然獨一代,又是比那些老臺商、老臺幹,更快融入北京上海的群體,也更能運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政治意識形態,與生活文化融合,多數小年輕能完全切斷,還是待久了、多少在政治上也影響了一點點,從原先的極端走到溫和派,這個我不知道,平時交往大家亦不多說。
在網絡上,你可以看到太多張牙舞爪的言論,但回歸到現實上,我常覺得臺灣年輕人,跟大陸年輕人一樣,也體認現實、明白現實。只是因為臺灣許多時候相對沒有主動權,這些對現實的體認,壓在心底,不願多說。最後,如果你問我,是不是要開打、要切斷、要更強硬,臺灣才能「回歸」,那我這死老百姓能說什麼?
臺北女孩只能用所有臺灣人的招牌方法── 一臉無辜可憐地看著你,配上那句臺灣朋友常跟我說的話。「蛤~~不要這樣啦~~」
給我個「在看」和打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