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跟讀∣聲調訓練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2021-03-01 壹字班

芭(bā) 蕉(jiāo)   冰(bīng) 川(chuān)

波(bō) 濤(tāo)   炊(chuī) 煙(yān)

鮮(xiān) 花(huā)   芳(fāng) 香(xiāng)

謳(ōu) 歌(gē)   青(qīng) 春(chūn)

豐(fēng) 收(shōu)   珍(zhēn) 惜(xī,xí)

詩(shī) 歌(gē)   功(gōng) 勳(xūn)

紅(hóng) 旗(qí)   翱(áo)翔(xiáng)

文(wén) 學(xué)   馳(chí) 名(míng)

純(chún) 潔(jié)   繁(fán) 榮(róng)

黎(lí) 明(míng)   重(chóng) 逢(féng)

前(qián) 途(tú)   蓬(péng) 勃(bó)

勤(qín) 勞(láo)   原(yuán) 籍(jí)

古(gŭ) 典(diăn)   輔(fŭ) 導(dăo)

處(chŭ) 理(lĭ)   簡(jiăn) 樸(pŭ)

瑪(mă) 瑙(năo)   展(zhăn) 覽(lăn)

舞(wŭ) 蹈(dăo)   影(yĭng) 響(xiăng)

水(shuĭ) 果(guŏ)   理(lĭ) 想(xiăng)

領(lĭng) 導(dăo)   海(hăi) 島(dăo)

熱(rè) 愛(ài)   締(dì) 造(zào)

蕩(dàng) 漾(yàng)   勝(shèng) 利(lì)

照(zhào) 耀(yào)   伴(bàn) 奏(zòu)

建(jiàn) 設(shè)   倡(chàng) 議(yì)

慶(qìng) 祝(zhù)   銳(ruì) 利(lì)

魅(mèi) 力(lì)   鍛(duàn) 煉(liàn)

題菊花

黃 巢

陰平聲訓練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登鸛雀樓

王之渙

陽平聲訓練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春曉

孟浩然

上聲訓練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如夢令  元旦

毛澤東

去聲訓練

寧化、清流、歸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風展紅旗如畫。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陰平聲訓練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陽平聲訓練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豐收

民歌

上聲訓練

金蟬操琴蝴蝶舞,

青蛙蟈蟈敲鑼鼓,

   農村八月多歡樂,

滿場滿院堆五穀。

校園早晨

歌詞

沿著校園熟悉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初升的太陽照在臉上,也照著身旁這棵小樹。沿著校園熟悉的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初升的太陽照在臉上,也照著身旁這棵小樹。親愛的夥伴,親愛的小樹,和我共享陽光雨露。請我們記住這美好時光,直到長成參天大樹。 

相關焦點

  • 臺詞基本功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二、普通話的聲調  (一)普通話的調值和調類。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  1.陰平。高而平,叫高平調。發音時由5度到5度,簡稱55。例:媽、督、加、先、通。  2.陽平。由中音升到高音,叫中升調。由3度到5度,簡稱35。
  • 漢語、方言、聲調發展史及四聲與平仄
    漢語方言分布情況釐清了漢語官方通用語的發展脈絡,下面談一談聲調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由於漢語研究家們對上古漢語有無聲調,分幾個調類等問題的結論莫衷一是,所以本文所述聲調僅從中古漢語四聲發現開始。漢語是典型的有聲調的語言,聲調是構成漢字音節不可缺少的語音要素。所謂「聲調」是指音節中語音高低不同的變化,具體是指字音中主要元音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跟語調和不是同一個概念。漢語的聲調簡稱「調」,傳統音韻學稱之為「聲」,如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個聲調並稱為「四聲」。
  • 普通話聲調之連讀變調
    (上聲就是我們五度標調法的三聲)1,上聲與非上聲相連(變半上)上聲音節在陰平、陽平、去聲和輕聲音節前,其調值214變成21,也記作211(半上)。1)上聲+陰平214+55變調為211+55  如中文課本中的「老師」「餅乾」「許多」「表哥」「點心」「晚安」「海邊」「北邊」「打開」「每周」等  2)上聲+陽平214+35變調為211+35  如:「等於」「海洋」「美國」「北極」「可能」「起床」  3)上聲+去聲214+51變調為211+51  如:「寫字」「寫信
  • 20 世紀漢語聲調演變研究綜述
    元朝泰定年間,周德清的《中原音韻》首次將全濁上聲歸入去聲,因此,學者大多認為濁上作去完成於元代。語音變化是有過程的,元代的記錄只表明此為事實,並不代表濁上變去發生於或完成於元代。對此,學者各有看法。李新魁認為濁上作去於漢唐時已開始(《漢語等韻學》,41 頁),又說全濁上「在唐時已變入去聲」(《古音概說》,99 頁)。
  • 聲調造句和解釋_聲調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呂叔湘《語文常談》:「有人能用馬頭琴等樂器模仿唱戲,熟習那段戲詞的人就能從那聲調的高低升降上聽出字眼來。」]說話時的腔調。[阿英《城隍廟的書市》:「一臉的憂鬱,聲調也很悽楚。」]漢字字音的高低升降。古漢語的聲調有平、上、去、入四類,普通話的聲調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另有輕聲。[王力《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漢語是元音佔優勢的語言,而又有聲調的區別,這樣就使它特別富於音樂性。」]
  • 聲調及其在唱腔中的用法
    有人講,抽掉京劇聲調,即是抽掉了京劇的靈魂。        京劇聲調是湖廣音、北京音、中州韻等方面語調的綜合,「如果把京劇裡韻白和唱腔中的具複雜性的上聲和湖廣音的去聲完全抽掉,而代之以京音,就會變成曲劇或評劇」。「京劇中的韻白和唱腔與口語化京音的主要矛盾在聲調,所謂『字正腔圓』,聲調的重要性遠大於『尖團字』、『上口字』,尖團、上口不涉及行腔的設計」。
  • 古漢語「四聲」和現代漢語有什麼區別?其實很多內容都屬猜測
    現代漢語裡,「四聲」指的就是普通話裡「1234」四個聲調,專業一點的稱呼叫做「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去聲」,可以稱為「陰陽上去」。為什麼要限定普通話呢?因為方言當中聲調不是這麼劃分的,比如蘇州話有七個聲調,廣州話有十個聲調。所以,這四個聲調的適用範圍是普通話。
  • 音變的學習-去聲變調、疊字形容詞的變調
    (三)去聲變調當兩個去聲相連,前面的去聲音節不讀重音的時候,調值沒有降到最低,調值變為高降調
  • 填詞起步:細說四聲陰陽、三仄中的去聲字
    (蔡楨《詞源疏證》卷下引)這都是為了說明倚聲家所以必須嚴格講究四聲陰陽的理論根據,詞曲原是相同的。  關於這一問題的解答,我覺得明人王驥德說得比較詳盡。他在所著《方諸館曲律》中談到四聲平仄,是這樣說的:  四聲者,平、上、去、入也。平謂之平,上、去、入總謂之仄。曲有宜於平者,而平有陰、陽;有宜於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則曰拗嗓。
  • 拼音聲調學習
    普通話漢語拼音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古代漢字發音五個調,其中有形態的為四個,即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同時還有個爆破音調,類似於今天的輕聲部,稱作「入聲」。「陰平、陽平」合稱「平」,所以又稱四聲「平上去入」。 南北朝音韻學大發展時期,四聲標註法運用進入詩歌創作,後來因為太麻煩,在則天皇帝時期簡化成為「平、仄」二元,陰平、陽平統稱「平」,上、去、入三調統稱「仄」。
  • 更別提四聲的來歷了。
    不過,倉頡在前人的基礎上,使文字規範定型還是有可能的最早的漢字有人說是甲骨文,但在甲骨文以前,一些陶器上已經有了刻畫的簡單符號。從實物來看漢字的產生至少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經過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等演化,由繁而簡,字數由少到多,最後才成為今天的漢字。學過漢語的人都知道,漢語有四個聲調。這種現象只存在於漢語、藏語等少數幾種語言中,而英、法、俄等大多數語言是沒有聲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