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四聲」和現代漢語有什麼區別?其實很多內容都屬猜測

2021-01-13 待曉兒

古漢語中的「四聲」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是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有聯繫也有區別。

但值得注意的,這兩種「四聲」都是指當時官話而言的,比如現在的普通話,其他方言是不在研究範圍之內的。

因為涉及到漢語的語法,所以一些不太難的專有名詞需要重新解釋,小學時候老師教授的那些常識就不夠用了。

我們今天系統地、通俗地來講解一些「四聲」的知識。

「四聲」指的是字的聲調,漢語中用以決定字義

無論是古漢語的「四聲」還是現代漢語的「四聲」都是指聲調。聲調是由音的高低來決定的,即「音高」。

以「音高」來作為決定字音的要素之一,並區別字義,這是漢語的特性。

現代漢語裡,「四聲」指的就是普通話裡「1234」四個聲調,專業一點的稱呼叫做「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去聲」,可以稱為「陰陽上去」。

為什麼要限定普通話呢?

因為方言當中聲調不是這麼劃分的,比如蘇州話有七個聲調,廣州話有十個聲調。所以,這四個聲調的適用範圍是普通話。

古漢語中的四聲指的是古代官話中「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平」發展到現在基本上就是「陰平」和「陽平」的總稱,比現代普通話中多出了一個「入聲」。

這個「入聲」在南方方言當中有很多的保存,最簡單的比如說數字中,「七」、「八」、「十」等等都是入聲字,而這在北方方言裡已經消失了。

「入聲字」後來被散派到其他三個聲調之內,並且幾乎沒有任何的規律可言。除了部分「入聲字」可以看出痕跡之外,其餘的只能死記硬背。

這也就是為什麼語言學家往往都是南方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北方人很難理解入聲字。

「四聲」發現的歷史以及讀法,至今存疑

可以確定的是,漢語中「四聲」是很早就存在的,只不過當時的人都沒有注意到。直到南朝齊梁時期,因為一些文人天天想著怎麼樣把詩歌寫得好聽,於是開始研究了漢語的語音。

本來就是幾個文人聚在一起討論作詩的心得,結果一不小心就發現了漢語的這個大秘密,原來聲調的配合可以讓漢語說起來更好聽。

於是,周顒就寫了一本書,叫做《四聲切韻》,第一次提出來「平上去入」四聲。

而沈約也寫了一本書,叫做《四聲譜》,同樣也是講述「四聲」的文獻。

這兩本書不是語言學的專著,當時是為了寫詩用韻而創作的韻書,但都失傳了。

《梁書·沈約傳》中有一個故事蠻有趣的:

沈約等人發現了漢語這個秘密之後,非常得意,以為自己比古人厲害得多。但是因為這種理論對專業知識要求比較高,就是現在語言學都很難學,所以當時能學會的人並不多。

這些學不會的人中就包括了皇帝。

皇帝就問周舍:「啥是四聲啊?」

周舍靈機一動,回答:「四聲啊,就是天子聖哲。」

這個回答不得不說很巧妙,這四個字就是「平上去入」各一個,順帶還拍了一下皇帝的馬屁。

但是,皇帝最終也沒能學會這種理論。

關於古「四聲」的讀法,現代人的結論都是推測

古代沒有留聲機,很難說得準他們到底是怎麼讀的,所以近現代學者研究古「四聲」的時候,所得出的結論只能說哪一個更合理,並不能說誰就一定正確,因為沒有辦法去驗證。

這裡我們要先介紹一個名詞,叫做「調值」,也就是聲調的數值。

漢語的聲調不像英文那樣,有重音、次重音等等非常鮮明,漢語的聲調比較平滑,研究語音的時候,一批近現代的著名學者共同創造了一種確定普通話「調值」的標準,那就是「五度標調法」。

很簡單,像五線譜一樣,從上到下五條線,分別標上數字「54321」,5最高,1最低。

普通話中「陰陽上去」四個聲調的調值是多少呢?參考它們的寫法就知道了:

陰平為55,陽平為35,上聲為214,去聲為51.

值得注意的是,比如去聲雖然是51調值,但讀得時候不是從5直接降到1,而是經過了54321平滑下降的過程。

地方方言中很多字的讀音和普通話不一樣,就是因為調值的差異。

比如陽平調,普通話和北京話都是55調值,而天津話就是11調值,雖然都是平聲,但天津話聽起來就很低。

但是古漢語中的「四聲」到底讀成一個什麼樣子?

很遺憾,我們現在只能知道調類,就是這些字都屬於「平上去入」哪一種,而不知道它們具體的調值。所以這種基本信息現在根本無法知曉。

我們只能根據前人的一些很不靠譜的描述,根據共性來推斷。

比如唐朝有個叫做處中的和尚,在《元和韻譜》中對這四種聲調做了一個較為形象的表述:

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起,入聲直而促。

明代也有一個和尚叫做真空,他寫了一個《玉鑰匙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描述,也就「平聲」「入聲」還可能想像到一點邊際,其他的什麼叫「高呼猛烈強」、「分明哀遠道」?這些都不可理解。

而古代的語音也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就像建國前後的語音都有差別一樣,明朝末年有一個叫做袁子讓的人就公開批評過真空和尚的說法,他就認為這種描述和他所用的語言不一樣,所以並不準確。

於是,袁子讓在《字學元元》中提出了自己的描述:

平聲鏗鏘;上聲蒼老;去聲脆嫩;入聲直樸。

可以看到,這種描述依然讓人云裡霧裡,於是他就又用了一個比喻對此進行解釋:

平聲似鍾;上聲似鼓;去聲似磐;入聲似柷(zhù)。

用樂器來形容聲音,實在是不怎麼形象,目前依然得不到有用信息。

這些弊端直接促成了近現代語言學家們創造「五度標調法」,從此漢語官話才有了固定可描述的調值標準。

所以說,古代「四聲」和現代漢語的「四聲」肯定是有差別的,也有一些很明顯的客觀對比,比如調類中古代多了「入聲」等。

但還有很多方面是無法確定的,因為現在根本就不知道當時古人是如何來讀這些字的吧,很多結論都是較為合理的推測。

魯迅筆下「兩棵棗樹」的描寫,嘲笑的人不懂其背後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古漢語比俄語還難懂? 網友:再不相信穿越劇了
    夭  (詩經《隰(qi)有萇楚》中「夭之沃沃」)  上古時期(周朝):葛候(用德語發音的方式,發出喉嚨震動的小舌音)  早期中古時間(南北朝、隋唐):交(突出用拼音讀交字時聲韻母組合,每個音節都拉長)  晚期中古時間(宋朝後)至今:夭  這段視頻演示了漢語從古代到現代的讀音變化。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漢字發音雖然有了變化,但根源和基礎是沒有變化的。而且我們今天根本無法正確使用古音朗讀詩詞,有誰讀古詩不是普通話呢?但是古詩詞的架構,特別是近體詩,基本上都有平仄關係在內,我們研究、賞析古詩詞是無法避開平仄的。 將普通話的發音和古音平仄相對應是一種入門手段,在發現平仄不對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今發音異同(多音字)和入聲字。
  • 討論題:古漢語、漢語古音、古埃及語與發現夏朝
    他的這個論證有個核心的漏洞,那就是無法用語音進行客觀論證。而他本人在這塊的猜測就是相當隨意了。古埃及崇拜的神是ra,他竟然想當然地說和「日」的普通話讀音ri相似,從而得出了他的結論!其實光看第一個字母都是r就認定相似本身就是語音學的外行!因為同一個r在不同的語言中的實際發音是相差很大的。ri和ra存在相同的輔音?
  • 漢語、方言、聲調發展史及四聲與平仄
    漢語方言分布情況釐清了漢語官方通用語的發展脈絡,下面談一談聲調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由於漢語研究家們對上古漢語有無聲調,分幾個調類等問題的結論莫衷一是,所以本文所述聲調僅從中古漢語四聲發現開始。漢語是典型的有聲調的語言,聲調是構成漢字音節不可缺少的語音要素。所謂「聲調」是指音節中語音高低不同的變化,具體是指字音中主要元音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跟語調和不是同一個概念。漢語的聲調簡稱「調」,傳統音韻學稱之為「聲」,如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個聲調並稱為「四聲」。
  • 王力:漫談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漫談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所謂「漫談」,就是隨便談一談。我們學習和研究古漢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並不是為了教大家寫文言文。那麼,怎樣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呢?我經常說,要建立歷史觀點。什麼叫歷史觀點呢?就是利用歷史發展的觀點研究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
  • 漢語與古漢語的精妙豐富之處,又有著哪些不同呢?
    中國經過千年的歷史沉澱,形成了本國特有的一種語言—漢語。漢語的精妙之處在於它的豐富多樣性,同樣的一句話換個標點符號就有不同的意思,換個語氣就能給人不同的感覺。漢語又是由古漢語轉變而來,那古漢語會不會也同漢語一樣,有著許多我們都不知道的精妙之處呢?
  • 現代漢語與唐宋時期的發音有較大差異嗎?為什麼我們如今讀古詩詞...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譬如曹操《觀滄海》現代沒有什麼方言是押韻的。古代詩人作詩一般遵循一定的詩韻,譬如近體詩,大致基礎是一種南北朝到隋唐的中古漢語。在唐詩創作的年代,詩人自己的口語和這種標準差異比較小。後來念詩,那就有人用官話有人用方言,李白的詩並不一定得用現代四川話來讀。
  • 客家話是真正的古漢語嗎?
    北方方言可以分為華北-東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個次方言,也就是說我們比較熟知的東北話、四川話、陝西話、河南話等等都是屬於是北方方言的一種。所以其實這些地方說話的話,除了地方特色詞彙,我們還是能夠多多少少聽懂一些對方的意思的。
  • 詞彙有六成以上來自漢語,越南語和漢語到底是什麼關係?
    當然不算,它們可能受到漢語影響,但並不屬於漢語,語言學上,其實是有「語系」的概念的,所謂語系,就是對語言進行分類的方法,具有相同祖先的語言被歸為一類,類似生物分類法。分類依據為各語言語音、詞彙、語法之間的對應特徵和演變規律。
  • 日本中學生為什麼學古漢語?給還在猶豫學不學日語的你
    其實很多中國人可能還不知道,日本的義務教育中,古漢語是必修課。日本人從初中開始學習古漢語,圖1為初二學生「國語」教科書的一部分。仔細看上半部分的日語翻譯不難發現,動詞是倒置在句尾的。稍有日語學習經歷的人或許能看出這與現代日語略有不同。這是用日本的古文寫就的。
  • 2022年北京語言大學828漢語語言學考研真題和答案——才聰考研
    複習筆記一、現代漢語概說(一)什麼是現代漢語1.定義現代漢語是指現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包括多種方言和漢民族共同語兩個部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
  • 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麼特點,你的家鄉話是什麼
    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麼特點,你的家鄉話是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東西南北差異巨大,菜品上有八大菜系,地方方言上則有八大種類。每一個方言,都有其濃厚的地域文化特點,也深藏著悠久的歷史。在地方方言上,分別有北方方言、吳地方言、湘江方言、贛江方言、客家方言、閩東方言、閩南方言和粵地方言等八大種類。
  • 【京劇知識】現代漢語與傳統「五音四呼」的關係
    現代漢語與傳統「五音四呼」的關係關於「五音」現代漢語把聲母定為21個,而京劇韻白裡的聲母則要在這基礎上增加3個方言聲母η、ň、v,構成京劇音韻的聲母則有24個:1、唇音(5個):b、他說:「凡音皆自內而外,初發於喉,平舌舒唇,謂之開口;舉舌對齒,聲在舌顎之間,謂之齊齒;斂唇而蓄之,聲滿頤輔之間,謂之合口;蹙唇而成聲,謂之撮口。」四呼是指韻母開始音的雙唇狀態說的,四呼是以韻頭的有無和韻頭髮音的唇形為標準。把韻母分成四類,名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呼。韻頭指介母i、u、ü三個。1、開口呼:開口呼發音時氣流幾乎無阻力,韻母無韻頭。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寫舊體詩,需要一定的古漢語基礎,還要學習詩句的特殊修辭方法,還要懂得格律。什麼是格律呢?格,指韻文的體制、格式。例如篇幅是有限制的還是無限制的;句法是整齊的還是參差的;字聲是規定的還是任意的;用韻是劃一的還是錯綜的等等。律,就是法則、規律。一種韻文體制的規則,就是它的格律。詩歌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字的四聲和平仄,另一個是押韻。
  • 「韓語」當中為什麼會有很多讀音和「漢語」相近?二者淵源甚深
    漢語和韓文雖然寫起來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兩者一為「音意文字」,一為「表音文字」,根本上有很大不同。 但有趣的是,這兩種語言的歷史有很大的淵源。
  • 「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錯用稱呼鬧笑話,很多人都不懂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課文裡學過,在油鹽醬醋中泡幾年,怎麼就把學過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呢?我們今天,正好給大家來講一講兩個關於老師的稱謂——「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雖然現代人不講究,但是在古代要是用錯了這兩個詞,十之八九是要掉飯碗的,說不定還要挨一頓毒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並不了解「師傅」與「師父」的區別在哪裡。
  •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注音變化
    跂,《廣韻•上聲•紙韻》音「丘弭切」。《集韻•上聲•紙韻》:「企,舉踵也。或作跂。」舉踵,踮起腳跟。《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辭源》《辭海》在這個意義上的注音均為qǐ。2.倩《現漢》第5版收有兩個「倩」,都讀qiàn,「倩1」意為「美麗」,「倩2」意為「請」(1093頁)。
  • 【和製漢語】你以為你在講國語,其實你講的是…
    先生:「『萌』實際上是日語『萌え』(Mo E),本來呢,也不完全對應傳統意義的『可愛』,後來通過動漫什麼的傳進中國,用著用著就成了可愛的意思。」原來如此(*^o^*)ノ先生:「『萌』是一個被稱為『和製漢語』的詞彙,像這樣由日本人用漢字創造的,又回傳到中國的『外來詞』其實數不勝數,離開這些『和製漢語』,中國人今天幾乎就沒法說話了。」
  • 印度女學者:中國漢語跟美洲瑪雅文明語言一模一樣
    它就是瑪雅文明,而瑪雅文明的衰亡就如它的誕生和崛起一般奇妙,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所以儘管瑪雅文明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它依舊吸引著全世界學者的極大興趣,就曾經有一位印度女學者提出:美洲瑪雅文明語言和中國漢語一模一樣。難道說瑪雅文明和中國古代文明之間還有什麼聯繫嗎?
  • 隔在中西之間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數量是很驚人的。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些都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傳入中國後,便在漢語中牢牢紮根。我們每天用以高談闊論、冥思苦想和說「東」道「西」時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來的,——想到這一層,我的頭皮就有些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