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與唐宋時期的發音有較大差異嗎?為什麼我們如今讀古詩詞...

2021-01-18 澎湃新聞
X

現代漢語與唐宋時期的發音有較大差異嗎?為什麼我們如今讀古詩詞依舊朗朗上口,在古詩詞上,古代是如何統一全國各地的方言問題呢?李白的詩需要用今天的四川話來念才對嗎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已輸入0字

提交

有9個回答

有很大差別,很多詩歌現在讀起來不會「朗朗上口」。譬如曹操《觀滄海》現代沒有什麼方言是押韻的。古代詩人作詩一般遵循一定的詩韻,譬如近體詩,大致基礎是一種南北朝到隋唐的中古漢語。在唐詩創作的年代,詩人自己的口語和這種標準差異比較小。後來念詩,那就有人用官話有人用方言,李白的詩並不一定得用現代四川話來讀。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討論了那麼多,還不見有誰提示:直至解放前,知識分子作詩讀句,用的是中原韻,
可能是這代人死了差不多了。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加華 2020-07-09

唐宋的中古漢語發音是可以根據朝鮮語,越南語及南方各種方言的發音還原(敦煌還發現了用藏文拼音書寫的唐朝漢語),元朝的漢語發音可以從巴斯巴注音還原。但漢朝及以前的遠古漢語就比較困難。

那現代是否有辦法還原古代發音呢?之前在電視上看過一個學生號稱用古漢語朗誦詩篇。這是真的嗎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五號電 2020-07-09

用粵語背《木蘭辭》是十分爽的體驗,粵語今天還保留古漢語的一些句子結構,例如普通話中的「我先走」,粵語就變成「我走先」。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絕大多數唐宋包括之前的古詩詞用現代普通話讀起來還是很押韻的。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織女星 2020-07-09

中國南北古今語言差異大。做持要求韻味十足。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我感覺好多方言和普通話都有押韻啊

有很大差別,很多詩歌現在讀起來不會「朗朗上口」。譬如曹操《觀滄海》現代沒有什麼方言是押韻的。古代詩人作詩一般遵循一定的詩韻,譬如近體詩,大致基礎是一種南北朝到隋唐的中古漢語。在唐詩創作的年代,詩人自己的口語和這種標準差異比較小。後來念詩,那就有人用官話有人用方言,李白的詩並不一定得用現代四川話來讀。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我穿越回古代怎麼辦呢?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昊源 2020-07-08

那現代是否有辦法還原古代發音呢?之前在電視上看過一個學生號稱用古漢語朗誦詩篇。這是真的嗎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Copyright © 2014~2021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相關焦點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古詩詞以唐詩宋詞為代表,而唐宋之後的古詩依舊按照古音韻來創作,所以發音就以宋末《平水韻》為準。元朝北方口音的入侵,演變到今天的普通話和唐音宋調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新韻和平水韻也有了較大的區別。 漢字發音變化,自然就會產生不同韻部的重新組合。不過韻部的調整其實和平仄的關係不大,因為平仄只是音調標誌,與韻母變化沒有關係。
  • 河洛語堪稱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 重新認知閩南話之開篇(1)
    ,包括福州地區的閩東話和莆田地區的莆仙話其實都可以歸到一個比較大的河洛語體系中,它們與閩南話血緣關係其實還是很近的)在今天河南固始縣和其它一些地方,雖然因為朝代更迭和族群融合,整個河南的語音和北方大部分區域一樣,都已經屬於明清時期形成的北方官話音,發音已經較一千多年前傳到閩地並固化下來的晉唐河洛語差異較大,但一些習慣用語卻依然保留了下來,與閩南話的習慣用語驚人的相似,這裡就舉幾個例子,
  • 古漢語跟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為何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想到過:用普通話讀古詩,為什麼會押韻?古代漢語跟現在的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 前言 古人的文字,我們學習過以後,至今能看懂;古人的文章,大部分我們幾乎也能讀下來。
  • 「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該讀「 qí 」還是「 jì 」?終於有答案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讀「qí」不符合平仄,「烏衣巷口夕陽斜」中的「斜」讀「xié」不利於押韻,如果說按普通話朗讀有損古詩詞的意境,那麼,我們是否能按古音朗讀,像古人一樣誦讀他們的作品呢?是否能按古音讀古詩詞,那要看怎樣理解「古音」。沈文凡介紹:「漢語自古以來有很多變化,唐宋的語音系統與今天又有許多不同。」
  • 古今聲律有何變化?古詩詞格律該遵守嗎?今人創作該依據韻書?
    今日看到有人通過自媒體平臺提問:「有人主張嚴格遵守古詩詞格律,但現在音律與古代差別很大,您怎麼看?」 對於這個問題說的「音律」,應不會是樂律、樂曲,而是指文字聲韻的規律,也就是「聲律」,那麼,古今聲律有何變化?古詩詞格律該遵守嗎?今人創作古詩詞該依據哪本韻書?
  • 敕勒歌是詩嗎?如果是詩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
    我們中國人大多從小學習過詩詞,有這樣一首詩和《靜夜思》、《詠鵝》一樣家喻戶曉,但是這首詩為什麼讀起來好像有點彆扭呢?仔細分析,原來是因為前幾句讀起來不押韻,那麼這首詩為什麼前面讀起來不押韻呢?不押韻的還叫作詩嗎?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明明是同一個字發音卻不同?
    我們還沒有學習日語之前,聽到南方方言,經常感覺「聽上去像日語。」我們都知道,漢語和日語有著深遠的關係,那在發音方面,漢語有沒有影響日語呢?影響有多大?而在開始學習日語之後,背單詞時經常聽到老師說音讀、訓讀,這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來聊聊。
  • 這個時代,為什麼我們還會鼓勵孩子讀古詩詞?
    她特別希望,古詩詞之美,我們和孩子都能慢慢體會,一代代傳承…生活在現代的孩子們,為什麼要去吟誦古詩詞,葉嘉瑩先生是這麼說的 ... 本文節選自葉嘉瑩《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我所知有限,不是一個很好的學者,但有一份感情,願把自己體會的詩詞裡的東西讓年輕人知道。中國的詩詞經過千百年流傳下來,都是精華。
  • 我們東亞人為什麼要學古詩詞、文言文?
    最近,遼寧瀋陽的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家小朋友背誦古詩詞的場景而上了熱搜,由於古詩詞對於小孩子來說晦澀難懂,背誦起來很難,小朋友背到後面急得哇哇大哭,「謝謝櫻桃?為什麼要謝謝櫻桃」,以孩子的理解水平他根本就沒有辦法理解詩的含義。
  • 對賞析古詩詞來說,平仄其實根本不重要
    這裡只說說在古詩詞中,平仄到底有多重要?只怕要讓很多朋友失望,作為一個平仄知識傳播者,我在這裡告訴你:在古詩詞這個大概念中,平仄遠沒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就好像相聲中長期掛在口中的「說學逗唱四門基本功」,你說重要嗎?
  • 有料│「播神」康輝為什麼「明知故犯」讀錯字?
    我為什麼「明知故犯」讀錯字康輝  常有人關心,「你們出錯了會扣錢嗎?」自然會扣,但扣錢不是唯一的處理方式,真出了嚴重的失誤,扣多少錢也於事無補。對這一點的重視十分必要的,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有明確規定,廣播、電視應當使用規範的語言文字,而且我們讀出的字音會被很多地方尤其是偏遠地區的中小學當作普通話教學的標準,怎能、怎敢有一絲疏忽?  要保證標準,就要有明確的依據。我們現在主要依據的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詞典字音的規範當然來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的相關機構。
  • 在「注音符號」寶藏裡探尋漢語發音部位
    漢代末年,有學者受梵籍音理的影響創立「反切法」,用兩個字來注一個字的音,如「東,德切紅」,上字與所切之字雙聲,下字與所切之字疊韻。到了宋朝,發展出三十六個漢語聲母的代表字,叫「三十六字母」。待到民國,有人組織了「讀音統一會」,公布了「注音符號」。它就是漢語拼音的前世。在1958年頒布實施漢語拼音之前,大陸一直使用它注音,臺灣地區現在依然使用。
  • 那些我們老讀錯的字,都悄悄改拼音了!連老師都教錯了……
    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大家紛紛表示有些「發懵」,不知道現在我們到底應該讀哪個字音才算正確。
  • 這個字生活中常用卻很奇特,讀音3000年不變,你有沒有讀錯?
    傳說,文字最早是由黃帝時期一位叫倉頡的官員所發明。從商代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秦朝的小篆、漢代的隸書、魏晉時期的楷書和行書、再到唐宋時期的草書,最後是我們使用的簡體字,無不彰顯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就連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從我國的草書演化而來。
  • 普通話讀b、p、f的字在日語中原來是這樣讀的,你知道嗎?
    現代漢語中聲母拼音為b、p、f的漢字,日語一般讀作は行音或者ば行音;例如吳音:帆(ぼん)福(ふく)、報(ほう)、半(はん)、分(ふん)。首先我們得先了解幾個小知識。唐朝(三)[b]是國際音標的表示方法,因為一些發音無法使用拼音來表示而且容易讓人搞混;b為漢語拼音的表示方法;b[p]表示拼音b對應的國際音標為p;不管是吳音還是漢音傳入日本的時期學界都稱之為中古漢語時期
  • 中文究竟有多難學?美國教授:看我們的漢語試卷,中國人會做嗎?
    中華上下5000年歷史博大精深,而和我們的歷史一樣厚積薄發的,還有中國漢語。不可否認,一直到今天,漢語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每年無數老外為此抓破了頭,但卻依舊只得皮毛,不得精髓。其實,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完全是兩碼事。
  • 官話、普通話才是正宗漢語嫡傳。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這幾天電視臺播了一部秦朝的電視劇,有網友評論為什麼劇中不用陝西話,一票人居然回復他無知,陝西人秦朝時候說粵語,那麼究竟是誰無知? 在這裡,我就說說漢語普通話、官話是正宗漢語的問題。王梵志的打油詩過於通俗,以至於全唐詩拒絕收錄,但這並不妨礙後世對其的推崇敬佩,唐宋時期白居易、黃庭堅、陳師道等人同樣受王梵志的影響極深,白居易每每寫詩都要讓不識字的老婆婆聽,只有老婆婆聽懂了才發表,可見,白話文在唐朝已經有了廣泛基礎。直至清朝,紅樓夢中的鐵檻寺、饅頭庵就是源自王梵志上面的打油詩。
  • 「嗯」根本不讀「en」?讀錯不怪你,真正的讀音連字典都查不出來
    在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ng」這個讀音並不多見,但其實它的發音很簡單,就是把雙唇緊閉,然後使用鼻腔哼鳴發音;而「en」這個發音則更多依靠的是口腔,雙唇處於微張,這兩個讀音雖然乍一聽有些相似,但事實二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 2018央視春晚,我們對外漢語人功不可沒!|漢府中文
    今天早上,在群裡看到有人說,今年的春晚裡有好多漢語國際教育的影子,好多中國文化的元素,看得時候很激動。是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富強,而國家的富強必然會用語言上在世界發聲,那麼對外漢語的我們就是發聲使者,文化使者。
  • 討論題:古漢語、漢語古音、古埃及語與發現夏朝
    第一,在把夏朝國王對應古埃及法老名字比較時,更多是從字形和結構上進行比較,同時發現少數幾個法老的古希臘文發音與其對應的現代漢字發音尤其是粵語發音很接近,比如哈夫拉的希臘名字發音就類似於其對應的「蘇」字發音,這提示古希臘文發音可能很好地保留了古埃及語發音,這可能也是英漢有大量同源詞的由來原因,是以後可以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