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路崴過腳嗎?
那酸爽,嗷嗷滴!
爬起來,每走一步都是會呼吸的痛
5月29日是「全國愛足日」。據統計,一個成年人每年約走1600公裡,這種高強度負重導致全身20%的肌骨問題發生在足部。而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一個人一生中至少有10-100次足扭傷,52%的患者因足部疾病降低了生存質量。
足健康可影響全身
但這影響往往是緩慢的
不為人所重視
醫生提醒:關注足健康
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我們先來看幾個案例
腳踝扭傷堅持走路
腫脹不消關節錯位
30多歲的阿成(化名)運動時摔倒,造成了踝扭傷。還能繼續走路,他也就沒有在意。堅持了兩天,腳仍舊腫脹,疼痛感也沒消除,走路越發不利索,於是來到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復科。檢查後,中級康復治療師邱斐發現阿成腳踝處腫脹是由於炎症造成的,同時還有輕微的關節錯位。
錯位的情況下行走給腳踝造成很大負擔,同時由於受傷一側的腿不能用力,依靠另一側腿支撐更多的體重,增加另一側腿的負擔。彼時,他的走路姿勢已經出現不對稱,對後期的恢復是具有危害的。通過理療處理,並利用貼扎保護已經扭傷的足踝加強穩定性訓練,阿成情況逐漸好轉。
提醒
腳踝扭傷請及時治療
邱斐提醒,腳踝扭傷如不治療,可能會變成慢性疼痛。另外,踝關節損傷會損傷到韌帶,導致走路的本體感覺的改變,即便關節錯位得以自愈,不通過康復運動無法恢復正常的走路姿態。
運動前做好熱身運動
「運動性扭傷和踩空是臨床中常見的踝關節扭傷的原因。」廈門中醫院骨一科住院醫師陳凱提醒,運動前要做好熱身運動。扭傷後如果腫脹疼痛三五天後仍未見任何好轉或加重,便要及時就醫,尤其是50歲以上的女性。
老人走路一瘸一拐
因雙足壓力不平衡
90歲高齡的患者老張(化名)因中風導致右側肢體無力,走路一瘸一拐,又費力又走不遠。
通過足底壓力分析,邱斐發現老人身體重心偏左,左側足跟承受較高壓力。三維步態分析顯示右腿邁步時,勾腳背的角度不夠,導致右腿往前邁步時花費時間長,兩側肢體擺動頻率不對稱,穩定性下降,消耗更多的體能。經過針對性的訓練,老張基本恢復正常走路的姿態。
提醒:
注意觀察鞋後跟磨損
其實大部分人都存在足底壓力不平衡的問題,導致走路步態的改變。不正確的走路姿勢容易導致疼痛、疾病產生。邱斐告訴記者,最簡單的自查方法就是檢查鞋後跟的磨損情況。鞋跟外側會有輕微磨損是正常的,但如果磨損地方在內側,那麼走路姿勢往往是有問題的。
邱斐建議,日常生活中發現走路走多了就會出現或加重腳痛、腰痛、脖子痛等問題,或者習慣性腳踝扭傷的人,可到醫院進行專業、系統的足底功能檢測。
走路姿勢不正確
得了蹠肌筋膜炎
老方(化名)原先很愛拉著妻子散步,但近年來,這個習慣逐漸消失,因為只要雙腳受力,足跟會感到疼痛,他也因此不願意走路。到廈門市中醫院就診,被確診為蹠肌筋膜炎。通過中醫手法和中藥外洗外敷,並穿了一段時間低跟的坡跟鞋,老方的症狀終於有所緩解。
市中醫院骨一科住院醫師陳凱說,蹠肌筋膜炎常被稱為跟痛症,常見於50歲以上的人群,站立或行走時,足跟會疼痛。不良的走路姿勢是導致蹠肌筋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走路時,習慣重心置於腳跟上,容易出現骨刺,當足跟骨刺刺激腳底筋膜,就會引發炎症。當然,也可能是有其他原因,如肥胖、運動損傷等。
提醒
學會正確走路姿勢
正確的走路姿勢,是抬高大腿,腳後跟先著地,再中足滾動腳掌落地,蹬地時地面反作用力將人往前推送,同時,臀肌發力將骨盆往前推送,這是正確而且省力高效的步態。
選鞋儘量選軟底
保護雙腳,選鞋也很重要。鞋子儘量選擇軟底的,如果要進行劇烈運動,選擇有氣墊的鞋子,對腳有緩衝作用。
跑步少跑水泥路
跑步時,儘量選擇橡膠跑道,而減少水泥路的跑步,橡膠跑道擁有彈性作用,可緩衝一部分應力,進而對腳的關節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崴腳了千萬別當回事
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哦~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匡惟 通訊員:石青青 李琪彬
編輯:林聿晶 審核:楊佳音
廈門晚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標星+置頂廈門晚報
一秒找到晚報君▼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