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敘事之前,先講兩個有關主人公生平勵志的小片段。
失學發宏願
1966年4月初的一天,一個在雅加達巴城中學就讀高一的華人少年,像往常一樣迎著晨光,精神抖擻騎著腳車,從北多瑤(Petojo)簡樸的家裡,一路歡快來到位於古農沙裡(Gunang Sahari)的學校。
在校門口,少年吃驚地發現,大門緊閉,上貼一張布告,寫著幾個醒目的大字:「學校被封閉了!」
一大群同學站在那裡,神情沮喪,失魂落魄。
那少年有些發懵,自言自語地問:「封閉!——什麼意思?」
「阿桂,是的,我們的學校被政府封閉了。」一位同班同學悲憤地說:「我們華人子女不能再上學了。華校不允許開辦,剛才有老師過來說明,大家都很難過,有人痛哭流涕。」
1966年4月雅加達華校巴城中學被當局強行關閉,有人攜帶照相機在當天拍攝了這張照片(局部)。那位小名叫阿桂的少年剛好在場,正手摸臉頰對著鏡頭髮呆。他說,這是一張唯一能夠紀念那個刻骨銘心時刻的重要照片,也是我最後一天穿校服的留影。
上述情景,差不多是半個世紀前全印尼上百所華校師生共同經歷的一幕。
那個家境貧寒,把上學時光視為每天最大快樂的少年阿桂,此時目瞪口呆卻心潮激蕩,一個聲音開始在腦海不停盤旋:
「將來我如果有錢,一定要辦一所學校!」
18年過去,事業有成的阿桂,從1984年開辦電腦培訓班開始涉足教育,次年就創辦了慈育學校(取名「慈育」是為紀念其已故母親的養育之恩),之後三十多年,更為此殫精竭慮,構建了從幼兒園到到中小學直至大學的綜合教育體系。
慈育大學(Universitas Bunda Mulia)雅加達北部校區視頻截圖。本文主人公2003年創辦的這所大學共有兩個校區,設置了從大專到本科及碩士學位12個專業,在校學生約7900餘人。2012年被印尼教育部評定為」50所最有前途的印度尼西亞大學「之一。
本文主人公(左)出席慈育大學2018-2019年迎新學生入學典禮。
這個當年被迫失學而深受刺激的華人少年,不但實現了自己那時候立志發誓的校園夢,並且以一己之力帶動了國家的教育事業,當之無愧地成為一位享譽印尼的「民間教育家」。
」從1984年辦學到現在,35年來我對教育只有投入再投入,沒有從學校拿過一分錢,所有辦學的收入都用於學校的發展建設。這是我一生特別欣慰和自豪的地方。」
日前在萬丹省南唐格朗塞爾蓬(AlamSutera)ALFATOWER大廈,主人公帶筆者一邊參觀慈育大學新校區,一邊深有感觸地說。
越燒越紅,越燒越旺
1976年6月的一個晚上,一場大火席捲了雅加達西區的阿朱那(Arjuna)巴剎傳統市場。其中一間以批發香菸為主的雜貨店面——「幸福源泉」商號亦被火災吞噬。正在外面菜館與家人聚餐的店老闆聞訊趕來,整個巴剎濃煙滾滾,這間每天批發量達3萬盒香菸的旺鋪也是烈焰翻騰,無法施救,只能眼睜睜看著被燒成一片廢墟。
整座店屋連同大批化為灰燼的貨物,損失大約5億印尼盾,當時是個嚇死人的數目,而且大部分貨是欠帳營銷的。
對於年僅26歲的年輕店主來說,實在是個天大的打擊。
1976年大火過後,被燒成廢墟的幸福源泉商店。
他打起精神重整旗鼓,可是來討帳的人接二連三,他用全部的儲蓄還債還遠遠不夠。大多數貨主通情達理,同意放寬期限,但也有兩位平時關係不錯的討帳者,竟然帶著軍人上門逼債。年輕人倍感屈辱,也只得忍氣吞聲,拼命想辦法還錢給人家。
就在最困難的時候,一位鄰居同情這位」屌絲青年「的遭遇,相信他的人品和能力,主動借了1500萬盾給他,用來採辦新貨,繼續開店。
「我記住了這份恩情,激勵自己並告訴家人,走著瞧吧,我會越燒越紅!」
後來這些年,他不止一次地和別人說起這件令他刻骨銘心的往事。
年輕人從零開始,只用了一年時間,其香菸批發店就東山再起,生意越做越大。到1987年,已經擁有15家店鋪,成為當時印尼名牌香菸「鹽倉」的大批發商,並且代理了三寶麟公司丁香菸在印尼40%的銷量,在同行中有了「煙神」之美稱。
1998年5月印尼爆發了大規模排華騷亂,他的商場又被暴徒燒掉7間。他悲憤之中仍然堅信,只要自己有堅守的毅力,事業照樣會越燒越旺!
果然,1999年10月,這個開阿弄雜貨店出身,靠販賣香菸起家的客家人老闆,痛定思痛,又開啟了以Alfamart(愛發)迷你超市為標誌的零售業務。
短短十餘年光景,Alfamart一萬五千間門市遍布印尼,吸納16萬店員就業,日平均接待顧客近300萬人次,直接在南洋千島打造出了一個極具品牌影響力的零售王國。
小店做出大生意——遍布印尼城鄉的Alfamart(愛發)便利超市。
2017年竣工啟用的郭桂和Alfamart集團總部ALFA大廈。這座32層的綜合性大廈,位於雅加達以西25公裡處衛星城市唐格朗(Tangerang)塞爾蓬(Serpong)新區,建築面積近6萬平米,頂層設有直升機平臺。慈育大學新校區1200名學生與集團辦事處3600名職員,均在此大廈內學習工作。
從2012年起,這位新時代的零售業巨子晉入福布斯印尼富豪榜,至今穩居前20名行列,萬眾矚目。
他的傳奇故事被媒體津津樂道,走入世界的視線,成為印尼經濟社會發展中「跳動的脈搏」。
看到這裡,很多讀者已然明白,前面所說的那個熱衷辦學校的「民間教育家」,與這位福布斯富豪榜爆得大名的超級老闆,其實是同一個人。
他叫郭桂和(Djoko Susanto或Kwok Kwie Fo),愛發連鎖店「王國」和「慈育」教育體系的締造者與創始人,印尼當代傑出客家人代表中的代表。
因為前幾天郭先生接受了筆者的採訪,於是成為本期丁劍印尼紀事公眾號有幸解讀的對象。
2019年4月1日,筆者與郭桂和先生在他的辦公室。
商業教父:他是哪種幸運兒?
之前讀過美國人史塔威爾寫的一本書:《亞洲教父:香港、東南亞的金錢和權力》,書中分析了亞洲商界富豪們所共有的幾個特點:
1、強調貧窮困苦的幼年生活,標榜白手起家創立了商業帝國。
2、利用戰爭或其他劇烈社會變革的歷史機遇,奪取巨額財富,急速向上層社會流動。
3、利用地域性的政治庇護和權力尋租,獲得某種資源的壟斷經營。
他們的這三個共同點,正好為底層階級向上層階級流動提供了邏輯性的指導:出生微寒,抓住變革機遇,政商聯盟,躋身上層社會。
但是這個美國佬繼而斬釘截鐵地斷言:大部分的亞洲工商巨頭,都出身在有經商背景的大家族,有先天的物質資源和可以繼承的人脈資源;還有一部分確實生於貧困人家的大佬們,也是通過娶妻聯姻的方式,曲線進入了當地富甲一方的大家族,受到其恩澤庇護(比如香港的李嘉誠);只有極少部分大佬,出生赤貧,完全沒有任何可繼承的社會資源,正所謂富貴險中求,通過自己的鐵腕,和搭建的社會人脈,以及大難不死的好運氣,最後和其他大佬們平起平坐。
史塔威爾強調:一個商業教父的產生,通常需要數代人的財富積澱和社會資源的積累,通常在亞洲國家,只有極少人僅僅通過一代人的努力和運氣能坐上商業教父的地位。
必須承認,這個美國佬的上述所言,雖然有點偏激,但並非沒有根據的胡言亂語。至少從我多年在印尼採訪的經歷看,確實符合有些華商的發跡規律。
不過,本文要寫的郭桂和先生,恰好就屬於那種「僅僅通過一代人努力和運氣就坐上商業教父地位」的標誌性人物。
左邊是1971年,31歲的郭桂和為自己家的小店進貨時,親自當搬運工的情景;右邊則是2018年,68歲的他,在剛落成啟用的集團大廈前留影。這兩張照片無疑記錄了主人公勵志打拼,奮鬥成功的人生縮影。
郭讓人將這兩張照片製作放大,分別掛在其辦公室一面牆的兩端,用來隨時鞭策自己牢記過去,不忘初心。圖為郭桂和先生與介紹並陪同筆者前往採訪的印尼廣東社團聯誼總會秘書長楊建昌先生,在兩張照片之間合影留念。
郭桂和原籍廣東大埔,1950年出生於雅加達。
他的父親郭孟鐸(1903-1989)和母親黃說娘(1914-1979)都是大埔鄉親,1930年代從家鄉乘帆船南渡印尼,在椰城結婚成家,定居於北多瑤一帶,經營雜貨店為生,養育了5男5女10個孩子,郭桂和排行第六,小名阿桂。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雅加達北多瑤地區是華僑聚居地,大部分人在自家門口開辦簡易的小商店或者商攤,經營日常生活用品。郭家的雜貨店不大,面積只有4×6米,就在賣蔬菜、宰活雞和賣鹹魚的店鋪中間。因為子女多,生活艱辛不言而喻。
在郭桂和兒時記憶中,「我們幾乎每天喝粥度日,白粥只加一點鹽巴,不必想像還有可口的菜餚供我們享用,如果有時幸運的話,可以配一點辣椒炒鹹魚幹,那就是天堂的食物,早上吃過,一整天還能感受到舌尖的美味。」
儘管家境貧困,但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視教育在這個家庭依然如故。郭桂和與兄弟姐妹被送到當地華校讀書,使中華文化在他心中紮根。父親要求孩子必須認真讀書,他說:「你們要認真學習,不管將來成為怎樣的人,只有學識能幫你們改變生活。」
1960年代,還在讀小學的阿桂穿著一雙破舊的球鞋,在照相館拍攝了這張生平最早的照片。
1966年,印尼華校全部關閉,在華校才讀到高一的郭桂和,不得不輟學為生活打拼。這個過早進入社會的華僑青年,無緣接受更好的教育,卻也由此給自己埋下了上進的「種子」。
起初在同學邀請下,郭與人合作組裝收音機的生意。1969年,父母親勸他回來經營商店,把阿朱那巴剎的「幸福源泉」雜貨店交給他經營。這是郭桂和人生歷程的裡程碑,從此他開始獨立從商。每天從早上6點幹到下午6點,售賣基本生活品。
年輕的郭桂和很快掌握了商店的運作事務,也做了一些小改革。比如,將商品整齊劃一地展現商品櫃前,主客更容易一目了然;及時處理過期商品,讓客人知道商品的新鮮程度和商家的可靠,等等。生意雖然不錯,但事業並未有大的起色,郭桂和陷入沉思:周邊商店大都經營同樣商品,盈利不可能有大的提高。對比父母幾十年的經營,他每天都在考慮怎樣打破僵局。
後來,郭桂和發現香菸銷量大,利潤高,而成藥也是每個家庭必備拍,且兩者都不需要太大的倉儲空間,因此確定了新的銷售方向:繼續銷售其他商品的同時,以經營利潤大的香菸、成藥為主。隨後,郭桂和開始集中銷售香菸、成藥、牛奶粉、煉奶、蘇打飲料等。
在很短時間裡,郭桂和全面了解到雅加達香菸市場的情況,聯絡了較有影響力的香菸代理商和批發商。由於誠信經營和擁有可靠資本,郭桂和很快就獲得了雅加達多家代理商的信任與支持。
郭桂和選擇了貨如輪轉,低價低利擴大銷售的「薄利多銷」策略,比如,市場上一包香菸的成本價是1000盾,市場基本價格是1005盾,郭桂和就定在1003盾,他要的就是銷售指標。
一番努力,使他成為業內稱雄的香菸代理商。
1970年代的」幸福源泉「雜貨店掌柜,每天都在盤算怎樣把事業做大。
恩師林天寶:豪門家族的另一段傳奇
1979年,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郭桂和,雖然在業界小有名氣,成為香菸批發商的後起之秀。但是倘若沒有遇到林天寶,或許無論他多麼聰明、勤奮,為人做事再有誠信,充其量也只是一個發家致富的」巴剎「級商人,距離現如今馳名千島、縱橫海內外的」教父「級企業家,相差十萬八千裡。
這位三寶麟集團(Sampoerna Strategic)掌門林天寶先生,出生於1947年,比郭桂和大三歲,是個世代相傳的豪門巨子。在郭桂和小時候穿著露腳趾的破鞋子,跟隨父親汗流浹背騎三輪車在巴剎進貨,學著討價還價的年代,林天寶已經坐著家裡從英國手工定製的頂級豪車勞斯萊斯,在泗水和香港兩地滿大街兜風了。
2016年6月,印尼權威財經雜誌《環球亞洲》列出本年度印尼150位富豪排名榜,林天寶以35億美元資產名列第七。
被本文主人公視為導師和貴人的豪門大亨林天寶,他沒有參加華社,也很少出現在公眾場合,在許多人心中相當神秘。
說起林天寶家族的三寶麟公司,至今已有106年歷史。作為印度尼西亞歷史最悠久的丁香菸製造商,林氏家族享有祖孫三代的榮耀,其位於泗水的老宅,幾十年前就被開闢為一個博物館,甚至成為印尼這個第二大城市最著名的旅遊景點。
我在泗水住過兩個月,有一天打車在市區閒逛,詢問司機什麼地方值得一遊?司機當場推薦實行免費參觀的三寶麟博物館(Houseof Sampoerna),並非常自信,直接把我拉到那裡。仔細看罷,果然感覺不虛此行。
18世紀,這片佔地1.5公頃的荷蘭殖民地風格的建築群,是一家由荷蘭人掌管的孤兒院;直到1932年,一個來自中國福建安溪的華僑林生地將其買下,改建成一家丁香菸工廠和自家住宅。
每天有公交大巴免費接送旅客的泗水三寶麟菸草博物館,系林天寶家族的祖屋老宅,現仍有家族成員在此居住。
林生地5歲時跟隨父親來到印尼,不久父親去世,他變成一個可憐的孤兒,不得已寄人籬下到11歲,他便獨自在鐵路上討營生。每當午夜時分,列車行駛在雅加達和泗水市之間,林生地躍上還在開動的低等車廂,用布裙兜著食品,向那些風塵僕僕的旅客叫賣吃食。據說一開始,這個福建少年沒日沒夜每天奔波,連續18個月沒歇過一天。
長大後,林生地在當地娶妻成家,夫妻倆在市場租了個小檔口靠賣雜貨及手卷丁香菸賺錢。緣於小攤位的號碼是234,以至於234被命名為其公司丁香菸產品一個特別的品牌。
博物館內展廳一角,當年的大衣柜上貼著三寶麟創始人林生地和夫人的照片。
林生地的貧困歲月沒過太久,便時來運轉發達顯貴。1913年,他創建了三寶麟菸草公司,奮發圖強發展為印尼最成功的菸草生產商,即三寶麟集團(PT HM Sampoerna)。直到今天,博物館內的一個生產車間仍在運轉。
如果白天來博物館,可以看見數百名女工製作無過濾嘴手工捲菸的繁忙景象,這種香菸叫做丁香香菸(kretek),裡面混合了菸草和丁香乾。她們每小時的捲菸數超過了325根。每位女工每天的捲菸數可以達到4000根。
林氏家族1960年代定製的英國勞斯萊斯豪車也在博物館內陳列,其車牌亦採用了234這個其祖父林生地生前認定的吉祥數字。
1979年,三寶麟集團第三代少東家林天寶開始從父親手上接過家族香菸工廠的管理權。不久,他的一位高級顧問彭先生前往雅加達阿朱那的「幸福源泉」批發部,找到正在貨倉忙著搬運香菸紙箱的店鋪老闆郭桂和。
「阿桂,我聽說並觀察你有段時間了,你是一個聰明勤奮,人品又好,很會做香菸生意的人才。我向林天寶老闆推薦了你,他命我找你,希望你能大規模銷售三寶麟「234」這個牌子。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給你欠帳,數額沒有限制,只要你能賣出,我們就一直供貨。」
彭先生開門見山說明來意,能受到三寶麟大財團的關注和青睞,並給予如此優惠的商機,令郭桂和喜出望外。他在自傳中寫道:「隨著這項合作發生,供貨連續不斷,順暢而有利於雙方。我通過自己控制的商業網絡,以非常好的價格大量售賣234香菸。就這樣,旺風吹興了我的事業。」
俗話說豪門深似海。1985年,在郭桂和與三寶麟公司有商務往來整整6年之後,林天寶終於通過彭先生告訴郭桂和,他要與之見面,並邀請他加入三寶麟集團,雙方進一步實行股份合作,集團支持其擴大規模,在雅加達增開十幾間三寶麟香菸批發店,同時領導整個銷售團隊。
「當我們會面時,我發現林先生給我的突出印象是,和藹可親的另一面,是果斷、非常果斷的人。與人商討時,他不喜歡對方猶疑不定的答覆。如果能夠,就說能夠,應當有信心。如果不能夠,千萬不要說試試看之類的話。在與林天寶談話時,他認真注視著我,不尖銳,但也不『玩玩』,非常聚精會神。」郭桂和回憶說。
由於林天寶的信任,在此之後,郭桂和進入三寶麟領導層工作,不再只是擁有股份合作的商業夥伴,而是在事業中與林天寶共同經營,成為三寶麟集團領導人之一,並開始涉足集團拓展的香菸連鎖店零售業務。
林天寶本人是這樣談論郭桂和的:「認識郭先生後,我間接地學到許多關於香菸批發的策略,認識到如何維持供求穩定以確保售價穩定。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表明,郭桂和對於三寶麟企業有限公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左起:林天寶、彭招福、郭桂和。2001年6月,林天寶在此相框上寫了一句話:「這是把三寶麟帶入主流的三個人。」郭桂和說,我沒想到這句話出自林先生之口,我看到時真的很感動。
從1985年到2005年,郭、林兩位工商俊傑的密切合作持續了20年之久,先是郭桂和應邀加入了林天寶的集團,後來郭桂和在三寶麟創辦早期的愛發零售業,林天寶也曾大力支持作為大股東(佔愛發零售店全部股份的70%,郭佔30%)加盟進來,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期間,自然也有許多故事令人難忘,他們還經歷了九八年「五月騷亂」 打砸搶燒的苦澀,但都憑著驚人的耐心與堅持,一 一化解。
限於篇幅,我們不在這裡細說。
我想說的是,這兩人都堪稱商界領袖,他們有緣相識合作,對彼此都有很大的意義,但其區別在於:豪門出身的林天寶原本就是一位「教父」級大佬,慧眼得識郭桂和,更使其香菸「王國」如虎添翼。而曾經在市場底層拼殺多年的郭桂和,憑藉摸爬滾打的一身功夫,一旦登上林天寶這個平臺,在為之衝鋒陷陣的同時,得以大展才幹,獲得統率千軍萬馬的經驗,把自己也煉成一位叱詫風雲的新「教父」。
躋身三寶麟集團領導層。
由此可見,無論工商巨子,還是財富英雄,他們在攀向事業高峰的過程中,貴人相助確實是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有賴於此,怎樣飛黃騰達也不曾忘本的郭桂和,始終認為「沒有林先生,我不一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林先生不僅給我資本,更重要的是,他給予了美好理想、廣闊希望和信心。簡而言之,一個人的成功肯定少不了拼搏與機遇!」
2019年4月1日,在其Alfamart集團總部ALFA大廈辦公室,郭桂和再次以滿懷感激的口吻,向前來採訪他的筆者重複說明了這個結論。他同時強調:「還有誠信和專注,不然怎麼可能遇到貴人,或者說即使有貴人相助,也可能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傷心總是難免的,我還是一往情深:打造屬於自己的零售業王國
2005年5月,三寶麟大家長林天寶在沒有任何預兆之下做出一項決定:以數十億美元的價格,把三寶麟企業和所有資產分公司,一切出售給美國著名香菸品牌萬寶路所屬的菲利普-莫裡斯(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集團。三寶麟各層董事可自由選擇,或者跟隨新東家萬寶路做下去,或者把自己擁有的股份變現領走,離開公司。
當林天寶宣布這一決定後,三寶麟集團全體董事都十分傷心,誰也無法阻攔,每個人都倍感沉重,彼此面面相覷,沉默無語。郭桂和與同仁們眼含淚水,強裝鎮定,各自陷入痛苦遐想。
「事情有時候就是這樣讓你無言以對,我們其實都了解林先生的神秘色彩,可是怎麼也沒想到他會如此突然宣布重大決策。幾十年來我們陪著他,在三寶麟」創造良好業績,酸甜苦辣,揮灑著汗水和淚水,我們從未想過要離開這個企業,因為公司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郭桂和回憶說。
創業者的人生往往要體驗一把頭懸空倒栽蔥的挑戰,但未必不是好事。圖為1995年,郭桂和在紐西蘭嘗試蹦極運動。
此時,郭桂和作為Alfamart愛發零售店的創始人、管理者和投資者之一,已將這個連鎖超市發展到1500間,而且還清了債務,門店增長勢頭看好。但一夜之間,連同三寶麟其他企業已經變成美國公司的一部分了。
那麼,林天寶為什麼要把整個集團的股份都賣掉呢?唯一的解釋是,他可能不想再當菸草大王了,而要另起爐灶做別的事業。後來,他果然把三寶麟集團改為投資公司,利用出售股權的巨額資本實施轉型,開始在農業,金融,房地產,電信和木材行業擁有業務,並成立風險資本公司Mekar與印尼青年創業家協會籤約,為微型和中小型企業提供貸款,仍然弄到蓬勃興旺,此為後話。
再說郭桂和一門心思要搞的零售連鎖店事業。
日子在忍耐與堅持中出現了轉機,幾年之後,全球菸草巨無霸萬寶路所屬的美國公司對零售業已不感興趣,樂意將Alfamart愛發超市的股份及上市公司Northstar再賣回給印尼企業,郭桂和抓住時機馬上著手融資購買。可是老東家林天寶的兒子也提出購買意向,這不免使郭桂和感到為難。關鍵時刻,胸懷寬廣的大老闆林天寶出面裁決,他對兒子說,我認為還是郭先生合適擁有這個產業,請你支持我的意見。於是,經過一番運作,郭桂和於2010年收購了Northstar上市公司,並獲得了Alfamart愛發超市65%的股份。
事實證明,郭桂和收購了Northstar上市公司無比明智:這家股票成交量很小的零售商,其股價在之後三年裡上漲了多倍,龐大的市值使郭桂和一躍躋身於全球10億美元級的富豪之列。皇天不負有心人,2012年他首次登上印尼40大富豪榜,第二年又以14億美元淨資產排在第20位,2019年3月,其排名又上升至第16位。
捕捉時機,一飛沖天。
擁有半個世紀開店的經驗及與時俱進的連鎖超市理念,再加上相對充裕的資金,還有必要的特許經營權,令郭桂和一手打造的Alfamart愛發王國一路開疆拓土,勢如破竹,平均每年以1千間以上的速度遞增,幾年之內便覆蓋了印尼所有的城鎮和幹線公路的沿途。
Alfa便利店則通過「70%自營、30%加盟」的方式運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加盟店,是公司支持工作業績特別出色的員工開辦的。
與此同時,他的集團在全印尼每個省會及較大城市都建立了倉儲基地,利用網際網路管理,每個貨倉可滿足半徑150公裡以內的200間超市便利店的貨物配送。
2011年,郭桂和開始做社區業務,開發了規模比Alfamart愛發超市更小一些的小型便利店,稱為「AlfaExpress」,此外還有大型的連鎖超市「Alfamidi」。如何區分三者的不同?主要就是看所售貨品的種類數量,比如Alfamart所售賣的貨品約在4000種左右,AlfaExpress的貨品是2550種,而Alfamidi則多達8000餘種。
郭桂和與夫人陳麗珍。在郭氏幾十年事業奮鬥的路上,妻子總是夫唱婦隨,給了他最大的支持。
2012年,該集團進一步拓展,取得了來自日本的便利店全球連鎖品牌羅森的特許經營權,正式在印尼開設羅森便利店,目前已在雅加達各地開了上百家分店。郭桂和的集團還開辦了餅乾、麵包、飲料等食品加工廠,產品直接進入全印尼15000多間Alfamart愛發超市,減少批發流通環節,真正做到了價廉物美。
他微笑著和筆者談起生意經:」我們非常專注,只做與零售業相關連的項目,其他與主業不相干的項目利潤再誘人,我們也不涉足,這應該也是我本人幾十年從事商業經營的經驗之一吧。「
2019年4月1日,郭桂和在其公司總部大廈內的Alfamart愛發超市樣板店前。全國各地加盟的連鎖超市員工上崗之前都要在此經過技能培訓。
儘管這七八年來,功成名就的郭桂和連續成為福布斯印尼富豪榜上的耀眼人物,但他似乎並未將此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勤奮工作,低調隨和。
他曾這樣表示:「媒體把我列入有錢人的行列,以為我的生活會和平常人有天壤之別。其實,我還是照樣喜歡吃路邊攤,喜歡吃炒飯,有時候還會乘坐Motor Ojek 去開會。有人或者不以為然,認為我是在演戲,是在表演給別人看。我不會對此感到生氣,不管他們對我的評價對錯與否,我只需做最真實的我就可以了。「
此番承蒙廣聯秘書長楊建昌先生引見,我們在郭氏大廈與其零距離相處了大半天時間,確如上述所言,感覺到這位超級大佬的平易近人。他像一個普通經理那樣,親自下樓迎接客人,然後陪同我們參觀位於大廈內的慈育大學新校區先進的教學設施。在學校,年輕學子們的各種活動熱情有趣,且活潑可愛,途中不斷有孩子禮貌而略顯羞澀地向他們的校主問好。有幾個學生在小食店外吃點心,郭先生就笑眯眯地伸手向他(她)們討,假裝要吃下去,再像變魔術似的把食品還給他們。他很享受這種開玩笑的互動,眉宇間流露著發自內心的愉悅。筆者受到感染,向他講述了若干年前,法國總統密特朗訪問北京大學發表演講,看到學生們朝氣蓬勃,情不自禁說了一句「願將總統換青春」的名言。郭先生聽了脫口而出:我也願意!
得知大廈頂層設有直升機停機坪,我們要求上去看看,郭先生便帶我們坐電梯來到第35層,按電扭打開鐵門,再爬樓梯到36層的平臺。結果發生一個小插曲,樓梯通道的鐵門關閉後,需要從裡面才能打開,大家下去時,郭先生才發現他沒有從外面開門的鑰匙,手機在辦公室也忘記帶了。我們一行人被「困」在樓梯無法下去,郭先生連聲表示歉意,一邊借用楊建昌的手機打電話讓工作人員上來開門,這個過程持續大約半個小時。楊建昌跟郭桂和開玩笑,乾脆你開直升飛機直接送我們回雅加達吧!郭先生老老實實地回答說,如果要我駕車送你們還差不多,飛機我可開不了。
看著眼前這位年近七旬的商界大佬,也有略感窘迫的時候,一時間會讓人忘記他的身份。不過,我還是想起了中亞銀行董事長D.E.Setjoso 先生在郭桂和傳記序言的最後寫過的一件事:
「我與郭桂和先生成為好友還有一段生動插曲。有一次,我們打高爾夫球,他自稱不太會打高球,但是結果呢?——他在比賽中贏了所有的人。從那時起,我們再打高爾夫時,大家再也不敢被他的謙虛低調所迷惑,而忽視了這個對手。」
上圖為2019年4月,印尼一家網站最新發表的有關郭桂和的報導,標題是《Djoko Susanto愛發連鎖店(Alfamart): 鼓舞人心的故事》。文中寫道:Djoko Susanto(郭桂和),有人知道或聽說過這個名字嗎?這個名字對你來說很陌生嗎?肯定回答是,從未聽過。但如果我打電話給愛發Alfamart,你知道嗎?路上幾乎每間便利店都是愛發Alfamart。甚至很多村莊也能看到。如果你認識愛發Alfamart但不知道Djoko Susanto(郭桂和)的名字,那就像知道一個孩子而不了解他的父親一樣。呵呵.他就是Alfamart集團的所有者——一個成功創造迷你市場的人,每天你都會進去買東西。請記住這些創業者,無論如何,你需要看到他的成功和不斷的反省。我們的激情,奮鬥,祈禱與他們一樣嗎?如果沒有,我們應該得到他們的成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