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harmonium圖片來源:By User Chris 73 on en.wikipedia - [1],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347777
發明於二十世紀初,多次出現在作曲大師梅西安作品中的馬特諾琴②(Ondes Martenot),最初型號聲音像長笛/陶笛;之後型號音色有的像單簧管高音區,有的像巴松低音區,有的像弦樂。Ondes Martenot圖片來源:By ja:利用者:30rKs56MaE - ja:
畫像:Ondes_martenot.jpg,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19724
部分電子樂器在演奏方式上照搬了原聲樂器,在聲音上直截了當地進行了仿真,部分樂器在演奏方式上有了創新突破,而聲音依然在仿真,比如以體感為演奏方式的著名的泰勒鳴琴(Theremin)③,在演奏者的手中,發出的是小提琴般的聲音。Theremin圖片來源:By Hutschi - Self-photographed,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22180
既然目的是仿真,如果能以原聲樂器聲音為素材直接進行控制,也就是通過所謂樣本合成原理產生聲音,效果應該最直接。但由於技術、成本等原因,早期商用電子樂器沒能採用樣本合成,反而都是在真空管模擬(Analogue)電路上,採用算法合成原理產生聲音的。這樣從發聲原理到形制與原聲樂器截然不同,因此仿真不到位,僅僅是有些像,甚至只有一點像的影子。不過幸好仿真到不了位,在我看來,正是這不到位,迫使早期電子樂器不得不放棄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不得不用「寫意」的手法去模仿,反而使早期電子樂器的音色具有了某種特色。這個特色可以說是仿真的副產品,也可以說是懵懂期電子樂器在仿真中無心插柳的結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計算機的誕生帶來了數字電子樂器,簡稱數字樂器或數碼樂器的發端,是既能以算法合成,也能以樣本合成原理進行聲音合成的電子樂器。但當時這些由真空管數字電路計算機發聲的軟體電子樂器,只停留在實驗室中,比如Music N④系列計算機音樂語言。真空管時代的樂器,往往兼具商業性和實驗性,因此無需贅述這個時期實驗領域的硬體電子樂器。instr1
;初始變量
iamp=ampdb(p4) ;將指數分貝轉換為線性振幅
iscale=iamp*.333 ;振幅比例換算
inote=cpspch(p5) ;將音高轉換為頻率
klinelineniscale,p6,p3,p7
asin1 oscilkline,inote,1
asin2 oscilkline,inote*.996,1;頻率稍低
asin3 oscilkline,inote*1.004,1;頻率稍高
asin1=asin1+asin2+asin3
out asin1
endin
一段由MUSIC N發展而來的Csound樂器程序
電子樂器誕生初期,幾乎所有形式的電子樂器,如模擬(Analogue)的、數碼的;商用的、實驗的;硬體的、軟體的都出現了。電子樂器也處在發展方向似乎不明朗——仿真不到位,而自身特色未進入大眾視野的懵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