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9年,總部在成都的尚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尚作有機),倒在了生鮮零售的冒進上。
5月22日,尚作有機創始人、董事長龍淼發公開信,承認「公司資金鍊遇到困難,將閉店止損3個月」。
在公開信中,龍淼稱公司遭遇危機有多重因素,主要是個人戰略性判斷失誤,盲目擴張導致管理沒跟上。
「2016年在A輪融資成功後,公司獲得了巨額資金,不斷擴展業務,投入過大,沒有做好風險把控,導致公司資金鍊出現狀況。」
尚作有機閉店直接的導火索是門店出現了「擠兌」危機——大量充值會員湧入尚作有機門店和位於成都青羊區的公司總部,要求退款。有不少會員聲稱,其餘額多達10萬元。
據尚作有機的會員稱,今年春節後,尚作有機APP就出現了大量無貨的情況。「APP上買不成,只能到店鋪裡來看看,但店鋪裡品種又很有限。」從3月份開始,尚作有機開始出現一些會員的大量掃購和退費的行為。到4月份,幾乎每天都有數十個會員要求退費。
至此,尚作有機資金鍊緊張的「多米諾骨牌」被推翻——春節後,離職員工增加,在職員工的不安情緒傳導到會員,尚作有機門店出現擠兌現象。公司資金鍊開始難以支撐。
不僅僅是會員退費,供貨商也出現在門店要求結清供貨款項。一些供應商稱,拖欠供應商款項也是從春節後開始出現,比如豬肉供應商聲稱尚作有機的欠款已經達到300萬元。
成都尚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尚作有機)成立於2010年8月,註冊資本4800萬元,業務涵蓋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全程冷鏈配送、農業營銷等,一度是「網際網路+農業」的典型樣板。
新零售風口下,尚作有機開始做從上遊農場生鮮種植到自建終端渠道的生鮮零售公司。
尚作有機以會員制為核心,銷售有機農產品。其打出的Slogan是「極致食材提供商」。打的差異化的牌是擁有自己的農場,自營終端銷售自有的有機蔬菜。
按照龍淼的介紹,在四川成都、松潘、西昌、攀枝花等地,尚作有機擁有10餘個農場,建設投產3000餘畝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全年能提供200多種有機蔬菜。
過去兩年是尚作有機快速拓展的一年。尤其是去年,尚作有機在成都最高峰時期開業了18家店,還輻射到了重慶市場。並計劃往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擴張。
去年年中,《商業觀察家》採訪龍淼時,尚作有機旗下是21家面積在一兩百平米左右的社區生鮮店,門店大概300個sku,包括有機農場的蔬菜及肉禽蛋、水產;還包括一家線上融合線下體驗的市集旗艦店ONE DAY壹天市集,1200平米,囊括以有機蔬菜為主的生活館,同時整合進果汁咖啡、茶點、紅酒、插花、DIY烘培廚藝等跨界的生活方式。
按照尚作有機的計劃,2018年計劃新開4家市集店,並準備將生活館升級改造做成小型迷你市集店,並計劃圍繞市集店設置前置倉。去年,龍淼稱,尚作有機會員續卡率達80%以上,線上下單佔比六成以上。
尚作有機設置了較高的會員門檻,其會員卡預存金額起點較高,最低從1.5萬元起,最高達20萬元,會員可以享受與零售價價差在20-30%之間的專屬會員價,換言之會員優惠一般相當於零售價打七八折。
去年,尚作有機還打出營銷廣告稱「現存60萬買菜,可以承包你一輩子的餐桌安全食材」。發售過限量100張的60萬元會員卡。「充60萬會送60萬,充值的60萬可以分三年付清,第四年開始尚作每年返3萬,分20年把60萬返給消費者。」
這種做法看上去已是會員制營銷的「走偏」,不僅是將社區生鮮作為了急功近利的掙快錢的金融蓄水池,也是在跟國家對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政策規定打起「擦邊球」——尚作有機將單張記名卡限額不超過5000元的預付卡金額以會員卡形式收取費用,去年遭成都商委勒令限期整改。
5月25日,龍淼在公司召開新聞發布會,稱計劃用三個月時間來調整戰略,並籌措資金,引入合作夥伴,準備在2019年8月24日前恢復到正常營業。假如三個月後門店不能如期開業,尚作將開始處理會員充值退款。
龍淼在發布會上稱,目前已有明確的資本進駐。但沒有具體透露是哪一家及投資額是否能填補尚作有機資金鍊的虧空。
關於未來的調整計劃,龍淼稱會將現有尚作有機門店調整為社區前置倉,計劃在成都保留2-4家展示門店,其他門店關閉,重心轉向社區前置倉——會員訂閱配菜制。龍淼稱,初步測算,改革後有望能減少2/3的運營成本。
龍淼稱,自己不會「跑路」,為保證會員的權益,目前尚作有機在APP開通了線上餘額證明的通路。
《零售研學社》目前尚不清楚尚作有機的資金缺口有多大,截至發稿時止,未有收到龍淼及其公司的相關回復。
業內人士認為,在尚作有機遭遇會員信任的擠兌危機之後,想要在三個月內「翻身」、重建消費信任的難度很大。
《零售研學社》認為,其主要瓶頸在於有機生鮮的定位。
主營高端的有機生鮮商品,其目標消費群體相對是一個窄眾市場。以成都為例,成都有2000萬人、700多萬個家庭,但龍淼在去年接受《商業觀察家》採訪稱,尚作有機創立8年時間,只服務了3萬個家庭會員。尚作有機多年的努力,已說明高端生鮮市場是個耗時長、需精耕細作的慢活兒,而尚作有機過去兩年來的做法,則是徹底的迷失——將生鮮經營,當成了一夜暴富的掙快錢的行當。
如龍淼的判斷,隨著消費升級、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未來1個月願意花上3000塊錢在「買菜」上的中產家庭的確不少,可能會越來越多,但顯見的問題是,有機生鮮相對是一個產能和產品都有「天花板」的供應鏈。
隨著客戶數量增多,基地數量和規模都在擴張,但有機生鮮主張食在當地、食在當季,仍難以解決有機生鮮反季節的問題。比如春淡、秋淡時節,尚作有機的菜品種類相對較少,供應不足就是例證。上遊農場供應鏈建設缺乏可複製性,決定了下遊終端的拓展是個慢活。
「最該反思的是沒有抑制住擴展的野心,忽略了自身資源和能力的不足。」龍淼稱。
培育消費習慣,跑出密度規模,資本對社區生鮮的成長助力,不可或缺。
致死,致「夢滅」的不是加碼的資本,而是資本加持下創業者能力與野心的失衡。end
文章出自公號商業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