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華為雲要全力以赴抓應用生態建設

2021-01-09 騰訊網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姝

近日,華為內部論壇「心聲社區」發布創始人任正非於11月在企業業務和雲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談及雲業務時,任正非表示,要在極致性價比、可用性和數據安全性等基礎能力上構築核心競爭力,還要全力以赴抓應用生態建設。

任正非說,政府、企業上雲已成為一種趨勢,特別是中小企業應用、大企業的非敏感數據應用、政企的新型創新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地承載在公有雲上;另一方面,很多政府企業的核心數據、核心業務仍需承載在自建數據中心或專屬雲上。自建數據中心也會從簡單的虛擬化走向雲架構,一般由客戶自己進行維護,這些客戶同時要求享受公有雲的高階服務能力,這就需要華為雲混合雲解決方案。

任正蠣認為,華為雲不是公司傳統硬體設備的領先優勢,而是華為面向客戶商業模式的改變,即由賣產品改變為賣雲服務。必須構建賣雲服務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戶提供雲服務的運營、運維能力。在向亞馬遜、微軟學習的同時,也要將本身的網絡積累做成雲服務市場獨有的優勢,構建差異化特色。他說,阿里雲、騰訊雲、AWS推出越來越多的軟硬融合的設備,華為的優勢在硬體,要加強軟體、應用生態,不應放棄硬體給華為雲帶來的優勢。

談及生態建設,任正非指出,將來所有應用都會長在「雲」上,但現在還不是,如何建成「黑土地」是努力的任務,應一步一步來。「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如何抓住政企數位化的機遇,在網際網路、政企兩個賽道上都獲得更好的發展,達到世界領先」,他說,要全力以赴抓應用生態建設,像亞馬遜一樣建立大生態,「沒有應用,華為雲就可能死掉」。

附任正非講話全文:

按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任總屬不太懂的一家。他經過較長時間的調研、訪談,提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拋出一塊『粗磚』,供探討、批評、參考。」

一、正確理解和定位雲優先。對內我們優先選擇用雲方式為客戶提供IT基礎平臺服務,對外就是客戶迫切優先選擇華為雲服務。

我們講雲優先,不是講華為公司所有領域都以雲優先,而僅僅在IT領域要優先實現以下幾點:1、面向客戶的算力和分布式存儲(不含企業存儲)需求時要以華為雲優先;也就是當客戶對伺服器、分布式存儲、虛擬化、私有雲有需求的時候,要引導雲服務優先;2、混合雲要以雲服務的商業模式優先;3、行業解決方案的底座要以華為雲優先。

當然我們期望以華為雲優先為客戶提供服務,但客戶不一定會選擇我們,只有華為雲提供的雲服務做到最好,客戶才會優先地選擇我們。當然,雲服務好的基礎是華為雲平臺必須做得好。而不是技術支持人員沒有讓客戶明白我們的雲服務是什麼,就塞給人家一堆「土豆」;或者「土豆」太多,有些沒有用上。我們引導客戶數位化,首先引導他們使用華為雲提供的雲服務。我們的價值觀與宗旨,還沒有很好地體現在客戶利益至上、我們的雲服務上,我們還要踏實努力。讓客戶用電一樣方便使用華為的雲服務,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要集中優勢兵力聚焦在做好我們的華為雲平臺及其提供的雲服務。我們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一個服務能力、多個責任中心,力量碎片化。華為雲首先要在極致性價比、可用性、數據安全性等基礎能力上構築核心競爭力;同時針對所聚焦的行業、聚焦的場景做好使能層,構建好雲生態體系,構築有競爭力的獲客能力。

政府、企業上雲已成為一種趨勢,特別是中小企業應用、大企業的非敏感數據應用、政企的新型創新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地承載在公有雲上;另一方面,很多政府企業的核心數據、核心業務仍需承載在自建數據中心或專屬雲上。自建數據中心也會從簡單的虛擬化走向雲架構,一般由客戶自己進行維護,這些客戶同時要求享受公有雲的高階服務能力,這就需要我們的華為雲混合雲解決方案。專屬雲本質上依然是公有雲,是針對特定客戶而建設的公有雲,亞馬遜建設了GovCloud政府雲,只服務於美國政府,由亞馬遜進行維護。因此,公有雲、專屬雲和混合雲,甚至包括非華為私有雲將長期共存,以解決客戶的不同需求。因此,華為雲解決方案最終形成的結構是:一套技術架構,支持公有雲、專屬雲、混合雲等商業形態;兩種交易模式,一是賣給客戶、產權屬於客戶、客戶自己維護的混合雲,二是產權屬於華為、由華為維護、客戶訂閱雲服務的公有雲(含專屬雲);三種部署方式,一是部署在客戶數據中心裏面,與公有雲分開運維的私有部署,二是部署在華為建設的數據中心裏面,由華為運維;三是部署在客戶數據中心裏面,作為公有雲的延伸,由華為運維。

華為面向客戶提供公有雲、混合雲和「伺服器+虛擬化軟體」三種產品形態。公有雲和混合雲要堅持硬體同構,軟體架構統一;公有雲和混合雲要做好客戶選擇,不要試圖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基於「伺服器+虛擬化軟體」,聯合合作夥伴,滿足多樣性的政企自建數據中心和IT/OT系統的需求。

華為要打造領先的ICT基礎設施,要在聯接、計算與企業存儲和華為雲三方面都取得勝利。在繼續增強聯接的同時,強化軟體力量的建設,構建一個好的華為雲平臺、雲生態,把適合上雲的行業場景牽引客戶優先上華為雲,成為政企上公有雲的首選。通過客戶上華為雲,反逼華為的平臺進步。我們要將聯接、計算與企業存儲和華為雲有機融合,構築面向所聚焦的行業場景的行業「智能體」,助力智能升級。

內部統一組織,是靠打勝仗來牽引的,在打勝仗中不斷來組合隊列。從小交換機開始,從傳輸開始,從2G無線網開始,從簡單的路由器開始……無不是用勝利來牽引。為什麼四野的隊伍這麼彪悍?是因為他們跟著林總一直打勝仗。從東北打到海南島,從海南島又打到朝鮮……,他們總信任林總,全部統一在林總的意志中。林彪並沒有做多少思想工作和說教,靠勝利言傳身教。華為雲業務的組織優化,能不能先從點開始,從勝利中總結出經驗來。我們不可能簡單採取阿里、亞馬遜……一樣的道路,我們沒有那麼多錢,他們有用不完的美國股市的錢。我們如何發展,要找出一條路來,而不是簡單模仿。

華為雲不是我們傳統硬體設備的領先優勢,開發產品並銷售產品,而是華為面向客戶商業模式的改變,即由賣產品改變為賣雲服務。必須構建賣雲服務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戶提供雲服務的運營、運維能力。我們向亞馬遜、微軟學習的同時,也要將本身30年的網絡積累做成雲服務市場獨有的優勢,開創更大的空間,構建差異化特色。

二、我們要研究領先的華為雲是由哪些要素組成,這些要素是由哪些核心顆粒的先進而構成競爭能力的。

能不能像存儲產品一樣建立面向未來領先世界的架構,有哪些關鍵的短木板、新介質、新算法、新架構甚至新理論等需要突破,組織起各階、各類的「突擊隊」,讓科學家、專家、工程師提前自由地去研究,找到解決辦法。比如,有沒有新的先進軟體架構、有沒有新的工具方法、有沒有新的算力架構、有沒有新的編排算法、人工智慧的算法 …… 等等,一樣一樣地做好。在算法、算力、核心網、鴻蒙、鯤鵬生態、先進的軟體架構/方法和工具以及工具的科學歸一化、代碼倉統一與優化……,以及人工智慧在我們網絡平臺優化中的應用,一樣一樣踏踏實實地把這些顆粒做好,以便形成團粒結構的「黑土地」。再把連接這些顆粒的作業系統也做好,方便客戶在上面發展。我們要聚焦在關鍵客戶需求上,利用好華為自身內部IT、終端雲、GTS雲的典型需求,培養一批隊伍,這批隊伍就在戰鬥與實踐中擁有了理解政企對華為雲的需求;然後一部分人再深入去理解支持萬物生長的雲是需要什麼樣的「黑土地」,「黑土地」應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讓萬物生長。「黑土地」這個詞是徐直軍發明的,他應詮釋一下。

技術架構要保持持續性,專家團隊決策體系的迭代也要科學穩定,行政主官不要幹預技術決策。軟體架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持續優化的發展,我們公司的軟體是不錯,但要進入直接競爭領域,要超越對手,就需要不斷地改革。十年來我們的混合雲技術架構經過了幾次反覆,導致時間上的浪費。

最底層的技術架構是最核心的,需要高手。底層架構的開放性、擴展性、穩定性、持久性、安全性、效率,決定了後續軟體的發展潛力、研發效率。高級專家團隊,人少而精,事少而明,有利於冷靜思考,他們要有長期穩定的擔當,不要草率地換人。

三、將來所有應用都會長在雲土地上,但現在還不是,如何建成「黑土地」是我們努力的任務,應一步一步來。

經過多年的努力,華為雲上線了200多個服務,發展了150多萬開發者和近2萬個合作夥伴,已初具規模,具備了更大方向發展的基礎。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如何抓住政企數位化的機遇,在網際網路、政企兩個賽道上都獲得更好的發展,達到世界領先。

首先要肯定我們的華為雲平臺是基本可用的,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在新的場景下(5G、800G、人工智慧……)高速社會下如何進步,有沒有機會達到世界先進,甚至領先。傳統網際網路公司在政企場景下有困難,在新形勢下,我們有機會,突破點在哪兒。

新的一年裡,我們在軟體的架構、方法和工具上要加大人才投入。敢於引進大架構師、全球軟體大賽的優秀人才,努力從我們的隊伍中培養造就各級各類各階的架構師,根據能力、貢獻及時提拔他們,職級、薪酬也要及時匹配。雲平臺、雲生態要向先進的公司學習,不要簡單模仿。努力在平臺架構中,加大優化的力量。我們是一個傳統的硬體先進的公司,世界上轉型為軟體先進公司的例子還沒有,我們的困難是可以想像的。如何建立客戶喜歡的「黑土地」,如何讓夥伴生態生機勃勃,如何保證軟體能扎到根,避免被切斷的風險。

四、華為雲對我司,既是一個產品提供,也是一個運營平臺。質量與敏捷的運維能力是關鍵的要素。

硬體資源的池化、軟體分布化、運維敏捷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服務的多樣性……,我們是向亞馬遜學習,還是向微軟學習?我認為我們都應該學習。面向行業客戶提供雲服務應該走微軟的道路,優先為大行業、大企業服務的道路,聚焦深耕幾個關鍵行業,打造「黑土地」。我們耕耘企業業務多年,有一個龐大的企業銷售服務隊伍,有一定的基礎,聯合客戶、行業領先的應用開發商和系統集成商等生態夥伴,開展聯合創新,積累和沉澱行業的關鍵知識資產,這樣好的經驗不要丟掉,每年做好兩、三個行業,幾年後最終能達到幾個、十幾個行業,就是不得了!微軟就是通過與客戶的聯合創新,持續構築了競爭優勢。我們要與關鍵客戶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把一些有前途、有大需求的顆粒抽出來,組成以全要素、全業務、全編成,擁有獨立作戰能力與權力的「軍團」。我們也要學習亞馬遜,把IAAS、PAAS做好,我們是有基礎的。我們這麼多年積累的知識、能力、經驗,是有可能把雲基礎平臺即「黑土地」做好的,發揮聯接+計算的優勢到極致。我們聚焦在一、兩個行業,搞清它的經驗模型與算法,切實在行業打造有領先的能力。讓客戶接受我們。例如Oracle以一個資料庫就佔領了全球大部分市場。有所為、有所不為,聚焦客戶成功,不要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五、我們全力以赴抓應用生態建設,像亞馬遜一樣建立大生態。沒有應用,華為雲就可能死掉。

移動網際網路應用、企業應用、政府應用、煤礦應用、機場應用、平安應用、GTS應用、公司內部IT應用,都是我們生態發展的機會窗。終端雲的良好發展給我們做了榜樣,南研所的弟兄們重現了英雄本色。當前生態夥伴調用接口的管理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也是生態型業務發展的最核心瓶頸,我們當前從管理意識、流程到組織保障都不夠。我們一定要建立優良的架構,簡化內部的消耗,我們一定要實現敏捷優質服務。我們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敏捷的為客戶服務。利用好華為自身內部的IT、終端雲、GTS雲的典型需求,服務好內部客戶,培養一批隊伍,這批隊伍就有理解政企對雲的需求。現在內部客戶的體驗有待加強,不要浪費了需求的價值。

阿里雲、騰訊雲、AWS推出越來越多的軟硬融合的設備,華為的優勢在硬體,我們要加強軟體、應用生態,不應放棄硬體給華為雲帶來的優勢。保存底層架構的穩定性與高效率,發揮聯接+計算的綜合優勢,持續迭代優化Ⅰ(IAAS)層架構,並牽引計算、存儲、網絡等Ⅰ層面向雲場景的進一步創新。

六、雲BG與EBG的關係:「作戰綜合化,能力專業化」,企業業務和雲與計算業務應按這個原則對一線作戰及組織進行優化,提升一線效率,最終要形成場景化的合成作戰。

為支撐雲與計算產業的商業成功,加強專業能力構建,要清晰知道幾個行業,深入進去,做世界最理解它們、服務它們最好的組織,它們就會優先選擇我們的華為雲,這是我們的任務。公司從機關到一線都做了比較大的組織調整。經過半年多的運作實踐,新組織架構促進了一線的資源投入,提升了產業生態等方面的專業能力。但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雲與計算BG應重點抓好華為雲平臺的建設,抓好產業生態的建設,做大產業空間,同時抓好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持,建立一支真懂雲和計算業務的專業化隊伍;EBG作為統一客戶界面,要更多貼近客戶,充分理解客戶需求,強力的推動專業部門打造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現在一線有的代表處專業化分工過細,接口多了,幹部多了,匯報多了,實際幹活的人卻少了。二是,資源投入增加了,作戰效率卻降低了。三是,內部溝通成本高,「一線分成兩個組織後沒感覺有什麼好處,兩個組織反而會增加很大的溝通成本」;「在政企做了決策以後,再到雲那邊溝通,兩邊頻繁開會,沒有原來那麼高效。」。四是,等級森嚴的組織層級、部門牆,導致分工過細,「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客戶卻難受了,本應該團結一致為客戶服務的力量存在內卷。

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的IT架構又是圍繞著組織架構來構建的,也就是說組織有多碎片化,IT就有多碎片化。現在多個BG的作戰流程不同,IT系統當然也不同,連銷售管理都拉不通。

這些問題既降低了內部運作效率,也直接影響了客戶和夥伴的滿意度。我們要在一線形成場景化的合成作戰,「坦克」「飛機」「大炮」「機關槍」……都應統一指揮。建議按「作戰綜合化,能力專業化」的原則對代表處組織進行優化。

七、企業業務要聚焦戰略重點,繼續做減法,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一,企業業務要收縮戰線,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面面俱到。原來確定的四個行業,不要再增加擴大作戰面,把戰略打散就沒有戰鬥力了。因為我們是力量有限的公司,確定要做的項目就一定要做好、做精。我們要抓住一點,標準化的梯次推進,逐漸走向做厚、做多、做強。你們要抓住自己能做的領域,將兵力撲上去,扎紮實實做好,才可能真正找到比別人更好的方案。

第二,我們的隊伍建設要明確強調,立足於聯接,立足於華為雲,但我們要知曉服務對象的工業,要知曉服務對象的Know-How,然後在算法上和別人合作。什麼叫工業網際網路?首先它的本質應該是工業,比如航空、汽車、交通、鋼鐵、煤礦……。第二是聯接,聯接這個產業,我們最熟悉,全部電子工程就是為了聯接。第三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又分為數據、算法、算力和Know-How。數據是客戶的,有的算法是與合作夥伴合作做的;Know-How是行業、企業他們數十年的摸索積累與千萬次驗證,反覆建模,留下的理論與經驗結晶,這是我們最不熟悉的;我們能做的主要是算力這一部分。因此,我們只能做一個支撐平臺——「黑土地」,從而支撐上面生長的個性化的應用。我們要做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包打天下,把別人的活給做了,做得很粗糙,也做不好,最後我們就沒有戰鬥力和競爭力。

第三,後續的匯報,首先討論如何收縮作戰面,第二討論作戰模型。我們要講清楚作戰的戰略方針,要講過河的「船」和「橋」,不能「口號治企」。領袖要有架構性思維,領袖的責任是講明方向、發現問題。比如,部門成長架構是什麼,業務成長的架構是什麼?哪些事是你一定要做好,做到什麼程度?你們要看看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鄧小平就是在關鍵歷史時刻的幾個講話,國家戰略就轉過來了。領袖要結構性地思考問題,能看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撲上去用「刀子」插進去,就能搶佔市場。

報送: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

主送:全體員工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三十日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全力以赴建立應用大生態!任正非:「沒有應用,華為雲就可能死掉」
    辭舊迎新之際,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在華為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於華為心聲社區曝光。任正非指出,華為企業業務要聚焦戰略重點,繼續做減法,收縮企業業務做戰線,認真弄清楚做作戰模型,「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面面俱到」。
  • 任正非:華為沒有錢,學不了阿里!
    2020年12月30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了任正非在11月4日關於華為企業業務以及雲業務的講話。在這封幾千字的郵件中,表達出任正非對雲業務的管理思想。 任正非表示,華為雲要在極致性價比、可用性、數據安全性等基礎能力上,構築核心競爭力--服務能力。華為雲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多個責任中心,力量過於碎片化,導致服務水平低下。
  • 任正非最新講話:我們沒有那麼多錢,不要簡單學阿里、亞馬遜
    近日,華為的心聲社區公布了任正非在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一共對外展現了自己對於雲業務的七條戰略管理思想。通篇發言有數千字,任正非多次用部隊用語來形容華為的團隊,比如說提到的四野部隊、刀子、飛機、大炮、統一指揮等等詞彙。由此可見,軍事化思維對於任正非以及華為的深刻影響。
  • 任正非:華為不可能簡單學阿里、亞馬遜,我們沒有那麼多錢
    2020年12月30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在華為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全文於華為心聲社區曝光。任正非指出,華為企業業務要聚焦戰略重點,繼續做減法,收縮企業業務戰線,認真弄清楚作戰模型,「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面面俱到」。
  • 華為「滅了」西方囂張氣焰,任正非親自出馬,找到2個突破口
    在第二季度,受中國5G建設大規模啟動的影響,華為、中興兩大中國電信巨頭份額大漲,其餘三家外企的份額都呈現下滑趨勢;而在第三季度,美國開始變本加厲地打壓中國科技公司,因此華為、中興的市佔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此時,受益於美國對中國公司的封禁,愛立信、諾基亞兩大外企的市佔率紛紛上漲。
  • 華為為什麼不上市?任正非:華為要避免成為喜羊羊
    很多人對任正非堅持不讓華為上市的決策不解,甚至多有"不適時宜"、"封閉保守"、"任正非根本不懂資本運作而限制了華為的兼併擴張"等等批評。 但任正非絲毫不為所動,堅持認為"豬不能養太肥",堅持不上市。
  • 任正非:獨立組網全球只有華為一家做好,正等待高通進步
    PingWest品玩7月26日訊,7月25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任正非與義大利媒體的圓桌紀要,採訪時間為7月18日。任正非表示,在這個危機時刻,我最適合繼續擔任CEO,我有能力領導這個公司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 任正非敲打,華為雲自白:窄門裡能否走出寬路
    上述發言公之於眾後,眾議紛紛,不少業內人士甚至認為,任正非是在「踩剎車」。還有人猜測,任正非話裡話外暗示,正式上線三年多、如今躋身國內第二的華為雲,也許又要大動筋骨。 爭議並非空穴來風,看似出身「豪門」的華為雲,比國內友商後發數年,未來能否先至?
  • 方春明:抓項目興產業強實體保生態促就業 全力以赴實現一季度經濟...
    方春明:抓項目興產業強實體保生態促就業 全力以赴實現一季度經濟發展「開門紅」 www.gxbszx.gov.cn  2021-01-14 09:07  閱讀:2280次  作者:喻武強  編輯:楊煜智  來源:右江日報
  • 華為任正非:向天再借五百年
    任正非,華為公司創始人,1944年出生,今年76歲。為了建設世界級的規範化管理流程,華為在流程諮詢和IT建設上面花費數十億美元:1997年,華為聘請世界頂尖諮詢公司合益集團(HayGroup),進行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規範化變革,逐步建立並完善了職位體系、薪酬體系、任職資格體系、績效管理體系,以及各職位系列的能力素質模型。華為終於建立起世界級的人才標準和評價體系。
  • 任正非又出手了!掀起一場變革的大潮
    3、任正非做了總結髮言,肯定湘鋼智能轉型取得的成績,展望了5G在全行業應用前景。他說要充分利用湘鋼積累的經驗,結合華為的技術優勢,從應用場景出發,探索出適用於鋼鐵全行業的應用模式,推動雙方未來的良好發展。
  • 恭喜任正非!華為P40系列斬獲十項全球第一,擺脫谷歌「卡脖子」
    昨天晚上,萬眾期待的華為P40系列正式發布。作為華為旗下的年度旗艦手機,華為P40系列不但具備了準機皇標準的硬體配置,同時也是華為正式搭載HMS的裡程碑式產品,承載了華為打破美國科技巨頭谷歌技術封鎖開拓歐洲市場的重任。
  • 「挖煤」「煉鋼」「種地」……任正非要怎樣帶華為走出絕境?
    這個項目意在製造終端產品的過程中,規避應用美國技術,以加速實現供應鏈的「去美國化」。華為的筆記本電腦、智慧屏和IoT家居智能產品等已被納入「南泥灣」項目,將率先成為「完全不受美國影響的產品」。但這都需要時間。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短期內如何避免因被制裁而「休克」甚至「猝死」,也是任正非和華為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 任正非:華為如何應對第91天危機
    在首次接受國內採訪後,一份華為總裁任正非在拉美及大T系統部、運營商BG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近日從華為內部論壇上流出。這份講話發生在今年5月,在講話中,任正非再次強調了華為面臨的改革問題。任正非表示,華為公司這二十五年的發展,基本踩對了鼓點。在世界整體經濟大爬坡的時候,華為強調規模化增長,只要有規模,只要有合同,就有可能攤薄變動成本,就一定有利潤。
  • 馬雲想坐電梯上喜馬拉雅,任正非卻說:華為絕不放棄珠峰戰略高地
    於是,華為變成了美國遏制中國技術領先的第一目標,美國開始動用國家力量對華為發起了強大的打擊和技術、設備、零部件封鎖。任正非知道,「美國就是為了爭奪戰略高地,爭奪不到,所以使用行政手段。」華為當然不會放棄這個戰略高地。但任正非對美國的技術強大絲毫不敢小覷,他說: 「遲早我們要與美國相遇的,那我們就要準備和美國在「喜馬拉雅山頂」上交鋒。
  • 捧殺華為,是把任正非往火坑推
    但通過「孟晚舟事件」對華為過度的吹捧,把華為推上全球矚目的焦點,反而會為華為建立更多阻力,一些國家很有可能憑藉這些高調吹捧的言論來為難調查華為。華為只是推進Polar碼的一份子,Polar碼不是華為的,華為壓根談不上碾壓高通。《重磅炸彈!今天華為正式宣布!》
  • 《學 頭條》任正非憑什麼能讓華為這麼成功?人才管理機制!
    華為從6名員工創業的小企業,到突破7000億元營收、19萬員工的世界信息與通訊領域前三。華為靠的是什麼? 1997年,在《華為基本法》的起草過程中,一位教授曾經問任正非:「人才是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任正非答道:「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任正非給出時間表,鴻蒙如何超越IOS與安卓?
    任正非的語言藝術登峰造極,不能僅從字面意思去理解。任正非表示非常感恩IOS與安卓完善的內容生態,讓華為基站變得更有價值。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華為是不會開發作業系統的。首先來說,華為已經完善了系統必須具備的地圖、瀏覽、搜索、廣告和支付五大支持體系。完成了生態發展閉環的搭建。但只是相當於華為建設了一座全新概念的巨型商廈,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是「招商」。
  • 任正非:如果大家黑一下華為,華為的顏色就變灰一些,恢復了本色
    任正非本月11日接受拉美、西班牙媒體採訪,華為心聲社區今日刊發紀要。關於上市問題,任正非表示,判斷華為是不是一家好公司,要看行動和做事結果,而不是上市與否。關於其目前的工作動力,任正非表示,可能因為美國總打壓我們,讓我產生了動力,本來我都準備退休了,然後他打我一下,又讓我留下給公共關係部打工。
  • 美國的刀 華為的盾
    從郭平的回答可以看出,對於目前發展勢頭正猛的運營商業務華為的基站晶片儲備較好,究其原因,主要和華為海外5G業務受阻有關,一些發達國家受美國政府影響,拒絕讓華為參與本國5G建設,導致華為今年運營商業務推進受阻,所以晶片庫存相對充足。運營商業務在海外市場不斷受阻,也讓華為更加關注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