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 | 北京報導
當一個國家,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那個,以一國之力想要「弄死」一家公司,還是一家中國公司,這件事的結局似乎並無懸念。但是,任正非和華為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這個2020年,是華為「極限生存」的一年,其所面臨的局面和困難,是任何一家中國企業,甚至全世界任何一家商業公司,都未曾面對過的。
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必須要面對它的是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一位已經76歲的長者,他不僅要帶領華為近20萬全球員工突出重圍,找到生機,還要做好「此生再也見不到女兒」的準備。美加釋放孟晚舟的條件是「認罪」,但父女倆都態度明確:「無罪可認」,堅決拒絕向美國低頭。
在全球移動通信發展進程中,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地實現了領跑,率先挺進無人區。美國之所以將華為作為「靶子」,他們「害怕」的是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5G,更本質上的居心是想要遏制中國科技的發展。這也讓任正非和華為的命運走向,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註腳。
制裁,制裁,制裁……突圍,突圍,突圍
華為必須做最壞的打算。「在美國的一波又一波嚴厲的制裁下,使我們終於明白,美國某些政客不是為了糾正我們,而是要打死我們。」11月25日,任正非在「榮耀送別會」上如是說。
這是一次悲壯的講話,在「艱難時刻」,為了自救,也為了不讓上下遊供應商一起受損,華為不得不「斷臂求生」,賣掉了手機子品牌榮耀。出售後,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最後一次現場聆聽任總的講話,之後全場合唱《共青團員之歌》,淚奔。相濡以沫沒有出路,那就相忘江湖,勇者勝。」一位榮耀員工在朋友圈寫道。據說,這首歌是任正非親自挑選的,因為其中的歌詞唱到:「我們再見吧親愛的媽媽,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
雖然所有中國人民都希望華為能上演一場「超燃」大戲,但以一家商業公司去對抗一個國家的「向死」打壓,談何容易。
2019年5月15日,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Entity List),和此前對待中興的招數一樣,限制華為購買美國晶片及關鍵零部件,川普希望藉此讓華為「猝死」,至少是「休克」。
隨後,華為的「備胎計劃」浮出水面,海思這個研發投入超過千億,但一直被鎖在華為「保險柜」裡十幾年的「備胎」,一朝天下聞。但川普政府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看到華為轉向自研晶片,川普又釜底抽薪,限制華為使用美國的晶片設計軟體,企圖阻礙華為自行設計研發晶片;並未完全得逞之後,川普又下令切斷了臺積電等代工廠為華為生產加工晶片,因為華為只是做了晶片的設計,沒有做晶片製造,這導致華為麒麟旗艦晶片面臨「絕版」。
至今,美國已經對華為展開了數輪制裁,用各種手段,堵住了華為能夠獲得晶片的幾乎所有可能。但華為一直在全力抗爭,尋找各種突圍的路徑,長期策略當然是依靠硬核實力自主研發生產晶片,華為的晶片製造工廠已經開始起步。
而重建供應鏈的「南泥灣」項目也在推進中。這個項目意在製造終端產品的過程中,規避應用美國技術,以加速實現供應鏈的「去美國化」。華為的筆記本電腦、智慧屏和IoT家居智能產品等已被納入「南泥灣」項目,將率先成為「完全不受美國影響的產品」。
但這都需要時間。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短期內如何避免因被制裁而「休克」甚至「猝死」,也是任正非和華為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挖煤」「煉鋼」「種地」……不再低調的任正非在忙什麼?
一貫低調鮮有露面的任正非,開始高調起來,不僅接連露面接受海內外媒體的採訪,爭取輿論對華為的認同;還頻繁考察走訪,為華為的未來發展各方奔走。
12月,任正非屢屢登上了新聞熱搜,因為他去「挖煤」「煉鋼」「種地」了。12月7日,任正非與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舉行工作會談,交流了深化山西省與華為的戰略合作,其中重點談到了「智慧礦山」。任正非還到訪華陽集團,親自穿上裝備下礦井,考察華為與中移動、陽煤集團聯合打造的全國首座5G煤礦。
12月7日,農村部與華為的戰略協議內容,雙方將圍繞5G、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嘗試,幫助傳統農業進行「智慧轉型」,打造全新「智慧農場」。
12月8日,任正非又來到了湖南華菱湘潭鋼鐵集團,參觀了五米板廠智慧中心、智慧天車、自動加渣機器人、軋鋼車間自動轉鋼應用現場以及棒材廠棒三線AR遠程裝配現場等,早在2018年,湘鋼就開始牽手華為,進行「5G+智能製造」的探索。而2019年9月12日,湘鋼「5G+智慧天車」正式亮相,這是5G實景應用在全國鋼鐵行業首次落地。
可以說,華為確實「丟了芝麻」,但任正非其實早就開始「盯上了西瓜」。因為5G時代本身最大的特點就是萬物互聯,並不僅僅局限於智慧型手機一個場景。5G技術更廣闊和更主要的應用場景之一,就是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華為憑藉在5G上領先技術和眾多專利,完全可以下一盤更大的「棋」。
目前,華為主要有三大業務板塊: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無疑是華為的「現金牛」業務,2019年,其在華為整體營收中的佔比超過50%。隨著晶片「斷供」,這塊業務前景非常不明朗。
而運營商業務受各國政策和政府態度影響比較大,在當前美國不斷對其「盟友」施壓的態勢下,發展也很艱難。
任正非顯然把目光放在了企業業務上,雖然2019年,這部分業務在華為整體營收中佔比僅10%左右,是體量最小的一塊業務,但它有著最具想像空間的前景,尤其在5G時代。但不得不說,這對於華為來說,還只能是「遠水」,「近渴」還是需要消費者業務轉型來解決,不要單純依賴智慧型手機。
實際上,在2019年,華為就提出了「1+8+N」的全景發展戰略,1是指智慧型手機,8是指智慧屏、音箱、眼鏡、手錶、耳機、車機、平板、PC八大業務,N是指智能家居、運動健康等多個的廣泛生態。
此外,2019年5月,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加碼布局車聯網。2020年4月,華為正式發布了HiCar品牌,並推出了其為智能汽車打造的全棧式解決方案,涵蓋「五大系統、三大平臺」,一應俱全。目前,華為HiCar已經合作了超過150款車型,預計到2021年裝車量將達到500萬臺。
「向死而生」,任正非能否帶領華為再次穿越寒冬?
2000年底,任正非在《華為人》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華為的冬天》的署名長文。彼時,正是華為發展的高光時刻。但任正非卻親自執筆,寫下了這篇後來轟動業界,被稱為企業管理者必讀經典的文章。任正非說,做企業要「向死而生」,他希望華為人能夠把危機意識融入血液和基因。
後來的故事大家已經知道了,冬天確實來了。全球經濟危機、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寬帶網絡帶來傳統IT轉型……內外部因素交錯之下,華為的發展遭遇了巨大的困難和壓力,但由於提前準備出了「過冬小棉襖」,華為不僅度過了那個寒冬,還最終破繭成蝶。
這個更加寒冷的冬天,華為能熬過去嗎?下一個春天在哪裡?
到2020年,任正非和華為已經創業33年。1987年,任正非以2萬多元人民幣的初始資金,創辦了一家叫華為的小公司。彼時,在ICT(信息通訊技術)領域,跨國公司們相對於華為有著全面碾壓性的優勢。
但是,任正非卻帶領華為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之路,在跨國企業的夾縫中找到突破口,做那些跨國公司嫌苦嫌累的險重項目和他們看不上的雞肋生意。憑藉「物美價廉」和「對客戶需求要有宗教般的信仰和敬畏」的服務精神,華為形成了自己的優勢,並逐步在國內打開局面,也積累了「出海」的底氣。
開啟全球戰略的華為依然靠的是肯吃苦、能吃苦來打開局面,從偏遠、貧苦、自然環境惡劣,甚至動亂、危險的地區開始,一步步從非洲、中東,走到南美、亞太,進而走向歐美主流市場。最終,華為成為了服務著全球超過40%的人口、業務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第一大ICT廠商。
當然,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在任正非的堅持一下,華為每年都會拿出營業收入的15%左右作為研發投入,這才使得華為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具研發衝擊力的科技公司。在技術上,華為逐漸從跟隨者變為引領者,甚至率先挺進了眾多科技「無人區」。
今年7月,任正非曾先後到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9月,任正非又先後訪問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等。
「和平需要實力相當才可獲取,祥林嫂式的和平是不存在的。美國的科技發展史就是一面鏡子,我們以此來反思我國的科技發展戰略的系統性、科學性。學人之長,長自己之力。」任正非對科研工作者和大學生們如是說。
暴風雨或許會來得更猛烈,但要想讓這樣一家公司和這樣一群人「低頭服輸」,可能有點兒難。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