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粵劇宗師薛覺先 傳承精神就是最好的紀念!

2021-02-19 順德城市網


順德舉行「薛派名曲、名劇欣賞晚會」紀念粵劇宗師薛覺先誕辰110周年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利榮聰) 「在我們年輕的時代,幾乎每人都會哼上幾段『薛派』名曲,今天來看表演除了緬懷薛覺先,也想再回味一下『薛派』名劇。」距離「薛派名曲、名劇欣賞晚會」上演的時間還有整整45分鐘,來自陳村登洲的區伯便已牽著老伴的手走進了順德演藝中心大劇院,在「坐等」演出開場的同時,兩人還不時與身邊其他觀眾聊及過去欣賞『薛派』演出的往事。

  昨晚(11月26日),順德區文化體育局聯合廣東粵劇促進會、廣東省戲劇家協會等單位舉辦「粵劇宗師薛覺先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緬懷宗師,阮兆輝、梁兆明、彭熾權、盧秋萍、蔣文瑞等一眾活躍在當今粵劇舞臺上的粵港澳粵劇名家齊聚順德,並同臺獻演《前程萬裡》、《清宮恨史》、《胡不歸》等薛派名曲集名劇片段,聯袂為順德市民送上了一臺精彩的曲藝晚會。


晚會吸引了大批粵劇「發燒友」捧場

  順德城市網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由廣東粵劇促進會發起倡議,旨在加深人們對粵劇的認識,通過演出薛派名段緬懷宗師,激勵新人,將一代粵劇宗師、順德先賢薛覺先的高尚情懷和精湛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在走進順德之前,該活動已於11月25日晚在廣州中山紀念堂進行了首演,當晚的演出同樣受到了當地粵劇「發燒友」的交口稱讚,社會反響熱烈。而在今日(11月27日),廣東粵劇曲藝界的名家和專家們還將會共聚薛覺先的家鄉龍江召開紀念座談會,與順德的文化部門以及本土粵劇曲藝工作者探討粵劇曲藝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之路。

  薛覺先與馬師曾、白駒榮等順德曲藝名家一起為粵劇界造詣良多,而他們留下的寶貴曲藝資源也對喜愛曲藝的順德市民產生了深遠的文化影響。

  統計數據顯示,擁有「中國曲藝之鄉」榮譽的順德現有登記的粵劇團體約10個,均為民營劇團,他們長期活躍於省內各地進行演出。而在1988年成立的順德戲劇曲藝家協會發展至今則已吸納了近4000名成員,並培育了200多個粵曲曲藝社,形成了一支壯觀的戲曲愛好者大軍。


佛山市委常委、順德區委書記梁維東(右)與粵劇名家彭熾權熱情交談

  對於順德民間日漸濃厚的曲藝文化氛圍,佛山市委常委、順德區委書記梁維東大為讚賞,在晚會開始前與粵港澳粵劇名家們舉行的座談會上,梁維東表示,希望通過舉辦薛覺先的紀念活動,可以將順德的粵劇曲藝文化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除了在粵劇藝術的層面上影響深遠,薛覺先通過藝術作品所展現的愛崗敬業、藝術報國、敢於創新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發揚。」梁維東指出,在順德城市升級的過程中,隨著改革發展向中心區域推進,順德越來越感受到文化建設對於整座城市可持續、有活力健康發展的重要性,為此,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順德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傳承和培育工作。

  梁維東認為,龍舟、美食和粵劇曲藝是順德傳統文化的三大品牌,他表示,在發展的新時期,順德將會充分發揮文化的底蘊優勢,讓群眾的生活更加充實、和諧、幸福。

■薛覺先簡介

  一代宗師、順德先賢薛覺先是近代粵劇五大流派之首「薛派」的創始人,也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粵劇界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

  薛覺先的表演戲路特別寬廣,不但擅演文武小生,還兼工紅淨、末腳、醜生,甚至反串花旦。他不但能演,還能編能導,被譽為「萬能泰鬥」、「粵劇伶王」。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一段長時期裡,粵劇文武生、小生行當都以「薛派」為典範,而薛覺先的《胡不歸》、《西施》、《花染狀元紅》等「薛派」名劇,更是風靡數十年,流行到如今。

■記者手記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

  順德粵劇今日的深入人心,深厚的群眾基礎,與每一個不拘一格勇於創新的宗師的努力分不開。今天,我們在緬懷一代宗師薛覺先,感受的不僅僅是他的作品、他的演繹之生動,為之震撼的也不僅僅是他雄厚的藝術造詣,恰恰在於其精神,他一生對藝術至死不渝的追求、從不墨守成規、敢於不斷創新的精神,是留給順德最寶貴的財富。

  今日紀念,正是向這樣的順德精神致敬!更是在提醒每一個人,只有好好地傳承這樣的精神,才是對宗師最好的紀念!

相關焦點

  • 【粵韻晨曲】 紀念粵劇宗師薛覺先專題節目
    過去一段長時期,粵劇文武生、小生行當都以「薛派」為典範。 《胡不歸》、《西施》、《花染狀元紅》等「薛派」名劇,風靡數十年,流行到如今。 今年適值薛覺先先生誕辰110周年,由廣東粵劇促進會、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順德區文化體育局聯合主辦,廣東粵劇院承辦的「粵劇宗師薛覺先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將於本月25日至27日在廣州和順德舉行。
  • 粵劇宗師薛覺先最後一場戲:帶病坐藤椅謝幕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萬家長) 她萬萬也沒想到,粵劇宗師薛覺先先生與自己合作的第二次,便是這位久負盛名粵劇大師生前的最後一場表演。她就是小木蘭(藝名,原名為馮小娟),與薛覺先合作過粵劇的三個健在人物之一。
  • 【粵劇伶王】薛覺先
    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臺,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劇場陋習,培養後輩等,貢獻很大。薛覺先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女腳、兼演紅生,人稱「萬能老倌」。個人生平1904年4月生於香港。
  • 藏於鬧市的薛覺先故居(下)
    悲傷過後,大家不由得發問:薛覺先在廣州還有故居嗎?      2013年11月27日,在13人經歷了4天不懈尋找後,「一代宗師」、粵劇萬能老倌薛覺先的東山故居,在其至親及弟子們的見證下,成功得以確認——越秀區江嶺東街9號。      故事緣起於羊城晚報記者鄭訊,2013年11月19日,他為了完成《名人故居》專題報導薛覺先篇而發愁,因為那時,薛覺先故居妙高臺已經被拆多時,無法拍攝了。
  • 薛覺先:享有「萬能老倌」等美譽的他曾大刀闊斧改革粵劇
    薛覺先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臺、提高粵劇表演藝術、培養後輩等方面貢獻很大。數年後,薛覺先赴上海,自辦或與他人合辦電影公司,先後拍攝30部粵語影片,並獲得市場廣泛認可,特別是第一部電影《白金龍》,在東南亞地區一推出,場場爆滿,僅廣州放映票房就是拍攝成本的60倍。對此,順德歷史研究會會長張永錫說,粵劇演員參與導演、拍戲,薛覺先絕對是第一人。
  • 【獎】出自粵劇藝術大師薛覺先首本名劇,由名家新秀經典重現!
    出自粵劇藝術大師薛覺先首本名劇亦是薛覺先及薛派藝術傳人的保留劇目由廣州紅豆粵劇團多位名家新秀全新復排青年文武生陳振江攜資深粵劇花旦楊小秋銜領主演
  • 傳承發展粵劇保護大灣區共同文化遺產
    同時,唐滌生的姐夫是號稱「萬能老倌」的薛覺先,他在香港改革劇場陋習,獨創「薛腔」,音樂中西合璧,所創立的覺先聲劇團與馬師曾的太平劇團雙雄並立,形成薛馬爭雄的輝煌局面。20世紀50年代,薛覺先和馬師曾、紅線女合作組成真善美劇團,共同致力於粵劇革新。
  • 萬能泰鬥薛覺先
    薛覺先(1904年-1956年)男,原名薛作梅,廣東順德人。
  • 一代宗師!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專題晚會上演
    12月26日晚,「永恆的藝術——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專題晚會」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馬師曾、紅線女弟子們與當今粵劇界一眾名家、新秀,攜手演繹了馬、紅經典粵劇粵曲,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粵劇盛宴。現場,名家新秀攜手演繹馬、紅經典——一代宗師攜《搜書院》,為粵劇贏得「南國紅豆」美譽2020年是粵劇馬派藝術創始人馬師曾誕辰120周年、紅派藝術創始人紅線女誕辰95周年以及紅線女創辦的廣州紅豆粵劇團成立30周年,為紀念這兩位對粵劇發展有著傑出貢獻的藝術大師
  • 江蘇邳州舉行「緬懷英雄王傑,傳承紅色基因」紀念活動
    (徐淮網孫宜方 周鋒 鑾翠翠訊)為紀念黨中央視察王傑班部隊3周年,進一步弘揚王傑「兩不怕」精神,傳承紅色基因,12月13日,江蘇邳州文化研究會、邳州王傑精神研究會在邳州王傑紀念館舉行「緬懷英雄王傑向老班長匯報紅色基因傳承」紀念活動。
  • 眾名家同臺獻唱,紀念粵劇宗師羅家寶
    11月19日晚,這場旨在紀念粵劇一代宗師羅家寶誕辰九十周年的專場晚會在廣州江南大戲院舉行。晚會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主辦,胡智榮文化基金獨家贊助,並由廣東粵劇蝦腔藝術研究會、胡智榮文化基金、廣東八和會館聯合演出。羅家寶創立的蝦腔是當今最流行的粵劇唱腔流派之一,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 粵劇下朗,傳承有道!結合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張槎街道打響「粵劇下朗」文化品牌
    下朗,這個粵劇文化古村,因粵劇而聞名,也因粵劇而聚人,依靠著「南海十三郎」故鄉的深厚歷史底蘊,打造了「粵劇下朗」的文化品牌。在村裡,私夥局每周一次聚會,粵劇中心公園刻著粵劇文化石碑,設立起粵劇文化旅遊辦公室、《南國紅豆》工作室,隨處可見的粵劇文化元素,透露著其傳承優秀文化之道。
  • 紀念粵劇大師羅家寶專場晚會舉行
    晚會由廣東粵劇蝦腔藝術研究會、胡智榮文化基金、廣東八和會館聯合演出,以紀念粵劇一代宗師羅家寶誕辰九十周年做主題,知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爭相登臺,走進經典,傳唱蝦腔。羅家寶創立的蝦腔,是當今最流行的粵劇唱腔流派之一,亦是非遺物質文化的瑰寶。
  • 緬懷崢嶸歲月,傳承紅色基因,紀念廣州起義93周年活動精彩來襲
    值此廣州起義93周年之際,為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廣州起義紀念館與廣州起義革命先輩的後人們、廣州市花都區廣州起義紅軍小學的學生代表於12月11日一同舉辦「緬懷崢嶸歲月,傳承紅色基因」紀念活動。紀念活動以館方金牌講解員蘇香旭講述起義標誌——紅布帶的故事拉開序幕,讓大家銘記曾經佩戴著紅布帶奮勇殺敵的烈士們的英勇和無畏。
  • 【粵劇】幕後人物
    女角方面有早期的女薛覺先陳皮梅、生坦己秦小梨、花旦王芳豔芬、藝術旦後餘麗珍、萬能旦後鄧碧雲。近代則有以反串為聞名的戲迷情人任劍輝。 曲藝方面,粵曲演唱家當中,有四大平喉或平喉四傑之稱的就是小明星、徐柳仙、張惠芳、張月兒。鄭幗寶則被稱為「濠江之鶯」。粵劇編劇/音樂名家
  • 一代宗師!馬師曾、紅線女流派經典作品將在廣州塔上演
    在廣州塔二層移動平臺,觀眾將可以領略一代粵劇宗師馬師曾、紅線女藝術作品的魅力。8月8日「粵藝流芳——馬師曾、紅線女流派經典作品展演」主題晚會主打的藝術名家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紅派藝術傳人蘇春梅。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紅線女的弟子歐凱明及四位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梅花獎獲得者黎駿聲、陳韻紅、崔玉梅、吳非凡也將助陣演出。
  • 緬懷歷史偉人,傳承紅色文化
    ——湘潭鳳凰中學開展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27周年活動 有一種精神,穿越歷史的雲煙,日久彌新;有一種懷念,歷經時代的風雨,更臻醇厚。今天,12月26日,我們迎來這個特殊的日子——毛主席誕辰127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緬懷總不能忘卻的偉人毛澤東。
  • 粵劇會成為老一輩的專利?我可不相信
    在廣東,「粵劇」也絕離不開,有著129年歷史「八和會館」,便是粵劇藝人的行會 , 從前稱為 "瓊花會館",。現坐落於廣州荔灣區恩寧路177號的廣東八和會館,可謂粵劇藝人的精神家園所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粵劇藝人鄺新華等人的組織下,粵劇八和會館在廣州成立,作為當時廣東全省粵劇行業的中心機構和藝人集中地。
  • 「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松原支隊組織紀念抗美援朝 70 周年...
    為紀念抗美援朝 70 周年,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松原支隊藉助黨團日活動時機嚴密組織抗美援朝 70 周年紀念活動。刺破戰場硝煙迷霧 一聲軍號,萬千兒郎奮起衝鋒70 年前的今天志願軍戰士們淤血戰場70 年後的今天我們追尋先輩足跡,感悟英雄榮光走進紀念館,松原支隊官兵駐足於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文物、一幕幕影視前,大家時而陷入沉思,時而討論交流,時而詳細詢問,在傾聽歷史迴響、追尋紅色足跡中,感悟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